打印

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主讲人简介

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主讲人简介

[按授课顺序发布各位主讲人的简介]

TOP




约翰•迈尔斯•弗里
John Miles Foley


        国际著名的史诗学者、古典学者和口头传统比较研究专家。现为美国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威廉姆•拜勒杰出人文学术教授,校董会古典学和古英语教授,口头传统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ies in Oral Tradition,CSOT)主任,《口头传统》学刊 (Journal of Oral Tradition) 创刊人和主编,e研究中心(Center for eResearch)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1947年1月出生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北汉普顿市。1969年毕业于科尔盖特大学,获数理化学士学位;1971年在麻萨诸塞大学获英语文学硕士学位;1974年在麻萨诸塞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古英语、古代希腊语和南斯拉夫语,后来分别在哈佛大学和贝尔格莱德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1974至1979年在爱默里大学任英语助理教授;1979年转至密苏里大学执教,先后任英语副教授、教授和古典学教授,1985年荣膺威廉姆•拜勒杰出人文学术教授;1996年至1999年任古典学系系主任;1997年荣膺校董会杰出古典学和英语讲席教授。

        弗里教授精通法语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兼通古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意大利语、古英语和中古英语等,长期致力于口头传统的比较研究,其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古希腊史诗、中世纪英语(盎格鲁─萨克逊语)、南斯拉夫语和民俗学。1986年弗里在密苏里大学建立起“口头传统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Studies in Oral Tradition),一直担任中心主任;同年他还创办了学术期刊《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成为“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 Theory) 学派自艾伯特•洛德之后的主帅之一,被誉为国际口头传统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用功极勤,著述颇丰,其中涉及口头传统、古希腊、中世纪英语及南斯拉夫的专题研究论文达175篇;代表性专著主要有《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 (The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 History and Methodology, 1988),《传统口头史诗:〈奥德赛〉〈贝奥武甫〉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归来歌〉》(Traditional Oral Epic: The Odyssey, Beowulf, and the Serbo-Croatian Return Song, 1990),《内在的艺术:传统口头史诗的结构与意义》(Immanent Art: From Structure to Meaning in Oral Traditional Epic.1991),《演述中的故事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 in Performance, 1995),《荷马的传统艺术》(Homer's Traditional Art, 1999,该著被《选择》杂志评选为“2000年杰出学术著作奖”),以及《怎样解读口头诗歌》(How to Read an Oral Poem, 2002)等。

        从弗里的著述中可以发现,其学术视野早已不局限于“口头程式理论”,他已将“讲述民族志”、“演述理论”、“民族志诗学”等20世纪最为重要的民俗学理论,创造性地融汇于口头传统的比较研究中,先后系统地提出了“口头传统的比较法则”、“演述场”、“传统指涉性”等学说,从而构造出独具学术个性的口头诗学体系和口头诗歌文本的解析方法。他曾多次前往塞尔维亚的乌玛迪安地区从事田野调查工作,翻译了帕里和洛德于1935年采录的南斯拉夫歌手哈利利•巴日果利奇演唱的史诗《穆斯塔伊贝之子别齐日贝的婚礼》。弗里还将当代中国的说书艺术进行了“跨文化的并置”,将这种古老而常新的口头艺术纳入了国际口头传统的比较研究框架中。他客观公允地评价了瓦尔特•翁等人早期的口承─书写二分法的理论预设,认为二元对立的分析模型是通向正确理解并鉴赏口承传统及其多样性的第一步。同时,弗里也指出,口头传统本身打通了口承与书写之间的壁垒,在二者之间假设的“鸿沟”上架设了一道通向正确认识人类表达文化的桥梁。弗里一再重申“传统指涉性”(traditional referentiality)的理论见解,强调传统本身所具有的阐释力量,提醒我们要去发掘口头传统自身的诗学规律,而不能以一般文学批评的诗学观念来考察口头传统。

        弗里在古典学、语文学、史诗学和口头传统研究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学术影响,他先后被34家出版社和学术刊物聘为首席顾问、主编和编委会委员,主编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和研究专集,如《口头传统文学:艾伯特•洛德纪念文集》(Oral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 Festschrift for Albert Bates Lord, 1981),《文学中的口头传统:语境中的阐释》(Oral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 in Context, 1986),《口头程式理论与研究》(Oral Formulaic Theory and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1985),《口头传统的比较研究:米尔曼•帕里纪念文集》(Comparative Research on Oral Traditions: A Memorial for Milman Parry, 1987),《口头程式理论:个案辑录》(Oral Formulaic Theory: A Casebook, 1990),《口头传统教程》(Teaching Oral Tradition, 1998),《史诗:口头与书面》(The Epic: Oral and Written. With Lauri Honko and Jawaharlal Handoo, 1998),以及《古代史诗指南》(A Companion to Ancient Epic, 2005)等。他还是三套在学界颇有影响的丛书“洛德口头传统研究丛书”(A. B. Lord Studies in Oral Tradition)、“演述与文本之音声”(Voices in Performance and Text)及“口承性与书写性之诗学”(Poetics of Orality and Literacy)的总编,总计已出版数十种之多。

        弗里长期以来一直活跃在欧洲、非洲、亚洲、北美和中美洲以及和美国各地的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学术论坛上,先后开设的讲座和讨论课程多达325种/次。仅在2002至2004年间,他就先后赴法国布鲁塞尔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达拉莫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西班牙加斯特因兹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密西根大学等13所高校举办讲座。作为芬兰国际民俗学者组织学术顾问委员会的委员,他还是该组织暑期学校(FFSS)常年特聘的史诗工作组(Epic Workshop)的讲席教授,为世界各国培养了一批批史诗学者和口头传统研究专家。弗里多年前曾经来到中国进行学术讲演,并前往内蒙古地区开展田野作业,他的专著《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的中文版面世后(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口头程式理论”与口头诗学的研究理念也对中国的口头传统研究和史诗学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国际口头传统研究领域的核心学术刊物,《口头传统》学刊(Oral Tradition)于1986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ies in Oral Tradition,CSOT)正式创刊。23年来,作为该中心的创建人,弗里一直担任主编之职。近年来,弗里及其团队力图在口头传统与互联网之间的结点上拓展这一跨学科领域的学术空间和国际交流。他主编的《口头传统》学刊已经全面实现数字化与网络共享,读者可以前往http://journal.oraltradition.org免费下载该刊自创刊以来23年的所有电子版论文;与此同时,弗里创办的e研究中心正在实施的电子研究项目“思维之路:口头传统与互联网”(Pathways of the Mind: Oral Tradition and the Internet)已经启动(http://www.pathwaysproject.org/pathways/show/HomePage )。

        弗里以其卓著的学术实绩赢得了三十多项的荣誉和学者奖,如全美学会联合会高级学者、北欧高级研究院学者、俄罗斯科学院荣誉院士、美国现代语言学会文学人类学分会主席,以及国家人文学术基金会高校教师暑期研讨会主任等,还曾先后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学者奖、国际南斯拉夫研究与交流基金奖、塞尔维亚科学院─贝尔格莱德大学学术奖、富布莱特—海斯奖、哈佛大学梅隆基金特别奖等。弗里在国际口头传统研究领域中堪称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领军人物。

(撰稿:朝戈金 巴莫曲布嫫)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朝戈金
       (Chao Gejin / Chogjin)

       蒙古族。法学(民俗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长、研究员,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副主席;国内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曾在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中长期研修,有著作论文数十种发表。主持或参与了国务院系统几个部门的项目工作和其他工作(发改委、文化部、中国文联等)。

       学术方向:民俗学、民间文艺学
       个人主页:中国民族文学网


教育背景
--------------------------------------------------------------------------------
2001~2002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1997~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5~1996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1978年至1986年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助教、硕士研究生。

学术任职与社会兼职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职称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主任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CASS Journal for Humanities(《中国人文学术》,商务印书馆)创办人/执行主编
《民间文化论坛》编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委
《民族文学研究》编委
《中国文学年鉴》编委
Oral Tradition(《口头传统》,美国)编委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编委

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副主席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理事长
中国民俗学会 副理事长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副理事长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副会长
世界民俗学者组织(FF)通讯会员(赫尔辛基)

高校教学工作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成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讲习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

重大科研项目(选自最近7年)
--------------------------------------------------------------------------------
2007—2010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蒙古口传经典大系”主持人。
2006-2007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中国(大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状况调查研究”第二主持人
2004─2005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国务院西部办联合主持项目“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之子项目“西部民族民间文化公共服务的现状、趋势和发展对策”主持人
2003─20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委托项目“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怎样保护沿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主持人
2002─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中国史诗学”主持人
2002─20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口传史诗文本研究”独立承担人
1999─2004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库”主持人
1998─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课题“蒙古口传史诗诗学”项目独立承担人
1997─199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口头文学的诗学研究”课题(与尹虎彬合作)

奖学金与学术奖项
--------------------------------------------------------------------------------
2005~       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6~1997   获美国蒙古学学会(印第安纳大学)杭锦-官布扎布纪念奖金
1995~1996   获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奖学金
2001~2002   获美国福特基金会个人研修项目资助
1995~1998   专著《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与关纪新合著)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成果评奖专著三等奖”
1999~2000   专著《口头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获得“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1 专著《口头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获国家民族图书奖优秀著作奖
2004 专著《口头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评奖”专著一等奖

国外研修
--------------------------------------------------------------------------------
世界民俗学者组织暑校高级研修班学员(史诗工作组),芬兰,1995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研修,乌兰乌德,俄罗斯,1992
萨尔茨堡论坛成员,(371分会,艺术、宗教与文化形成),萨尔茨堡,奥地利,1999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1995~96
博士后研究,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2001~02
DFG研究项目,德国波恩大学,2005
匈牙利科学院交流项目,匈牙利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2007

境外重要讲座与会议发表选列
--------------------------------------------------------------------------------
1. 《蒙古史诗》,美国哈佛大学内亚论坛,哈佛教授俱乐部(哈佛大学内亚与阿尔泰学术委员会组织),1996年4月1日。
2. 《中国蒙古史诗研究》,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1996年7月20日。
3. 《蒙古史诗〈江格尔〉》,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1999年4月2日。
4. 《蒙古史诗演唱与歌手》,美国伊利诺依大学民族音乐学系,2001年4月5日。
5. 《冉皮勒〈江格尔〉史诗中的程式频密度》,国际跨学科讨论会:“超越牡丹亭──中国的表演•族群性•文化进程”。美国哥伦布斯:俄亥俄州立大学,2001年4月27日。
6. 《蒙古口传史诗》(应邀),美国密苏里大学,2001年10月29日。
7. 《蒙古史诗特异质》,“亚欧史诗专题研讨会”(亚欧基金会资助),马来西亚吉隆坡,2002年10月29日。
8. 《社会科学学科的国际合作问题》,“21世纪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国际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社科理事会主办,奥地利教育科学与文化部协办),维也纳联合国会议中心,2002年12月11日。
9. 《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自主权》,联合国发展署主办“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发布会特邀述评,2004年9月28日,北京。
10.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匈牙利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2007年10月 24日,布达佩斯。
10. 《史诗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越南社会科学院主办“国际史诗学学术研讨会”, 2008年10月24日,越南邦美蜀,

主要著述(选自70余种学术发表)
--------------------------------------------------------------------------------
㈠ 专著:
1. 千年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记,田野图文报告,16万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专著,32万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项目)。
3. 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 ,专著,12.5万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5(与关纪新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重点研究项目,获两项奖项)。

㈡ 论文、文章:
1. 西方史诗学术史谫论,《世界文学》2008/5。
2.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三题,《民族文学研究》,2007/04。
3.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自主权,《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郝苏民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4. 口头传统:人文学术新领地,《光明日报》,2006/05/29。
5. 《摩诃婆罗多》:“百科全书式”的印度史诗 ,《中华读书报》2006/2/15,第9版。
6. 口头传统:人类表达文化的根,《中国民族报》,2005/11/18。
7. “‘活鱼是要在水中看的’——口头艺术的保护问题”,《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8. “文化因子”保护与“文化基地”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11/30。
9. 谁在倾听民间的歌?《中国图书商报》,2004/08/20。
10. 口头诗学五题:四大传统的比较研究,《东方文学研究集刊》(1)。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3~97页(与约翰•迈尔斯•弗里合作)。
11. 国外“口头传统”研究和教学实践,《交流与协作: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第54~57页。
12. 口头•无形•非物质遗产漫议,《读书》,2003/10。
13. 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14. 构筑“中国史诗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07/03。
15. 关于口头传唱诗歌的研究——口头诗学问题,《文艺研究》,2002/04。
16.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1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展望》(裴长洪、刘迎秋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01~204页。
17.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张肇忠主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418~426页。
18. 口传史诗文本的类型──以蒙古史诗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00/04。
19. 口传史诗诗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民族艺术》,2000/04。
20. 策马天山:蒙古史诗《江格尔》田野作业散记,《民族艺术》,2000/03。
21. 问业哈佛,《民族艺术》,2000/01。
22. “口头程式理论”与史诗“创编”问题,《中国民俗学年刊》(1999卷)。
23. 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南斯拉夫和蒙古史诗田野作业评述,《民族文学研究》,1999/03。
24. 口传史诗的误读:朝戈金访谈录,《民族艺术》1999/1。
25.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概念、对象和范围,《民族文学研究》,1998/02,
26. 蒙古史诗与草原文化,《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
27. 民族文学中的审美意识问题,《民族文学研究》,1994/02。
28. 蒙古英雄史诗中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质,《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
29. 中国双语文学:现状与前景的理论思考,《民族文学研究》,1991/01。
30. 老舍小说创作的主体性问题,《民族文学研究》,1989/04。
31. 多重选择的世界——民族文学谈话录,《民族文学》,1988/10。
32. 张承志小说的符号学观照——从《黑山羊谣》谈起,《民族文学研究》,1988/01。
33. 老舍──一个叛逆的基督教徒,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01。
34. 民族文学范畴之我见,《民族文学研究》,1987/02。
35. 老舍关于宗教的佚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02。

㈢ 英文写作:
36. “Mongolian Epic Identity: Formulaic Approach to Janggar Epic Singing.” Reflections on Asian-European Epics, ed. Ghulam-Sarwar Yousof, Press University of Malaya, 2004.
37. “The Oirat Epic Cycle Jangar.” Oral Tradition, Slavica, Vol.16/2, 2001.
38. “Mongolian Oral Epic Poetry: An Overview”, Oral Tradition, Slavica, Vol. 12/2, 1997.

㈣ 主要译著及译文:
39. [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译著,32.4万字;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合译,第一署名人)。
40.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译著,18.4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
41. [美]托马斯•杜波依斯:民族志诗学,《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增刊。
42.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民族文学研究》1997/1。
43. [德]卡尔• J. 赖歇尔:南斯拉夫和突厥英雄史诗中的平行式:程式化句法的诗学探索,《民族文学研究》,1990/2。
44. [英]卡罗琳:一则关于熊和一个男孩变为男人的达斡尔神话,《民族文学研究》,1994/4。
45. [俄]符拉基米尔佐夫:卫拉特蒙古英雄史诗,《民族文学研究》,1993/1。
46. [蒙文]巴•布林贝赫:论蒙古厌世主义诗歌,《民族文学研究》1990/4(署名乔津)。
47. [芬兰]劳里•杭柯:神话界定问题,《民族文学研究》,1988/6。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