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新疆非物质遗产文化之————新疆杂话

新疆非物质遗产文化之————新疆杂话

新疆人和西北几个省区的人习惯把民谣、谚语、顺口溜一类韵文体的话语通称为杂话,把说这类语言的叫‘溜杂话’。汉语言从新疆汉语言方言形成之时(约在十九世纪)民间杂话就有流传,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字,从前几个世纪一直口口相传,并传承至今。在新疆范围内,凡是汉语言流行的区域,民间杂话都有流传。乌鲁木齐、哈密、昌吉等汉、回民族聚居的地方都顺民间杂话流传十分广泛的地区。

新疆杂话以谚语、民间短谣、顺口溜、(打油诗)等韵文体,用新疆汉语言讲述。民间杂话是流传在人民群众中的口头文字,使群众中自发的一种个体创作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无明显的师承关系可循。一首民谣、谚语、顺口溜在民间流传中不断口头传承中加工完善。新疆民间杂话这一语言表达形式、通俗上口、含辙押运、通俗易懂、易传易记幽默风趣,特别是用新疆方言土语讲说,声腔极其韵致,很有味道。

这类在民间的谚语、俚俗的创作,是人民大众真实情感的流露,生活得凝炼,人生哲理的剖白,社会道德的结晶。被称之为民间的箴言宝典,百科全书。这类作品经过长期的流传,集中了群众的智慧,其思想性达到了高度的完美和统一,具有永久艺术魅力。同时突出展示了新疆多元文化色彩,对于构建创新型社会和和谐社会有着现实意义及价值,对于现代的口头类表演艺术创作体材的丰富,手法创新都有价值。对于新疆传统方言保留、民俗学、民族文化历史研究都有着重要价值,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新疆文化旅游业有很高的价值。

一、最爱用的词:
不爱说“怎么”,说“咋”:咋走、咋办、咋卖、咋弄、咋整啥或哈(二声):“什么”;啥事?干哈?哪个啥,另外:习惯在说完话最后都加个"sa"     

二、来自维语或其它民族语言的常用词:   
1、 羊缸子:妇女,媳妇   
2、 巴郎(子):“巴”轻声,近“把”音;男孩、年轻小伙   
3、 阿囊死给、囊死给:“阿”轻声;骂人的话、去死!具体含义未知   
4、 尧尔达西、雅达西:同志、朋友   
5、 买格赖:过来   
6、 皮牙子:洋葱。比如著名的菜“皮辣(二声)红”:皮牙子、辣子、西红柿,外加香菜,切丝凉拌既是。(内地的老虎菜)   
7、 崴~酱~:感叹词,哎呀,要拖长了说   
8、 塔西浪:死,完蛋,翘辫子   
9、 哈(啦)马嘶:全部,一股脑地   
10、 盲唉~~:走开!   
11、 雅克西:好!     

三、特有的读音:特点:     
1、齿音多,嘴巴不喜欢张圆了说话,图省事,如事(shi)情读“寺si情”     
2、用词和读音夸张,常拖长音(声音越长,语气越重),如:慢慢儿````(超长音)、在那~~~搭(在远处那~~里) 1?#32;un》ong:如把"白云"念成"白yong(二声)",“裙子”说成“穷子”;昆仑 不说 kun lun 说 kong long2、 “o”多读成“e”:如婆婆(popo)读成“pepe”     
3、下:有时候说成“哈”(四声),如:哈面(下面),来一哈(下)     
4、没:读成“么”(二声),如:么事     
5、去:读“弃(四声)”     
6、别:读“博(be)”     
7、说:读fo (佛)     
8、娃:读四声,如“儿娃(读:袜)子”“贼袜子”(小偷);同理“丫头(读偷)子”     

四、方言词或特色用词:   
1、 尔视: 理睬,还有“撂”“撂视”也是理睬的意思   
2、 勺、勺子:傻、傻子   
3、 歹:好歹这对反义词在新疆话里成了同义词,都是“好”的意思,比如“太歹了”“歹得很”,但在语气里有点“反话反说”的意思。   
4、 老(一声)到(二声):能干   
5、 谝闲传、谝搭拉子:聊天,即北京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