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家乡在湖北沙洋一个小村庄。说到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我感到很遗憾,因为我只能将时光的镜头对准我的童年,在记忆力慢慢寻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民俗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小时候,每到过年,都有一群人挨家挨户的划船。引得村里人都来看热闹。不是端午纪念屈原的那个划龙船,而是像下图所看到的这样http://bbs.cpapri.com/showphoto.aspx?photoid=1799&go=nex[/img]
  划船人掌着装扮鲜艳的船跳动着,旁边还有几个人,其中有一个摇着扇子,他们一起随船移动。划船人在家门前划船,这家的主人就会拿点饼干、香烟之类的酬谢别人。这个活动现在也有,不过很少见了。
小时候,每到元宵节,我们小孩子都很兴奋,因为晚上有个专属于我们的活动。白天,大家就开始忙着做灯。找来一个玻璃瓶子,里面装些沙土,在土里插一根蜡烛。在瓶口系上线,再把线栓在一根木棍上,灯就做成了。天一黑,全村的孩子提着点燃了的灯都跑出来了,从村头跑到村尾,有时也跑到野地里去,嘴里都叫喊着“赶魔姑——”,那一阵阵稚嫩而清脆的声音传出好远,在村子里回荡着,成了我儿时永远的记忆。现在的小孩都不玩这个了,元宵节有空就在电脑前坐着。有时,我会想,文明到底是什么呢?人类创造了文明,而文明又将带我们走向哪里?
这又让我想起了家乡另一个越来越稀少的传统民间活动——十班家什。它是民间吹打跃。器具有九种或是种,如鼓、锣、钹、勾锣等。我所在的小镇,属于典型的“清锣鼓”乐班。十班家什广泛活动于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为喜宴增加一点热闹气氛,为丧事营造悲伤氛围。然而,十班家什在世纪之交至今开始衰退了,民间大量管乐、弦乐队的发展呈现了替代格局。特别是农村“点歌台”的出现,邀请锣鼓班参与喜庆活动的现象日渐稀少。
以上都是娱乐方面的,再说一个关于饮食方面的吧!——长湖鱼糕。我所在的镇位于长湖之滨,是真正的鱼米之乡。我们那儿世代都有打制鱼糕的传统习惯,过年和家里办喜事请客的时候,人们就要打鱼糕。鱼糕是用长湖优质草鱼、花白鲢、面粉加鸡蛋做的,味道鲜美可口,是饭桌上少不了的一道佳肴。
这就是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我见识很少,还有些我不知道的没列出来。有兴趣的话,欢迎来这里做客!

TOP

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

上个帖子图片没弄好,抱歉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