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家乡公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公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公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挑担围鼓  
     
    挑担围鼓"主要是在荆州市的中心城区及公安、江陵等地。市内各条街巷如:梅台巷、杜工巷、胜利街、拖船埠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挑担围鼓。市郊如:跃进村、张沟村、连心村、同心村、三板桥村、草市、岑河。"挑担围鼓"俗称"挑鼓架子""打踩街",是可以行进演奏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演奏形式。
    清代编撰的《沙市志略》载:"自正月起……又有锦障列道,大而锣鼓,细而笙箫,喧嚣于市。"反映了"挑担围鼓"在沙市流行的盛况。无论是迎亲、送葬、将军出行,吹打乐班都离不开在行进中演奏。为了方便,艺人们将鼓架作了改进,由架着鼓打,到背着鼓打,再到挑着鼓打。源于荆楚之地对鼓架十分讲究的传统,"挑担围鼓"艺人们将挑鼓架子做得十分考究。目前,沙市还保留有清代沙市雕刻艺人制作的挑鼓架子。演奏乐器除了打击乐用土锣、土钹、马锣等外,还保留了声音洪亮,便于行进演奏的唢呐。为了给乐手防雨防晒,"挑担围鼓"班绣制了由四人举着的精美彩棚。"挑担围鼓"自形成以来,在荆沙民间十分盛行,无论是迎亲、送葬、做会、开业,都可以见到彩棚飘荡,鼓乐喧天,"挑担围鼓"招摇过市。"挑担围鼓"经荆沙吹打乐艺人们世代传承,在保留其原生态演奏形式和演奏内容的基础上,依附于民间婚丧寿诞,庆典祭祀的习俗需求而流传到了现在。
公安说鼓
     
    公安说鼓,又称"公安说鼓子",是一种以说为主、说中带唱、击鼓说书、唢呐伴奏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流行于湖北省公安县及其周边地区。公安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长江荆江南岸,自汉高祖五年建县,迄今已有2190余年。公安昔称七省孔道,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区间小镇星罗棋布,人口稠密,居住集中,是民间艺人行艺的好地方。历代民间艺人在此流动行艺而造成的文化交流,使各种艺术形式在这里相互借鉴、学习,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并在这里扎根落户,公安说鼓就是其中的一支奇葩。公安说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 其表演形式与特点又与宋代流行的民间说唱艺术鼓子词一脉相承。宋代以后,鼓子词几番变化,经元明时期"词话",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逐渐发展衍变为公安说鼓。这一时期,一些民间曲艺形式在漫长的流布过程中,被民间艺人带到公安。这些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为了适应公安观众的需要,在表演、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曲艺形式的营养,并结合公安地域和方言的特点,最终演变定型为公安说鼓,并迅速在公安民间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公安县志》(清同治)卷四"民政志·风俗"载:"布种,最早花朝后,即行耕种……别有二人,吹喇叭,击贲鼓,竞唱村歌。"由此可见,清朝同治年间,公安说鼓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具体演变形成年代还在进一步考证之中。公安说鼓是公安地方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传承千百年。公安说鼓采用鼓和唢呐配合伴奏,乡土气息浓郁,极富表现力,这在全国其他民间曲艺形式中是不多见的,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民俗学价值和音乐研究价值。保护公安说鼓这一古老的曲艺形式,广泛开展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对保护研究公安民间文化,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本文来自: 荆天论坛(http://bbs.jz135.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jz135.com/thread-7195-1-1.html

TOP

我们那边也有一种崇阳花鼓戏,可惜未曾亲耳听到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