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社会变迁中的理论社会学

社会变迁中的理论社会学

社会变迁中的理论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会2008年年会部分论坛观点综述


     
    第一,关于社会学理论研究反思的主题。有学者认为,当代社会学应当深入批判社会理性化,立足感性实践,提升感性生活,追求感性秩序,尤其是各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形成的文化自觉,是当代社会学发生感性论转向的现实基础。有学者在谈到社会福利理论中的制度研究与制度主义的发展时提出,应该沿着制度主义的观点进行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分析,我国应该用多元福利部门提供的福利来回应不断增加的福利需要。有学者就空间社会学的研究提出了看法,认为空间的逻辑和运作机制能帮助人们重新推演发展出理解社会的一个不同的新的知识系统,将空间概念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旨在解释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赋予空间研究在理论上的意义,使之具有社会科学理论上的意义,将是具有开创性的重要研究。
     与会学者认为,该主题的发言充分体现了各位学者的理论深度与研究贡献;立足于社会福利这一具体的理论场域,厘清了其中的制度研究,无论对制度学派的理论深入还是对社会福利研究本身的丰富,均做出重要贡献。一些学者对哈贝马斯与高清海两位大师思想进行的比较性研究是社会学想象力的充分展现,也是对中西方理论研究的双重反思与深化;学者以社会空间为理论视角,丰富了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分析脉络与研究范式,使社会学理论研究在社会空间这一新的视阈转向中不断获得拓展与充实。
     第二,关于中外社会思想论要的主题。有学者提出社会学研究应当总结并评述这一时期的主要热点问题,同时也应该针对当下我国社会思想史研究面临的尴尬境遇进行学理上的反思。我国社会学应通过对社会思想史研究,从而在中西学术文化的交汇进程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有学者通过对费孝通早期社会学思想的研究揭示了费孝通早期社会学思想演变的轨迹。还有学者反思了经典社会学传统中实证主义范式、人文主义范式和批判主义范式,总结了马克思社会学的理论结构与思想主张。有学者在对杨子的社会思想研究中提出,杨子的社会思想是对以家族制为基础的社会体制的一次反叛,作为中国社会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杨子第一个提出以个人为本,个人的存在高于国家和社会的思想。
     与会学者认为,“中外社会思想论要”这一环节的主题发言呈现了鲜明的特色。对费孝通先生早期的社会思想的总结中蕴含了深刻的理论内涵与现实启迪;对马克思社会学理论这一宏大问题给出清晰梳理,是对马克思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积极探索;一些学者提出的“杨子的社会思想代表社会下层,是无政府主义的鼻祖”等观点,是对杨子社会思想的重新认识。总体而言,中外社会思想研究的主流属于精英研究范畴。精英研究是必要的,但需要深入探讨的是:精英研究与真正社会的差别是怎样的?追溯并还原民众与民间的真正思想应该是中外社会思想研究的重心,精英思想的创新性、变异性需要与现实社会的思想理念密切联系。
     第三,关于当代社会学理论评析的主题。有学者在对福柯提出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这两种“话语分析”模式的内容和特征进行简要概括与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在这两种不同话语分析模式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性质,并就如何消解这一矛盾提出初步意见。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学理论形态的创新需要以和谐现代性为主题,应当通过对中西社会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交往对话来创新社会学理论的思想范式。有学者从社会分层的视角解读了《金枝》中巫师的社会意涵,认为巫师的出现代表了等级化社会结构的隐现,在巫师升迁为王的过程、巫师权力与职责相统一的状态中孕育着民主思想。有学者在对虚拟社区人际行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大部分赛博社区不局限于严格的地域区划,更多是跨空间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网络,虚拟社区与现实生活社区相互契合交叉,在一定程度上,虚拟社区是现实社区的一部分。
     与会学者认为,论坛发言人的这些研究不仅时空跨度大,而且内容丰富,视阈宽阔。学者立足于现代社会,关注现代性问题,积极探索了当代中国社会学如何实现与马克思社会学理论和谐发展的路径。一些学者以巫术为切入点,通过对巫师社会身份与角色变化过程的研究,揭示了原始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变的脉络与根源,赋予了社会学研究以深厚的文化感、历史感;学者着眼于虚拟社区,总结了网络社会的生活体验,对现代人生活的社会学阐释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第四,关于当代社会理论研究新探的主题。有学者将利益概念与资本主义的生发史结合在一起进行了考虑,从利益概念的演变史中推演出资本主义的生发和变迁,并提出利益概念如何可能对我国研究做出有益的借鉴。有学者提出,在国家、市场与社会三方的互动中,一个自治的社会遭遇到了来自市场或市场与国家共谋的侵蚀,因此,拯救被围困的社会,建构和保卫一个自主性的社会就成为社会学在21世纪开端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有学者关注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空间如何进行生产的问题,提出如何实现“空间正义”是当代理论家们迫切需要面对的话题。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8-9-2 11:15:3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