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道士为何被称作“牛鼻子”?

第三种说法虽然看似很有“历史”根据,但从逻辑上说,最多只能说明老子后来为什么会被和牛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有“青牛翁”等称号。但依然没有说明白,为什么后来道士会被用牛的鼻子来指称。难道就因为“鼻祖”和牛有联系,于是后来的徒子徒孙就和牛的鼻子有联系了?那为什么不用牛的耳朵呢?,如果只是因为形容指代事物“关键部分”的话,牛耳朵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并不亚于牛鼻子吧,不是也有所谓“执牛耳”的说法嘛。

本回复不是为了鸡蛋里头挑骨头,吹毛求疵,没事儿找茬儿。而是觉得帖中提供的一般三种说法,其实真正和牛鼻子有直接关系的,是说法1和2,虽然看上去有点流于儿戏。说法3虽然貌似有“历史”根据,却无法和牛鼻子产生直接的逻辑联系,说服力不强。

TOP

关于讨论版和学者的架子

“论坛”,不“论”怎么能叫论坛?“讨论版”不“讨论”怎么叫讨论版?

潜水多灌水少,看热闹的多,参与讨论的少,不光是这个版,整个论坛大部分版面这种情况都存在。我估计原因之一,就是这个论坛的注册者不少为业内人士,更加讲究论述内容之学术性。发表言论习惯于先谨慎思考,写出的文字务求逻辑严密象做论文一般,还惟恐出现一些文字上的疏漏导致被读者尤其是同行取笑。不少是以真名注册的,万一出现一些常识性的笔误,面子着实挂不住。安全起见,自然抱着“慎言”的观望态度,将潜水大业进行到底。

其实,论坛的好处,就是可以轻松自由地发表言论。学术论坛、学术讨论版的好处,就在于可以轻松自由地探讨学术问题,而不必象在实际讨论会上面对面争论,或者读论文,或者在刊物上争鸣那般过于严肃。毕竟,学者也是人,是人就有严肃的一面和轻松的一面,哪一面被压抑住,往远了说,都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往近了说,也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况且,谁说学术讨论就必须要摆出一张砖块脸,张口必然专业语汇呢?为什么就不可以用轻松活泼生活化的口语来谈学术问题?讨论问题,只要态度严肃认真即可,形式上越自然轻松越能促使人们激发灵感,产生鲜活的新观点。

总之,学术讨论版气氛过于沉闷和沉默,实在跟学者们放不下架子有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