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恩施人过清明

恩施人过清明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旧时,民间有在此日到郊外远足旅游的习俗,叫做“踏青”,故又有“踏青节”之称。清明日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则在三月初,因此又被叫做“三月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即是清明节的由来。今年的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初八,公历则在4月5日。

恩施土家族人过清明节,主要风俗是祭祖扫墓。过去,大户人家每年于此时举办“清明会”,请僧道做法事,祭奠祖先,宴请族人亲朋。“清明会”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还盛行。1943年,恩施市土桥坝赖氏家族举办“清明会”,因赖氏为西迁恩施的湖北省政府机关腾借房屋有功,民政厅长朱怀冰等官员还到场参加。解放后,因不存在“大户人家”,这一习俗也不存在了。

对于恩施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标墓。《恩施县志》载:“清明扫墓,以竹悬纸钱,用各色花纸做成宝盖,旗锣鼓伞,插于坟上,叫做标墓。”“竹悬纸钱”,是将白纸剪成铜钱状,扎成束,悬挂在竹竿或木棍头上,插在坟上,俗称“清明吊”或“清明飘”。纸扎的“宝盖”与佛教有关,佛前供器为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肠,这些在宝盖的饰件上都有反映。“旗、锣、鼓、伞”是标墓队伍的仪仗形式,锣、鼓指主家请的或亲戚送的花锣鼓班子,旗、伞是标墓队伍举奉的标志物,以示隆重,过去的旗、伞用纸做,现在也用布做或用毛巾与真伞。

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恩施人过清明节与过社节已混合不清,因恩施人有老坟新坟的概念,新坟指埋葬三年内的坟,举行拦社活动,亲朋相聚,以一定仪仗形式上坟,打花锣鼓,向坟上送宝盖,合聚饮宴,与过去的标墓无二。清明上坟则只是插清明吊,烧点香纸,形式很简单。不过从社节前到清明节前后,山野里的坟地很热闹,人头攒动,纸花飘飘,香烟袅袅,爆竹轰鸣,锣鼓铿锵,新坟老坟一目了然,一派吊唁亡人的虔诚景象。
(来源:恩施晚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说实话,不同地方的过法就是不怎么一样

TOP

回复

仿佛我回到了家乡,回到土家习俗中

TOP

“山野里的坟地很热闹,人头攒动,纸花飘飘,香烟袅袅,爆竹轰鸣,锣鼓铿锵,”大多数地方都是这样吧,但我总觉得过于热闹,好像缺少了祭拜时应有的一点庄严肃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