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端午节专题研究

端午起源新说:端午节是“虎文化”的节日

又到了一年一度粽叶飘香、艾蒿摇曳的端午节,作为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在我国学术界历来有所争议、众说纷纭。中国画画虎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梁勇的一项最新研究认为,端午节是一个体现虎崇拜的“虎文化”节日。
   “虎曾经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中国最早的绘画中,虎是其中的重要主角,在十多年虎画美学的深入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中国虎文化中涉及端午节时关于虎的表述很多,处处可以看到虎的影子,由此引起我对端午节来历的溯源。”梁勇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如龙节说、屈原说、夏至说、恶日说等,我的老虎说算是增添了一种新见解,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梁勇研究认为,端午的发端兴起主要是出于古人对于这个特定的时节的“辟恶驱邪”。端午正临仲夏,气温骤升,湿气弥漫。由于我国古代先民一般都生活在山野泽畔,每逢端午时节都会瘴气四起、毒虫肆虐、病菌泛生,是疾病高发阶段。
    同时,端午还是阴阳二气转换的重要转折时节,人的生理也要在这个时期顺应自然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因此很容易生病。所以,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为了对抗“恶月”,人们就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驱邪避疫”保护自身健康。
   “虎作为我国古人最为崇拜的动物和图腾,在‘辟邪驱毒’、‘辟邪禳灾’中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从而使端午成为一个源于‘袪恶’的虎文化节日,并形成了许多与虎有关的‘端午景’。”梁勇说。
他认为,流传至今的端午节悬挂艾草习俗,实际是以艾草作为“门神”。古人常将艾草扎作虎的形状,称为“艾虎”。在端午挂艾的同时,古人还往往同时挂上菖蒲,并将菖蒲扎成“剑”或“龙”的形状,与“艾虎”阴阳相对,悬挂在门的两边驱邪避恶。
    在我国许多地方每逢端午还有随身佩饰“艾虎”的习俗,以求“艾虎镇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各地的“艾虎”种类众多、形式多样。如安徽淮北地区民俗,是用黄布做给孩子做肚兜、鞋子,上绣虎头,另点缀五毒形状;北方各地是给娃娃手腕上扎五色线、佩艾虎香包;华东等地的习俗则是剪彩帛制虎头,虎头上缀着大蒜、八卦符,小粽子等物系在儿童背上以辟邪。
    自古以来,端午节还是一年一度的“卫生节”。许多地方都有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书写“王”字的习俗,这也表现出人们对虎的崇拜,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三则表达对孩子的祝福。
梁勇认为,在端午节的节令食品上,除了粽子外,还有浙江乡村艾粑粑、江南民间吃“五黄”食俗、陕西虎馍等,大多带有“药膳食疗”的意味,这也说明端午首先具有驱邪避疫的节日内涵,然后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再赋予人文内涵,如纪念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等。
   “在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中,我们看到了古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积极态度和聪明智慧,看到了我国古代医疗保健的发展与演变,看到了先人们与天地奋斗的虎虎生气。”梁勇说,“端午的辟邪驱毒、人文纪念性和时令特点,使这一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内涵丰富多彩,我们应该更深入挖掘,并在时代发展中传承和发扬。”
新华社上海/(记者 张建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