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辽园读书会】《现代性的后果》《菊与刀》

现代性的民俗思考——《现代性的后果》有感

    年会结束后,再来论坛,有点恍如隔世。回回头想想那天晚上的读书会,感到更是温馨。
    选用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作为本学期读书会的第一本指定书目,是想让研一的同学们对作为社会学二级学科的民俗学的学科设定有所感知。民俗学一直以来致力于传统和地方,一直以来注重微小事物的感知和记录,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民俗与现代的关系从彼此相距甚远链接起来,无论是纵向的时间延伸还是空间上跨地域链接,甚至“脱域”已经成为当代民俗所要关注的挑战。


     脱域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其实民俗中”脱域“也是很突出的,比如近些年的”古城重建“话题,我的家乡是山西省大同市,曾经大约5年前,我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古城重建“,希望可以重振平城古都的风采。从城墙的完全修缮到寺庙重建,从云冈石窟到古文化街的扩建。大家都沉浸在”古都“的风貌当中,但是对于历史文化价值本身与新建”古都“其实是以”脱域“状态而存在的。我们游览的不是古都,其实是瞻仰它背后的精神文化价值,但是这样的价值已经与真是的物质载体(也就是真是的城墙、寺庙)分离开,这就是典型的现代性背景下的民俗事项。


     同时吉登斯在书中说过“跨越时空的社会联系既有可能削弱与民族国家相关的民族感情的某方面,也有可能增强更为地方化的民族主义情绪。”这对于我们辩证的看待现代性的民俗有很大的启发,黑格尔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关于辩证法的表述”思想会从最简单、抽象和空洞的概念走向更为复杂、具体和丰富的概念。""辩证运动是思想的具有逻辑性的自我展开。”也就是说某种思想或者观念的存在是有着某种必然性的,现代性的民俗从某种角度来说冲击到了我们传统文化和民族感情,比如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从形式到意义上的冲击,“七夕节”只有作为“东方情人节”才能得到大家的关注等等;但是现代性的民俗依然也增强了地方化的民族主义情绪(此处的民族主义我暂时理解为褒义),比如非遗给我们民俗带来的关注度,2015年3月中餐申请非遗,10月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品尝了“孔府菜”,参观了大型祭拜孔子的仪式,这背后的食礼规制和礼食风俗都得到了展示和弘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