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清明时节雨纷飞:专题资料

清明时节雨纷飞:专题资料



清明时节雨纷飞:专题资料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等,时间在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历史上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在传统社会中,它的节期持续时间较长(五六天到十几天,各地各时代不等),一方面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一方面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

 ──摘自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




        “事实上,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已有对于插柳习俗的文献记载。而唐代以后,寒食清明节插柳戴柳就成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民众的常见做法,以至于清明节还有“插柳节”的别称。”

──摘自张勃《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用柳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摘自《“感恩纪念”与“催护新生”——施爱东博士谈清明节文化内涵》




        乌丙安教授指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有一些少数民族清明节过得比汉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摘自魏运亨《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扫墓踏青是基本主题》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清明节放假安排通知发布 4月4日至6日放三天

来源:北京日报(2009/03/13 15:41)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现将2009年清明节放假安排通知如下:

  4月4日至6日(星期六至星期一)放假,共3天。其中,4月4日(星期六、农历清明当日)为法定节假日,4月5日(星期日)照常公休。4月4日(星期六)公休日调至4月6日(星期一)。

  各企事业单位可根据生产和工作情况自行安排。节日期间,各单位要加强值班,认真做好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及森林防火等各项工作。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三月十二日 (来源:北京日报)

TOP

今年清明节,郑州还将举行树葬


--------------------------------------------------------------------------------

发布时间: 2009-03-16 来源:郑州晚报



    去年清明节,本市230多位市民选择用“树葬”送亲人,今年,这种绿色、文明送别逝者的方式还将举行。清明节前夕,本报联合市民政局、市绿化办、市文明办等多个部门,共同发起骨灰植树活动。凡是郑州市民均可拨打本报热线报名参加树葬活动,全程免费,报名从今日开始。

    去年清明,230多位市民选择树葬送亲人

    作为殡葬改革的方式之一,具有简单、节俭、环保、省地等诸多特点的树葬,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去年清明节前夕,郑州市举行了首次树葬,230多位郑州市民将112位亲人的骨灰埋入了四季常青的大叶女贞树下,用绿色、文明的方式送别逝者。

    “早在几年前,就有不少市民向我们表达了希望树葬的心愿,而且与前年推出的海葬相比,从节省费用的角度考虑,作为内陆城市的郑州应该更适合树葬这种先进的殡葬形式。”昨日,市殡葬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郑州市首次推出了树葬,有上千名市民咨询,可以看到,市民的文明意识在不断加强,也十分乐意参加这种绿色的殡葬活动。”

    今年树葬活动,免费为市民提供树苗场地

    “今年的树葬活动,将免费为报名市民提供树苗、场地和交通工具,市民不用花一分钱即可参加。”该负责人表示,此次树葬活动的报名日期从今日起至3月26日。

    树葬地点位于新郑市龙湖镇的一个陵园,时间定为3月28日上午,报名咨询电话67186465、67170529、67170569。市民也可拨打本报热线67659999报名。

    希望推出有偿树葬,树木长时间保留

    据悉,与去年相同的是,凡是参加今年树葬活动的市民,都需要提前签订“郑州市2009骨灰植树协议书”。活动主办方特别声明:将负责此次骨灰植树活动所植树木的免费日常管理工作,除因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外,保证5年内不移植或砍伐,5年后将有处理权。

    针对此举,去年就有不少市民提出:“如果这棵树能够多保存几年,比如10年、20年的,其间有人定期管理维护,哪怕让交点钱,能够年年来在树前浇水、献花悼念,我们也愿意!”

    “去年和今年我们举行的树葬活动,对于市民都是完全免费的,陵园也是无偿提供土地。”该负责人解释说,“举行树葬活动的核心目的,就是不留骨灰,而之所以提出5年的时间,也是给市民留下心理过渡期。今后,我们希望树葬的活动能够常态化。”

    至于今后能否有偿树葬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如果市民有需求,殡葬管理部门将会和陵园、公墓沟通,希望能够尽快推出。“有偿树葬的价格,我个人认为根据树种的不同可以有所区别,但应当以1000元以下为佳。如果树葬比买公墓还贵,它也就失去了节俭的作用,而且普通市民也难以接受。” (晚报见习记者 裴蕾 实习生 李楠 )

TOP

己丑年清明公祭黄帝典礼进入紧张的筹备阶段

http://www.cnwest.com   时间:2009-03-16 10:57:44  

    西部网讯 年年清明今又是,己丑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从省到县已进入紧张的筹备阶段。

    今年祭祖活动内容丰富,除4月4日(清明节)上午9时50分,在黄陵县桥山祭祀大院举行“己丑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外;4月1-7日,省旅游局协调各旅行社与黄陵县组织开展祭祖旅游活动;4月2-4日,在西安举办“清明•民族感恩——传承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文化 迎接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清明节在4月4日,所以祭祖活动在4月4日上午9时50分举行,活动中增加了“祈福中华” 一项内容,届时将有来自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的少年儿童代表参加;祭祖活动结束后,在祭祀广场将有一个多小时精彩的文艺演出;现场直播除我省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外,还有部分省的电视台、海外的媒体也将联合直播,黄陵县电视台将向全县直播祭祀盛况,今年清明祭祖活动宣传阵容庞大,声势强劲。

    为了配合省上搞好祭祖活动,黄陵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筹委会主任的清明公祭筹委会和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祭祀组、宣传组、环境治理保障组、生活后勤组等8组1室,并开展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环境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到来。(王春梅)

TOP

·还清明以“清明”

http://news.QQ.com  2009年03月16日10:44   合肥在线 

 
  每到清明节,人们都要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习俗,也是人之常情,本无可非议。  

  然而,近年来有些地方的清明扫墓名堂越来越多,风气也越扫越浊,使得扫墓变了味。如:有的人请大仙巫婆为祖宗祈阴德,为子孙求荫庇,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有的人清明祭祖,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相互攀比。你花几百元买纸钱、冥币,我则花几千元用纸扎彩电、冰箱、小轿车、楼房,铺张浪费;有的人借口坟地周围树木遮挡坟墓,影响风水,乱伐树木;有的人烧纸钱、放鞭炮引起火灾。有的地方就有人因上坟烧纸,引发了森林火灾;也有极个别领导干部封建官念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开着公车携带家属子女到祖宗坟地潇洒走一回,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分析近年来,一些地方清时节扫墓风气越来越污浊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人利欲熏心,丝毫不顾社会影响,感到什么能挣钱就卖什么。清明节时,一些人针对人们对已故亲人的缅怀之情、哀思之义的愿望,大发祭扫财,便别出心裁地鼓捣出五花八门的丧葬品予以供应。据媒体披露,去年清明节某地公墓附近摊位上,出售的丧葬祭品除香烛、冥币外,还有为数不少的酷似洋娃娃的小纸人,小纸人全是女性,留有尼龙丝做的披肩发,肩挎各种颜色的时装包,涂着鲜红的嘴唇、浓浓的双眉。每个小纸人标价两元。摊主不厌其烦地向买者兜售道:老祖先在世上劳力苦,劳心苦,到黄土县(地府)后也该享受享受了,当子孙的也该给他老人家奉上几个小姐浪漫浪漫了。另一方面是封建的迷信的思想在我们当今社会上一些人的脑海仍根深蒂固。去年清明节前夕,某地公墓附近,发现一些丧葬品的摊位上,有十多种版本的冥币,面值从十元到十亿元不等。个别摊位上还有存款单,存款单的行长、副行长是玉皇和阎罗。一位购买存款单的年轻人直言不讳地说:老父辛劳一生,在那边也该随心所欲地潇洒潇洒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作为一名现代人,应自觉肃清脑海里的封建意识,采用文明的方式来扫墓。清明节时,烧纸钱送给祖宗花,这只能说是一种心愿、一种企盼。事实上,先人们在阴间是收不到的。这就应该改一改,彻底摒弃。同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对丧葬祭品加强管理,把好印制、出售关,从源头上做好防范工作。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正是踏青春游的好时候。有的人家,近的干脆步行,远的骑个自行车,带上一束鲜花,献给故人;也有的人家借培土之机,在坟地旁种下一棵或几棵树,这些都不失为开明之举。这样既庄重节俭,又绿化了环境,清明变得清明了,何乐而不为?

  (高国春)

TOP

“青团子”不容易捏

扬子晚报网 2009-03-04 14:34:59


  扬子晚报网消息  清明节快到了,吃青团子是苏州人过节的习俗。3月3日下午,苏州善耕中心小学的10名小学生来到吴门人家饭店,自己动手学习做起了青团子。通过实践,孩子们觉得,尽管以前用橡皮泥捏过,但是做到真正的青团子,发现原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记者在学习制作现场看到,孩子们都很认真地跟着厨师学习捏起了面团,但是不少人都无法捏成形,特别是要把豆沙陷包进团子里,给这些小学生出了道难题。五年级的朱涵夕告诉记者,青团子吃起来香糯爽口,每年清明前后,妈妈都会买青团子回来吃,可从来没想过是怎么做的。而对于清明节吃青团子的来历,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为此,饭店负责人现场为学生们讲解了苏州人吃青团子的来历。原来,这是出自大禹治水的故事。公元前2200年,大禹在苏州治水,他开了三条河把太湖水引入长江,从而使太湖水位降低,有利于水稻生长。后来,人们便把冬小麦的叶子打成汁,成了青团子最初的原料。善耕中心小学老师朱妍告诉记者,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学做青团子,这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而青团子里面包含的苏州饮食文化,也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今后要有更多的机会学到课外知识。    (周晓青)

编辑:杨昉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清明节  

www.XINHUA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目录

  清明起源

  清明习俗

  趣闻轶事

  少数民族过清明

  清明诗句

  清明影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施爱东博士谈清明节文化内涵  

2007年11月07日 19:24:15  来源:新华网  


  “感恩纪念”与“催护新生”——施爱东博士谈清明节文化内涵

    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记者
廖翊)“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施爱东说。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施爱东介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TOP

清明节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  

2008年03月31日 14:29:5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3月31日电(记者周润健 蔡玉高)4月4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有关专家介绍说,清明节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

    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二十四节气中,演变为节日的主要是清明。清明节成为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
历史的节日。

    那么,“清明”又是怎样演变为节日的呢?据《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也就是说,从冬至到寒食,中间相隔了105天。古人又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一天。因为寒食和清明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到现在,人们已把清明和寒食并称。

    清明作为节气,有着气候、历法等一套制度仪俗为依托,容易为人们所沿用。尤其是清明节里扫墓的习俗,为人们祭奠先祖和亲人的亡灵、寄托自己的哀思,找到了一种释放的形式,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同。

    因此,清明节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一年之中十分重要而又内容丰富的节日。每年这一天,民间都有许多风俗活动,如祭祀先祖、上坟扫墓、踏青春游、折柳插门等。

TOP

传统节日清明“属”阳历  
2008年04月03日 11:38:1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4月3日电(记者蔡玉高、周润健)传统节日基本都按农历计算,如春节、元宵节、中秋、端午。可与这些节日不一样的是,清明却“属”阳历,其日期基本落在了阳历的4月4日-6日。

    江苏省天文学会天文专家严家荣说,我国古代无论是计时,还是记一人的生辰,都是以农历为依据的,这也注定了我们国
家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以农历时间为准,如春节是正月初一,中秋是八月十五。

    然而,和其他传统节日不一样的是,清明却是“身担二职”,其既是节气又为节日(冬至节气也曾既是节日又是节气,但其现在的影响力已远不如清明)。天文年历显示今年4月4日17时46分,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届时太阳运行至黄经15度。“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朗气清、春光明媚的意思。这时草木齐长、百花开放,城市乡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从根本上讲,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的范畴,因为其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或“太阳年”,太阳在星空背景下的运行路线称为“黄道”。自古以来,定春分点为0度,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分为24个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前后仅相差一两天,而在阴历里的日期却变化很大。

    严家荣表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因而,我们可以把先人流传下来的二十四节气看作中华民族自有的“阳历”,因为它是中国人自己根据太阳运动规律所创立的,是非常科学的。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OP

清明起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田莫迟延。”



春雷惊蛰(杨柳青年画)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踏青(《清史图鉴》)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杜牧的《七绝·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清明节的渊源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4-03-28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TOP

清明节的含义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4-03-28  

  清明节即是节气又是节日。

  从节气上来说,它是24节气之一。从节日上来说,它是祭祖日。清明一到春回大地,精神气爽,一年的劳作从此开始,春耕春种,开始忙碌。祭拜祖先,追忆先人,也在同时进行。踏青节、扫墓节、聪明节都是清明节的别称。中华民族的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即陶冶情操,又促进了身心的健康。《红楼梦》中的清明活动贾府十分重视,把采百草、放风筝、荡秋千作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清明活动在民俗中的重要位置。时至今日,在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已经为清明节增添了许多内含,在祭炎黄二祖的同时,悼念自己的先祖,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在今天的清明活动中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TOP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从晋国开始延续多个朝代  

2008年04月01日 18:17:3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4月1日电(记者周润健)我国传统节日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以追念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为主的,如寒食节。民俗专家介绍说,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个节日从晋国开始,在延续了多个朝代后,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代替。

    民俗专家、天津
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

TOP

清明(暨寒食)的来历和风俗

  新华网 ( 2008-01-07 16:09:18 ) 来源: 资料卡片杂志2008年1期   


清明(暨寒食)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清明两字,《三统历》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它象征着我国大部地区风和日丽、生机勃勃的春天来到了。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
    清明,在我国节日岁时中,是含有双层意思的一天。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了,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古诗有“未到清明先禁火”,为什么清明以前要禁火呢?
    这要从寒食说起: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被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所迷,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用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离开了晋国,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有一次,因饥饿,重耳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往介子推家求访。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于是,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搜来搜去连个影子也没见。这时,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于是,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灭后,只见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被活活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扫后,晋文公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最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做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不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古人又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自古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清明节的前二天。但也有人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
清明扫墓,追祭先人,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不管是达官贵族,还是黎民百姓,于是日都有祭祖、上坟、扫墓之俗,藉表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到唐代,清明上坟已成为法定之日。唐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确实是清明时节祭祖扫墓的真实写照。
    清明时逢阳春三月,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野餐,红男绿女,车水马龙地涌向四郊,投向大自然。
    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之,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民间多爱在清明踏青时节,在郊外用竹子架成一种临时性的“竹笋秋千”,舞荡嬉戏。清明节处处荡秋千,因此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的。
    放风筝是清明前人们最爱玩的游戏。此时,春风由下往上吹,最适于放风筝。过了清明后,因风向不稳,就不再适宜放了。风筝,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远在春秋时期,有位公输般,即神话中的“鲁班”,会做木鸢,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唐代诗人高骈写有《风筝》一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最初的作用只是军事上传递消息的工具,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赏,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从此便流传下来了。时至今日,每年清明时节,我国在山东潍坊还举行国际风筝节。
    斗鸡也是清明应节的游戏。不过古代斗鸡,输赢是要拿钱押赌注的。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休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清明斗鸡成风,不唯是民间设斗鸡场,捧鸡而斗,就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唐玄宗尤喜斗鸡,他在位时,在宫廷内筑起鸡坊,索求天下好斗雄鸡。所养的几千只鸡都是金羽铁爪、高冠昂尾的良种。
    清明还有吃蛋的习俗,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则供玩赏。画蛋是将鸡蛋或鸭蛋煮熟后,用茜草取汁,作为染料,在蛋壳上描绘花卉。初绘无色,过数日颜色渐显。初为浅蓝色,渐变深蓝、紫色,最后变成红色。蛋壳剥去后,蛋白上便显出玲珑花纹图案,颜色为蓝色,煞是好看。至于雕蛋,则是将鸡蛋或鸭蛋煮熟后,先用笔在蛋壳上绘上花纹图案,然后用刀雕刻,将整只蛋镂空,蛋白蛋黄依次取出。其雕刻之精细,可谓鬼斧神工。画蛋雕蛋的习俗,清末时还有流行,现代逐渐衰微。
    清明自宋代以后,就成了和元宵、中秋等佳节同等重要的节令。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句著名的诗:“人生能得几清明?”可见人们对清明节何等重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