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四小组(高松朝)

三、黄鹤楼附会仙人辨
千百年来,围绕着黄鹤楼曾经产生出种种神话
传说,现仅就人们称述较多的几个仙人传说略加分
辨。1.关于仙人子安。历来有很多著作都把仙人
子安的传说与黄鹤楼联系在一起,如中国社会科学
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注崔颖《黄鹤楼》诗即称:“旧说仙人子
安乘黄鹤过此,故名。”又季镇淮等先生选注的
《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年)注崔
诗和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时也持此说.
按此说似源出《舆地纪胜》或《礼部诗话》.但前
范勤年丫千年黄鹤话沦桑》。
鲁迅辑嵘述异记》中有“南齐马道酞”一则,径
标“南齐”之称,颇属不类,显系后人所加。

TOP

己论及,二本皆不足为据.又上引《唐诗选》的注
释中提到黄鹤楼因子安之事而得名,这一点在史料
,户找不到任}可文字记载,即使《舆地纪胜》和《礼
部诗话》也未倡此说,不知(()蓄诗选》注释的依据
何在。兰蔚等《长江浪逐黄鹤楼》倒是提出了一个
依据:“为什么叫黄鹤楼?这是人们最乐于知道
的。《南齐书》上说,仙人子安乘鹤过此,刁`取了此
名.……”我们而面己多次提到《南齐书》,其中何
尝有一字着及黄鹤楼?从现存的资料看,我们只能
说仙人子安的传说与黄鹊矶有关,而不能把这一传
说与黄鹤楼直接联系在一起,因为矶毕竟不是楼。

TOP

2.有的著作不称仙人子安,却称“土子安”,
坟早的如明代陈仁锡《潜确居类书》称:“黄鹤山在
武昌府城西南,俗呼蛇山,一名黄鹊山。昔仙人王
子安骑鹤憩此。”这里是把工子安置入黄鹤山的片
说`{名。今人则多把王于女置入黄鹤楼的传说之中,
如《中国名胜词典》“黄鹤楼”条即取此说。
但是,仙人王子女之名是大可置疑的。首先,
人们所称述的史料米源就未必可靠.如熙乾、三百
《吟诗入画觅古楼》曾直接指称“《南齐书》中载
的则是仙人王子安时常骑鹤米此”,此说很可能源
自高步派《庸宋诗举要》注李白《之L上吟》诗的这
一称述:“《舆地纪胜》(卷六十六)引《南齐
志》以为世传仙人王于女每乘黄鹤过此”。`叮是查
湖北省图朽馆藏岑摊等校刊的文选楼影宋本《奥地
纪胜》,这一段文字却是“黄鹤楼4••…《南齐志》
以为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其中并无“王`
字。

TOP

而且即令高氏所据《舆地纪胜》的其他版本中
本有“王”`多,但《南齐书•州郡志》原文则分明
只有子安之名,前面片未冠以“土”字。可见土子
安之名并没有确切的史料来源,纯系后人讹传误记
而造成.其次,在宋代以前关于黄鹤楼的传说以及
汉魏六朝小说中本来就没有仙人王子安之名.这-
名字很可能是由于把仙人于安同仙人王子乔的姓名
揉合误记而造成的.王子乔之事可见题为刘向撰的
《列仙传》,其中亦有山头乘鹤的情节,这大概就
是后人把王子乔与子安之名揉合在一起的契机.但
王子乔所乘为白鹤,所驻山头为缎氏山(在今河南
省),与子安乘黄鸽过黄鸽矶之事毫无关涉.而且
《列仙传》中同时另有仙人子安之名,显而易见子
安与王子乔不是同一个仙人。据《列仙传》所载传
说称,子安死葬陵阳山下,“有黄鹤来栖其家边树
上,鸣呼子安、子安.`这同《南齐书》中所载的
仙人子安乘黄鸽的传说颇为一致,二者都是把子安
同黄鹤〔鸽)联系在一起.《列仙传》题西汉刘向撰
虽系伪托,但人们一般都认为此书是东汉时人所
作,其成书年代较《南齐书》要早。

TOP

据此我们当可
推定,《南齐书》中所载子女的传说盖起源于《列
仙传》中所载黄鹤栖鸣子安军树之事,与《列仙
传》中同时记载的上子乔的传说无关.
3.仙人费伟的原型当为蜀汉费伟。据《三国
志•蜀书•费伟传》称:“费伟字文伟,江夏郧人
也”,曾“为昭信校尉使吴。孙权性既滑稽,嘲明
无方,诸葛洛、羊衙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伟辞
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以奉使称旨,
频烦至吴”,后宫至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成乡
侯,延熙十六年为魏降人所杀。看来正是费伟的这
一出身、性格、经历,使后来的江夏人感到骄傲而
又神秘,终于附会出他登仙驾鹤返憩黄鹤楼的传
说.不过《图经》仅称“费伟登仙,尝驾鹤返憩于
此”,并未指明费伟在河处登仙,至一于“驾鹤”之说
则分明指的是他成仙之后的事。

TOP

而陆游《入蜀记》
则称“旧传费伟飞异于此,后忽乘鹤米归”,把费伟
登仙之处指为黄鹤楼,虽亦可为一说.但毕竟与
《图经》不合,从资料的时代先后看,我们以为不
宜引以为据.近年来一些著作如中囚社会科学院文
学研究所占代文学研究室《唐诗选注》(化京出版
社,1978年)、林庚、冯沉君先生《中国历代诗歌
选》(19了9年)、季镇淮等先生《历代诗歌选》注崔
顺黄鹤楼诗时均称费伟`在此(楼)乘鹤登仙”,
其`卜又增添r“乘鹤”登仙的情节,则与《图经》、
《入蜀记》之说皆不符.又以上各家注文及《中国
占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名胜词典》又都将费柿
记为“费文伟”,其中“伟”当为“伟”。
4.关于荀碗.鲁迅《占小说钩沉》辑《述异
记》称荀玻“宇叔玮”,《艺文类聚》(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2年新1版)卷幻引《述异传》则称
“字叔伟”,《黄鹤楼记》说“仙踪可揖,嘉叔伟
之芳尘”,亦作“叔伟”。诸书所称虽有“玮”、
“伟”之别,但“叔”字皆无异同。

TOP

可是有的文章
却说“《述异记》里讲的是荀文伟••一”①,“文
显系“叔”字之误.按费伟字文伟,“荀文伟”之
误当系误植费伟之字而来.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
典》“黄鹤楼”条述有关传说时称“梁任防记异仙
事,乃荀玻字叔玮”,名不误而事误.因《述异
记》原文只记荀玻“憩江夏黄鹤楼上”,并未言及
异仙之事,至于“驾鹤之宾”本即仙人,亦不当以
“异仙”言之。

TOP

今存脉望馆抄本《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杂剧非朱凯所作,
朱凯所作乃同名杂剧。《碧莲会》非明代杂剧,很可能即是朱凯所撰
《黄鹤楼》剧。朱凯此剧虽无传本,但被明无名氏迻入传奇《草庐记》
中,并被多种明代戏曲散出选本收录,其大致面目仍可由以得知。《草
庐记》一些情节上的疏漏和错失可由移植现有杂剧入剧而得到解释。
此一故事过于民间化,故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时舍之不用,小说
和戏曲在审美品格上有着差异。

TOP

《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剧,叙周瑜邀请刘备赴宴黄鹤楼,欲于席间
乘机加害之,被诸葛亮识破计谋,派人送以令箭,相救刘备脱难。此故
事未被罗贯中写入《三国演义》小说,但在民间却流传颇广。关于此
剧,前辈学者虽多有探考,但仍留有一些疏漏,笔者不揣浅陋,试就所发
现之问题论述如下,就教于时贤方家。
一、今存剧非朱凯所作
《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今仅存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题
元无名氏撰。此剧多种戏曲书簿见载,题法不一。曹本《录鬼簿》载简
名《黄鹤楼》,题朱凯撰。天一阁本《录鬼簿》载有朱士凯小传。

TOP

但失载撰剧目。按:朱凯即朱士凯,天一阁本《录鬼簿》录有朱凯所撰后
序一篇,署:“朱凯朱士凯”①;曹本《录鬼簿》小传亦云“朱凯,字士凯”。
《太和正音谱》于“古今无名氏杂剧”下录《醉走黄鹤楼》。《也是园书
目》著录正名《刘玄德醉走黄鹤楼》,题“元无名氏”。《今乐考证》则将
此二同名剧并存,既在朱凯名下著录简名;又于无名氏名下著录正名,
且注云“疑即朱凯剧”。王国维《曲录》径题为朱凯作。近人、今人编选
元曲时,多将此《黄鹤楼》归于朱凯名下,如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王
季思《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等。
前辈学者严敦易、郑骞先生均曾对此作出考辨,认为今存该剧应非
朱凯所作。严氏的看法有二:一、元明时期各种戏曲书簿对此剧著录不
一,将此剧属之朱凯,证据尚不足;二、此剧应有两种不同的本子。其依
据有二:1.《北词广正谱》②收有[南吕•一枝花]“趁着这满江烟水澄”
曲一支,题为:朱士凯撰《醉走黄鹤楼》。此曲并不见于脉望馆本《黄鹤
楼》,在唱词、人物、韵脚、联套等方面均与今存本有歧异。

TOP

(即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所藏曲中,有钞本《黄鹤楼》,残存二折,此二
折内容似与《北词广正谱》所录同出一源。因此,这两本《黄鹤楼》当非
一本。③郑氏则更进一步提出:“此曲全套见于明止云居士所编《万壑清
音》,用尤侯韵,其情节略同今剧第三折,但今剧第三折则为双调新水
令套,用支思韵,文字亦不相袭。今剧第四折虽为[南吕•一支花]套,
而情节、文字、韵部全异《万壑清音》所引。据此推定,此剧实有二本,
今剧不知何人所作,但决非朱凯耳。”④
笔者在研读中进一步发现,这一套曲子又可见之于明无名氏传奇
《草庐记》之第四十四折,并可见之于多种明代戏曲散出选集中:《乐府
红珊》⑤卷十一“宴会类”收《刘先主(玄德)赴碧莲会》,题《草庐记》;
《万壑清音》⑥卷二收《姜维救驾》,亦题《草庐记》(即郑骞先生所提之
本);《大明天下春》⑦卷六下层收《赴碧联会》,题为《三国志》。诸剧题
名不一,情节曲词宫调则基本相同,与现存元人杂剧《醉走黄鹤楼》差
异颇大。因此,严、郑二位先生的考辨乃为可信,今存该剧非朱凯所撰,
朱凯所撰应为别本,疑《草庐记》此折或据朱凯《黄鹤楼》剧迻入者。

TOP

二、《草庐记》传奇移植杂剧《黄鹤楼》探考
很显然,今存脉望馆抄本《醉走黄鹤楼》剧与《草庐记》此折情节、
曲词差异甚大,传奇所迻入者决非此剧。
脉望馆抄本之《黄鹤楼》剧,内容略嫌散杂,且不合逻辑。第一折,
正末扮赵云主唱。周瑜趁诸葛亮不在邀约刘备,刘备慨然应允,刘封亦
于一旁怂恿之,实有幸灾乐祸之心。赵云则极言不可轻举妄动,剧情在
刘封和赵云的辩驳中展开。第二折,诸葛亮获悉此事,安排关平去送令
箭。由正末扮演村童主唱,赞田园山庄之美,农家生活之乐,与全剧关
联不大。安排这个正末的惟一功能就是给关平指路。第三折,关平将
令箭送到。复又由正末扮演姜维来献鱼,为的是提醒刘备“彼骄必褒,
彼醉必逃”。尤其是第二折与第三折,送令箭和提醒的功能本来完全
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第四折,由正末扮演张飞。孔明、关、张追赶曹
操回来,不见刘备,问罪于刘封,恰刘备顺利脱逃而回,乃释之。到《草
庐记》中,情节结构则较为紧凑,去除了刘封怂恿刘备过江之描写,送
令箭助刘备脱逃的任务也全由一人担任。

TOP

虽然如此,两剧亦不是全无关系。杂剧中周瑜和刘备以论当今英
雄为题为行酒令之内容,可见于《草庐记》中,惟文字略有差异。还有,
杂剧中,看守黄鹤楼的卒子名叫俊俏眼,《草庐记》仍沿袭了此名。值
得注意的是,脉本第一折有言:“今曹操败走华容路,贫道领关、张二
将,追赶曹操。说与赵云众将,紧守赤壁连城:休要有失。则今日追曹
操走一遭去。”正是由于诸葛亮的暂离,周瑜才趁此良机设宴陷害刘
备。在《草庐记》第四十四出中,鲁肃前去说亲,刘备准备过江招亲,周
瑜拟于黄鹤楼设宴加害。诸葛亮预知其谋,安排简雍扮演渔翁,并授锦
囊于赵云前去保护。但到了第四十五出中,周瑜上场的说白则成了:
“今闻孔明关张前往华容追赶曹操,昨日着甘宁去请玄德赴壁联会,就
筵间杀之。”这二者不相衔接。联系前述种种,可以将之看作是作者将
杂剧迻入传奇时的疏漏。这样,我们可以假设,《草庐记》作者在创作
时,手边有一杂剧《黄鹤楼》本子,其情节大体与脉望馆抄本《黄鹤楼》
相似,惟关目安排、曲词不同。我们尚可进一步假定,此即为朱凯所撰

TOP

朱凯此作或即在脉望馆抄本基础上改动而成。《草庐记》此
出,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沉》⑧辑录之,当亦认为此出本之于元杂剧。
如这一假定能够成立,对于《草庐记》中的一些疏漏,就易于解释
了。此剧中,扮演渔翁前往救驾的是孙乾。但到了[四块玉]曲中,孙
乾来到黄鹤楼前叩楼门时,这段文字是:“(丑)是那个?(乾)我是江下
渔翁献新。(丑)… …(简)… … ”从第一句注“乾”后,在此之后的所有
对话和行动都注“(简)”。刘备见到渔翁后,有白云:“你这简雍,我军
师怎么说?”在成功脱险后,又有白:“简雍好胆也。”赵景深先生于辑录
此曲时深表疑问:“上三曲皆云孙乾,此[四块玉]对话中却改为简,却
不可解。”

TOP

对此疑惑,如联系到在《草庐记》第四十四出中,诸葛亮是安排简
雍来完成此任务的,则约略可以作出解释。剧作者忙中出错,把自己安
排的角色记混了。剧中,也只是需要有一个完成此任务的人,姓名并不
重要。在脉望馆抄《黄鹤楼》剧中,完成此任务的是姜维。《万壑清音》
本虽题此曲出《草庐记》,但救驾者却是姜维,剧名亦为《姜维救驾》。
姜维救驾这一传说在民间应该很是盛行,《万壑清音》所选为当时舞台
演出剧本,在作为单出演出时,由谁去扮演这一角色并不重要。或有可
能,朱凯所撰《黄鹤楼》剧中,救驾者也是姜维。《草庐记》乃为整本之
戏,作者在移植此剧时,不得不考虑事件的连贯性和历史真实性,此时,
姜维尚未归降刘备,自然不能用其名。《乐府红珊》和《大明天下春》本
中,扮渔翁的也是孙乾,但却没有这样的失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