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二小组明淇小组讨论

引用:
原帖由 明淇 于 2014-11-11 23:05 发表
我个人觉得“孝”在当代社会的处境有些尴尬,一方面好像被忽略,作为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被束之高阁;一方面又好像被夸张,宣传过度。前段时间安徽省六安市在路边设立的广告牌上有“埋儿奉母”的情节,引起了各方争议 ...
我认为这个讲法大致就是孝文化在当代的实际境遇。大家好像对这个东西有意避之,但潜意识中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孝文化的影响的。

TOP

我觉得在我们的研究中,除了对董永“卖身葬父”这一孝举作出解释外,还是应该由此牵涉或者说引申到我们对于中国孝文化的思考,因为毕竟在当代,由于时代的巨变,卖身葬父这样的举动已经并不多见了,我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应该放在这一行为、或者说所谓“孝行”的表象之下所蕴藏的集体无意识的观念上来,也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对“孝”的下意识的遵从。这种遵从,在今天,是否应该被重新界定或革新。

TOP

引用:
原帖由 周俐 于 2014-11-12 00:10 发表
纪永贵在其《董永遇仙传说研究》一文中对孝文化的断裂提出了三点:孝的价值在当代文化和制度下的重建;孝文化不应作为地方文化;董永的至孝不应提倡。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中有不少的愚孝,比如郭巨埋儿明显违背了现代 ...
赞同。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要具体展开论述的方向。但是还是要注意董永行孝的时代背景,不能一味苛责,毕竟中国自古以来始终受着儒家文化的浸染。

TOP

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查找儒家文化中关于孝的论述,来探索董永孝行的精神基因的来源?

[ 本帖最后由 李卓璇 于 2014-11-12 00:4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许师洁 于 2014-11-12 22:46 发表


如今的“孝”变得艰难,是有条件的,不绝对的,甚至连父母都以为自己对子女尽到责,子女将来才会予以赡养,或者有可能予以赡养,而在封建社会,“孝”有绝对性,子女无条件侍奉父母,不敢忤逆,这已经成为潜意识 ...
师洁所说的“潜意识”的尽孝行为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这种潜意识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基因的一部分,那么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到今天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发展?今后又会怎样继续下去?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TOP

回复 40# 的帖子

我认为这和市民文化的兴起有关。“孝感”从“天人”变为“人人”,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历变,也反映了董永故事中行孝情节随时代的演变,更多个人意识的注入。

TOP

孝道在今天和在过去,已经有了十分大的差异,这种演变不论从人们的观念上,还是从人们的具体实践中,都是有所反映的。以对董永的行孝行为的解读为依托,我们可以更加具体和清晰地感知到这种变化。

TOP

我觉得饶阳提到的“尽孝不能像忏悔,要有实时性”,以及“现在也有许多人以向死人尽孝的方式让自己心安,让别人感动”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在当代,孝可能是太多地掺进了功利性,成为很多人彰显自己的一种工具,而使得孝”变了味“。

TOP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董永就是一个行孝的“典型”,当时的社会推崇这样的伦理道德,那么就借此树立一个模范、榜样之类,并一直在流变中流传了下来。董永这种行为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行为,同时也变成了一种集体行为,或者说是集体所推崇的行为。

TOP

为集体的精神崇拜寻找到了一个确切的寄托?或者可以这样说。

TOP

现在的影视剧之类对于董永行孝情节的淡化是非常明显的,而爱情、姻缘之类的主题则被放大和扩充,这其中确实反映了当代民众关注点的日趋转向,使得这些影视剧制作者学会投其所好,这种功利性的考虑在当今社会是无法避免的。

TOP

但是我们仍然应该注意,在这些影视剧制作出来之后,它们会有一个反作用力,反过来对民众的意识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不能够只把喜欢的部分留下,而其他部分就干脆扔掉或者放在角落,这不仅不是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往往容易使得我们对文化的继承产生偏颇。

TOP

当代的人们似乎对中国官方所推崇的伦理道德有一种反叛心理,感到假大空,那么官方所推崇的是否真的是时代所需要的,官方的宣传方式是否过度或者是否令民众产生了反感情绪,以及民众的接受度到底如何,都是我们可以关注的点。

TOP

回复 112# 的帖子

嗯关于中西“孝”文化的对比我在最初也有想过并查看了一些资料,发现在西方其实是不存在“孝”这种观念的,“孝”似乎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TOP

有人还提出:中国人的孝顺完全是由恐惧和自私造成的。这二者是左右人灵魂的最有力的因素。鬼魂因为具有制造灾难的力量,故而受到崇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