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二小组明淇小组讨论

有学者指出,“一般受儒家传统熏陶的中国人,在不同的时空下,会以自己身份角色的不同,表现其应有的适当孝行;其实,这根本就是中国文化的另一德目——‘礼’作用机制的展现。在保守稳定的传统中国社会中,由于礼的制约及服从权威观念的影响,通常会使中国人养成固定模式的孝道观。”

TOP

一般受儒家传统熏陶的中国人,在不同的时空下,会以自己身份角色的不同,表现其应有的适当孝行;其实,这根本就是中国文化的另一德目——‘礼’作用机制的展现。在保守稳定的传统中国社会中,由于礼的制约及服从权威观念的影响,通常会使中国人养成固定模式的孝道观。

TOP

回复 26# 的帖子

现代社会的大众需求,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已经盖过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

TOP

回复 176# 的帖子

这种方式在社会上也很常见,行乞者把自己的背景描述得无比可怜,可到了晚上人潮散去时,他又像没事一样收摊去享受生活了。

TOP

董永《搜神记》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 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葬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 “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TOP

但不得不回到之前的问题,可能在很久之前对于“孝”的传承已经跟利益挂钩了,因为“孝”而得到天帝的帮助,而孝却是人应该做的,这两种行为有些矛盾。

TOP

回复 37# 的帖子

但根本上还是 统治者为了统治稳定的手段而提偿孝,在本质上不知人们的内心又没有受到感化。

TOP

回复 177# 的帖子

自古人们就对凄切缠绵的感情有很深的感悟,在这种物质快速发展的时期,就更需要有浓烈情感的故事、戏曲来使人们隔离这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即视感、冷漠感了。

TOP

古代孝道,从积极方面来看,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从消极方面看,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用尊者支配幼者的孝道来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在家则孝,在国则忠、移孝作忠、忠孝一体的目的,是成本较低、简便易行的统治方式。

TOP

而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强调竞争和智力,生活节奏快,年轻人优势较为明显,古代强调长者统治幼者的孝道缺乏经济方面的理据;社会以个体家庭为细胞,以夫妻关系为主干,男女的社会地位生产地位都不同于古代,强调纵向服从的古代孝道如今缺乏社会方面的理据;民主人权乃当今历史发展趋势,强调专制义务的古代孝道缺乏政治方面的理据。

TOP

简而言之,古代孝道总体不适应于当代社会,是因为两者存在等级与平等、奴役与自由、义务本位与权利本位的根本对立,这是时代不同决定的。

TOP

《孝经》中对子代单向义务和父代单向权利的规定,明确地建构了一个亲子关系中,父主子从、父尊子卑、父令子顺的模式。依据这个关系,在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规定中,亲子关系就出现了一个利益单向流动的永恒趋势—子代利益向父代的不停流动,子代承担了全部的义务,父代享有全部的权利

TOP

我觉得中国古代传统的孝就是这样一种不合理的模式

TOP

引用:
原帖由 陈西子 于 2014-12-7 12:15 发表
在研究孝感情节中,在关于孝感孝文化的内涵问题上,可以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从这五个方面探究:
一是“孝合神意”
二是孝生忠廉
三是孝而忘我
四是孝而生变
五是孝而有义
西子提到的这几点可以成为我们在对董永行孝行为的研究中的拓展依据

TOP

比方说孝合神意就体现了一张神秘主义色彩,在当下语境中,其糟粕亦显而易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