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导师简介——刘铁梁教授

导师简介——刘铁梁教授

刘铁梁,男,1946年1月生,辽宁省绥中县人。山东大学特聘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教授。曾任北师大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主要兼职有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民俗学理论、村落民俗研究、庙会研究、民俗志、乡村民间自治组织与仪式行为、歌谣学、故事学、城乡发展中的民俗。

主要学术成果
论文
[1]刘铁梁. 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以北京房山农村为案例[J]. 民俗研究,2013,03:40-46.
[2]刘铁梁. 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J]. 文化遗产,2013,04:99-107+158.
[3]刘铁梁. 村庄记忆——民俗学参与文化发展的一种学术路径[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3-12.
[4]刘铁梁. 还文化持有者以话语权[J]. 世界遗产,2013,04:20.
[5]刘铁梁. 村庄记忆——民俗学参与文化发展的一种学术路径[A].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C].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北京师范大学:,2013:14.
[6]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铁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的话题[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4-26A06.
[7]刘铁梁. 社会发展与春节文化[J]. 山东社会科学,2012,01:80-83.
[8]刘铁梁. 语言民俗研究的范式建构——评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J]. 民俗研究,2012,03:149-150.
[9]孟庆武,张玉娟,张雷,司海燕,梅晓丹,刘铁梁. 我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初探[J]. 今日中国论坛,2012,11:78-81.
[10]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铁梁. 语言民俗研究的范式建构[N]. 中国艺术报,2012-03-23003.
[11]汪青梅,刘铁梁. 集体仪式传承和变迁的多重动力——当代黔中屯堡地区“抬汪公”活动的田野考察[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16-21.
[13]刘铁梁.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J]. 民俗研究,2011,02:21-27.
[14]刘铁梁. 民俗文化的内价值与外价值[J]. 民俗研究,2011,04:36-39.
[15]刘铁梁. 冯骥才民间文化思想的时代性特色[J]. 西北民族研究,2011,01:102-110.
[16]刘铁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价值是民俗文化之本[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3-08016.
[17]张国祚,王宁,刘魁立,刘锡诚,陶立璠,陈勤建,陈子艾,刘铁梁,赵世瑜,高丙中,黄涛,万建中,安德明. 八年铸一剑,群贤话春秋[J]. 民俗研究,2009,01:35-53.
[18]刘魁立,刘铁梁,赵世瑜,叶涛,李万鹏,张从军,马知遥,郭凌燕,付伟安,李久安,朱振华,刘清春,杨永华,刘德龙,杨莹,丁志芳,廖彩吉. 孟姜女传说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J]. 民俗研究,2009,03:39-57.
[19]刘铁梁,李芫,鲁忠民,本刊编辑部,贾欣,张雪,刘艳. 春节会消失吗?[J]. 文明,2009,01:32-65+6.
[20]刘铁梁. 我的祝福[J]. 民间文化论坛,2008,06:7.
[21]刘铁梁. 中国民俗学思想发展的道路[J]. 民俗研究,2008,04:24-39.
[22]刘铁梁. 节日文化的地方性——以贵州台江县苗族姊妹节与划龙船节的关系为例[J]. 凯里学院学报,2008,01:27-29.
[23]刘铁梁. 重温对于自身文化的感受[J]. 人民论坛,2008,08:53.
[24]刘铁梁. 春节是遗产吗?[J]. 文明,2008,02:8-10.
[25]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刘铁梁. 说年味儿[N]. 光明日报,2002-02-06B01.
[26]刘铁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 节日文化的地方性[N]. 贵州民族报,2007-08-02A05.
[27]刘铁梁. 地方社会的建构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创造——北京三个区民俗调查的视角[J]. 民间文化论坛,2007,01:42-43.
[28]刘铁梁. 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J]. 民族艺术,2006,01:38-42.
[29]刘铁梁. 如何提高乡村民俗旅游项目的品位[J]. 旅游学刊,2006,03:9-10.
[30]刘铁梁. 箬山渔村的家族文化[J]. 民间文化论坛,2006,02:12-17.
[31]刘铁梁. 一部乡镇级民俗志的开辟性著作——《柴胡店民俗志》序[J]. 民间文化论坛,2006,04:104.
[32]刘铁梁. 文化巨变时代的新式民俗志——《中国民俗文化志》总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59-63.
[33]罗树杰,刘铁梁. 民俗学与人类学——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三十四[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67-73.
[34]刘铁梁 ,潘鲁生. 设计与民间文化五人谈[J]. 设计艺术,2005,03:6-7.
[35]刘铁梁. 庙会类型与民俗宗教的实践模式——以安国药王庙会为例[J]. 民间文化论坛,2005,04:12-18.
[36]刘铁梁.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52-58.
[37]刘铁梁. 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上[J]. 民俗研究,2004,02:145-152.
[38]刘铁梁 ,赵丙祥 ,王杰文 ,岳永逸 ,刁统菊 ,王学文. 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下[J]. 民俗研究,2004,03:152-177.
[39]王铭铭 ,刘铁梁. 村落研究二人谈[J]. 民俗研究,2003,01:24-37.
[40]刘铁梁. 春游妙峰山忆钟老[J]. 西北民族研究,2002,02:33-35.
[41]刘铁梁.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的学科性质及方法论意义[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15-23.
[42]刘铁梁. 开拓与探索的历程——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回顾和展望[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76-84.
[43]刘铁梁. 春游妙峰山忆钟老[J]. 西北民族研究,2002,02:33-35.
[44]刘铁梁. 传统乡村社会中家庭的权益与地位——黄浦江沿岸村落民俗的调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6:61-69.
[45]刘铁梁. 姻亲关系和乡邻合作──上海郊区张泽镇两个村庄的案例[J]. 民俗研究,2001,03:5-15.
[46]刘铁梁. 民间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抢救[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1-5.
[47]刘铁梁. 作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J]. 民间文化,2001,01:48-54.
[48]刘铁梁. 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6:44-48.
[49]刘铁梁. 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几个阶段[J]. 民俗研究,1998,04:81-89.
[50]刘铁梁. 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几个阶段[J]. 民俗研究,1998,04:81-89.
[51]刘铁梁. 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6:42-48.
[52]刘铁梁. 民俗调查中的心理观察问题[J]. 民间文学论坛,1996,03:65-70+34.
[53]刘铁梁. 村落是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 思想战线,1997,02:96.
[54]刘铁梁. 钟敬文教授95寿辰及学术思想座谈会在北京举行[J]. 民俗研究,1997,03:105-106.
[56]刘铁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J]. 民间文学论坛,1997,01:80.
[57]刘铁梁. 村落集体仪式性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6:1-7.
[58]B·普罗普,刘铁城,刘铁梁. 《俄罗斯民间故事》序[J]. 民族文学研究,1990,02:92-96.
[59]刘铁梁. 关于民俗学本位的思考[J]. 民俗研究,1991,04:5-9.
[60]刘铁梁. 黄帝传说的象征意义及历史成因[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04:20-25.
[61]刘铁梁 ,李稚田. 新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05:26-34.

1. 《劳动歌与劳动生活》,《民间文艺学文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
2. 《新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5月。
3. 《两派“花儿”表现手法研究》,《民间文艺学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4. 《鲁迅的民间文艺观和他的“国民性” 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88年。
5. 《雅俗对流中的民间文学》,《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3月。
6. 《俄罗斯的民间故事》,《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2月(译文)。
7. 《关于民俗学本位的思考》,《民俗研究》,1991年4月。
8. 《江南农耕文化调查中的民间文艺》,(日本)福田アジオ主编《中国江南的民俗文化》,1992年。
9. 《“花儿”抒情的审美类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92年。
10.《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研究》,《中国文学年鉴》(1991-1992)。
11.《民间文学的学习》,《北京自学考试》报,1992年3月26日。
12.《黄帝传说的象征意义及历史成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4月。
13.《中国近年来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韩国)《比较民俗学》第11辑1994年。
14.《 深入开展民俗的调查与研究》,《中国民俗学研究》,1994年。
15.《 村落集体仪式性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6月。
16.《中国南方求雨传说和信仰》,(奥地利)《Folk Narrative World View》,1995年9月。
17. 《民俗调查中的心理观察问题》,《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3月。
18. 《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6月。
19. 《联村组织与社区仪式活动》,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1月。
21.《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几个阶段》,《民俗研究》,1998年4月。
22.《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6月。
23. 《村落庙会与公共秩序》,(台北)《两岸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
24. 《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庙会的比较》,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5. 《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民间文化》学术专号总100期,2001年。
26.《 姻亲关系、交际行为和自治组织-松江县村落民俗调查报告》,福田アヅオ编《中国江南村落民俗志研究》,神奈川大学大学院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发行,2001年2月
27. 《姻亲关系和乡邻合作-上海郊区张泽镇两个村庄的案例》,《民俗研究》,2001年3月。
28. 《传统乡村社会中家庭的权益与地位-黄浦江沿岸村落民俗的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6月。
29. 《民间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抢救》,《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5月 。
30.《 解放区的民间文艺研究》,《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
31. 《桐城民俗风情·序》,黄山书社,2002年2月。
32. 《谈年味》,《光明日报·文化周刊》第355期,2002年2月6日B1版。
33. 《丧葬习俗与民间宗教信仰》,八宝山,2002年1月。
34.《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的学科性质与方法论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月。
35. 《实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漫谈》,《守望家园》,西苑出版社,2002年7月。
36.《 开拓与探索的历程——北师大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4月。

著作
1. 《童话辞典》,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9月(合著)。
2. 《中外民俗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合著)。
3. 《中国各民族神话》,新蕾出版社,1991年12月(合主编、合著)。  刘铁梁著作
4.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1991年6月(编委、合著)。
5.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合著)。
6. 《 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合著)。
主编 
《中国民俗文化面面观》(丛书4册),齐鲁出版社,2000年11月、2001年1月。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可亲可敬的刘老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