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课堂第8组辜学超组讨论帖

关公是历史上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 死后成神,但关公在历朝历代展现出的形象都是不大一样的,在东汉末年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并不是像如今展现给我们的一个“神”的形象,那个时候的他显得更凶恶,着重于“武功”,后经过隋唐时期的张扬,关公逐渐摆脱“凶神”的定位;再由于声名日隆,在宋朝他的形象才日益高大,由于统治者的敕封而逐渐步上神位;其后的元明时期,统治者也不断继续为他巩固地位;而到清朝则是关公崇拜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关公正式成为“武圣”,获得了和“文圣”孔子相提并论的地位。

TOP

一、关公传说起源与初步发展,尚为“人”的时期。
    这一段时期大概是关公死后到唐代,如唐末范滤《云溪友议》载:(荆州玉泉)“祠曰二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 …厨中或先尝食者,倾刻大掌痕其面,历旬愈明。侮慢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非戒斋持静,莫得居之。”【1】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关公此时是作为一个“凶神”形象存在的,这个时候他作为神,人们更多地是寄托了除暴安良的愿望。《北梦琐言》记载的关羽亦有相似的形象:“唐咸通(860—873年)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抹。摇其患者,令人热寒战栗,亦无大苦。弘农杨砒挚家自骆谷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语未终,一时股栗。”并且关公在唐代武则天时就确立为武圣姜太公配祀,这很明显就是突出关公的“武功”,有震慑宵小之功用。但其实我们知道,神之所以为神,就因为神具有神性,要求神应该超脱世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人生在世的一切情感,作为一个超然于轮回之外形象而存在,这一点在我们中国神话中尤为明显,不论是道教的玉皇大帝还是王母娘娘都是不食人间五谷的,甚至佛教诸神也大多在是在灵山念经参禅,不参与人间纷争,只在他们偶尔下凡时为凡人指点迷津或惩奸除恶。但在上面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关公为神肚量实在太过狭小,而且气焰过剩,称之为神略有不妥,应该说还是一个“人”,或者说“神人”。

TOP

二、关公传说发展走向繁盛,为“神”的时期。
这段时期主要是宋元明清时期。不过,终唐以来,关羽在官方祭典中无足轻重。至北宋初期,宋廷以“关羽为仇国所擒”,一度曾将关羽撤出武庙。到北宋中叶以后,在佛教、道教在传教过程中,发现关羽特别符合民众胃口,争相将之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下,朝廷才开始注意到关羽,并予以赦封。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崇宁五年张天师请关羽神灵斩在解州作祟的蚩尤。这一神话更使得关羽的名声大噪。大观二年宋徽宗又加封关羽为“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再被封为“义勇武安王”南宋(北方是“金”)时期,社会上对关羽的崇拜已经基本形成。而在元朝,元杂剧(包括元明间无法确定年代的无名氏作品)中的关公戏总共 12 部,分别是: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和《关张双赴西蜀梦》,郑德辉的《虎牢关三战吕布》,高文秀的《刘玄德独赴襄阳会》,戴善甫的《关大王三捉红衣怪》以及无名氏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单刀劈四寇》、《关云长千里独行》、《寿亭侯怒斩关平》、《斩蔡阳》、《张翼德单战吕布》和《诸葛亮博望烧屯》。另外,无名氏的《洞玄升仙》和《锁白猿》中也出现了作为神灵的关羽形象。到了明朝,对关公的崇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人胡应鳞 《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条云:“古今传闻讹谬,率不足欺有识。惟关壮缪明烛一端则大可笑。乃读书之士,亦什九信之,何也?盖溢胜国末,村学究编魏、吴、蜀演义,因传有羽守邱见执曹氏之文,撰为斯说,而埋儒潘氏,又不考而赞其大节,遂至谈者纷纷。”咱们抛开胡应麟的观点不论,从他的记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关公传说不仅存在于上层阶级而且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读书人、村学究都对关公传说耳熟能详、称赞非常。

TOP

宋元明时期是关公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为清代的巅峰奠定了基础。能够这样说的一个非常大的理由就是《三国演义》的问世,这本书作为“四大名著”对后的影响无须赘述,可以说后世诸多关公传说就是依据于此书,罗贯中在前人史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塑造了一个义薄云天的关二爷,突出表现了关公的文武双全,在全书卫护汉室正统的氛围中将关公的“义气”提到了“忠义”的高度,这也成为清朝大力拔高关公形象的重要原因。在这个时期,关公逐渐具备神性,从一个真实历史人物成为一个承载人民愿望的神祇。

TOP

关公传说发展的高峰无疑是在清朝。关公在清朝收到空前的追捧原因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无非是这几点:首先,由于前朝奠定的基础,关公崇拜在民间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基础,所有人都接受了关公作为一个神的存在;其次,关公作为一个忠义无双的神,对于倡导全社会忠于清廷的统治有助推作用;再次,还有江湖艺人和知识分子的创作有关,大量关于关公的戏曲和诗词曲赋的创作与流行为关公崇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还带有少数民族的特色,还是在关外时满族人民对关公的崇拜就已经不弱于汉族了,在入关后也是对这一传统的坚持和扩大。清朝正式把祭祀关公列为国家祀典,不仅每年遣官致典时,都要派遣官致祭。祭祀关公时,要行三跪九叩之礼,而且要“乐六奏,舞八佾,如帝王庙仪”。乾隆之间,由庄恪亲王主持编纂了连台本大戏《鼎峙春秋》,演出三国故事,也让宫中后妃受些三国故事的教育。这个戏常常在宫中演出"当有关老爷出场时,即使是帝王后妃也要站起身来,以表示对关老爷的崇敬。帝王尚且如此,更别论平头老百姓了,在民间关公更是被当做一个无所不能的神明。你是即将上科场的的学子,你就应该拜一拜关公,让他保佑你科场得意;你是小本经营的小店主,你就该拜关公让他保佑你财源广进;你是农民,你就更应该拜关公了,让他保佑你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或是家庭和睦...总之,不管你是什么职业,出于什么目的,拜关公就对了,关公在此时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全能神”。顾家相在《五余读书厘随笔》中评论说:“盖自《三国演义》盛行,又复演为戏剧,而妇人孺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关、张、孔明之为忠,其潜移默化之功关系世道人心,实非浅鲜。”可见关公在当时的影响面之广,影响之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