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课堂第8组辜学超组讨论帖

提起关羽,就会想起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会想起许都护嫂、夜读《春秋》的佳话;会想起千里走单骑的豪迈;会想起败走麦城的辛酸……尘土**,宝马疾驰,赤兔在远天扬蹄嘶鸣,蔚为壮观;青龙偃月刀反射出的冷冷月华,定会刺得我们流下怀念之泪。
一、关羽基本情况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卒于公元219年,河东解梁(今山西运城市)人,三国蜀汉名将。他死后备受民间推崇,又经历朝褒封,号“武圣”,与 “文圣”孔子齐名。
二、关羽传说概念及主要内容
关羽传说是指经长期流传、演变、加工而日臻完美动人的有关关羽降生出世、姓名由来、主要活动及死后显圣等的故事。这些传说体现的关羽精神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同时也表达了人们的道义取向及美好愿望,是人类战胜自然与社会矛盾的精神力量,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传奇色彩。关羽传说内容广、数量多,主要有:关羽为火龙星转世、关羽为草龙转世、关羽为南海龙王转世、青龙偃月刀传奇、刘关张打斗成兄弟、秉烛达旦读《春秋》、斩颜良诛闻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貂蝉、华容道义释曹操、与孔明对弈、大意失荆州、土地爷服关羽、沈坤求题歪打正着、关羽帽子颜色问题等。
三、关羽传说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一)人类需要战胜自然及社会矛盾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科学尚不发达时,人们有着软弱的一面,当人力无法克服自然力或社会矛盾时,必然要“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1)。这时人们便造就了神这种“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2),以作为精神上的支撑和安慰。众多武将中,关羽因忠义至醇、神勇超人、武艺绝伦、光明磊落等突出优势而被人们选中作为一种超人间力量的神灵加以顶礼崇拜。即所谓关羽“亘万古而为神”(3),“佑我皇明,亿万年祗”(4), “旌善诛恶康黎元”(5), “镇抚海澨,再战歼倭” (6)等等,以此作为保卫国家民族以及维护人民利益的一种支撑力和精神安慰。当科技进步了人间力量能够征服自然力解决社会矛盾时,属于“超人间的力量” (7)的神,也就自然消失了。
(二)封建统治者需要政治思想代言人
封建社会里,皇权是最敏感的政治问题,常成为斗争焦点,血缘宗法为皇位继承权提供了不可变易的原则,符合这些原则的便是“正统”,反之就是 “篡逆”,因此维护“正统”便成为封建宗法政治核心,因而具有这种正统观念的关羽就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思想代言人。比如17世纪清朝入主中原,为巩固统治,便从关羽身上寻找政治号召的取向,他们于是强调道义,宣扬满汉是道义结合,海枯石烂,情义不变。又如中华民族历来尚武,所以即使在近代虽屡遭外侮犹自强不息,关羽刚毅威猛的性格正好诠释了这一点。
(三)人民群众需要价值理想与价值追求的载体
封建时代,人民群众最高道德、情操和伦理关系是“义”,这种人们之间相互信赖、相互扶助的同情心、责任感概括了那一时代的英雄气质。出于小生产者狭隘心理,“义”就其个人行为来讲,所维护的只是某一集团的利益,但当时,“义”终究是一种进步道德观,它提倡的扶危济困道德责任感本质上符合人民意愿。因而关羽以其重“义”而成为“义”的道德伦理关系代言人。
(四)各行业都需要行业精神寄托者
道教将关羽作为财神来供奉,其职能除了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外,还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等。这种信仰在清代被各行业所接受,对关羽顶礼膜拜。原因有三:一说关羽生前善理财、长于会计业务;二因商人谈生意作买卖最重信义,而关羽信义俱全;三传关羽逝后真神常回助战、取得胜利,商人重视东山再起。
(五)关羽品质正是人类的精神力量,是封建统治者推崇的道德理念,是人民群众和各行业信奉的价值标准
关羽传说体现的“忠、义、仁、勇、诚、信、礼、让”等品质集中了中华传统美德,他代表的社会观、价值观、审美评判既是人们需要的精神力量,又为统治者极力推崇,也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官取其忠、商取其信、民取其义、三教九流各取所需虔诚供奉,都寄托了各自的思想愿望。
四、传说中关羽与关羽本身
(一)关羽本身
1、艺高人勇
魏文帝君臣皆称关羽为蜀国“名将”,这种赞誉符合历史真实吗?回答应当是肯定的。曹操最著名的谋士郭嘉称“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魏国名臣程昱也说“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也”。陈寿云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为世虑臣”。当时人常称誉武将“为万人之敌”,谋臣为“万人之英”。这里“万人”乃多的概数,武将言其武勇胆识、武艺超群;谋臣则言其立国安邦,文武谋略在众人之上。曹魏谋臣刘晔更说“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孙吴名臣周瑜称关羽“皆熊虎之将”。吕蒙数称“关羽实熊虎也”。陆逊称关羽为“当世雄杰”、关羽有“骁气”。这里所谓“熊虎”,虎为百兽之王,熊乃兽中之凶猛者,以此喻关羽乃武将中之佼佼者,所谓“雄杰”、“骁雄”、“骁气”,都是指关羽具有名将的英气、骁勇和风度。总之,上述诸人对关羽的各种称道,表明在关羽身上体现了名将所应该具有的骁勇非凡、武艺绝伦、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素质。

2、忠诚有加
曹操拜关羽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 (8)。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9)
3、心胸狭窄,不识大体
关羽修养欠佳,比如他排挤诸葛亮、忌妒马超、蔑视黄忠。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心中不悦,刘备察觉后就严厉批评他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10)。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收降了马超,自领益州牧后,拜马超为平西将军。关羽因马超并非旧友,又闻说马超勇武,心中不服,便写信给诸葛亮,问 “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知其意,便回信说“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黥布即英布)、彭(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字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11)关羽得信,大悦,把它拿给宾客传看。 4、自大自负,不识抬举
关羽曾以“虎女安肯嫁犬子” (12)如此恶言拒绝诸葛谨为孙权儿子向他提亲。当时,论权势就只有曹操与刘备可与孙权媲美,孙权又与刘备为同盟,怎能以“犬子”来称乎友国元首儿子?就算不愿,也不应恶言相向。
5、谋下于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三国里,关羽作为主帅只胜一战即水淹七军,但胜后仍不能克樊城;另还有任用麋芳、傅士仁之误和与吕蒙联络之失等,很难说他是成功的军事家。关羽军队扩增,粮食匮乏,他责备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粮草运送跟不上,大怒说“还当治之”(13),二人于是存有叛心,但在危急之时却又重用二人,以致雪上加霜、兵败麦城.
(二)传说中关羽
传说中关羽“忠、义、仁、勇、诚、信、礼、让”等品质集中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人类的精神力量,他代表的社会观、价值观、审美评判既为统治者极力推崇也被老百姓、各行业所接受。
相传关羽守信忠诚。刘关张宴桃园结义后,关羽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相传关羽及刘备二夫人被曹操俘虏至许都,曹操对关羽百般殷勤,关羽却封金忌酒。曹操将关羽置于一宅两院居,关羽却将内宅分给老兵,自己独居外间。曹操又为关羽派去乐师及美女,关羽无心听乐,且令美女去服侍刘备夫人。曹操无奈,最后竟将关羽与刘备夫人关一室,关羽仍不为色情动,从容燃烛独坐室外,通宵达旦、专心致志读《春秋》。曹操肃然起敬。
又传说关羽勇武异常。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14)。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这段时,更是精彩:“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15)另外,关羽的超凡勇武也得益于他的青龙偃月刀.关于青龙偃月刀,这里还有一个美丽传说.关羽师傅朱厅是五台山隐士。初,朱厅让关羽去懒龙沟挑水,懒龙沟地势险要,且只有一架石桥可过,五步一石,离地十几丈。一天,关羽因生病疲劳不甚掉下石桥,可刹那一道青光飞来,关羽顿觉两耳生风,一睁眼已在一处高岗上,只见金光万道,原是一把明晃晃大刀。他兴高采烈地擎着刀回去给朱厅看,朱厅倒吸一口冷气,这刀离自己还有三尺来多就冷气逼人,靠自己还有两寸寒毛就直往下掉,蓝色刀身,一巴掌宽的刀苗子,一指宽的血槽,刀盘上面龙首的两只龙目放出红光。朱厅接刀来看,刀瞬无光,两只龙目也闭上了。朱厅一惊,即问此刀来由,又惊,于是才开始教关羽武功,原来关羽聪慧无比。后关羽被害,刀尽失光。待关族被灭,青龙偃月刀一声巨响,化作青龙直奔东天。到了关东,青龙心中不满生怨气,长叹吐怨惹天塌。
关羽传说还刻画了智慧仁义的关羽形象. 很早以前解州西关关庙比土地庙香火旺,土地不服。一天,关羽外出,便请土地代管庙事,土地暗喜:“这回可借他神位大显身手了。”他刚坐上关羽神位,就有四人进庙,土地道:“你们问什么,快给我土地爷一一禀报。”一老者顿了顿,道:“求你别叫天公下雨,我的烟叶都霉坏了。”一中年汉子接着说:“求你快让天公下雨,我的庄稼地都裂了缝。”另一老头则讲:“求爷别刮风,我的果树开满了花,风起花落没收成。”最后一老太婆道:“求爷刮个顺船风,我有急事回家中。”土地犯了难,只好先找托辞打发四人回家。后土地嘴里喃喃自语:“非我无能,这事太难办,就他关帝在也不行。”这话正好被回庙的关羽听见,关羽问后不加思索地道:“这有何难!白日太阳晒烟叶,夜晚下雨浇农田;风来不进果林去,顺河送客莫偷闲。”土地终于服输!还有关羽义释貂蝉的传说.一说关羽藏起貂蝉,曹操派人捉拿,貂蝉扑剑自戕。另说貂蝉在关羽安排下返故乡,终老故土。
(三)传说中关羽与关羽本身的关系
关羽本身是传说中关羽的基础,传说中关羽以关羽本身为渊源;传说中关羽是关羽本身的虚化、美化、理想化、神化,我们所尊奉的关羽是历代统治者、文人及百姓的虚构形象。
比如:关羽是《三国演义》中虚构最多的部分之一,这个艺术形象的产生有其特定历史背景。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而元朝并不重用汉学,文人闲散于世、备受压抑,饱学之士多以外族当政为耻,这就有了皇权正统学说传播的土壤,就需要一个维护正统道义的有力形象。而史实中关羽智勇忠义原形可塑性很强,罗贯中就移花接木、互换角色、虚构情节,把关羽塑造成忠信礼义具备的全才形象。这样关羽在沉寂了几百年后,因一部小说被重新推到了史海浪尖。《三国演义》总成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被官史避畏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关羽的故事,和史书中关羽事迹有出入。对关羽的描写, 《三国演义》较《三国志》夸大许多也更戏剧化,但因《三国演义》广为流传,其关羽形象也更深入人心。下例可说明《三国演义》和史书中关羽描写的出入,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为汉末、魏晋以来的传说;土山约三事是战败被擒后投降;文丑实死于乱军中;而桃园结义、五关斩六将、战黄忠、手持青龙偃月刀、坐骑赤兔马等都为传说。我们看对于关羽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事件,《三国志·蜀国传》中记述:“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16)。《三国演义》却用二回半、万余字虚构,使关羽的忠义形象更加丰满,让人觉得关羽更有人情味更可亲,拉近了关羽神人的心理距离。
又如:关羽并非一下成武圣,史书载,关羽正式成为地方政府祭拜之神是在擒于孙权斩于临沮后约850年(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
五、关羽传说的本质及特征
本质上,关羽传说体现的“忠、义、仁、勇、诚、信、礼、让”等品质集中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人类的精神力量,它是封建时代人们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的载体,更是封建统治者用来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关羽传说具有虚化、美化、理想化、神化、实用化、精神化的特点。
六、由关羽传说引发的关羽文化及关羽崇拜现象
(一)关羽文化
千百年来,人们说、画、唱、赞、拜、学关羽,小说、故事、评书、戏曲浩如烟海,历代为他褒封职位用尽人间美词句,形成了海内外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那么什么是关羽文化呢,关羽文化指关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及其对社会精神生活的影响。关羽文化综合为八德:忠、义、仁、勇、诚、信、礼、让。关羽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有很深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发掘并深刻研究下去。
(二)关羽崇拜
1、朝廷加封
关羽是人,最高官位是前将军、寿庭侯,死后却成为神。历代封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视关羽为“忠义”化身,祈求他保国安民,并以之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关羽地位逐步提高,他-检举他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
2、民间崇拜
关羽的民间地位也同时达到顶峰。历史上,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惨遭清兵和外国侵略军屠杀时,曾抬出关羽神像聚集民众、抵抗外辱。民众遇天灾、人祸、疾病、争执时,则向关羽求雨、求药、求他驱灾阵魔、正直决断。地方也祈求关羽除暴安良。百姓尊他 “关二哥”,店铺显著位置一定要供奉起关羽正气凛然的神像。
3、关庙建筑
关羽为中国神明中祠庙最多的一位。陈隋间,佛教在当阳首建关庙。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17)。元代民间对关羽的崇信有增无减,元皇帝也曾遣使致祭。清代,仅北京就有关庙116座,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庙。今北京仍有一百多座专、兼供关羽的庙宇。现国内所有关庙中保存完好的有五六处,而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是位于关羽故里——山西运城解州城西关庙,它也是全国至今完整保留的最大的一座关庙,乃天下第一关庙。
4、关羽戏剧
中国戏剧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三国戏”热和“关公戏”热,许多著名剧种都有相当数量 “三国戏”和“关公戏”。
舞台上,关羽完美的英雄形象都是依据野史、《三国演义》的描写而创作:面如重枣、长髯飘拂、威武气概。
旧时上演关戏规矩很多,比如演《走麦城》时,台上下烧檀香、点蜡烛;清宫演关戏时,帝、后、妃都得离座走几步后才能坐下看戏。而今也有不少禁忌,演关羽的演员上妆后不可大笑,其他人看到上妆的关羽也不能举动失仪。
5、道教中关羽
道教称关羽 “关圣帝君”,简称“关帝”,本为护法四帅之一。后商贾盛,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保护工商业兴隆。
6、三教合一
作为圣,关羽还铸造了一个任何圣都未达到的高度:儒、释、道均尊其为神。儒家奉其为武圣,佛门奉其为伽蓝护法神,宋徽宗封其为道教崇宁真君。
7、港台信仰
在香港,比如警察与三合会对立,而两者都崇拜关羽,且不认为有信仰冲突。许多商店也都供奉关羽,希望能保佑店铺。另也建有不少关庙。
近代,一些民众逃往台湾时将关羽传说也带去并使之流传下来。台湾称关羽“恩主公”,称关庙 “恩主公庙”。 另外,也称关羽 “第十八代玉皇大帝”。据民国48年台湾文献委员会调查,当时全台有192座关庙,香火鼎盛,其中香火最盛的是台北行天宫。
8、国外名声
明清后,供奉关羽的庙宇不仅遍布中国内地、边疆,如蒙、藏,还延伸至朝鲜及海外。现在英、美、日、朝等国也有不少关庙,关庙随华侨足迹遍及世界。可以说,关羽是中华民族跨国英雄第一人。
七、关羽传说的历史作用、可取处、局限性以及对待态度
关羽传说所体现的“忠、义、仁、勇、诚、信、礼、让”等道德意识是中华传统美德,它为人类战胜自然与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巩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为人们的价值理想提供了载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保家卫国、振兴民族也有其作用.它也会影响到我们现代的精神生活而具现代价值,但同时也具有历史局限性,因为民间传说的审美趣味、价值评判实际上反映出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反映了封建文化形态的历史特征,打上了特定时代的印记,不可避免地显出时代局限。比如出于小生产者狭隘心理,“义”就其个人行为来讲,所维护的只是某一集团的利益。今天我们讨论关羽传说,既要充分肯定它所反映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赋予其时代内涵,又要清醒意识到它所反映的封建文化形态的历史特征,批判继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让它为我们服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TOP

关羽与道家文化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冀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平常也有一些酒楼饭店,常供财神或者供关公的,关公即关羽,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关公什么时候成了财神的呢?  

关公本是三国时代的一个历史人物,史书里的关羽只是从“将”变成“侯”,并未变成一个神。根据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关羽是个乱世英雄,长着一脸络腮胡须,作战很是勇猛。他与刘备“誓以共死”,不买曹操的帐,“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后因荆州战事失利,关羽死于现在的湖北安远一带。关羽的一生中,被封过两次,一是在为曹操斩颜良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还有一次是在死后被蜀国追谥为“壮缪侯”,但当时所有的史料都没涉及他是神。那么,关羽究竟什么时候成了财神的呢?  

大概在隋唐时期,关羽开始被“神化”。据唐代《重修玉泉关庙记》记述了关羽帮助隋代智大师兴建玉泉寺的传说,说“(关羽)生为英贤,没为神明……邦之兴废,岁之丰荒,于是乎系”(《全唐文》卷六六四)。  

另据史载,关羽蜀汉时封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封地为刘蜀汉寿地,在今四川境内。亭侯为汉代五侯中爵位最低者。宋徽宗封武安王,以后屡次加封,明万历始封“三界伏魔大帝”,清朝曾十次加封,“顺治元年定祭关帝之礼。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二十三年)加封关帝为忠义神武灵祐关圣大帝。”(《清朝文献通考·郡祀考上》)  

到光绪五年(1879年),关羽的封号长达二十四个字,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显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旷古未有,令人惊叹。  

朝廷的统治者如此热心,自然也会影响到老百姓的热情。唐代时,关羽在民间被人们称之为“关三郎”,“关三郎”是做什么的呢?其任务就是监督寺庙里的和尚而已。  

宋代,人们对关羽的关注表现在了修建关王庙上,关王庙在当时慢慢成了一道风景。在明代万历年间,关羽得到了道教的最高封号“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到了清代,“凡通衢大道以至穷乡僻壤,无地无之”,建关王庙之风,有增无减,关公成为各行各业的保护神。也许是觉得这样对关公还不够重视,人们于是又另让关公再司“财神”一职。于是在清朝,关公的角色发生了转换。  

关公的角色之所以在清朝发生了改变,与康熙、乾隆时期民间的商业活动十分繁荣有着很大关系。当时,各行各业都借“三国”之事奉关公为其行业神。如相传关羽年轻时曾卖过豆腐,豆腐业也就借此供奉关羽为豆腐业的神了;烛业则因关公秉烛达旦,恪守叔嫂之礼,而奉其为神;更有趣的是理发业、屠宰业、刀剪铺业,因为他们的工具都是刀,而关羽的兵器就是青龙大刀,也把关公奉为了神……  

关羽后来的形象更为深化,与种种传说不无关联。杨庆茹在《问吧》一书中写到:“几种传说深化了关羽的财神的形象,一说关公生前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经发明计簿法,设计日清簿,清楚明白;另一说关公死后真神常回到人间助战,商人在生意受挫后若能得到关公相助,就会东山再起。可见,商人选择关公当财神,看重的是他的忠义形象和惩恶扬善、祐民护民的万能神格,他们非常希望关公能保护他们的身家性命和财产安全。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关公成为财神与山西商人有关。山西商人把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在他们遍布全国的会馆里建筑关庙。因为游走天下闯荡江湖也需要彼此照应,共同面对困难,因此,他们就经常仿照‘桃园结义’结成异姓兄弟联盟,这也使关公忠诚和义气的美德广为流传。后来,晋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纷纷仿效,关公也就成了公认的财神了。”  

其实,中国的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古代民间信奉的财神分为文武两类。关羽只是财神中的“武财神”,代表“诚信”。除了关羽,中国古代还另一些财神。南宋时期民间出现的“财神纸马”,应是财神的原初形式。文财神由古代的文官演化而来,如比干、范蠡;武财神当然由武官演化而来,如赵公明、关公。即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范蠡代表“智慧”,而比干、赵公明代表“公正”。

TOP

回复 7# 的帖子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曾驻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带。当时部队缺乏饮水,“羽用刀卓也”,于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祯喝过这儿的泉水,极为赞赏,于是筑井台建井亭,并手书“卓刀泉”三字。

TOP

回复 7# 的帖子

卓刀泉寺        卓刀泉在武昌伏虎山的西南麓,有一座千年古刹——古卓刀泉寺,也称御泉寺。具体位置是武汉市武昌区卓刀泉的十字路口,也就是华中师范大学东门往珞喻路方向前行约300米处。 古卓刀泉寺因为一井泉水——卓刀泉而得名。在武汉的寺院中,古卓刀泉寺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与武汉市其他寺庙不同的是,这里除了供奉佛祖和菩萨外,还特地供奉了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大将军关羽,故而此地也是关帝庙。    一、寺碑节选             曾经的古卓刀泉寺古道,历来为武汉鄂东乃至江浙的唯一通道;如今的卓刀泉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好一派繁荣景象。郁郁葱葱的桂子山和巍峨的伏虎山,被卓刀泉路隔离开来,两两相望。古卓刀泉寺背倚伏虎山,守望桂子山,卓然独立。      四周松柏缭绕,拔地参天,每当烟开日出,天朗气清,则百鸟腾声,欢如乐作。及微风披拂,而云飞涛涌,谷应山鸣。其澎湃之声,恍如万马奔驰,杂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顷,百灵变幻,莫测其端,词客骚人,靡不以得睹斯泉为快……故游其间者,恒累宿不能去。      ——据古卓刀泉寺石碑载   二、历史传说      “北有归元寺,南有卓刀泉”。     据史料记载,这座历经1800年的古井为三国时期所立。相传当年关羽屯兵于此,遇到大旱,天气炎热士兵无水解渴,一时怨声四起。关羽闻知,甚是着急,拿起他200斤重的青龙刀奋力斫地,并大声叹道:“如此炎热,官兵怎可一日无水呢?”说着,又是连斫几刀。没想到,勇武无比的关羽几刀下去,竟有泉水潺潺流出,关羽大喜,捧一口泉水喝下,甘甜可口,便令三军畅饮,营中官兵欢呼雀跃,士气大振。后来,当地人在泉水涌出之地围了一口井,称着“卓刀泉”。      古卓刀泉寺中有一块《卓刀泉记》碑,碑石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而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原来,卓刀泉是关羽用大刀斫出来的啊!而且斫出的是一口“饮之可以疗疾”的好井。 除了碑石上记载的故事之外,在民间还有一段传说。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时值盛夏,酷暑难熬,士兵极度缺水。于是,关羽派兵四出寻找水源。这里,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部截断了。百姓们为求水用,得给老虎精送去童男童女呢!”关羽闻之,凤眉横竖,怒不可遏。恰在此时,狂风乱起,一只猛虎随风而现。关羽祭起青龙堰月刀,刀在瞬间便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龙虎相搏,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久后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化成了一座石头山。这就是伏虎山。伏虎为山后,大刀重回关羽手中。关羽以刀斫地,仰天大笑。没想到,就在大刀斫地之处,冒出了涓涓清泉。将士们痛饮泉水解渴,军威士气大为振奋。然后,关羽以刀蘸水浇洒石头山,山上即刻便绿树丛生。真个是“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后人感念关羽,便把这
清泉取名卓刀泉,在泉畔建起了卓刀泉庙,把猛虎化成的小山称伏虎山。这便是伏虎为山、卓刀为泉的传说故事。      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逐鹿沙场,可真正能成为神并被立庙祭祀与供奉的可谓凤毛麟角,但关羽就是其中的一个。关羽在武汉活动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只要关羽的足迹到过这里,这里便有了与关羽相关的传说与故事。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看,这些传说与故事都让关羽的英雄之气弥漫在了武汉的城市空气之中。      随着汉蜀的消亡,关羽的“忠义仁勇”被人们世代传诵。宋朝,朝廷为纪念关羽,在这里建了一个寺,名叫“御泉寺”。因“关公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寺内香火鼎盛,游人如织,一时间,御泉寺名扬中原。明朝时,御泉寺更是盛极一时,当时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帧游览至此,仰关公之名,命人打井水畅饮。泉水入口,甘甜无比,令朱帧欣喜不已。于是,他令人为此泉筑井台,修石栏,建造井亭,并亲书“卓刀泉”三字,刻于石栏之上。在古卓刀泉寺看到,经多次兵火战乱后,寺内古时的亭台与护栏早已消失匿迹,唯有这口井保存完好,见证着1800年的沧桑岁月。,斑驳的井壁上,“卓刀泉”三个大字十分醒目。      只可惜,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武昌之胜景的古寺庙大部分建筑在清初毁于战火。咸丰八年(1858)重建,1916年重修。重修后的山门上刻有“卓刀泉”三字。今天,当我们进入古寺的山门,可以看见一四合院落。院落中央,即是古泉井;左侧为桃园阁,供奉桃园三结义之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左右两厢为禅堂。再进为正殿,供关羽塑像。    三、寺内有“三宝”        其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关公青铜神像;      其二就是楚昭王朱桢题字的“卓刀泉”;      其三是在一般寺院中难得一见的珍品——男身观音像。      除了这三宝之外,来到寺院内,还可以感受庙前的泉水淙淙,庙周的古木森森和宁静幽闲的山野情趣。如今,这里将重新规划,成为集关公文化和佛教于一体的重点旅游景区。      关公是民间的财神,因此,每年到这里来的人络绎不绝,求财和求,目前它是武汉市内最有特色的山林——伏虎山。

TOP

回复 20# 的帖子

任务收到,组长辛苦啦

TOP

回复 40# 的帖子

关姓、关羽和洛阳关帝后裔考(关公网GuanGonG.net)


2013年海峡两岸(洛阳)关公文化论坛论文



关姓、关羽和洛阳关帝后裔考




徐金星(洛阳汉魏故城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圣城、圣地。关姓起源于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汉末名将关羽之首礼葬洛阳,明代万历年间大规模修建关庙后,关帝后裔由山西觧州迁洛守护,形成今日洛阳繁荣兴旺的关帝后裔族群。这些都应该是洛阳历史、洛阳传统文化、关公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一、关姓起源于洛阳和河洛地区

全国关姓人口约117万余。以人口多少为序,排在我国姓氏的第131位。据袁义达主编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说:先秦时期,关姓活动主要在河南一带;目前关姓分布的第一大省为河南,大约占了全国关姓人口的27%,其次为广东。
关姓起源有二:其一源自关龙逄;其二源自关令尹喜。
五帝之一的颛顼(zhuān xū)帝,“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在他为帝时,“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史记·五帝本纪》)。他的儿子名曰穷蝉。
颛琐帝的后裔董父,为五帝中的最后一帝舜驯养龙,被赐为豢(huàn)龙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一段和豢龙氏有关的记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这件事,在《史记·夏本纪》中也有大体相同的记载。
刘累,“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新唐书·宰相世系》)。他与夏代第14位国王孔甲为同时人,曾向豢龙氏学扰龙之术。帝孔甲之后,经15王帝皋、16王帝发,至17王帝履癸,即夏代最后一王夏桀。夏桀有大臣豢 龙逄,古时豢、关通用,也作关龙逄。由是自帝舜赐豢龙氏至夏桀,已有五六百年之久,可见豢龙氏源远流长。
帝桀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暴君,“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他不理朝政,沉湎酒色,筑倾宫,饰瑶台,还自比为不落的太阳。百姓咒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你这个太阳快点完蛋吧,我们愿和你同归于尽。帝桀的暴行,促使夏王朝迅速衰崩下来。面对这种局面,豢龙氏的后裔、大臣关 龙逄忠言直谏,触奴了帝桀,被帝桀囚禁并杀害。“昔者龙庭斩,比干剖,苌宏胣,子智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手戮”,战国时大哲学家庄子就表达了他的深深感叹。关 龙逄卒后,他的后人以关为姓,尊关龙逄为始祖。
关龙逄卒后,葬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区北函谷关镇孟村。原有高大墓冢,墓前有墓碑,墓冢周围,还有几座小冢,传为皇姑之墓。据《太平寰宇记》载,唐代时,唐太宗曾东巡致祭,至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年)又为此墓立碑,上书“夏直臣关公之墓”七字。现存墓冢高约5米,周长约150米。石碑已无存(参见《河南历代名人史迹》)。
另据有关资料称,关龙逄故里,在今河南省长垣县城东南约13公里的龙相村。该地原名龙城。《太平寰宇记》有“昔夏桀臣龙逄所居,因以为名”的记载。又相传,因关 龙逄官居相位,故改名龙相。这里原有一座大墓,相传亦为关龙逄墓。
还有一说,谓关龙逄墓在安邑,地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夏县西北。相传夏禹曾建都于此。
对于关龙逄被夏桀杀害一事,《洛阳关氏历代图谱总谱》中的《洛阳关氏图谱序》(清顺治十年即1653年,关羽五十四代裔孙关起凤撰)也有记载:“我关氏一族,自夏代相传以来,世远代隔,迄今三千余年。”“本宗自夏代以前,无籍可考,以后始从 龙逄代起。始祖关龙逄,为夏谏大夫,桀不道,直言进谏曰:‘人君谦恭敬信,节用爱人,故天下安而社稷固。今君用财若无,则穷杀,苦不胜民,唯恐君之后亡矣。人心已去,天命不佑,盍少悛乎?’不听,遂杀之,葬于河南府灵宝县,墓冢在县(指原县城)南十里孟村之西。唐立碑,书‘夏直臣关公之墓’。有祠在灵邑东关,春秋祀之。”
关令尹喜,一说姓尹名喜,相传为春秋末年道家。《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集解》引《列仙传》说:“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至流沙之西,服具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另,班固等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关尹子》九篇。
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说:关令尹就是《庄子·天下篇》和《吕氏·不二》的关尹。关尹即是环渊,关环尹渊均一声之转。环渊著《上下篇》是史实,而老子为关尹著《上下篇》之说是讹传。现存老子《道德经》是环渊所著录。环渊这个人有很多异称:蜎渊、娟环、便蜎、玄渊……,《老子上下篇》乃环渊所录老聃遗训,唯文经润色,多失真之处。(郭沫若:《老聃·关尹·环渊》)
有关姓源资料说,东周时函谷关关令尹喜,随老子西出函谷关而去,其后代以关为姓,以尹喜为始祖。
关龙逄、尹喜均长期生活、任职于洛阳或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关龙逄生活、任职的夏桀之都,古籍留有记载。《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指夏、商、周)之居,皆在河洛之间。”《逸周书·度邑》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古本《竹书纪年》说:“太康居斟寻阝,羿又居之,桀亦居之。”《国语·周语上》说:“昔伊、洛竭而夏亡。”以上这些记载,都是探寻夏桀之都的重要资料。
自1959年开始进行考古发掘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这里有迄今发现最早的宫城遗址,迄今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有制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作坊等。二里头宫城可视为以后历代宫城的“祖源”。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是我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二里头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据”。二里头遗址是目前唯一可以确认的夏王朝都城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是“桀亦居之”的斟寻阝遗址。作为夏桀的臣下,关 龙逄即应生活、任职在这里。
老子所出、尹喜任职之关,多认为即函谷关。
函谷是古代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之间的一条交通要道,“深险如函”,故名函谷。谷中置关,称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克,具有重大军事价值。函谷关有二:古函谷关,初建于西周武王时,春秋时属虢国,晋灭虢属晋,战国时属韩,秦灭韩属秦,故又称秦关。该关位于今灵宝市东北15公里王垜村,宏农涧河西岸。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曾于秦关置弘农县。原关城北临黄河,南依衡山,座西朝东,东、西、南墙遗址仍存,宽约12米,残高1-3米。前些年,当地有关部门对其遗址进行了修复,尤其是东门城楼,为双门、双楼三层建筑,楼顶各塑丹凤一只,昂首向东。传为老子著经处的天宝观,始建于唐,宋崇宁四年(1105年)改称太初宫,后历代均曾重修。现有山门三间、正殿三间、东岳庙三间等。院内有元大德四年(1300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碑各一通。正殿仍保存元代风格,内供老子著经塑像,另有关令尹喜、书童塑像,壁间写有《道德经》全文。唐开元二十九(741年),玄宗在秦关尹喜故宅掘得宝符,遂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并在太初宫附近的望气台建造高大的“瞻紫楼”。该楼后毁于兵火,今已重修。
新函谷关又称汉关,位于今洛阳市西约30公里、新安县城东约1公里,关楼已毁,关洞大体完好。初修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为楼船将军杨朴所修。现在两关均已列为丝绸之路“申遗”工程的项目。从时间上看,老子西出之关,应是古函谷关,即今灵宝市境内之关。
《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周人都河南的古河南地,又称河洛地,“它指由河曲、渭河而东,中经砥柱之险,过孟津、洛河,流出大伾,开始散为荥播,这一大段大河之南地”。(陈昌运:《先秦河洛历史地理与河洛文化历史地位考察》)大体是西起今陕西华阴、潼关,东至今河南荥阳、郑州之黄河以南一带地方。今日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就在古河洛地、今所界定之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范围之内。就是说,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关姓的起源地。
围绕少数民族改姓,《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一书说:关姓自出现以后一直单纯地传递,直到清朝初期,manz**人姓氏汉化时,出现了manz**八大姓之一瓜尔佳氏集体改为姓关。随后manz**关佳氏、卦乐察氏、瑚锡哈哩氏、关尔佳氏、苏完瓜尔佳氏、扈什哈哩氏、扈伦瓜尔佳氏、瓜而佳氏、赫特拉那氏等也改为姓关。此外,如蒙古族、锡泊、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改为关姓者。

二、关羽被害及关羽之首礼葬洛阳

《洛阳关氏历代图谱总谱》所载资料说:“关氏之族,出自夏大夫关龙逄之后,自夏迄汉一千七百余载,世传五十九世至圣帝。”就是说汉末名将关羽乃夏代关 龙逄之后,为关龙逄五十九代后裔。而笔者所见到的有些谱牒资料却称,关羽是关龙逄第二十七世或三十七世后裔,显然有误,而应以五十九代后裔为是。
前引清代顺治十年关起凤所撰《洛阳关氏图谱序》说:“一祖为敝,为汉谏大夫,龙逄裔孙;一祖圣帝,讳羽,字云长,敝之后也,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吕蒙入寇,死之,曹操以王礼葬于洛阳城南五里许,墓对龙门,奉旨春秋大祭不衰。……”
对于孙权杀害关羽、送关羽之首、曹操礼葬于洛阳一事,史籍有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众进攻曹仁,曹操派遣于禁援助。秋天大雨,汉水泛涨,于禁所督七军皆被淹死,于是于禁投降关羽,关羽又斩杀了曹军将领庞德。此时,“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其中的陆浑为陆浑县,县治在今嵩县境内。
不久,关羽被孙权杀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至洛阳。(孙)权击斩(关)羽,传其首。”《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说:关羽被害后,“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就是说,关羽之首是归葬在了先祖关 龙逄长期生活、任职的故土,是“武圣”之首归葬“圣地”洛阳了。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在这里写有一段生动的文字:(孙)权从其言,遂遣使者以木匣盛关公首级,星夜送与曹操……(曹操)闻东吴送关公首级至,喜曰:“云长已死,吾夜眠席矣。”……遂召吴使入,呈上木匣。操开匣视之,见关公面如平日,操笑曰:“云长公别来无恙?”言未讫,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惊倒,众官急救,良久方醒,顾谓众官曰:“关将军真天神也!”……遂设牲醴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
围绕关羽之死,《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还有一段文字:
却说关公一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一处:乃荆门州当阳县一座山,名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原是汜水关镇国寺长老。……是夜,月白风清,三更已后,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谛视,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普净认得是关公……后(关公)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大约正是有此因缘,关羽后来成为中国佛教的“伽蓝神”之一。今湖北当阳市玉泉山,又名覆舟山,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确有普净在此结庵。南朝梁时,曾建“覆舟山寺”。隋开皇十二年(992年),佛教思想家、高僧智岂页在玉泉山建寺,隋文帝敕额“一音寺”,后敕改“玉泉寺”。据佛家传说,因为隋代智岂页称白日见到关羽,从而建玉泉寺,遂将关羽列为佛教寺院的守护神“伽蓝神”,于是在有关佛籍所载十八位“伽蓝神”(如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等)中加上关羽,成为十九位伽蓝神。
今存洛阳关林的清代康熙五年、洛阳董笃行所撰的《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中对于关公被害后送首至洛阳一事也有记载:“帝本解梁宝池人,夏龙逄之裔也。”“权函其元,驰报操,操喜曰:孤无忧也!因启函视之,面如生,须髯奋动,操大惊,仆地,良久方醒,惧甚,赠荆王,以王礼葬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即今冢。”
碑文中另记载关羽之子孙说:“(蜀汉)后主立,以(关公)子兴嗣。兴,字安国,为侍中中监,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嫡子,以庶子彝续封。”
至于关羽后裔,《洛阳关氏图谱序》记载更多一些:一祖讳平,圣帝长子,骁勇绝伦,忠义素著,从父出入荆襄间,同父尽节。……
一祖讳兴,字安国,圣帝次子,少有令闻,承相亮深器异之,随昭烈在蜀,弱冠为侍中,中监军。
一祖讳统,侍中兴子,嗣奉,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
一祖讳彝,侍中兴庶子,事汉为车骑将军。
后魏,一祖讳朗,字子明,系彝之后,仕魏为散骑常侍,卒于太和十三年,其子有,用石棺葬之,墓冢在洛阳城东四十里,其地后因名为官庄。有官至郎中卒。
一祖讳康之,郎中有之后,善左氏春秋,名重于时。
唐,一祖讳播,字务元,康之后,进士及第,唐德宗建中时,为平章政事,后为宰相。
明,一祖讳忠仁,播之后也,系圣帝五十一代嫡孙。其子世科,于万历甲寅年敕奉圣帝时,奉旨从解迁洛守陵。此吾宗支派入洛之始也。

三、洛阳关林与今日洛阳关姓

对于洛阳关庙、关林的始建、扩建过程,《中国关林志》、《关林》等大体概括如下:
在洛阳县南门外十里,有关王大冢,内葬关羽灵首,汉时有庙。至明代,在汉代末年庙址上进行扩建,形成明代的关庙。而今日之关林,占地180余庙,是在明代庙址上扩建的。其中“汉时有庙”之说,引自明代《重修关王冢庙记》。
又说:洛阳关林寝宫,即二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以前。关林大殿动工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竣工于二十四年(1596年)八月。从万历二十年前起,到四十八(1592-1620年),关林中轴线建筑整体布局业已形成。后来的东西便房、官厅等附属建筑,均建在中轴线两侧。
关于明代万历年间修建洛阳关庙,董笃行所撰的碑文中记载说:“万历中,有皇华如秦,道出于洛,夜宿邮亭,梦帝求购新宅。及觉,询及父老,遂共展拜于冢下。时有白气腾起,直凌霄汉,见帝隐耀云间,与梦相符。乃移文抚按司道请敕,褒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加冕旒十二,如帝制。遗使致祭于墓,特建庙貌。”
至清代,由顺治十七年(1660年),更换大殿部分构件为始,开启重修关林序幕。迄乾降五十六年(1791年)《建修碑记》所载:“今将添建关陵庙前戏楼、月台、甬路、东西牌坊……等”,可知其时已形成今日关林规模。
“关林”之称,始自道光元年(1821年)的《加封关羽“仁勇”二字及以新号相称碑》,碑文将“关王冢庙”正名为《关林》。
就是在上述明代万历年间大规模修建关庙之后大约20余年,即明代万历四十二(1614年),关羽五十二代后裔关世科,奉旨从解州迁洛守陵,其后子孙繁衍,是为今天洛阳关羽后裔的迁洛始祖。就是说,今天居住在洛阳的圣帝关羽后裔,全部是(抑或主要是)由明代万历年间从山西迁洛守陵的关世科传衍下来的。
1995年编印的《洛阳关氏历代图谱总谱》,收录、整理了和关姓、关圣帝君关羽、洛阳现今关帝后裔等有关的多种资料,对于研究关姓文化、尤其是洛阳关帝后裔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中的《洛阳关氏图谱序》说:“洛阳关氏之族,由五十二代世科祖,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岁次甲寅,奉旨从解州(今运城市北相镇西古村)迁洛守陵以来,于今三百八十余载,世传一十五代,子孙繁衍四个多人,遍布河南八个县区(他省少数未计),分居十三处之多。”
关于迁洛始祖关世科迁洛后居址、墓地等情况,其中的《洛阳关氏各门居址及坟茔地址略记》中说:五十二代世科祖奉旨迁洛阳,四子随父来洛,先居城里营林街。世科祖卒后,葬城北八里、吕祖庵西南方一里许,坟向坐北向南,微偏东南,世科祖坟头有石碑一幢,书:圣帝后裔关公世科之墓。公生四子,长曰正敏,次曰正平,三曰正行,四曰正已。顺治十年立。长子守正(正敏)接葬左下方。共两代两坟,坟地二亩。在坟东南半里许,靠梯田埂有一孤坟,坟头立一小石碑,约二尺高,书:关仲仁之墓,下书小字:翰林院五经博士关尉,雍正五年仲春吉日立。估计仲仁祖来洛看视子孙,卒后暂埋于此,后迁送解州。
涉及到当今洛阳一带圣帝关公后裔家居地的有:
洛龙区李屯村
洛阳市老城营林街
汝阳县柿园林村
孟津县獐羊村
宜阳县贠庄村
宜阳县四岭村
宜阳县红崖村
宜阳县赵堡村
伊川县白沙村
伊川县爱好凹村
另据《偃师姓氏源流》一书说:今偃师市府店镇新寨村关庄之关姓,其先祖世科及弟世友、世旺三人,乃关羽第五十一代孙。明代万历甲寅年(公元1614年),奉旨由山西解州迁赴洛阳奉祀关圣帝君陵(关林)。明末战乱,关林难以存身,兄弟三人协商外迁。二弟世友迁西,三弟世旺东去,长兄世科则迁至关林东约八十里的偃师县马涧河东岸,挖窑暂居,取名关寨。后世人丁兴旺,在河东一里左右形成村落,取名关庄,至今已近400年左右。其中有二户由关庄迁往周寨。另今偃师市山化乡关窑村关姓,家谱也记载为关羽之后,系由洛阳郊区关帝庙迁来。
《偃师姓氏源流》所说偃师府店镇新寨村关庄、山化乡关窑村关姓源流,和《洛阳关氏图谱》,在核心内容上有共同之处,即均为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迁洛守陵先祖关世科之后裔。可能由于时代久远,兵火战乱,人口流散,资料丟失等多种原因,在某些内容上不尽一致。另外,在今洛阳市区及所辖各县(市)中,还有不少地方有关姓居住甚至聚居。他们是圣帝关羽后裔?或者是关 龙逄之后的其他支系?或者是关尹之后?或者是少数民族中的关姓之后?其中有些已经厘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资料收集、梳理、研究的一步步深入,其中的问题一定会圆满地解决。重要的是,不管关 龙逄乃至关羽之后、关尹之后、少数民族关姓之后,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千秋万代永远是一家人。
按《中国关林志》《关林》等所载明万历年间扩修关林,和《洛阳关氏历代图谱总谱》等所载大约20年之后关世科奉旨迁来,说明此次南迁,应特为奉祀、保护这次扩修之后的关林有关。
【转自搜狗】

TOP

回复 49# 的帖子

这种访谈的调查方式挺好的,受访人也比较靠谱。

TOP

回复 41# 的帖子

湖北当阳文化底蕴好深厚。

TOP

回复 28# 的帖子

杨庆茹在《问吧》一书中写到:“几种传说深化了关羽的财神的形象,一说关公生前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经发明计簿法,设计日清簿,清楚明白;另一说关公死后真神常回到人间助战,商人在生意受挫后若能得到关公相助,就会东山再起。可见,商人选择关公当财神,看重的是他的忠义形象和惩恶扬善、祐民护民的万能神格,他们非常希望关公能保护他们的身家性命和财产安全。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关公成为财神与山西商人有关。山西商人把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在他们遍布全国的会馆里建筑关庙。因为游走天下闯荡江湖也需要彼此照应,共同面对困难,因此,他们就经常仿照‘桃园结义’结成异姓兄弟联盟,这也使关公忠诚和义气的美德广为流传。后来,晋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纷纷仿效,关公也就成了公认的财神了。”  

其实,中国的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古代民间信奉的财神分为文武两类。关羽只是财神中的“武财神”,代表“诚信”。除了关羽,中国古代还另一些财神。南宋时期民间出现的“财神纸马”,应是财神的原初形式。文财神由古代的文官演化而来,如比干、范蠡;武财神当然由武官演化而来,如赵公明、关公。即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范蠡代表“智慧”,而比干、赵公明代表“公正”。
【百度百科】

TOP

回复 31# 的帖子

利用关公文化来发展旅游经济价值。文化是一种资产,一种具有多重价值的资源。由于关羽的知名 度不同寻常,关羽文化既是一种无形资产,又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重要资 源。利用关羽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扩大对外开放,活跃一方经济,业已成为关羽文 化价值在当今社会的鲜明体现,并大有你追我赶、竞相争先之势。有的地方,关羽文化 已成为那里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著名品牌。有的地方为打造关羽文化品牌, 举办研讨会,拍摄电视剧,营造宣传声势,使那里的知名度大有提升。有的地方修葺关 庙,举办多种活动,乃至组织隆重祭拜。有的地方开发多种关羽文化旅游产品,从烟酒 到各种精美的工艺品,颇受游客和消费者青睐。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我们开发利用关羽文化,还应 注意提高其应有的文化品位。重视关羽文化的经济价值是对的,只着眼于商业目的是不 够全面的。我们开发利用关羽文化,推进经济发展,应跟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 很好结合起来,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辅相成,既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又收到弘 扬中华文化的良好效果。简单重复从前关帝崇拜的某些做法,客观上继续使关羽神圣化 ,显然与时代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至于民间对关羽的朝拜、祭祀,我们不去提倡,但只 要不违背有关政策,是可以允许的。当然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应该限于特定的场合。因 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毕竟早已不是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

TOP

回复 39# 的帖子

这是关公文化的启迪社会道德价值。关羽文化所体现的传统道德精神和人格力量,是关羽文化的精 髓所在。讲信义、重然诺,爵禄不以靡,金帛不为惑,崇尚正义,见义勇为,正直为人 ,立身处事不违良知,这些蕴含于关羽文化的道德品格和为人品质,历来为社会所认同 、为世人所称道,而那种背信弃义、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卖友求荣等不道德行为,都 是为社会所不齿的。今天,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从传统 文化中吸取力量,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伸张社会正义,反对一切违背人的良知的行为, 更有其现实的意义。

TOP

回复 59# 的帖子

整体性开发是要把三个文化圈打通吗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原来关公文化在北方也是很流行的。,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在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呈现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TOP

关公神格对普通信众的效应

1. 心理慰藉功能。“宗教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借助超人间的力量,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
藉和安全感。”[2]关公信仰的心理慰藉功能主要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以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关公信仰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神信仰的典型代表,人们除了对其自身人格魅力的崇拜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对作为神灵符号的关公的祈求。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 “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求。鬼神在我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关公这个神灵符号成了有求必应、无所不包的“万能神”。举凡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仰赖着关公神灵的庇佑。我们通过关帝故里的几个事例来具体加以说明。( 1) 祈雨求生。这是一项关系到民众共同利益的活动,在关帝故里解州自古以来颇为流行。因本地流传: 关帝是天上的草龙投胎转世在解州的; 另一种说法是关帝在天上是管司雨的神灵,因此人们遇到天旱的时候都到关帝庙去祈雨。访谈中许多人说到在关帝庙祈雨的成功率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非常灵验。有时是一个村子,有时是几个村子联合起来进行求雨,最多的时候能达到八个村子。过去每个村子里都有关帝庙,解放以后在各种政治运动中逐渐被拆毁了,现在这一带只有解州镇和常平村保留了关帝庙,规模大,保存完整。每年祈雨的时候,人们都到解州和常平的关帝庙去。民间祈雨活动,必抬关帝像或神牌巡行,祈雨成功,则会演戏酬神,人神共娱。
( 2) 驱除瘟疫。古时候民众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缺乏,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瘟疫,
村民便束手无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过去当地出现瘟疫,人们就抬关帝像巡游,以驱除瘟疫。现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则抬着巡游解州城。
( 3) 求财获利。据说,奉关帝为“财神”源于宋代,在这之前,商贾们供奉的财神是武财神赵公明和文财神比干。这类的传说众多,且不管传说的真实与否,但关帝的仁义、忠诚却成为商家提倡的道义标杆,成为人们行为诚信的样板。所以,继明清时代的商业会馆后,20 世纪90 年代后的商店、宾馆,无不供奉关帝的神像,来显示自家的道德标准与行
为诚信。调查中发现当地的人,尤其是经商做买卖的,都完全把关帝视为财神,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赶到庙里来烧香,日常则在自己家里。尤其是岁时节日、关老爷生日等重要日子,整个关帝庙人头攒动,香烟缭绕。运城地区的很多汽车里都摆放着关帝的精致小巧的立像,这样做就是祈求关老爷保佑招财和平安。

TOP

2. 伦理教化功能。关公信仰,是中国古代曾经盛极一时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经过历代官方与民间共同的崇奉与宣扬,关公已成为传统伦理道德的典范。关公信仰的伦理建构功能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神道设教”追求不谋而合。“儒家的一系列伦理规范在关公信仰的延续与传承中,潜移默化地植根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历代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一直到现在这些伦理教化的功能还在发挥着作用。关公传说以及关公文化精神、魅力主要靠的就是口耳相传和行为践行历代传承至今,这在两千多年的传承轨迹中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3. 行为约束功能。关公信仰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勇”的文化精神,这些精神元素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植入信众的深层心理世界中。信众对于关公的信仰具有双重情感———敬仰和畏惧,敬仰关公的精神,同时畏惧自己的不良行为会受到关公的惩罚而自生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畏惧心理。如在新中国成立后“破四旧”的活动中,关帝庙得以保存完整,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源于信众的畏惧心理。关公信仰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信众调整自己的行为规范与关公信仰群体规范趋同一致。所以说关公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对信众的行为具有约束的功能。
4. 地方认同功能。关公信仰分布广泛,而且各地的信仰形式也各不相同。这些关公信仰习俗细节差异是地方文化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化,是对地方文化历史、传统、环境及其文化想象和创新的延伸和发展。那么,地方认同就是对这些关公信仰习俗地方性细节程式化和群体化的文化确认。

[ 本帖最后由 苏帅令 于 2014-12-7 12:53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