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课堂杜牧倩等小组

1、京剧很大程度从汉剧发展而来,那汉剧同京剧比有何区别?它对京剧及其他剧种发展有何影响
2、汉剧在传承过程中遭遇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3、目前为保护和传承汉剧,有没有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TOP

关于同程良美老师交流访谈活动的问题整理

Q:汉剧传承目前是否有出现青黄不接?
A:任何剧种都存在青黄不接,造成这种情况最大原因是体制问题。以前剧团是由企业、私人或大厂家承包,现在武汉汉剧院属于事业单位,演员属于在编人员,但(在武汉)其他剧种的演员就没有编制。除了体制问题,另外还有市场选择多样、学生态度转变、社会问题、人的观念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

Q:选择学生是否有条件?
A:有条件。1、年龄不适宜太大,利于培养;2、五官端正;3、基本条件(首要条件):要有嗓子;4、希望能热爱艺术;5、在满足先天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看学生态度及培训成果。

Q:面对目前了解和喜欢汉剧的人越来越少的情况,有没有考虑过进行一些剧目创新,编排新剧以顺应大众口味,让更多人喜欢汉剧?
A:剧目创新是有必要的。要改进演出模式、演出内容,但又有一个矛盾,在创新过程中如果完全脱离传统,一味迁就时代,就又丢失了艺术的精华。像之前有个汉剧在大学演出,是根据《李尔王》改编的,就是通过编排适合年轻人观看的剧目,用较为通俗易懂的表演,将汉剧这种艺术形式推广到大学生中,让学生群体产生兴趣,满足青少年的文艺需求。至于成效如何,这很难说。有在中学演出过一些汉剧,还是得到了不少正面评价。在继承传统上,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这个方面,但这个工作确实不太好做,有难度。

Q:汉剧是否有什么派别?
A:有流派之分,影响最大的是吴派和陈派(我自己属于吴派)。每个剧种都有流派之分,是根据演员自身条件特点形成的。吴派的特点是以人物为主,高亢激昂。

Q:汉剧的伴奏运用到多少乐器?
A:文场基本的四大件,武场打击乐。

Q:在汉剧传扬过程中是否有在全国各地巡演或办培训班?
A:广东梅县、福建龙岩、陕西安康、湖南常德其实也有汉剧分布,是以前旧社会汉剧演员四处演出将汉剧带入当地。但地方剧种有局限性,比如地方语言的问题,不可能在全国各地办培训班。另外在本地搞私人培训也是有限制的。目前汉剧招生是挂靠在武汉艺校,定向招生。剧团是在编的,属政府性质。

Q:是否有考虑过在大学里开设汉剧这一专业?
A:在大学开设专业非常困难。戏剧有其特殊性,地方剧种更难全国通行,有地方限制,比如必须是要说汉话(招生上有难度)。要成为专业汉剧演员难度很大,很难培养出汉剧演员。

Q:目前招生状况如何?
A:不是每年都招生,几年招生一次。

Q:目前像您这种级别的汉剧传承人有几位?是否发现有潜力可以继承你们的学生?
A:包括我有三位。下一代目前还无曙光。

TOP

不得不说,程老的言语直白犀利,却显得尤其真诚可爱。他的话中没有浮夸的修饰,但有他这大半生中质朴深刻的哲学。“要打扎实基本功,浮漂是不能持久的”;“不管什么时候,总要有真东西”;“人要自控”;“生活要快乐”。他说随意真诚宽容心态好,人就不会老。我们确实都感受到了他的年轻、活力与热情。

TOP

汉剧调查小感
       在进行课题研究前,我对戏剧基本是一窍不通的。记得年幼时还会跟着奶奶去看我们那的歌仔戏,长大后却觉得与这些民间艺术似乎越来越脱离。从这次对汉剧的调查中更加感受到,时代改变,市场发展,民间艺术在年青一代的传承中似乎出现了断层。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汉剧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完全不了解的占到近半数,而愿意加入推广汉剧的仅占两成。在与程良美老师的访谈中,我们得知能同他比肩的下一代汉剧演员也暂无曙光。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汉剧的传承任务都充满挑战。我认为,汉剧只有进入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引发作为当前和未来市场主力军的我们这一代人对其的兴趣,才能真正扭转局面,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如何以一种可被接受的能受到喜爱的方式进入青少年的视野,是需要创作家们同社会各界合力共同探索的。另外,我认为目前的大众对外来文化有着非一般的热情,对中国的文化瑰宝却略显寡淡。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剧,愿去了解并传播的人却甚少,在表层做再多努力扭转局势,若缺少国人对其真正的价值认同和情感重视,同样无法将文化的传承落到核心。培养国人的文化思想观很有必要。
       这次调查中结识到了汉剧表演艺术家程老,两个小时的接触不长,但确确实实从他身上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人生的智慧。我想汉剧的传承不仅仅是表演艺术的传承,也是对前辈们精神与思想的传承,这种睿智蕴含在其中,艺术才不会老去,才能不断焕发生机。或许这次课题调查对于汉剧的传扬只是吹灰之力,在调查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片面性、不客观性,但我想有付出必有所得,成效再小也是助力,汉剧小分队的努力定不会是无用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