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六小组杨洁

回复 11# 的帖子

这首诗是说,说到甘甜,要数周原的荠菜,说到辛辣,要数蜀国的辣椒。这些都是很有名的蔬菜。想不到长江边上的武昌,又有菜苔这样的好菜。紫色的菜茎经霜打后特别脆嫩,黄色莱花在雪地里显得特别娇艳。还有黑、白二色的白菜,与菜苔一起都是楚地的名产。

TOP

在武汉,没有一种蔬菜如它,出名的时间和城市同龄。
在武汉,没有一种蔬菜如它,科技手段也难解包裹它的神秘。
在武汉,没有一种蔬菜如它,穿越时空令无数人如痴如醉。
在武汉,没有一种蔬菜如它,以己之名弘扬了一座城。

TOP

关于洪山菜薹的精彩描述

立秋,一抹暖阳映照洪山塔外80.13亩的棕黄土上,圆边、紫茎的嫩叶倔强钻出,茎叶包裹两三朵嫩黄花蕊。这幼苗就是洪山菜薹。
  不出两个月,田地变成紫色的海洋。当头薹冒出,菜农掐下嫩得出水的头薹却要扔掉,因为带着夏天的热气,微苦。周边闻讯赶来的村民悄悄“抢空”扔掉的头薹,回家清炒一盘,汤汁深紫,梗茎多汁。咀嚼的满足感立刻显露在脸上,那种微笑的幸福亦如当年的苏东坡——三访武昌、等待一冬。

TOP

如何区分洪山菜薹和普通菜薹

 取洪山菜薹和普通菜薹各一把,区别立现。下粗上细、喇叭形,梗粗、叶圆,全身油亮,必是洪山菜薹无疑。相比,普通菜薹梗细,叶子呈绿色。田间的王师傅指点,洪山菜薹皮薄,冲水洗净,剥开皮像吃水果,汁多味甜。

TOP

辨识洪山菜薹

辨识洪山菜薹:一看大小,植株明显粗壮;二看色,从杆到茎偏深紫色,有打过蜡的光泽;三看花,普通菜薹开花,预示变老、有苦味,而洪山菜薹从抽薹起便带花生长。春节前,小黄花都能吃,不苦;四看水分,洪山菜薹越新鲜,水分越充足;五看皮,如蝉翼薄透;六看汤,清炒洪山菜薹,汤汁深紫,而普通菜薹炒出的汁泛青色。

TOP

生养洪山菜薹的神秘力量

孕育出洪山菜薹独特外观和口感的功臣叫“大股子”。春节前,菜田里植株健壮、长势旺盛且无病叶的菜薹旁插着竹竿,预示被“留种”。大田留种,一亩地被铲除的植株超过1/3。待三月春风暖,菜薹繁茂,采籽正当时。这种最大限度保留洪山菜薹性状——柱壮、薹粗、色紫、味甘、汁足、花艳的传统方法延续至今。无论洪山乡的示范种植区,还是恩施、巴东的高山种植区,用的都是来自洪山塔后80.13亩原产地培育的“大股子”。

TOP

回复 96# 的帖子

《江夏史志》记载:“洪山菜薹,尤以洪山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出产的品质最佳。若迁地移植,不仅颜色不同,口味也有差异。洪山菜薹原产地的土是灰潮土红黄壤,粘性。中国地质大学土壤专家鉴定:灰潮土是长江碱性冲积沉积物。成土过程中,由于淋滤作用,碱性减弱,酸性和有机物质增加,土质松散,肥效稳定。特殊的土壤结构的确是成就洪山菜薹的要素。”

TOP

大股子、灰潮土、小气候

洪山菜薹是“懒庄稼”,施鸡肥、浇井水,温度适宜、阳光充足,无需费神,它就会猛长。从12月到1月,几乎每天都能掐薹。事实上,“懒庄稼”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苛刻。当低温为七八度、高温二十四五度时,洪山菜薹生长的质和量都最好。温度太低,抽薹速度减慢,温度太高,菜薹疯长,口感变差。如果移栽后枯雨数日,气候干燥,菜苗也会损失大半。洪山菜薹产业协会会长叶晓佑揭晓了另一股力量:“地理位置形成的小气候。”
在城市化的高楼吞噬田地前,洪山菜薹生长的地方背靠洪山、面朝南湖。洪山海拔六、七十米,东西走向,为山脚下寒冬生长的洪山菜薹提供天然屏障,南面有湖泊,水汽充足,形成湿润、温暖的小气候。洪山菜薹扩种时,选择的基地都是北高南低的岗地,南面有水塘、水库或小湖更佳。
所以生育洪山菜薹的神秘力量分别是大股子、灰潮土、小气候

[ 本帖最后由 段家佳 于 2014-11-24 10:21 编辑 ]

TOP

洪山菜薹消失的威胁

消失的威胁
         沿石牌岭小学旁的窄巷深入,小路坑洼,两侧并立的农房挡住头顶的阳光。步行百米,豁然开朗,面前出现高台。拾级而上,穿过楼栋,竟是一片紫红发亮的菜薹田。这就是洪山菜薹的原产地。农民房层层包围,原产地仅剩80.13亩,却是洪山菜薹希望的全部。
        1976年,洪山菜薹产业协会的叶晓佑还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每次路过街道口,映入眼帘的是藕田,壕沟露出挑土垒起的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洪山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菜篮子”,全市居民消费的蔬菜超过80%产自洪山区。70年代初,洪山区6乡2镇3街全是菜薹种植区,面积1万多亩。不过,大股子(洪山菜薹)的种植面积约3000亩。到了80年代,汉桥区与洪山区合并,市内两大蔬菜种植地跨越了江南、江北,菜薹种植面积一跃到了2万亩。与此同时,大股子的耕种面积却下降到2千亩。
  农户不愿种大股子,因为它是中熟品种,比早熟品种上市晚10到20天,而且容易受冻害,卖价与普通菜薹无异,所以,产值和产量都上不去。在市场上,大股子竞争不过东西湖产的“十月红”等普通菜薹。
  1984年,大股子的种植面积萎缩到不足
  “天晴一把刀,天潮一团糟”,红黄壤、灰潮土的特殊结构造就洪山菜薹色香味甘。科技工作人员通过GPS定位,寻找着与原产地小气候类似、土壤条件相仿的新种植区。洪山乡的村落优先进入考虑,和原产地成为洪山菜薹种植第一圈层;与洪山乡田接田、地挨地的九峰乡成为第二圈层;花山镇左岭镇则进入第三圈层。起初,花山乡东港村支部书记袁建设担心销售,种洪山菜薹的积极性不高。2005年,叶晓佑说服他在自家的两三亩地试种。结果,袁建设“餐餐吃洪山菜薹,还吃不厌”。
  2005年,大股子种植面积回升,达到1000亩。一年后翻番,到了2007年,种植面积3500亩,恢复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此后,种植面积逐年上升,去年增加到8000亩。九峰乡、花山和左岭相继托管到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了稳定洪山菜薹的种植面积,青菱乡加入进来,使总体种植面积保持在5000至8000亩。普通菜薹一亩地产量1000斤,而洪山菜薹一亩出产达3000斤,有农户还种出过5000斤的高产。按6000亩计算,每年产值就有3600万。
  洪山菜薹是季节菜。只有碰见倒春寒,它的上市时间才可从11月延长至来年的3月。叶晓佑、冯军等业内人曾经考虑如何“全年种植、全年供应。”在青菱乡的夏季试种失败,于是向高山转移,宜昌、长阳、巴东、鹤峰一一尝试。海拔1200米高山试种效果不错,虽然梗茎比原产地略细,但口感接近,而且面市时间也提前了两三个月。

TOP

洪山菜薹延伸出的专利

2007年,正丰洪山菜薹专业合作社成立,因为4次把洪山菜薹卖进中南海,出了名。它也是“基地+农户”的模式,但在洪山菜薹深加工上动起脑筋。合作社负责人张为民的手上握有两项专利:红汤蝴蝶面和紫菜薹原花青素提取技术。
  相传,宝通寺附近有家面店名叫“红汤蝴蝶面”。每天以一柱香为限供应,香尽收摊。红汤蝴蝶面鲜美无比,食客云集。一位制台公子闻名前往,错过了营业时间,未能尝到美味,却与店家女儿一见钟情,结为伉俪。店主准备结束小店,搬入制台府。消息一出,食客哗然,满城动怒。制台公子为了平息百姓的怨气,邀请所有食客吃了一顿红汤蝴蝶面,并公开了面的做法,才平息风波。张为民复原古法,以大麦粉制面条,用洪山菜薹入汤,重现“红汤蝴蝶面”。
  原花青素(Procyanidins)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能抗氧化。国际上多是通过紫葡萄提取。洪山菜薹的原花青素含量比紫葡萄更高,而且能大量种植,商用前途不可小觑。■

TOP

苏东坡的竹笋和菜薹

我总是忍不住想起我从未见过的旧武昌,被城墙围住的旧武昌。城外一条大江浩荡奔流,江中沙洲绿草,浮浮沉沉。城内三台九景十门,散落几条小河,四五山岗,湖面碧波荡漾,荷花丛生,青山依偎着寺庙,钟声暮晚,归鸟不惊,城墙上或许还能望见汉水之南,若隐若现的远山一脉绕着云梦泽,那是多么美妙的旧时光。
        城内的居民该做晚饭了。昙华林和九龙井的炊烟也该袅袅升起了。这里的人们住在青瓦覆盖的房子里,木柱构架,彩绘的门楣,穿斗托梁,刚刚下过雨,天井湿漉漉的,竹柏杂花,偏居一隅,孩子在门前嬉戏,老人在堂屋的阴影中,慢慢摇着蒲扇。这前朝的旧事,宛若厨房中飘来的清香,渐渐在晚风中消散了。
       北宋元丰二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了一个团练副使。郁郁寡欢之际,写过一首《初到黄州》,他在诗中这样写:“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湖北的竹子多,且楚人也极善用竹笋入菜烹饪。清炒竹笋、竹笋烧咸肉、竹笋鲤鱼汤,方式和花样千变万化。东坡先生仕途坎坷,反倒成全了他在诗文上的千古绝唱。我猜想,湖北的几样菜肴恐怕也是功不可没的。他居然还在黄州创下了东坡肉、东坡饼的作法,虽是传说,但从他那段时间大批描写美食的诗文中,亦可看见一个诗人游离于京城之外的逍遥和洒脱。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红炉煮酒,雪夜做诗,怕是每个中国文人都有的一点旖旎之念。竹杖芒鞋之妙,在于境界,在于对御史府牢狱之灾的旷达。传说,当年关押苏东坡的御史府(台)中有许多柏树,夕阳西照,常有数千只乌鸦栖息在树上,晨去暮来,称为“朝夕乌”。乌台、乌台,是处青山可藏骨!
       但我不知道东坡先生是否吃过武昌城里的洪山菜薹。我以为,这道菜才是真真正正的地道的楚天名菜。此菜茎肥叶嫩,色香味美,一般普通人家,清炒或与腊肉搭配,炒出来的菜,鲜嫩可口,清香怡人。清代《武昌县志》和《汉阳县志》中有关于洪山紫菜薹的记载:“味尤佳,它处皆不及”又说“距城(武昌城)三十里则变色矣,询别种也”。民国初年,时任湖北军政府大都督的黎元洪离开武汉北上京城,他的如夫人黎本危爱吃洪山菜薹,每届冬季必派专差到洪山调运菜薹。黎本危不是人名,而是一首一尾两个姓。传说她传说出自武昌的的枇杷门巷,而枇杷门巷在哪里,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我倒是记得粤剧中的一段唱腔:“叶送往来风,枝迎南北鸟,谢君识得枇杷门巷,管弦哀。”唱词写的哀婉动人,不落俗套。
       人们都说,洪山菜薹只生长在宝通寺里宝通踏的阴影之下。也有的说,只要宝通寺的钟声所能覆盖的位置,都是洪山菜薹的生长范围。这传说有点神奇,也有点神秘。想当年,苏东坡带着妹妹来武昌登黄鹤楼,据说来的时候,正值寒冬,白雪沃野,寒雾连江,可惜菜薹尚未成熟,最后,也不知道这兄妹是否吃上了初春之际的紫红菜薹。
       三国时,江夏有个人叫孟宗。少年丧父,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那一年正值严冬,没有鲜笋,眼看着母亲病入膏肓,孟宗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忽然间,地裂之声骤起,竹林中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这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苏东坡是孝子,他一定读过。竹笋好吃,亲恩难忘。难怪他在《应梦罗汉记》中凄然写到:“予将往岐亭。宿于团封,梦一僧破面流血,若有所诉……先妣武阳君忌日,饭僧于寺,乃记之。”
       团封镇在黄州,岐亭镇在麻城。听说,每到春天,那里白日青云,杏花和杜鹃花开的满山都是。

TOP

终于突破第五面,泪奔

TOP

洪山菜薹,一个新起点

经济学中,市场被认为是“无形之手”,政府的作用被认为是“有形之手”。现代社会,政府是“有限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怎样用好这“有形之手”呢?

在洪山菜薹抢救战中,武汉市和洪山区政府的做法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行政推动,整合资源;其余的,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2003年12月的一天,洪山区区长黄克强应邀在电台做一档节目。中南民族大学干部赵汉生打通热线提出,拯救被人遗忘殆尽的洪山菜薹。无独有偶,空军雷达学院刘永年教授也向武汉市市长李宪生上书提到同一问题。

当时的情况是:正宗洪山菜薹种植不足30亩,年产量不到3万公斤,其他品种菜薹始终处于低端市场,“坐视”外地特色蔬菜在武汉市场“耀武扬威”。

李宪生批示,由副市长张学忙及相关部门马上着手调查,寻求解决方案。黄克强召集区农业局、财政局、科技局等部门进行讨论,要求拿出可行性方案。负责具体操作的副区长苏霓斌,每周召集相关负责人开一次会,了解落实情况。

区政府拨款50万元,用于原产地的沟渠全方位改造和拓展种植面积;采取最先进的GDP卫星定位系统对原产区进行准确定位,划出保护红线;拆除原产基地内的违章建筑,对整个园区实行挂牌保护;区农业局委托中国商标事务所武汉分公司,以商标中的最高级别“证明商标”类别成功注册“鄂洪山菜薹”商标。

随后,洪山区政府围绕菜薹的生产经营和市场推广,以授权经营方式寻求民间企业家开发合作。武汉合缘工程敏锐看出其市场潜力,果断投入300万元。他们在原产地建立净菜分选包装车间,制定洪山菜薹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建立营销网络。同时,他们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与有关方面共同组建洪山菜薹股份公司。

洪山区有关部门和洪山菜薹股份公司一起,对洪山菜薹的发展历程,文人骚客的有关诗句和民间传说等,进行广泛整理和加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洪山菜薹股份公司聘请武汉地区有名的烹饪大师和美食家,成功开发出冰镇菜薹、水晶虾仁菜薹等6道新菜肴。

去年12月18日,洪山区政府举办首届洪山菜薹文化节,有文艺表演,有嘉宾品尝,也有商业拍卖,引起社会极大关注,通过媒体报道在海内外取得很大影响。

品牌树起来了,洪山菜薹自然火爆起来!

TOP

回复 79# 的帖子关于资料搜集

资料搜集起来后,不能不加鉴别而盲目汇集。要对资料认真细致地进行鉴别和考证。其目的:一是去粗取精,筛选出有用的资料;二是去伪存真,确保资料的真实准确。
考证资料的方法,概括来说有四种:一是书证。即将同一问题的不同文献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求得准确的或接近准确的结论,这就是以文证文。二是人证。即用口碑资料来补充和验证文献资料。要注意的是,应以多人口碑为依据,慎以一人之言来决断。三是物证。即以实物资料验证文献资料,这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四是理证。即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判断资料的真伪和正误。

TOP

听楼上描述,觉得这个好像旱菜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