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课堂苏莉菲第九小组

从“九头鸟”又称“鬼鸟”,也可见其端倪。因为在古代,“九”“鬼”是可以通用的。如《史记》中的《殷本纪》与《鲁仲连邹阳列传》都记载商封王以九侯、鄂侯、文王为三公,但同一件事在《礼记》与《战国策》中“九侯”则作“鬼侯”。从神性的九凤,易名为妖性的“鬼鸟”或“鬼车”,即以“鬼”代“九”,恰好与九头鸟由神演化为妖的坎坷命运相吻合。

TOP

九凤本是吉祥神鸟,但后世文献中的九头鸟,不仅名称怪异,而且妖气十足,概而言之,其劣性恶习如下。一是滴血降灾,摄人魂魄。唐人刘殉《岭表录异》云:“鬼车,爱入人家摄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点血儿衣,取人小儿。”二是形象怪异,性情乖庆。宋人周密在《齐东野语》中曾这样描述九头鸟“身圆如箕,十腹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
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腹(腹,即脖子)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三是食人指甲,窥人隐私。据说九头鸟喜欢趁黑夜偷吃人们剪下的指甲,以便据此窥测人们的隐私,因而不少地方尤其是荆楚一带民间有夜间忌剪指甲的习俗。四是现身示灾,哀鸣示祸。《隋书.五行志》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后齐孝昭帝即位之后,有雄飞上御座。中大同元年,又有鸟止于后园,其色赤,形似鸭,而有九头,其年帝崩。”不仅九头鸟的出现为不祥之兆,而且若谁有灾祸,九头鸟就落在谁家屋顶上鸣啼,据《岭表录异》卷中记载:宋代景定年间,皇上染疾。某日,忽然有一只九头鸟泞立在皇宫门外的捣衣石上哀鸣啾啾,当晚皇帝就驾崩了。九头鸟既然是灾星兼恶魔,人们对它的态度自然就不会友好了。南朝梁人宗懊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当时楚地风俗:“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糙床打户,挟狗耳,灭灯烛以攘之。”真可谓谈之令人色变,避之唯恐不及。

TOP

据史书记载,周武王死后,其子年幼,由弟周公旦摄政,七年后,周公还政于长大成人的侄儿,是为周成王。当时有按臣进谗言,说周公久怀篡位之心。年轻的成王信以为真,欲加害于周公,周公被迫逃往楚国去了。后来周成王从周公的一份祭天祷祠上,发现周公对自己一向忠心耿耿,这才后悔自己的轻信和鲁莽,于是杀了进谗言者,把周公从楚国接回。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周楚之间关系应该很紧张,否则周公是不会逃到楚国去“政治避难”的,因为如周楚关系融洽,楚国必然会将其“引渡”回周。历史上,周、楚的确是长期交恶。周昭王率军南征荆楚,竟死于汉水之中,成为异乡之鬼,周人对楚人之忌恨可想而知。比较神话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神,在它的敌对民族那里必然会被说成妖。像埃及大神沙特(Sat),在希伯来人《圣经》中就变成了恶魔撤旦。我国东夷部族之神蛋尤,在华夏族那里便成了铜头铁额、飞沙走石的怪物。由于周公曾避难于楚,对楚人崇拜的九凤神必然谙之甚切,或许还遭受过屈辱。因此,周人将楚人的九凤图腾说成妖怪,并编出天狗断其一首的故事,完全符合比较神话学的上述基本原理,至于是周公本人确历其事,还是民间传说附会于周公身上,那倒是无关宏旨。

TOP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长期僻居关中的秦国,最后终于剪灭了包括楚国在内的六雄,统一了全中国。秦国奉行专断的文化政策,唯我独尊,这对楚文化传统的传播显然不利,所以自《山海经》之后,作为楚人图腾的九头凤的形象便销声匿迹了,而作为鸟妖的九头鸟形象,则在全国广为流传。流风所及,包括荆楚在内,对“鬼鸟”即九头鸟吠犬驱赶,己相沿成俗了。然而,当九头鸟以妖怪形象风行全国时,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却从楚地蜕变出来,并迅速传播开去。这就是从姑获鸟中变异出来的羽衣仙女的故事,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有这个故事。编故事者显然有意摒弃了“九头”的怪诞形象,以淡化人们对滴血降灾的鸟怪的记忆,并打破了一般人心目中“鬼鸟”或“鬼车”是不祥之物的心理定势,以“衣毛为飞鸟,脱衣为女人”的奇特幻想,寄之以凡人与仙女配婚、男耕女织的美好愿望,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真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以致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而升华起来,成为中国民间故事中一个十分流行的母题。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据陈建宪先生研究,最早记载羽衣仙女故事的,是晋人干宝的《搜神记》、郭璞的《玄中记》和北魏哪道元的《水经注.江水》。而上述文献记载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恰好在故楚地—湖北阳新与江西豫章一带,这应当不是偶然的巧合,它很可能是楚人后裔对九头凤形象回归的深情呼唤。

TOP

回复 97# 的帖子

也有很多外地人来到湖北以后对于湖北人有一个既定的印象,觉得湖北人粗俗、粗暴,其实很多湖北人还是很好的,其实在我看来武汉人确实有说话大声、粗暴、语气急躁不耐烦等等特点,这是大部分武汉人的共性,但是其实他们说话和做事都是没有坏意的,而且湖北人大多都是很善良的,而不是后来“九头鸟”延伸出来的狡诈、老奸巨猾的性格特点。
   某些普通百性眼里的九头鸟是狡诈好斗的典型。个中缘由,很可能与刘基有关。刘基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他写了一本叫作((郁离子》的书,书中讲了这么一则寓言:“孽摇之虚有鸟焉,一身而九头,得食则八头相争,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入咽,而九头皆伤。”说的是有一只九头鸟,因九个头相互争抢食物而啄得头破血流。难道这九个头就丝毫没有想到,无论哪个头吃的食,不都进到一个肚子里去了吗?何必自相残杀呢?刘基编这则寓言的本意是讽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间的内耗,并不一定有贬损讥讽湖北人的意思。至于后来人们把湖北人比作好勾心斗角的九头鸟,很可能是曲解了刘基的原意。之所以出现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或许是因为在元末农民起义三大领袖人物陈友谅、徐寿辉、朱元璋当中,就有两位是湖北人,即陈友谅是湖北仙桃人,徐寿辉是湖北罗田人,以至于人们在长期的口耳相传之中,时空错位,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把刘基的寓言同张居正选巡按的故事混为一谈,把刘基对某些农民起义领袖的今日中l习论坛·2009年第2一3期·总第50一51期讥讽同人们对九个巡按的赞赏搅在一起。事实上,二者不仅风马牛不相及,而且褒贬也径渭分明,很有必要予以澄清。

TOP

回复 86# 的帖子

武汉有句方言叫做“不服唑(zuo)”,感觉和这个“不服周”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啊

TOP

回复 86# 的帖子

据史书记载,周武王死后,其子年幼,由弟周公旦摄政,七年后,周公还政于长大成人的侄儿,是为周成王。当时有按臣进谗言,说周公久怀篡位之心。年轻的成王信以为真,欲加害于周公,周公被迫逃往楚国去了。后来周成王从周公的一份祭天祷祠上,发现周公对自己一向忠心耿耿,这才后悔自己的轻信和鲁莽,于是杀了进谗言者,把周公从楚国接回。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周楚之间关系应该很紧张,否则周公是不会逃到楚国去“政治避难”的,因为如周楚关系融洽,楚国必然会将其“引渡”回周。历史上,周、楚的确是长期交恶。周昭王率军南征荆楚,竟死于汉水之中,成为异乡之鬼,周人对楚人之忌恨可想而知。比较神话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神,在它的敌对民族那里必然会被说成妖。像埃及大神沙特(Sat),在希伯来人《圣经》中就变成了恶魔撤旦。我国东夷部族之神蛋尤,在华夏族那里便成了铜头铁额、飞沙走石的怪物。由于周公曾避难于楚,对楚人崇拜的九凤神必然谙之甚切,或许还遭受过屈辱。因此,周人将楚人的九凤图腾说成妖怪,并编出天狗断其一首的故事,完全符合比较神话学的上述基本原理,至于是周公本人确历其事,还是民间传说附会于周公身上,那倒是无关宏旨。

TOP

回复 246# 的帖子

忘记说了,“不服唑(zuo)”是遇到困难继续往前,不放弃的意思,有时也可以拿来挑战和嘲弄某人,例如“你就是不服唑,是吧!”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在中国上古民族中,以楚人的崇凤情结最为深重。《国语,郑语》等文献都明确指出楚人的始祖是祝融,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竹简记录墓主人奉祀的祖先的名单上,祝融的位置也十分显赫。然而,在楚人心目中,始祖祝融则是凤的化身。《白虎通,五行篇》说:“其神祝融……其精为鸟,离为莺。”莺为文彩斑斓之凤。楚人尊凤,是图腾崇拜的遗迹。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都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相互联结,相互贯通,乃至图腾成为祖先的化身。因此,正如张正明先生所说,楚人尊崇凤,就是尊崇自己的祖先;楚人钟爱凤,也就是钟爱自己的民族。

TOP

一个湖北人觉得下面这段话挺有道理的:
    湖北人重情感而轻理智,凭血性之气而好走极端,执著于信念而矜持于“已诺”。这很容易被误认为湖北人强悍霸道、生性好斗。事实上,湖北人这种性格,同楚人倒很相像,而根子还是在文化上。据《吕氏春秋》记载,楚庄王听到楚国的使者申舟被宋国杀死的消息之后,赤着脚就往宫外跑,侍从急忙追上去,直到院子里才给他穿上鞋,在大门口才替他佩上剑,在一个闹市区才扶他登上车。当晚,楚庄王就向宋国发起攻击。楚人伍子青可以算得上是历史上的大贤了,但在办事的作风气度上,也一样受强烈的情感所支配。为报杀父杀兄之仇,他率吴师攻入楚都还嫌不够解恨,竟至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其情感之炽烈、行事之偏激可谓登峰造极。也难怪古代史家说楚人“票叮轻”、“易发怒”和“矜己诺”了。楚人缺乏耐心和定力,不善协作的性格特征也十分明显。《战国策.中山策》记秦国大将白起在攻破郧都后分析秦胜楚败的原因时说:“楚人自战其地,咸顾
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尽管白起带有某些偏见,但他对楚人性格缺陷的指陈却是一针见血的。湖北人也有做事虎头蛇尾的毛病,如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四大家电”产品,即莺歌牌彩电、荷花牌洗衣机、长江牌音响和蓝波希岛牌冰柜,不到10年却无一幸存。个中缘由,值得深思。湖北人还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秉性,如汉派服饰行业内部的各自为营、单兵独进,武汉餐饮行业内部的人自为战、恶性竞争,都是形成大型强势企业集团的文化心理障碍。以上这些既是楚人乃至湖北人的性格气质的弱项和缺陷,也是“九头鸟”形象的瑕疵和弊端。我们既然大力倡导“九头鸟”与“湖北佬”形象的完善与再塑,务必使湖北人痛下决心,去掉其弱项,弥补其缺陷,革除其瑕疵,矫正其弊端。这,才是为“九头鸟”正名的最好方式,它胜过任何形式的话语辩解和争论。显而易见,我们要完善与再塑的“九头鸟”与“湖北佬”形象,是智慧的形象,勇敢的形象,竞争的形象,开放的形象。愿九头鸟高飞远举,再展神采:愿湖北佬发奋图强,重振雄风!.
                                                         ——《九头鸟的来龙去脉及其与湖北人的瓜葛》刘玉堂(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博导)

TOP

回复 231# 的帖子

湖北人文精神的动荡和不稳定
                           ________这句

TOP

叫我山头君
湖北的人文精神
如荆楚先人为代表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进取精神
楚庄王为代表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求变创新精神
屈原、王昭君为代表的报国献身精神
近代张之洞等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
辛亥革命“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抗洪英雄的拼搏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等等,意见统一,分歧不大。但把人文精神用一个符号标识来诠注,却一直存在一种含混甚至扭曲的认知倾向。这就是一些著文立说者,反复强调,别人说湖北人是“九头鸟”,我们就要敢于承认是“九头鸟”,并论述“九头鸟”就是凤凰,还要把“九头鸟”作为湖北人文精神来弘扬光大,云云。

TOP

返祖的劣根性指什么呢?

引用:
原帖由 2012213380 于 2014-12-9 23:07 发表
http://bbs.tianya.cn/post-free-626219-1.shtml
这个人写的很新颖的感觉
返祖的劣根性指什么呢?
文章还提到了说多做少,这个我好像第一次看到诶

TOP

在北京常见的“九头鸟酒家”的事情了,原来的九头鸟酒家更多些,后来,突然一些九头鸟改成了“九头鹰”,一打听,原来是父亲和女儿因为这个名字的归属权而出现了冲突,打官司的结果是父亲败诉,只要把“鸟”改成了“鹰”。应该说,这件事办的可真够“九头鸟”的。

TOP

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

“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这句顺口留,本来是指黄陂、孝感、汉川三县市人头戴斗笠,而后经人为地渲染,竟指鹿为马:黄陂人奸诈,孝感人狡黠,汉川人既奸诈又狡猾,如同洪桐县里无好人一般莫大怨枉,让黄陂、孝感、汉川人哭笑不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