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周志煌:民族的想像与現代性的追求——中国现代民俗研究的历史意义(1918-1937)

周志煌:民族的想像与現代性的追求——中国现代民俗研究的历史意义(1918-1937)

研究生:周志煌
論文名稱:        民族的想像與現代性的追求---中國現代民俗研究的歷史意義(1918--1937)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agination of N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Modernity----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Folklore Research''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s
指導教授:        王汎森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        中文系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        279
中文關鍵詞:民族共同體、現代性、中國民俗學、尋魅 / 除魅、知識社群 / 庶民大眾、世界主義

摘要:本題論述民初民俗研究活動的興起,處理的重點不在於介紹這些民俗事項(如民間文學、宗教風俗……)在文藝及學術方面的價值為何?亦不記錄個別學者民俗研究成果,成為一本描述「民俗學發展史」的寫作。本文研究的焦點是集中於知識社群「到民間去」這一行動,其背後所彰顯的心態及其意義究竟為何?而構成這一菁英心態及行動意義探索的「問題群」包括:知識菁英如何建構其對於群眾的想像?而這一「想像」與面臨「世變」底下的民族主義思潮,以及民族文化認同有何關聯?其次,當知識菁英強調民俗研究與西學的「民主」、「科學」精神相通,藉由民眾文化來批判傳統貴族文化之際,這一批判的思想運作與「現代性」追求的關係何在?此外,這一思想的運作是否有來自於傳統文化所內塑而成的「支援意識」(subsidiary awareness)作為動力?而其是否仍依循著傳統士大夫擁有智識的優越心態,在這一反貴族(士大夫)的聲浪中,將自己推入了尷尬的處境?再者,將野蠻到現代文明這一屬於進化論意義下的「時間」概念予以「空間化」的結果,是否更加深了「我」(民俗研究者)與「非我」(被調查的對象)之間的分別,而讓民俗的研究者獨享知識上的權威?如此使得民俗研究運動的意圖與結果之間形成了一種「背反」情形。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回复 2# 的帖子

这是一本台湾的博士论文,我也没有电子版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回复 6# 的帖子

李贽和严复、章太炎对后来民俗学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是被部分忽视了,至少没有多少民俗学著作提到了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在之前的某个帖子里提到的,民俗学最早的发生如果只放置于民俗学学科史里面解读,其实是缩小了它真正的能量。某种意义上,这其实在发刊词里体现了,我们的解读存在部分的遗漏。民俗学的人类学化以及西南民族调查,都不是我们想象的只是学科建设需要,学者的出发点其实是政治的,至少已经是晚清至民国期间的社会思潮主流部分的回应,应该视为思想史的进路。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