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问题咨询] 求教:我国民俗学学科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求教:我国民俗学学科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看了一些民俗学的书,大都是分国家叙述,并没有和我国民俗学科对比来讲,求教,我国的民俗学目前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地位

TOP

同问

近年来有不少总结中国民俗学新进展的文章,但放大到国际视角的少一些

TOP

回复 1# 的帖子

推荐一篇大文章《定位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民俗学——“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民俗学前景”笔谈》,《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

TOP

回复 3# 的帖子

谢谢!

TOP

”我国民俗学学科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感觉就像问”我国军事实力在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我只能说,一般一般,世界第三,像建设四个现代化一样建设民俗学吧。

其实可以做一下统计,外文文章中的中国学者比重,还有外文民俗学文献翻译到中国的变化,中国民俗学的国际性学术交流;

始终有一个问题,国际学术影响因子,如果按一般自科、社科的索引来看,民俗学是不是及其小的一个变量,或者说,民俗学根本不需要通过SCI这样的评价体系来评价。

什么是民俗学的国际化呢?

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国际化好像很好理解,因为就是将中国的此类学术研究内在于一个既有的世界学术评价体系中去即可。

但更加重要的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也好,民俗学也好,他们都有各自的目的,学术的、学科的、政治的、历史性的……

于是又会回到”国情“的问题,于是问题又变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的口号了。

如果硬是要说中国民俗学的国际化,就是它参与到世界人类口头与非遗保护的运动中,让民俗学这个旧日只以革命文艺或仅仅只服务于意识形态建构的学科,拥有一次从概念到实践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而无论中国民俗学土生土长的理论方法如何,它参与的非遗实践如何,都构成了但当代世界对传统认知、处理和表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它的民俗学具有其自身特殊的历史使命,但这种使命很可能又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在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对文化遗产的清理、保育,几十年后,如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却要和这些发达国家站在同一个非遗公约上,可想而知,中国要做的事情肯定比发达国家多得多,中国、中国民俗学不可能像美国一样直接宣布自己不参与这个公约,也不可能像日本、欧洲一样拥有那么完备的法律机制和公共共识来保障这个事情“按部就班”的进行。可以说,民俗学、非遗在中国和类似中国国情的这些后发国家中,更具可能性和学术生长点。

所以,中国民俗学的国际地位,既是一个有答案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个让大家不断加入变量的实验。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些新增变量的裁定,对旧有公式的修正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期待是一种共同体共识,如果没有这个共同体共识,民俗学前面加上中国二字,或者民俗学后面加入国际后缀,都是徒劳。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要说,学者的国际化,中国民俗学也可以说成绩斐然,在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拿到学位、访学甚至任教的不在少数,这一大批学者即参与国际对话,也积极致力于将中国民俗学的一些成果与国际对话。中国台湾的民间文学研究也在当中起到桥梁作用。日本的西村是在中国拿的民俗学博士学位。这些年,美国、日本、韩国、德国、东欧、加拿大等的民俗学/欧洲民族学者对中国民俗学的认知也有相当的程度。甚至越南学者也到中国开会。中国的民俗学者(神话学)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到日本和美国做过田野调查。这些年,中国学者到其他国家地区的调查也越来越多。外国学者到中国的调查也很多。还有日本、美国、中国台湾的一些学者与中国大陆研究机构形成固定合作。最重要的是,中国民俗学者的一些理论建树,已经在引领国际对话。
所以,如果抛开学科危机和圈子不论,但就学术团体的实践而言,中国民俗学在世界的地位应当靠前。

TOP

谢谢

各位的讲解都非常精彩

TOP

民俗学从学科的开始就是“国际水平"的

这句话乍一看显得非常自负,可认真琢磨一下学术史我们就可以发现:歌谣运动受到德国民歌运动、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民俗学”、民间文学(神话、童话)的概念体系直接受到英国人类学和日本文学的影响,后期的语境研究和表演理论直接受到美国语言学的影响。可以说,民俗学始终在与国际接轨:立体研究与表演理论的可比较性;80-90年代,与不同国家(芬兰、日本、韩国)进行联合考察;21世纪,中国民俗学会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方面的顾问组织;中国不同高校组织与日本、美国、德国举行双边性质的学术论坛。

最后还有一个不知道是否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欧洲民俗学基本上(可能芬兰还好)已经变成了“文化研究”或者“民族学”,主攻的对象都是民间文学,美国民俗学基本上也保持在文化研究/口头文学(folklore在美国基本上是民间文学了吧)之上。现在还能维持大规模民俗学的研究、民俗学的招生与教学(日本民俗学的招生,其实多数已经开始文化人类学、历史学方向了,真正以民俗学为招生的学校似乎不多了;美国只剩下印大,宾大已经不招生了)的,就只剩下亚洲了。日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村落民俗志,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文献基础。中国编著了“三套集成”,有批评的声音,但是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小,很多研究中国民俗学史的西方学者都注意到了它们。

问题是:假设我们的研究是国际水平的,那么存在的学科困境是否解决了?学术研究的理论贡献是否又是国际水平的?这种国际水平,是否只是民俗学所独有的,还是整个人文学科的生存境遇?

我想,每一位民俗学者可能都有自己的一个答案。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