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于食盐的民间禁忌

关于食盐的民间禁忌

在甘肃某些地方,别人把食盐递给你的时候,你不能直接用手接,必须等他将盐放到桌上或者地上你自己去取。有一次老妈把盐给我,我去接,她就很凶的禁止我。至于为什么,又没人告诉我。
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样的忌讳,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求助。

TOP

回复 1# 的帖子

维吾尔族对食盐的崇拜和禁忌
来源:http://www.lvmama.com/guide/2011/0106-117529.html

崇拜大自然,是人类远古时期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纵观世界民族之林,有以自然现象如闪电、彩虹、雷鸣、狂风等为崇拜对象的;有以自然物如日月、山川、大地、石头等为崇拜对象的;也有以动、植物图腾为崇拜对象的,但像维吾尔人这样把生活必需品——食盐视为圣物而大加崇信的风俗,还是较为罕见少闻的。维吾尔人称食盐为“土孜”,他们和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把食盐看得很神圣。这不仅是因为食盐在人类饮食生活中必不可缺,更主要的是人们对食盐的化学作用不理解。为什么那么一点儿盐能使一大锅饭有那样可口的滋味呢?人们感到十分惊奇。他们认为盐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反映了这一观念。如在维吾尔婚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就是让新郎和新娘各吃一小块儿在盐水里蘸过的馕。这是维吾尔人古老的习俗之一,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为什么新郎和新娘必须各吃一块儿在盐水里蘸过的馕呢?对此人们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说,没有放盐水揉出来的面缺乏“筋骨”,打馕贴不住馕坑,做“拉面”扯不长,吃起来也没有嚼头。反之,和面放进适量的盐水情况就变了。同样的道理,新婚夫妇吃了在盐水里蘸过的馕块儿,由于盐神力的传导作用,就能使爱情长久、家庭巩固。另一种说法是,没有放盐的淡饭吃起来不香,反之就很有味道。同样,给新郎新娘吃了在盐水里蘸过的馕,就能使他们婚后的生活更加甜蜜、和谐幸福。两种说法都含有婚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的祝福之意。这就是说,在新郎与新娘吃蘸过盐的馕的民俗事象背后,有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古老、更为丰富的精神领域,这就是人们对盐的崇拜和在此基础上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的民俗心理。
在维吾尔婚俗中新郎与新娘吃蘸过盐的馕的仪式,在不少的地区是在群情振奋,伴郎和伴娘你争我夺,围观的来宾时而呐喊助威,时而哄堂大笑的热闹气氛中进行的。当阿訇的“尼喀经”将要诵完时,伴郎和伴娘已经与各自的伙伴们交头接耳、眉飞色舞地开始布置“作战方案”了。吃馕的仪式一开始,有的是伴娘迅速地站在新郎的面前,挡住他的去路,给新娘争取时间;有的是早已“埋伏”在新娘身旁的伴郎冷不防打掉已送到新娘嘴边的馕块儿,为新郎创造机会。通常都是伴郎和伴娘直接出手去抢那馕块儿,抢到就直接送进新人的嘴里,越快越好。新郎与新娘在青年伙伴们的全力帮助下都一心想争取把馕先于对方吃到自己嘴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人们认为,新郎和新娘谁要先把那馕块儿抢到嘴里吃掉,今后在婚后的家庭生活中谁的话就会有分量、就会算数、就有权威性,就会在家庭中处于显要的地位。这是一种借助盐来实现婚姻美满的求吉巫术的遗风,现在只是把它作为增添婚礼喜庆气氛的仪式罢了。
我国新疆的维吾尔族人由于信奉伊斯兰教的缘故,在民间流行着起誓时把手放在《古兰经》上或抱着《古兰经》起誓的风俗。与此同时,在民间流行更为普遍的是:在民事纠纷或其他激烈的争执中常借食盐来赌咒发誓,以此表示某种决心,或对某件事、某句话表示坚决否认的风俗。
人们赌咒发誓时,如果脚踩着食盐或《古兰经》,那是赌咒发誓中最厉的形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主要是用馕块儿来代替的。因为馕里必定有盐,盐与粮混合为一体的馕具有更神圣的性质。在民间流行着“可以踩着《古兰经》去取馕,但不可踩着馕去取《古兰经》”的说法。所以在民间纠纷中,争执的一方听到对方这样的誓言,又看到对方脚踩着食盐,只得作罢不再计较。在人们的信仰意识中,真说了或做了所矢口否认的话或事,而竟敢用亵渎食盐的方式起誓,那是不可饶恕的大罪。惩罚将是严厉的,要么走路过桥时绊一跤把腿摔断,落得终身残疾;要么吃馕喝水时被水噎住而呛死。因为民间有“吃馕噎住,水能解救;喝水噎住,只有往墓穴走”的谚语。说谎的人就是死后等待他的也是地狱里的烈焰和大铁锤,人们对此是深信不疑的。
维吾尔人相信食盐有超自然的神奇力量,可以作用于人的吉凶、祸福和顺逆,影响人的命运,左右人的一生。所以维吾尔人在受到欺辱的时候,常有凭借食盐的“灵力”来诅咒人的习惯。
维吾尔人相信祝吉求福的语言能够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顺利和幸运,同样诅咒也可以致人于逆境或不幸。所以,人们一般对于受恩于自己,但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才施用诅咒,以示报复。在维吾尔民间诅咒虽然没有固定的套语,但总要提到盐、在维吾尔民间的咒骂语里还常有这样一个词——“土孜库尔”。“土孜”是盐,“库尔”是瞎子的意思。这两个彼此毫无关联的名词被凑在一起,便合成为“我那盐使你变成瞎眼”的诅咒词。通常是父母对不孝的子孙才用这类严厉的咒骂语,但当父母的一般不凭借盐来诅咒自己的孩子,除非是在怒不可遏的个别情况下。
由于人们对用盐来诅咒的效能的崇信,在民间人们议论某某人总受穷时,往往这样说:“他可能受到过他母亲的诅咒,所以没有好日子过”之类的话。
维吾尔民间对盐的这种禁忌心理较突出的民俗表现,就是忌讳把洗碗刷锅的泔水随意泼洒在任何地方,特别忌讳泼在容易被人践踏的地方。因为,在泔水里可能有米粒或饭渣,盐分也就在其中。由于这种禁忌,人们就把泔水倒在较偏僻而固定的地方,这种地方在维吾尔语里叫作“亚拉克”。在乡村,如果从房前屋后的庄稼地里穿行时偶尔碰上“亚拉克”,也不能踩着走过去或跨越,只能绕行。洗衣裤的脏水也不能往“亚拉克”上倒,更不能在此大小便。否则,人们相信会有报应,轻则脚或屁股上长浓疮,重则眼瞎或会被鬼灵缠身,眼斜嘴歪,患上癫狂症。所以,在维吾尔民间,家长都告诫孩子们不能到有“亚拉克”的地方去玩耍,以防不测。
维吾尔人在生活中对盐的崇拜常与粮食混淆在一起。这是因为馕里必有盐,盐总被掺入做馕的面中,二者结合成为一体的缘故。人门把粮食也视为“圣物”,存在种种禁忌。开饭时,人们洗了手之后以彬彬有礼的恭敬态度靠近“都斯提汗”,即摆食物的餐布单边跪坐。先做“杜瓦”即祈祷,然后一手扶碗一手拿勺,或直接抓食物进餐。吃馕时总把掉下来的馕渣儿小心翼翼地拣起来,吹一吹放进嘴里;吃饭时总把饭碗刮得很仔细,不留一颗米粒或一点饭渣儿。人们相信,盐和食粮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之情,更有左右人生的灵性。不能把馕饼一类的食物丢扔在有可能被人畜践踏的地方,发现了必须拣起来,决不能不管,不管也是一种罪过。
维吾尔人以摇晃盐钵儿来施行的“逐客术”,是很有趣的。当家里来了不受迎的客人,或客人来得不是时候时,主人碍于面子不好下逐客令。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在维吾尔民间流行着这样一种习俗:悄悄走进厨房,把盛盐的葫芦即“土孜路克”摇一摇,并将它挪动个地方。人们相信,这样连续挪动几次在食盐灵力的神奇作用下,客人就会主动起身告辞。人们通过朴素的联想取了“挪动”这一象征行为的“动”之意,实现“逐客”的愿望,而且还显得不失礼。
在维吾尔民间,人们在婚嫁等喜庆礼仪中把盐作为表示美好祝愿的佳品馈赠。现在五六十岁以上的很多人至今还能说得出村里扛着盐块儿来参加他婚礼的乡亲的名字。就是在90 年代的今天,特别是在和田、喀什等地的广大乡村,民间礼尚往来中,把盐作为礼品来馈赠的古老习俗依然流行,但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首先,把盐作为馈赠礼品的习俗只遗留在婚俗中男方向女方送去的彩礼之中,即彩礼中的一项必须是盐。那盐再也不是天然的盐块儿了,被精制的两包加碘盐所取而代之。盐的形状发生了变异,但盐还是盐,本质没有变。
在维吾尔民间,每当新屋落成时,就有在搬迁的前三天,主人先把食盐或盐葫芦搬进新屋的风俗。这种风俗是在盐崇拜、巫术观念和“拜尔凯特”信仰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在民间你若问:为什么特意要把盐先放进新屋里呢?人们会毫不迟疑的回答说:这样,这个家庭就会有“拜尔凯特”。
什么是“拜尔凯特”呢?它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抽象概念。在维吾尔民间,处处都可以听到人们对这个词的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根据具体事物可意译为“福气”、“福分”、“财运”或“耐穿”、“耐用”、“经吃”等具有“使财富增值”含义的词语。因为人们相信把盐先搬进新屋之后,就能使这个家庭有”拜尔凯特”,即衣服耐穿。粮食经吃,钱财经花,家庭渐渐富足,日子好过起来。
在维吾尔民间,特别是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尉犁、若羌等地流行着把婴儿的脐带放在晶体盐块儿上割的习俗。这是人们从“一勺盐水能使一大锅饭有滋味”的特性联想而来的求吉祈福愿望的心理表现。人们认为,盐很少一点可影响一大片的。婴儿的脐带放在盐块儿上割,必然产生“传染”,会影响婴儿的秉性,增长孩子的天赋,这样孩子就有可能成长为本事大、福分大的人。然而,在同一地区则有人持与之对立的观点,认为把婴儿的脐带放在盐块儿上割,将来这孩子会成为语言刻薄的人,冲撞父母,不敬不孝。这也是人们从过量的盐分造成食物咸苦难吃的感觉中联想而来的。他们主张把婴儿的脐带放在没有苦涩滋味,质地不坚硬的如某些植物的绿色叶片或土坯上割,认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性格柔顺,与人为善。
这两种观点虽然主张不同,但认识根源却是一致的。都没有离开对盐灵性的信仰。维吾尔人由于对食盐灵性的敬畏,非常忌讳从盆或有盐的器皿、食物上跨越,更忌踩上;人们认为那样是对盐的亵渎,亵渎了盐,必将招致灾祸。在民间流行着一种基本的认识,那就是经常处在逆境的人,倒了邪霉的人,特别是害眼疾双目失明的人,就是亵渎了食盐的人。盐的魔力和灵性,使它成为莱忌物,使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采取谨慎的态度行事。
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就过会儿再笑。

TOP

书名: 《西方禁忌大观》
作者: (法)西塞罗·唐纳等著 方永德等编译
第232-233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盐史论集》
作者:宋良曦著
出版日期:2008.11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盐》
作者:[美]科尔兰斯基
出版日期:2005.1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国盐文化》
作者:柴继光著
出版日期:1991.12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 本帖最后由 朱卿 于 2014-9-1 07:52 编辑 ]

TOP

回复 2# 的帖子

在古代北方,尤其是游牧民族,食言是一种生活必须品,但又比较稀缺,有些战争也因掠夺食盐而起。
自古至今,食盐一直被官方控制,而私盐贩卖也从未停止,可见食盐的地位在民间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重要了。
谢谢解答,有点了解了。

TOP

回复 4# 的帖子

谢谢学长的解答和推荐的书目。
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食盐不能直接用手传递了。
就是很好奇为什么家人不告诉我为什么不能递盐,或者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一种古老的禁忌代代相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