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民俗资源与都市文化学术研讨会直播贴

看完诸位老师的发言,受益匪浅!
我想加一句我个人的感受:在“都市民俗学”的框架下,理论上涵盖了传统民俗的都市化研究,以及现代都市的新兴民俗研究。上述发言有提及这一点,它应该是首先明确的一个重要议题。两者混合而谈可能会模糊一些方法论上的理论诉求和介入途径,比如古代都市的民俗现象是历史学意义上的某种时段性生活片段的再表征化,主要依靠文字文本来作为研究介入点。而新兴的某种研究可能更多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横向社会结构意义上的理论观照,并且还需要回应“是否为民俗”的质疑,它更多是倚重于田野作业。
♪( ′▽`)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回复 22# 的帖子

我与你们几位的想法是一致的,我意以为:
如果是古代都市的民俗研究,仍然应该纳入历史民俗学的研究领域,其中还需要看这项民俗的生存状况,如果是已经消失的民俗活动,就应该交给历史学来书写,如果是今日有变迁的,就可以继续视为民俗史领域的课题来展开。关于都市化的新兴民俗,我认为才是现代民俗学的重中之重,它是有别于过去“古典的民俗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但是我们必须寻找研究的路径和基本的思路。实际上,也如程兄所言,正是因为尚待讨论,所以就应该在具体操作中保持学术上的审慎。可惜,我在某些论文的标题中就看到了过于泛化的问题,并且在概念使用上的不严谨。

我同意程兄所言,任何传统的所谓“创造”或“发明”,真正追根溯源,都能找到过去文化传统的身影。景军的《神堂记忆》有一段话就很明确这么指出。另外杨旭东在《偶像更替与精神固守》进一步提出,文化的变迁更多体现在物化层面,而只要精神保留,就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必然延续。就此而言,现代民俗学的研究并不是无根之水,关键还在于我们必须重新找到它的“文化肌理”(恩施土家语)。我个人更喜欢将这种文化的变迁视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再生产,而不是所谓的“发明”:新兴民俗不过是改变了一种表述的策略和形式,内在的核心其实十分稳定。

之前开会,朝大人说到我们“革命性不够”。这是个问题。但是也如诸位所言,有了民间文化论坛和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我想未来的民俗学发展会思路比较清楚。关键还在于,在接受好传统的“古典民俗学”训练之下,我们能否寻找到当代民俗学研究的新课题,是否已经思考清楚民俗学科本身的基本命题,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问研究的“想象力”(吕微老师的词)~~~不过,接触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后,我对学科未来的走向是乐观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论坛进行了两年,华师大在上述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确实有目共睹,也受大家所钦佩和敬重。既然新旧坛主都主动说到了论坛的“问题”,那我就“站着说话不腰疼”一次,举办会议耗费上下精力和财力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就权当一个可能性的展望吧:学术讨论贵在讨论二字,评论稍微应该让步于它。充分的对话才是彼此交流的最佳模式。或许我们还可以尝试改革一下会议的方式,或者增加一些学生对话的空间,兴许能够使会议更进一步。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