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专家纵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

专家纵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

华夏收藏网讯  在第9个文化遗产日到来前夕,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文化月刊社与北京联合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颁奖仪式于2014年6月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2014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针对这一主题,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就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的问题各抒己见。
在音乐类文化遗产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项阳认为民间礼俗是音乐类非遗乃至多种非遗项目的有效载体和生存空间,是中华文化大传统历史积淀的当下存在,善待民间礼俗,产生文化认同,留住传统根脉,便为音乐类非遗活起来提供了不竭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考古所所长刘庆柱表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基因”,人类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人类自身的文化基因。而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必须使其“活起来”。人失去“记忆”成为“植物人”;民族失去“记忆”成为“植物族”;人类失去“文化遗产”犹如失去“记忆”,人类将“回归”到“动植物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表示,文化多样性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普遍恒久的存在,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它能够与其他文化区别的时候,才能被识别,也才能有现实存在的价值。保护文化遗产其实就是在保持一个地域和民族由来已久的、独特的生活氛围、人文环境和文化历程,是在保护文化多样性。文化是创新和更新的源泉,文化多样性关乎人类的未来。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闵庆文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前瞻,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进展等方面做了精彩的阐述。闵庆文称,农业文化遗产不是落后农业的代名词,而是传统农业的精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关于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竞赛出题人苑利表示,一辆好车,不仅需要发动机,也需要方向盘。否则,再好的车也会跑偏,甚至陷入泥潭。对于非遗保护工作来说,我们所需要的也不仅仅是饱满的工作热情,更需要科学的保护理念。这次竞赛所要解决的也是非遗保护过程中的理念滞后问题。
苑利称这次大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身份,只要愿意,都可以参与到这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中来,充分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民参与、多方参与的特点。此外,通过竞赛前的各种讲座、阅读以及竞赛过程中的学术讨论,非遗概念得以进一步厘清,非遗知识得以进一步普及,科学保护理念得以进一步建立,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使得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方面,苑利强调,“看一个民族文化是否断流,所依凭的不是你有多少文物,而是看你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灭绝,则说明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已经断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