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讲座】江帆:民间故事的生态认知

【讲座】江帆:民间故事的生态认知

【讲座通知】
讲座题目:民间故事的生态认知
时  间:5月18日(周日)下午13:30
地  点:辽宁省图书馆 报告厅(南塔)
主讲人:江帆教授

欢迎大家到场学习交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TOP

民间故事中的生态认知——从《老鼋报恩》说起

      今天下午13:30,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江帆教授,在辽宁省图书馆(南塔)四楼报告厅作了主题为“民间故事中的生态认知——从《老鼋报恩》说起”的讲座。
       首先,江老师解释了生态认知的概念,是指某一人类群体对其居住环境及相关自然资源、生态条件、自然现象的认识,包括观念,经验、知识、信仰、情感等等。最终形成并成为这个人类群体,这块土地上文化的一部分。
       然后,江老师谈到辽宁省著名民间故事讲述家谭振山老先生,简述了老人不平常的一生,并简单对其讲述的呃千余则故事作了分析,并强调这些民间故事中的不同结局对人的影响。
       接着,江老师开始讲述《老鼋报恩》的民间故事,并做了相应解析,重点阐述了辽河流域民众的生态认知和生活文化,具体提到了闯关东(以谭振山为例)、农耕民的教化、生态和谐等。
      江老师在讲座中还给在座的听众解释了生态认知的三个重要观念:生态资源的质量、数量、以及如何对待这些资源,其间穿插讲解了诸如“人参的神秘”、“关东十二月”、“乌鸦救主”等民间故事,又以蒙古族对马的数百种称谓,不同人群对地理方位的不同形容,不同的生态认知形成的对不同意象的不同感情而形成的民间故事,还特别举例,对猫头鹰“远笑老,近笑小,不远不近笑大嫂”的民间俗语进行了生态民俗学解释。
       最后,江帆老师总结道:现在,能够讲述民间故事的人已经不多了,乡村已经“空心化”,成为了仅剩老人和儿童的村子,农村的外观和内质都已经发生了巨变。民间故事是“被打捞出水的一部分人类历史”,它们建构起的故事形式传承了一种历史,为我们后来人审视历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别致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历史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文献记载的历史;一种是友情的历史,民间故事里同样承载的包含爱心和文化内涵的历史。
       江帆老师强调:我们对民间故事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对讲故事的人感兴趣,它指向人的丰富内心世界情感,指向人本身,它们像密码一样内化在民间故事中,引导我们走进广大的社会群众,走进一方水土养育的一方人,教会我们倾听民众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人生,倾听他们的历史心跳。


主讲人简介:
    江帆教授,辽宁省沈阳市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 主要从事北方民族文化与民俗研究、生态人类学与民俗学、民间叙事及传承人研究。其中,对著名民间故事家谭振山长达二十余年的追踪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有学术著作十余部。学术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及辽宁省政府奖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参与中日、中日韩、中德等国际及海峡两岸学术研究项目多项。获有“辽宁文艺新星”、“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优秀员”等荣誉称号。

[ 本帖最后由 胡寄奴 于 2014-5-18 21:19 编辑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