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刘宗迪]二月二 龙抬头

[刘宗迪]二月二 龙抬头

中国教育报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龙,苍龙七宿的星象在图中表现得很明显。本文作者供图

  ■刘宗迪

  农历二月,已是仲春,其时大地回春,万物向荣,蛰伏的动物们也从沉沉冬眠中苏醒过来,大地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中国人自古就崇拜龙,龙御九天,兴云布雨,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丰收和吉祥。据说,龙也和其他冬眠的动物一样冬蛰春出,因此,每年二月二,民间都要举行青龙节,迎接神龙的复苏和回归。“二月二,龙抬头”这句流行甚广的俗谚,反映的就是这种习俗。

  二月二的所有节日活动都与龙的回归有关,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象征蛰龙回归的“引龙回”仪式。曾在明万历年间担任宛平县令的湖南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一书中记载了当地的“引龙回”活动:“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室厨,旅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北京的此种风俗,直到民国时期犹存,邓云乡先生在《增补燕京乡土记》一书中追忆他小时候的见闻:

  这是很有趣味的事,到那天,天不亮就起来,捧一畚箕细炉灰,打开街门,很神秘地拿炉灰沿着临街房子的墙根,撒一条细线,进了大门,沿着墙根,弯弯曲曲,一直撒到房中,绕床脚撒一圈,再沿墙根撒到灶下为止。要撒得细,但决不能中断,像是后来大扫除时,在墙根屋角撒石灰粉一样。记得做孩子时有孩子的想法,虽然“龙”呀等等,在脑海中存在着,但并不占主要地位,感兴趣的只是一点点细炉灰沿墙根居然能撒成一条线,而且蜿蜒不断,感到十分好玩,因此不但爱亲手撒,而且特别注意断不断的问题,这样就在脑海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还宛在目前。

  城里的孩子们仅仅把“引龙回”当成一种有趣的游戏,而在农人的眼里,这却是一种严肃的巫术仪式,直接关乎一年的年景和收成。乡下有些地方,“引龙回”的灰线,是从龙潜隐的水井、河溪或泉水处撒起,一直撒到家中的水缸,把象征吉祥和风调雨顺的龙从溪泉引入自家的水缸中,希望龙能给自家带来福祉和庇佑。

  很多地方的乡村在二月二这天还有“打灰囤”的风俗,即用草木灰围绕粮囤均匀地撒一圈,象征将龙引到粮囤谷仓中。据说这样就能保证当年五谷丰登,收获满仓。在笔者的家乡胶东,在二月二这天要蒸做成盘龙和刺猬形状的馒头,并把馒头供在粮仓或面缸里面。龙形的馒头称为“盛虫”,老人们相信把盛虫放进粮仓,里面的粮食就会随吃随涨,永远也吃不完。“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这则在山东农村流传甚广的谚语就跟这种风俗有关。

  二月二这天除了引龙回、打灰囤之外,还有许多口彩和禁忌,都与对龙的崇信有关。比如说,这天吃的节日食品,都因龙而得名,烙饼叫“龙鳞饼”,面条叫“龙须面”,馒头叫“龙蛋”。二月二这天女人不能动刀剪做针线,说是怕扎伤龙的眼睛,但男人在这天剃头却很吉利,据说二月二剃头会使人吉星高照,官运亨通。

  这些民间世代流传的习俗和观念,俨然将“二月二”变成了龙的世界。实际上,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原本并非指蛰龙蠢蠢欲动,作为动物的龙原本只是一种传说中的神物。“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原本反映的是一种与农事有关的天文现象。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将周天靠近黄道的星空划分为二十八宿。这二十八宿其实就是一个天文坐标系,据以标志太阳、月亮、行星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由此就可以判断季节、月份、年份和农时。二十八宿又被按四方划分为四象,每象七宿,即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其中东方苍龙包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由于苍龙七宿光华灿烂,在夜空中十分壮观,更因为上古时期苍龙七宿在黄昏时刻出没的位置,恰好与一年四时相吻合,即春天的黄昏见于东方,夏天的黄昏见于南方,秋天的黄昏见于西方,冬天的黄昏则隐于北方地平线而不可见,因此,苍龙七宿就成为中国农民据以判定农时的重要标志。《周易·乾卦》所谓:“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其中的龙,其实就是龙星,整篇卦辞说的就是苍龙七宿这种在四时出、没、升、潜的规律。

  由于苍龙七宿在整个漫长的冬天都隐藏在地平线之下而不可见,即成为《周易》所谓“潜龙勿用”。从初春开始,苍龙的首宿,即明亮的角宿,方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此后,从二月到三月,组成苍龙的七个星宿络绎升起,所谓“二月二,龙抬头”,说的就是仲春时节。苍龙七宿的前几个星宿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的天象,《周易》所谓“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说的也是同样的天象。

  当明亮的苍龙星在黄昏之时出现于东方的时候,正是仲春二月,此时大地回春,春雷奋发,万物复苏,蛰伏了一冬的动物也开始苏醒。因此,惊蛰节气一般都在二月初前后。遥想当年,我们的祖先之所以把东方七宿所组成的星象称为“苍龙”,大概并非是因为它看起来像一条龙,而恰恰是因为东方七宿升天之际恰逢百虫惊蛰之时,古人顾名思义,因此就把这七宿组成的形象命名为“龙”了。龙者,神虫也,而络绎上升的东方列宿,在古人的心目中也就因此呈现为龙的形象。《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被称为“鳞虫之长”,则必为地上的爬虫无疑,但《说文》又说它“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则显然非指世间的凡虫,而是指天上的龙星。可见,在古人观念中,天上之龙与地上之龙是浑然莫辨的。

  由于天文学上岁差的关系,现在苍龙七宿在黄昏时升起的日期,已经大大落后于古时候了。也就是说,如今的“二月二”,不再是“龙抬头”的日子。但是,尽管头顶的星空早已今非昔比,“二月二,龙抬头”这句饱含农耕民族智慧与德性的古老谚语,却永久流传了下来,年复一年,向世人昭示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消息。

  (作者系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钟敬文弟子,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