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打造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打造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依托基础性、文献性、学术性相统一的学术史工程
2014年03月19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9日第573期 作者:本报记者 郝欣 曾江

“我们将从学术史的角度,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努力创造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学术理论体系。”大连民族学院教授李晓峰说。由李晓峰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1949—2009)”是一项大规模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基础工程性质的课题,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第一个综合性的学术研究工程和项目,课题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学者组成。日前,本报记者就课题的相关情况进行了采访。

“一个成熟的学科,必然要有自己的学术史,本课题便针对此问题而设计。”李晓峰告诉记者,“立足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我们将课题定位于基础性、文献性、学术性相统一的学术史工程。这将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课题将总结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规律,梳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的成果,考察、分析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长远性工作。

据课题组介绍,为达到预期目标,课题将以总结和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评价体系的建构及其理论、实践依据为突破口,总结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学理推进的脉络和取得的成绩。课题组从“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全部文化成果”的角度,将我国各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全部成果,包括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作家文学及相关研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确立包括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及不同民族、不同形态文学成果的整体文学观,并以此为基点,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各门类和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考察和总结。

李晓峰告诉记者,课题组将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理论话语体系。在研究中坚持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历史观和文学史观,充分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学传统、文学形态、文学思想,将各民族文学研究还原到各个民族自在的话语系统之中。

该课题的研究内容分为六大方面,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史、少数民族古代作家(书面文学)研究史、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史、少数民族文学史编撰研究史、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编年史。

这样的重大研究需要汇聚我国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力量共同完成,据介绍,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名学者参加了各子课题的研究。

李晓峰表示,课题不仅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各自独立的领域和学科统一到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框架之中,打破各领域和学科的壁垒,而且将各民族语言研究成果纳入考察范围和视野,从而使“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成为在特定历史和国家语境中,各民族学者、各语种成果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共同创造的学术史。

责任编辑:常畅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李晓峰简介:

1986年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中文系
2003年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6年在赤峰学院(原赤峰民族高等专科学校)任教
1992年晋升为讲师
1999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7年至2004年任赤峰学院(原赤峰民族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主任、主任
2003年破格晋升为正教授
2004年调入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
2006年被推选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很好,希望早日看到成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