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经验】民俗学的日本实践—来自中国视角的考察

【中国经验】民俗学的日本实践—来自中国视角的考察

这几年一直在日本和中国之间游走,研究也琐碎杂乱,不成系统。实在没有勇气和各位大侠讨论理论问题。前几年有机会介绍柳田国男、福田亚细男、岩本通弥等日本学者的一些研究到中国来,顺带着也学习一点日本民俗学史,看到丙中兄的这个题目,觉得或可提供一个参照系,从【民俗学的日本实践】来观照民俗学的中国经验的问题。在日本民俗学界,大概有两种民俗学研究范式,一种可以归纳为【以民俗为对象的民俗学】,大多数的民俗学者属于这个路数,论文通常选择一个某个区域的民间信仰,年节礼仪,或者婚丧嫁娶的习俗进行调查描写和分析。另一种是【以民俗为方法的民俗学】,其代表性的学者有岩本通弥、小松和彦、关一敏等人。他们强调现代化对世界的影响导致了【民俗学式的思考】的诞生,民俗学是解释当下社会问题的诸多方法中的一种,重要的不是把某种生活事项定为【民俗】来进行研究,而是在某种问题意识下对日常生活进行【民俗学式】的分析。在这个思考方式下,民俗变成了一种用来把握生活世界的分析概念,而不是一个先验的研究对象。按照小松和彦的说法,就是【民俗应该存在于研究者的大脑里】。
以上想法不知道和本次的会议内容是否有接点。向各位请教。

TOP

多谢两位版主和丙中兄的回应。中日民俗学的桥梁实不敢当,顶多算个吊桥,还晃悠着。
 日本民俗学走过的路和中国有很多不同,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相似,就是如何让民俗学对当下的社会诸多问题有自己独特的分析视角。来确保其在科学殿堂中的合法性。老大提出的[何为民俗学式的分析]的问题,实在是绝好问题,它是最需要追问的,同时也是最怕追问的。因为如果秉持[以民俗为方法]的民俗学观,民俗学家并不一定非去乡村调查婚丧嫁娶和神话传说,或者解说节日习俗的来龙去脉,才算是做民俗学研究。它可以和别的学科一样,直接面对当下的任何社会问题,比如农民工的生态、食品安全问题等,这样一来,研究范围扩展了,但是,和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了。面对这样的局面,菅丰曾和福田有过讨论,福田坚持民俗学的历史主义的立场,认为民俗学是通过对传承母体的传承行为的历史性把握,来分析当下的社会问题的。但是,菅丰认为,如果坚持这一点,就大大局限了民俗学研究的空间,因为现代社会,特别是都市生活的很多现象根本无法通过传承概念来把握。
  福田反驳说,放弃传承概念,或许可以扩展研究的空间,可是,你如何保证你扩大的天地还是[民俗学的]。因此,对象的扩大并不能解决民俗学日趋衰微的根本问题。重要的是还是要保证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方法具有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民俗学特征],这个特征,按照福田的说法就是对传承行为的历史性把握。福田甚至认为,如果这个已经过时,就让民俗学寿终正寝吧。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民俗学式的研究],说这最怕追问,就是还处在混沌状态,答案并不明确,窟鬼兄的问题也在这里,容我好好整理一下,再做回复。刚下飞机,大脑混沌,对不住,先洗洗睡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