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经验】民俗学与中国当代日常生活秩序的重建(纲要)

在我看来,当代社会生活秩序的重建重点还是在人伦准则、道德规范和社会结构方面。当代社会之所以处于转型当中,因为这是一个不确定的社会,既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具有一套从官到民都可以遵守的社会准则,也不像50-80年代那样有一套绝对主义的国家权威。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任感极低,约束力只限于法律,国家权威缺失的时代,经济主义思潮的横行,使得一切都逃不脱金钱的梦魇。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我们要重建的哪里仅仅是人们的生活秩序,实在是整个的社会结构。但是就生活秩序来说,显然是从民众的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的,这种对于日常生活秩序的建构更加需要的是一些软性的东西,是一些类似于道德规范、教化权威这样的东西。可是,事实上,生活秩序的重建不能自立于社会结构的重建,因为它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只有将生活秩序的重建纳入整个社会的重建当中,生活秩序的重建才具有可能。而从民俗学的学科本位出发,我们对于这样的社会重建,这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秩序的重建能够提供什么呢?在我看来,只能提供一种参照,这种参照一方面来自于过去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秩序,另一方面则是当代人们生活秩序的具体情况。就这两种情况来说,都不是民俗学可以独立提供的,需要结合相关的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告诉人们,过去的人们是怎样将自己的日常生活组织起来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则可以告诉人们,现在的人们相对于过去而言发生了那些变化,又保留了什么,为什么有的东西得到人们的珍视和保留,等等。

TOP

我觉得民俗学不能仅仅提供给人们类似“民俗主义”、“日常生活”、“传统”这样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对于民俗主义的相关研究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反思),如果说我们擅长的是描写,是扎实的田野基础上的描写,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描写的这些东西提供给社会政策的制定者,我们可以用自己对于人们生活的详细描写告诉他们老百姓到底是怎么样生活的,那些诸如他们斥之为封建迷信落后愚昧的东西还如何在人们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地发生着作用,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描写来告诉政策的制定者,他们对于民众生活的想象是多么的愚昧无知,而我们则可以用我们对于民间生活的深入细腻的描写使他们认识到原来民众的生活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么单调和千篇一律,而是复杂的、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