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经验】民俗生活:如何从革命对象到服务对象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高老师提出的话题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与论争,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无论在现实抑或学理上都是这样。它的起因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传统民俗生活)确实被打击过,无论这种打击来自外部抑或内部,无论对这种打击的力度、深度抑或对错如何评估(大家关于革命与瓦解的讨论)。它面对的是当前中国人(包括知识人)、中国政府的文化不适和危机——尽管我们现在的不适并非完全归咎于前述文化打击,但二者肯定有关联。如果大家对目前中国文化的状况尤其是它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没有任何不适,感到很满意,那么我们无需作此讨论。
对于张勃十五问,我最关心的是后面几问。原有的生活秩序即便是理想的,我们也回不去了。再者说,过去理想的未必现在就理想——语境已经改变了。正是基于我们普遍的文化不适、不满意,我们要探寻一种相对合理的中国文化的建设方案。这是话题的终点,当然也可以说是起点,因为它要问:什么是相对合理的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生活)?如何通过户老师提及的“理所当然”(顺便一问:是否有一种持续性的“理所当然”生活)的民俗生活而建设?
还有一个民俗之民的思维结构、精神空间的持续问题。文革期间农村家中供奉祖先、神灵、天地君亲师的位置换上革命领袖画像,现在有的地方寺庙给毛泽东、邓小平留出神位(神格),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插旗的位置还在那里,就如同象棋的格局和走法有某种深层次的东西,虽然每次的棋子和弈棋人不一样,棋盘是一样的。不知道与思维关联的社会是否有类似结构。民俗现象背后的民俗思维结构是否值得我们挖掘?
第一次尝试发帖讨论,还不太习惯,是以言不及义,语无伦次。得以领教诸位师友的思想光芒、感受思想共同体“态度的同一性”,即乐在其中,三生有幸。

[ 本帖最后由 李立 于 2014-3-11 22:39 编辑 ]

TOP

经验之谈而已

谢谢户老师、吕微老师在高老师缺位的情况下与大家周旋,谢谢吕老师关于“理所当然”的分析。首先声明,我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主义者,充其量可能是个杂糅主义者吧。逻辑的话题留给春宇,我来点经验之谈。

新的国家意志要求重估文化价值,知识界掀起反思传统文化的热浪。改革开放,全民皆商,目光所及仅是商机。经济繁荣,文化依然贫困。以往由集体主义虚构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家园意识失去效力,破碎、瓦解。同时,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风险日益增高。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自发地恢复过去被推到和批判的地方性神庙和各种民俗、宗教活动。在经济的刺激和政策允许下,农民不像从前那样依赖乡土和家园,一有机会就外出务工,但挣到钱还是拿回家乡修建房屋,也集资重修家谱和支持地方重建神庙、举办民俗、宗教活动。他们对乡土仍然还有强烈的眷恋,并且把土地作为抵抗风险的最终法宝。与土地和农事有关的民俗、宗教活动再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尽管如此,由于农业种植技术大幅度提高,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工厂企业吸引下涌向沿海和内地城市。耕地和耕作者的减少以及传统农事活动所仰仗的天时地利知识被现代技术逾越使农民在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的同时也失去对“天”的敬畏,人们不再严格遵照皇历(农历)来安排劳动。许多本来与农业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节日、仪式、民俗失去原有的部分意义,而另外一些保留下来的意义则指向安全感、归属感和家园意识的营造。

也就是说,在现代性的进程中,源于农事的文化遗产的意义指向和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从主要安排经济活动转移到主要安排经济活动之外的日常生活(当然,经济活动也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这里强调的是,经济活动之外的日常生活安排,比如婚丧嫁娶、建房乔迁需要的择吉日、看风水)。我们一定要重视这种改变。中国的文化遗产最主要的源泉是传统农业文明,其中涉及时空设置的节日、民俗、宗教等地方性知识大多与农事活动有关。这与西方的文化遗产主要源自游牧文明和商业文明的状况极为不同。以节日为例,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源于农事活动周期,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大多是宗教节日。西方进入工业文明、进入现代或后现代,既有革命性的飞跃,也有某种文明性质上的延续性。中国则不然,一开始它与西方文明各走各的路,后来要用西方的方式来走自己的路,其中就有比西方大得多的断裂和跳跃性。源自农业文明的文化遗产要在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所取代的情况下延续自己,这种张力和这样的难度是西方未曾面临也无法想象的。当前中国文化的困境和种种奇特现象可以追溯到这个起点。

从农业经济的日常生活到商业经济的日常生活的现代转型是中国人焦虑的根源,文化错位肯定会使中国人焦虑,但只有中国的文化才能带给中国人安全感、归属感和家园意识。在现代性背景下,如何用中国的文化遗产来创建符合中国人需要并且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态和公共文化,使中国人渡过因现代性转型而来的文化焦虑于是成为一个严肃而长远的命题。

没有观点,只是感受。

[ 本帖最后由 李立 于 2014-3-14 13:39 编辑 ]

TOP

题外话

最初我看见“恩施土家”的帖子,后来消失了。不知为何?

TOP

民不是脆弱的

面对强势推进的现代性精神和现代化进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显得脆弱,但是我们绝不能放大它的脆弱。有人认为政治或学术运动的力量介入民间,会彻底摧毁民间的日常生活,摧毁民间的自主性,从而拒绝投身民间,拒绝参与任何关于日常生活进程的学术规划,这种纯真姿态同样小视了民间和日常生活的力量。他不知道,与民间的合作并不能完全主宰民间,而只是给日常生活创造一个新的生长机会,它会将外来的力量按照自己的方法加以消化,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健康。所以,既不能小视民间的力量,又要给它一个包括认可和指导在内的助力,帮助它完善自己的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