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经验】民俗生活:如何从革命对象到服务对象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学习了各位老师的发言,颇为受益,对生活秩序的一些理解管陈于下       
1、对生活秩序的追求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需要。哪怕最易造成秩序失衡的战争,也往往是战争发动者追求自己更喜欢的秩序的一种手段。这从反面说明了秩序不可或缺。正常是生活有秩序的状态,非正常是生活无序的状态。但正常是理想型的,有秩序的生活中会或多或少有无序的事情发生。而无序的状态也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失序。一个完全失序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2、        生活秩序就是社会对“该干嘛、不该干嘛、该怎么干”形成了基本的共识。有秩序的生活就是“谁该干嘛谁就干嘛、谁不该干嘛谁就不干嘛,谁该怎么干谁就怎么干”。民俗就是“民”对一些特定场合“该干嘛、不该干嘛、该怎么干”形成的基本共识,民俗是规范,既具有约束性,也具有指导性。民俗生活就是对民俗规则的应用和操作。在特定时空中,民俗规则是相对确定的,但对规则的应用和操作是灵动的。因此民俗生活是多样态的。比如同过春节,你的春节和我的不同。关于这个不同,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网上的相关内容。http://www.pkucn.com/chenyc/view ... &extra=page%3D1(可作为高老师的一个例证。我之前写过一篇《白居易的节日生活》,讨论一个俗民是如何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对民俗规则的选择来形成的节日生活的。也算一个例证吧。)
3、        生活秩序的失衡在于一定时期社会个体既不知道自己该干嘛,该怎么干,也不知道别人该干嘛,该怎么干。但生活总要继续,生活事件总要发生,处理生活事件时难免没有条理,没有先后。
4、        生活失序的原因主要归因于:(1)原有“该干嘛、不该干嘛、该怎么干” 的基本共识被打破,新的共识尚未形成。(2)原有共识并没有大的变化,但社会结构变化了,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变化了,对于新的位置上的规则尚不熟悉。(3)共识与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都发生重大变化。
5、        总体上看,对民俗进行革命,是因为“革命者”不喜欢这套规则,不喜欢有很多理由,认为它过时、多余、无用、不美、不善,等等。但也不排除借着革命的理由谋取其他的私利,他们又掌握权力(武器、法律或者话语权等),又有将自己的意志推行开来的资源和手段,于是就革民俗的命。反过来,当有人意识到民俗规则还没有过时,还有用,还美,还善,而这些人又掌握权力,事情就走向了反面,要保护民俗的命。当然,必须说明的是,保护过程不一定发生在革命过程之后。或者换句话说,民俗被革命后不一定必然被保护,而保护也未必发生在民俗被革命之后。
6、        革命往往与暴力相关。对民俗整体的革命之所以会造成生活失序,是因为革命有效地造成了“民”对于秩序维系所必需的规则的一无所知或者无所适从。
7、        一般而言,革命往往与暴力相关。革命是移风易俗的一种方式。移风易俗还有柔软的方式,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中国传统社会之所以推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柔软方式,是因为古代的先贤相信:社会是可以朝向更美好的社会发展的,朝向更美好的社会是需要变化的,变化不是坐等,而是主动出击,但要采取柔软的春风化雨式的方式,这可以让人们在变中不觉变,在操作规则中自己促成规则的变化,从而让社会在秩序中走向更加美好。
8、        对民俗的革命许多时候是失败的,即使不失败,往往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唐代之前寒食节就屡被革命,但革而不死,反倒越来越流行)但有人喜欢革命的方式,并在事实上采取了革命的方式。革命既然已成事实,革命的后果既然已成事实,就需要我们面对。因为我们生逢其时,不能改变。
9、        我相信只有有秩序的生活才可能是美好的生活,也相信生活秩序是可以重建的,因为对生活秩序的追求是一致的,而生活秩序所赖以存在的规则是可以重建的,而对民俗规则是可以引导教育人们去遵循和实践的。。
10、        对于当代生活秩序的重建,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民俗规则的重建。民俗学者可以基于当前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对生活秩序的普遍追求,在民俗规则的重建方面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 本帖最后由 张勃 于 2014-3-12 12:29 编辑 ]

TOP

户晓辉老师说:总之,现代是否仍然需要“移风易俗”可能仍然是有待讨论的问题。如果不需要,如何理解民俗生活自身的改变?如果需要,标准是什么?民众主体与官员、学者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学术会议的论题正是“中国人的风俗观与移风易俗实践”,欢迎户老师以及所有关心此话题的师友们撰文与会啊。而我本人想做的便是探讨中国古代的移风易俗思想。但愿能有一些收获。
在我看来,高丙中老师谈到的革命对象被革命的过程实际上也可以纳入中国移风易俗传统中来看的,或者直接说,就是移风易俗观在当时的一种实践。只是这种实践采取的方式、移易的对象和产生的效果格外令人瞩目。
但移风易俗的结果总是移易风俗者和被移易风俗持有者以及其他相关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风俗变化的大小和方向要看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不排除在斗争过程中西风(部分或全部)变成东风,东风(部分或传问)变成西风,或者风转了向。移风易俗的后果最终取决于风俗持有者对规则及相关价值观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可以是主动选择,也可是是被动选择。清初在头发上的移风易俗是个很好的例证。尽管有些人坚持不变,但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高压政策之下,太多人选择(被迫选择)了改变既有发式,加上时间的作用,移易便成功了。

[ 本帖最后由 张勃 于 2014-3-13 20:08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