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林中路:林中的自由小路

回复 3# 的帖子

最近开两会,打老虎。政界流行一句话,政令出不了中南海。
其实非遗这个问题是中国行政现象的万分之一而已,我倒觉得非遗比其他,比如扶贫、生态、教育或卫生事业做得都要好。因为非遗这个政令至少是出了文化部的,且有一大批非遗保护的主要力量是当年三套集成培养出来的骨干。
可是问题还是巨大,为什么?不是因为北京的学者和文化官员制定的理念有误,而是这些理念最终的实践都和行政“同流合污”了。
比如环保,中国走的路子也是先从理念上与国际接轨,签订公约,然后由北京拿出基本理念和方案,但是铺开到行政执行上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退耕还林,造林计划,许多山区种植的林木都是速生林,这样容易出政绩,但是这种同质化单一的人工林,其实是极大地破坏了林区生态,破坏了多样性。
另外一层意思,一种学术话语或学术猜想,一旦进入实验操作阶段,就会遭遇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并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再者,权力与资本左右下的意识形态,民俗学能撼动多少,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又能撼动多少。

TOP

引用:
原帖由 户晓辉 于 2014-3-3 16:52 发表
小猫咪说得好,我也觉得中国的非遗不一定比“扶贫、生态、教育或卫生事业”就差,所以我在拙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新东西》中也说是有些人把经念歪了。我也同意你说的,“权力与资本左右下的意 ...
身在非遗最前线的巴莫研究员经常说,国内许多非遗研究都不把“公约”当成对话的前提,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学术界尚且如此,行政人员和商人就更加难以从公约的角度出发做事了。我想这一点而言,民俗学者强调的新理念、新伦理是极有意义的。因为权力与资本的游戏规则大家清楚不过了,学者如果也想玩,当权者和资本家是十分欢迎的,但是不能因为人家欢迎,就去给人家做端茶倒水的活。

晓辉老师最后一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深刻:“无论是一门学科、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其强弱并非绝对地取决于人数的多寡和地盘的大小。毕竟,只有勇于承认并且承担起人类的普世价值,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并且获得普遍的尊重和应有的尊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