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一分会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3)

第一分会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3)

第一分会场  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3)

主持与评议人: 江  帆

发言人

柯杨:西和乞巧歌探微
马向阳:仪式与象征——西和乞巧民俗中的仪式分析
董秀团:村落民间叙事的焦点及意义表达———以大理剑川石龙村为例
周毓华:羌族族群记忆研究——以羌族神话和传说为例
何华湘:民间文学中的时空观研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柯杨:西和乞巧歌探微

劳动是诗歌产生的源头之一,但却不是唯一。原始信仰及其祭祀仪式中的歌谣,则是诗歌产生的另一重要源头。远古人类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和认识的局限性,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弱,认为一切都由神灵主宰,为了求得平安与丰收,无论狩猎、采集、游牧、农耕还是部落战争,都要举行求神佑护及酬神、谢神的祭祀仪式。于是就出现了由巫师领唱的原始仪式歌。仪式歌最初是诗、乐、舞三者合而为一的,如《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以歌八阙。”
西和、礼县的乞巧节仪式完整,内容丰富,大量的乞巧歌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代仪式歌诗、乐、舞一体的活态遗存,其中祭祀歌所具有的浓厚人情味,以及劳动生活歌中展现当地妇女争取生存权的内涵都极具地方特色。

柯杨先生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生动的调查图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马向阳:《仪式与象征——西和乞巧民俗中的仪式分析》

西和乞巧民俗活动是民间古老的仪式活动之一。活动仪式主要以未出嫁的女孩子在成年妇女的指导下对巧娘娘进行祭祀与祈求来展开。历时七天八夜,程式完整,堪称中国民间乞巧的活化石。本文主要从西和乞巧活动的仪式来分析,结合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仪式的象征意义。
一、虔诚的迎巧仪式
二、狂欢的娱巧仪式
三、祈求的卜巧仪式
四、不舍的送巧仪式

阳阳同学是西和本地人,也算家乡民俗学呢。



[ 本帖最后由 张志娟 于 2013-11-16 22:53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9# 的帖子

你也辛苦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