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60 民间文学 阮彬 第三组

筒子们,有木有觉得我们收集的典型的故事还是很少的。
有一篇比较经典的论文《中国冥婚故事的两种类型》,其中谈到“如果说必须像冥婚习俗那样举行结婚仪式,双方家属之间进行来往作为冥婚故事的基本前提的话,此类故事的数量就十分有限,我们也就无从去论述作为一种类型的冥婚故事的谱系。因此,我在这里对研究对象稍加扩大,只要与幽灵发生一定关系,就视之冥婚故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借鉴他的思路,因此冥婚故事,我们暂时视为人鬼婚恋故事,以扩大我们材料的内容。
不知道这样会不会就能找到更为丰富的故事啊

TOP

人鬼联姻

农村娘俩,母亲为瞎子,依靠儿子当长工赚钱养家。一年大旱,儿子白天黑夜为东家踏水,常饿昏在水车旁。深夜为了不打瞌睡,儿子常唱山歌发泄心中怨恨:“月落西山鸡要啼,长工踏水踏到死。白天勿没好粥吃,黑夜里,孤孤单单踏煞勒拉车棚里!”一天半夜里,他又唱山歌,来了一个姑娘说要帮他踏水,踏后不久就走了,也不让年轻人送她。以后每日每夜姑娘总来帮年轻人踏水,两人慢慢叫亲热起来,不过姑娘总不透露自己的名字和住处,年轻人渐渐起疑,把事情告诉娘,娘有意得这样一个照顾儿子的媳妇,但又担心是鬼,就要儿子盯梢,发现姑娘住在黑漆棺材里。年轻人很害怕回到家告诉母亲,母亲判断出姑娘为好僵尸鬼,僵尸鬼吃了人的唾沫就会恢复原形不再做鬼,要求儿子要将姑娘领回来。那女鬼来后,年轻人抱住她,将唾沫送进姑娘嘴里。姑娘道出自己其实期限已满,阎王放她出来寻替身,听到年轻人的山歌,觉得他是受苦孝顺,良心很好的人,不愿意伤害他,就夜里来帮他踏水,没想到他会冒险帮她恢复原形。于是二人在月亮下拜了三拜,结为夫妻。之后二人剩下一个女孩儿(少见),已经七八岁的时候,妻自在清明节早上说要回娘家一趟,让外孙女见外公外婆。一家三人走到黑漆棺材旁时,年轻人立刻很惊慌,妻子说,“我同你这一道这些年,小孩已经这么大了,你还不放心?”说完,告知丈人丈母所在村庄后,跳进棺材(虽然已经恢复原形,却也可以返回鬼的世界)。年轻人用手拉,只拉到一只衣角。父女俩大哭,无奈像丈人家去。丈人正请和尚超度女儿死了十年的亡灵,年轻人讲明经过,丈人见小女孩和自己女儿很像,一块衣角也正好和女儿衣服拼得上,老夫妻悲喜中认了女婿和外孙女。

TOP

感想:故事中,年轻人显然寄托了底层穷苦人民的美好愿望,希望善良孝顺的人能有好报。特殊的是好报是女鬼给的。年轻人身上另一点可贵之处是勇敢冒险救助女鬼,才成就了这场联姻。年轻人瞎的母亲,有主见,能辨别女鬼好坏。阎王在这里还是存在,但似乎要女鬼到期限后寻人行恶。这场婚姻中女鬼并未像其他很多故事中那样生下女儿,而且女鬼很有个性,恢复原形后,基本和复活了一样,却又返回棺木中。女鬼出现在旱灾的一年,年轻人处于极大困境之中,有着比较明显的救助意味。另外,被年轻人拉下的衣角也很有意味,它和生下的女孩儿是同构的,共同证明丈人夫妻死去的女儿曾经返回人世像活人一样,帮助了困境中的年轻人。也许这个故事和白蛇传,七仙女传说类似,都是善良的人有鬼神相助,甚至相许。

TOP

回复 136# 的帖子

小时候看天气预报前总会有动画片放这个24节气歌,到了老师非要我们背诵才会背

TOP

关于七夕

“七夕”就是七月七日这天夜晚,人们都仰望天空,“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华夏民族崇拜的祥瑞出现。也就是“河鼓”星(二十八宿之一)与天琴座遥遥相望,后由星到神,再由神到人,发展成牵牛星与织女星相望,中间隔着银河,即天河,王母娘娘划天河,只待七月七日见一面,演变为七夕喜鹊来搭桥,成就牛郎织女见面这一千古美谈。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我国最着名的四大传说故事之一,即:《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四大传说被誉为世界文学珍品,是华夏民族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学之瑰宝。它最早在中国流传,公元七世纪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在日本已是家喻户晓,日本第一部和歌集《万叶集》即是一部以七夕为主题的七夕星歌。1991年就有一批日本学者游客,来到天河口(当时是老河口)称为汉水连天河,但确且说应是天河口。他们认定“天河口”就是诞生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天河”即指王母娘娘划隔的天河。

  一、“七夕文化”的内涵

  1、七月七日,牛郎星与织女星会面。

  “七夕”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天,牛郎织女相爱真情感动上天,王母允许夜上见一面,喜鹊相助,搭成彩虹桥,使一对情人相见。天下女儿为之庆贺,夜静听情话。

  2、《搜神记·毛衣女》传说。

  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诸鸟飞走,一鸟独不走。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问使女,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

  3、汉武帝与西王母的传说。

  《博物志》卷三记载:西王母于七月七夜见汉武帝,还带了七枚仙桃与帝分食。

  4、“七”的宗教文化色彩。

  七日“上弦月”,再七日“满月”,再七日“下弦月”,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天上存在七颗神圣的星:太阳、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古称“七曜”,一个轮回相当于一个星期(七天)。

  5、“七夕” 蕴涵的中国爱情文化。

  ①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感天地,泣鬼神。

  喜鹊为之搭桥,有情人终成眷属。

  ②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咏颂牛郎织女爱情的千古佳作,为后世的爱情诗词起着春风化雨的催化作用。

  ③“七夕节”被公认为中国的“情人节”。

  中国古代的伦理与道义说:“死生契阔,与子成悦”。不仅是刻骨铭心,更是夫妇间平淡的忠诚不渝;中国古代还有“尾生存信,抱柱而死”的故事,说得是为了爱情的信义至死不渝;现代人还流传有一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就是中国情人们的心声写照,是七夕文化的感召力量。

  二、“七夕文化”风俗

  由于“七夕文化”的主要情节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畅谈离别之情,情人相会,幽情种种,“夜半无人,天河私语”等等,这便演绎成各种民间情人相会,女子乞巧的活动,久之,相诞成俗。

  (一)天河夜话

  七夕兰夜,许多女子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偷偷听牛郎织女情话;也有的在葡萄架下,偷听夜话;还有少男少女、情人幽会在幽静之所,偷情畅谈。郧西的天河河畔,七夕夜晚就有许多情人在河边放河灯,幽会畅情。

  (二)拜织女会

  七夕之夜,& R" V, H3 u- d% B  ?* J, @2 Z9 `8 j* p" p少女、少妇们一起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摆上些瓜果、祥物、红纸、香炉拜祭牛郎、织女,乞求早生贵子,玩之半夜方散。

  (三)“七夕乞巧”

  姑娘媳妇们大多喜欢心灵手巧,于是在七夕这天夜晚,围在一起,祈求织女传授巧妙手艺,祈求婚姻圆满,祈求爱情长久。这天购买许多工艺品,七夕夜相互斗巧。汉人传有“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巧。”明清《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

  (四)做巧食,贺牛生日

  七夕这一天,做些巧食出售,“花瓜”、“巧酥”都制一些织女形象图案,还有一些儿童、少妇们采摘鲜花编花环、戴牛角上,恭贺牛过生日。

  关于“七夕”节日风俗很多,郧西自古就有“七夕节”之节日风俗,七夕之夜,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情话,七夕之夜拜牛郎织女、斗巧、赛手艺之风各乡镇均有。

  三、“七夕文化”的文化影响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自汉代流传入世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都为之倾信,为之大加赞颂。据不完全统计,自汉代以来,吟咏“七夕”的诗词歌赋多达3500余篇首。简直是“七夕文化”大观,足可以出一部诗词专集。

  1、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之一》佚名作的《迢迢牵牛星》。

  2、唐代权德舆、崔涂、窦常、杜牧、杜审言、何仲宣、李贺、李峤、刘言史、李商隐、李郧、李中、刘威、刘禹锡、卢伦、卢殷、杜甫、罗隐、清江等大诗人都吟咏过“七夕”。其中杜牧所作的《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最为着名,成为影响后人的佳作。

  3、五代·后唐的杨璞,作有《七夕》绝句。

  4、宋代的秦观的《鹊桥仙》成为吟咏七夕的千古名篇。女词人李清照作的《行香子·七夕》写得也别有一番情韵。

  5、明代的汤显祖作有《七夕醉答君东》。

  6、清代的姚燮作有《韩庄闸舟中七夕》,这些着名的诗人、词人的佳作都为七夕夜话增添了美丽的花环。

  7、近代诗人们对诞生“七夕文化”发源地—天河,也写下了不少名篇诗词。清代诗人王树德在《天河》诗中咏道:“群山万壑助讴吟,牵牛天河情更深,细看衣裳飞洒处,站立虹桥忽归林”。

  8、郧西作家诗人闻孝书作有一部《天河行》诗集,对天河的山水风情、传说故事,写了近百首诗词。如《天河织女山》吟道:“亭亭玉立织女山,脉脉含情盼夫还,遥遥相望牛郎峰,滔滔天河水隔断。双双喜鹊空飞舞,只只莺啼鸣其冤,沥沥秋雨化作泪,点点相思洒人间”。

  四、“七夕文化”演变

  “七夕文化”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由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毛衣女》演变而来的。最早传说在江西省新余市西南部的仙山湖畔诞生了“毛衣女”故事。这是最早的“天鹅处女型”故事。

  清朝未年发现的敦煌石窑中所藏唐代《搜神记·田昆仑》故事,比“毛衣女”有了较大的发展。首先,“男子”有了姓名,田昆仑,据考为黑奴的意思。增添了飞鸟变美女入池洗澡的情节,且说明是三只白鹤。另外,还加了董仲舒的人间因之显贵的方术说教。

  解放后,由杰出故事家秦地女讲述,着名民间文学理论家孙剑冰采编的《天牛郎配夫妻》,就将故事发展更加完美、丰满。它把“兄弟分家”、“天鹅洗澡”、“牛郎织女”等同一类型的不同样式的故事巧妙和谐地编织在一起,从而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七夕牛郎织女”故事形象。

  《天牛郎配夫妻》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内涵。天上的岳父不满意人间女婿和外孙,并决计害死他们。王母娘娘狠心地拆散他们一家,划一道天河将其隔开,后来在其情意的感动之下,才允许七月七日见一面。这些情节,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等级、门第观念。从而颂扬了牛郎织女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和坚贞的爱情追求。
我们家乡郧西跟七夕有不解之缘,给大家介绍点关于七夕的东西吧
  牛郎织女传说故事质朴而浓烈,生动而传神,富于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它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故事结构严谨,曲折多变。开头交待牛郎和哥嫂关系(提出矛盾),接着讲叙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跟哥嫂作斗争,兄弟分家(矛盾激化),老牛帮牛郎得到仙女为妻,后织女被天宫召回,老牛又劝牛郎杀了它,披上牛皮、领着孩子,上天追妻(故事高潮)。王母划道天河将其夫妇隔开,鹊儿搭桥助其相会(故事结尾深化)。这种艺术结构,反复回荡,韵味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最后点出七月七日,人们在葡萄架下,可以偷听这对有情夫妇的切切私语。至此,给“七夕文化”注入强烈的生命力的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TOP

回复 138# 的帖子

我们家乡郧西,跟七夕传说有着不解之缘,这些地名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原始的名字哦

TOP

回复 139# 的帖子

(一)天河:天河是郧西境内的第三大河流,查遍全国河流,没有一个叫“天河”的。据同治版县志记载:“天河,源出陕西山阳县天桥北行八十里至圆泽始入县界,南流至凌云寨又东流至南关折而南八十里至布袋口,乃此流南折入汉江。明万历四十七年知县黄羽鸠工修河槽,可通小舟,康熙五十二年,大水、凌云寨以下南徒,且失故道。乾隆二十六年春知县胡廷槐督率砍伐,经路稍避第滩险路曲,中多巨石,蔓草恶木,最易滋生,尚冀后人时加修造”。日本汉文学专家从日本找到天河口,老河口学者汤礼春也撰论文说天河口是牛郎织女的故乡。由此说明,天河是很早就有,历史悠久,很可能就是诞生“七夕文化”的地方。

  (二)天河口,牛郎庙及传说

  天河自陕西山阳县南下三百余华里至天河口而入汉江。天河口古代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小镇,天河口北面的庹家湾地方发现了一处新时期至汉代的文化遗址。2008年考古又发现了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说明,天河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天河口北面山上至今保留“牛郎庙遗址”,至今,这里还流传着“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天河磨沟里住着一个忠厚的小伙子,他的嫂子马氏逼他放牛九头,有十头才能赶回,幸遇神人指点,牛郎才有十头牛,天上织女来到人间,见牛郎忠厚,随违反天规,在老牛的撮合下结为姻缘……。这个传说就是古老的牛郎织女传说。

  (三)娘娘山

  在天河口北面有一座巍峨的娘娘山。传说是王母娘娘在此修道成仙,且多次在此召见各路神仙,举办蟠桃盛会。现山顶还存在有娘娘庙,天女下凡古树,八仙石船,蟠桃园,灵官殿,石林,龙头香等古迹。可见,当年,王母娘娘就是在这里发觉了牛郎织女的爱情,并划天河将其隔开。          (四)“石公公”与“石婆婆”
  在天河中游,郧西县城关镇天丰村的石门湾的山上,有一具高若丈许的石人,状若妇女,人称“石婆婆”。在县城北面的华盖山上有尊石人,状若老头,人称“石公公”。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丰村有个徐姓人家,妻子突然怀孕,生下女儿取名徐芳红,芳红长得漂亮,一天,河边游玩,于本村的放牛郎牛五相见,二人一见钟情。太白金星要将芳红招为儿媳,芳红至死不从,后与牛五成亲生子。于是太白金星就上告到王母那里,说是织女私下凡间与牛五成亲。王母大怒,亲自率天兵下凡捉拿织女,牛五挑着一双儿女随后追赶,王母用簪划条天河将其隔开,并将牛五和织女用定身法定在两岸山上。天长日久牛五和织女就成了石人立在那里。这则民间故事至今还在郧西民间广流传。“石公公”和“石婆婆”石像就是牛郎织女的化身。

  (五)牛郎山与织女山

  在天河的上游“天河电站”北面二十余里,天河的两岸有两座相望的高山,当地人们传说是“牛郎山”和“织女山”。相传,当年牛郎挑着一双儿女追赶织女时,被王母娘娘划道天河相隔,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久日久之,就形成了一座山峰立在了天河的两岸。现在,当地的年轻人谈恋爱,经常到织女山上幽会、游玩,以求婚姻圆满。年轻的媳妇还到牛郎山烧香,祈求多子多福。

  以上种种,与“七夕文化”相关的文化遗存,足以说明,郧西天河,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是牛郎织女的故乡。

TOP

明天的表演

我们组马上要展示了,经过商量,我准备去表演,拍成视频,这个技术难度有点大,孩纸们明天要加油啊

TOP

回复 141# 的帖子

明天我演相公,金焕演女鬼,文茹负责拍摄,智慧庆铃我随时充当群众演员,后期制作可能要我们亲耐的铃儿辛苦了,孩纸们,这是及现代教育技术课以后咱们难得的激发演戏潜能的机会哦,哈哈哈,好期待,有木有

TOP

回复 151# 的帖子

看来全国各地中秋的过法都不一样啊,雪兰学姐你们那边是怎么过的呢?

TOP

最后的故事

刚刚终于考完了民间文学,不过昨晚上在搜关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时,发现了一大波有意思的东西。
  因为家乡在郧西县这样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而且自小也只是在城镇里长大,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基本上都不了解,昨晚上看了些论文,发现其实家乡是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以前从下熟悉的地名天河,观音,上津,香口,涧池,还有每年回去祈福的悬鼓观,以前都是以方言这样念,并不知道具体怎么写,从来都没有发现都是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的。
  也许很多文化都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但是我们作为年轻的一带,出门远行读书打工,期待在远方找到精神的寄托,可是原本的文化却让我们和异地文化无法完全相溶,可是对于贫瘠家乡,因为已经出走,再回去也会发现自己以及离开后的家乡都已经不同,所以常常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精神无乡可归。好在为了准备考试而搜集的一些论文,有的关于地理气候,有的关于名俗文化,有的关于方言,有的关于物种,让我对于家乡的世界忽然因这段物理空间的距离,产生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亲近感。原来,用异乡人的眼光去看待原本你已经习以为常的家乡会产生如此微妙的感觉,你在平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一切,忽然被赋予了更高层次的价值,而作为昔日融入这个文化氛围的个体,自然也是可以找寻到自己的价值的。
  也许这是民间文学这门最后课留给我最大
的一笔财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