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60 民间文学 阮彬 第三组

舞鸡舞春牛

舞春牛
  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吃年粽,家里的小孩子、年轻人早就跑出去放炮竹、舞春牛去了。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春牛”,并非真的牛,其实是用竹片编成的,外边套上布,弄成牛的样子。“春牛”踩着鼓点摇头晃脑地挨家挨户给人拜年,预祝人寿年丰,春牛舞到哪里,欢乐和喜庆就被带到哪里。

  南宁周边的壮族地区,还有在大年初一抢头鸭、抬纸狗拜年的习俗。

  决大多数的壮家人大年初一是不串门的,白天吃汤圆,晚上才吃荤菜,据说可以消灾去病。
散年吃母粽

  到了年初二,妇女便带着孩子在丈夫的陪同下,拿着礼品纷纷回娘家了。壮族人的春节新奇而有热闹到了元宵节,再次祭祖以后,家家户户才把供品撤掉,这被称为“散年”。

  “散年”是由家中长女搀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长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后剥开“母粽” (超级大的粽子),按家中年龄长幼有序地分发,每个人则须恭敬地接受并将其吃完,这就是“吃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拿着粽叶、香火,到叉路口或江河边,焚香肃立,边唱“避邪歌”,边抛撒粽叶,以此 “送凶祸”。
直接表达节日问侯

  壮族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的习俗,而是直接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因此在春节,壮族人是不会给长辈磕头拜年或者作揖的。熟人在路上相见,互相道贺“恭喜发财”,这可不是一句普通的客气话哦!这是壮族人最真心的祝福。

TOP

打扁担 过新年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唐代刘询在其《岭表录异》中曾生动地记载了舂堂的舞韵:“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两边,约排了柠,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更是热闹非常。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之伴奏,围观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唱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
      在打扁担的人群中,你可以发现两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气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挥扁担上阵,有的母子同场打扁担,你赛我、我赛你,整个打扁担活动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赶圩路上,山民们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担子一放,打起扁担,不一会儿疲劳便在扁担声中消失了。赶墟路上的打扁担活动即兴而起,尽兴而散。打扁担真是壮乡的一种轻巧而方便的文体活动。
      “打扁担”的舞蹈语汇,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与农耕劳作密切相关,表演内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场、舂米尝新等。艺术形象的生活化、劳动化特点极为突出,它牢牢扎根于壮家土壤,必将生命长青。

TOP

广西冬至习俗

在广西,冬至是较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汉族尤重视此节,壮、瑶、侗等少数民族也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在广西汉族民间,特别是在客家人中至今仍普遍流传“冬至大过年”的俗谚。周代时,人们以十一月冬至为岁首,是新年的起点,因而冬至曾是一个隆重的新年节日,只是后来通行以一月为岁首,以春节为新年,冬至才退居为一般的节日。时至今日,冬至的节日活动仍部分保留了新年活动的内容。

  冬至团聚、祭祖的习俗与春节略同,此俗在广西各族中普遍流行。客家人有“冬节晤返冇祖宗”的说法,意为冬至日凡因事外出者要返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和祭拜祖先,否则便被视为对祖宗不敬不孝。武宣、南宁等地,已嫁妇女于冬至白天可到娘家“吃冬”,但须于天黑前赶回夫家;如不能赶回夫家者,则要到外族人家留宿过夜。新中国成立前,钟山、阳朔、上林、大新、三江等地冬至日有集体祭拜宗祠、社公、土地公的风俗,杀猪宰羊,大办酒席,祭拜仪式十分隆重。而在桂林等地,乡村民众于冬至节间建醮酬神,称“太平醮”,以村为单位,延僧道,设神醮,吹铜笛,打冬鼓,放铁炮,戴面具跳神,意在酬谢神灵降福,天下太平安泰。明、清以前,民间普遍流行冬至拜老敬老的习俗,幼辈要向父母、老人、师长拜节并向他们献鞋袜等礼物,在桂平等地的瑶族中至今仍存此俗。桂平瑶族以冬至为“敬老节”,女儿、媳妇此日要送新衣、新帽、新鞋给家中老人,以示孝敬。冬至祭扫新坟的习俗流行于贵港等地,冬至前三日,新葬人家要祭扫新坟,名为“拦冬”。

  冬至食品较为丰富并有寓意。各族民间于冬至节普遍有吃汤圆的习俗。天圆地方,汤圆象征天圆,吃汤圆意为祭天。古代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风俗,冬至吃汤圆即古代祭天的遗风。玉林、梧州等地汉族吃豆腐酿,德保等地壮族吃南瓜饭,此与北方冬至吃百味馄饨的寓意相同。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均从原始的混沌状态发展变化而来,冬至曾作为历元岁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初始。因此,冬至吃豆腐酿、南瓜饭、馄饨即象征宇宙混沌之形,又寓意开天辟地之始。此外,粽子、沙糕、糍粑(又称“冬糍”或“大肚糍”)等也是冬至常见的食品。最为奇特的冬至食品是鱼生。在宾阳、龙州、那坡、扶绥等地的壮、汉民族,鱼生是冬至的头等大菜。民间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俗谚,认为冬至外阴冷而内阳热,宜吃凉性鱼生润肠;夏至表阳燥热而内阴寒,宜吃温性狗肉暖胃。

  冬至腌制腊味食品是广西各族普遍存在的习俗。冬至前后才有北风,干风天,准备过年度冬食物,腊物必须在短短的一个月完成,家家户户忙碌购买猪肉做腊肉,有的还做腊鸡、腊鸭、腊鱼、腊猪头、腊肠、腊血肠等等。冬至腌制的腊肉、腊肠、腊鸭色好味香,可长期保存而不变质。桂北地区有“冬至腊肉不用盐”的说法;东兰等地“湖广人”于冬至日腊年猪,以备春节吃用。贵港等地有冬至酿酒的习俗,名为“冬酒”,作日后待客和春节酒席之用。
                                                                                                                                  ——广西日报

TOP

桂林喝酒的习俗 

自古桂林有好酒,三花酒名扬天下。早先在桂林老百姓喝酒要尽兴,就一
定要猜拳、喊码。平民百姓的猜拳、喊码与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行酒令不同。虽然行酒令也是因酒而起,酒以令行、佐酒助兴的游戏活动,但过于文雅,诗情画意,老百姓不感兴趣。桂林老百姓在酒席上助兴的,最为流行的就是土生土长的桂林码,性格豪爽的人,不管你是大老板还是打工仔,也不管你是当官的,还是当兵的,也不管你是有文化的,还是没读过书的,都喜欢这份热闹。大家舞拳弄指,高声呼喊,兴奋不已,就是隔着三五家都听得到。热衷此道的人都说划拳、喊码比喝酒还要过瘾。
桂林码虽然简单易行,但也很有讲究,坐姿、站式、眼神、挥臂、运腕、指法都有严格要求。俗话讲坐有坐姿,站有站像,不能乱来。划拳双方喊码时,一边喊自己要赢的数,一边应声立即伸手指,双方所伸的手指加在一起,与数字相符者则为赢家。自己出空拳,猜定对方也是空拳的就喊“拳对”,输家罚饮酒。罚酒多少由双方事先约定,可每次罚一杯,也可半杯或者双杯,以双方酒量大小而定。猜拳喊码当中,反应要灵敏,要懂得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同时也要有压倒对方的气势,还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社会经验,喊出的码来令辞切题、有趣。听人喊码不仅是来看热闹,也是一种享受。 
       令辞有一般常规:如“一叩首、哥俩好、三结义、四进士、五魁手、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九连灯、十会到”,“一品高中、双龙戏珠、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七七天合、八仙过海、九长万代、满堂生辉”等,也有用桂林地方俗语、桂剧戏名、民间传说、街巷地名等作为令辞的。如以地名为令辞猜拳喊码的有“驿门前、二我轩、三里店、四会路、五里圩、六合路、七里店、八角井、九娘庙、十字街”等,那些喝了一些酒,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下,头脑还清醒,思维还敏捷的人,会受到大家的称颂。在日常生活和喜事佳节中,饮酒猜拳喊码虽然俗气一点,但却使酒宴上充满热闹和欢乐的气氛,给人带来一种市井文化的享受。

TOP

桂林春节习俗

 
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春节一到,狮子抖擞精神舞上街头,到预先约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狮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闯、凛、吼、踏、蹿等表演得生气勃勃。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劲十足,狮于队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 
桂林的狮子拜年还有猴子采春、采高青、吃地青等多种形式。有些狮子队的狮子,能够舞上6米多高的高台,13条板凳叠起的高山,并能在上面运动自如,逗趣逗乐!舞罢,狮子还从从容容地缘凳而下,神态依然那么自然。当然,吃地青的狮子与采高青的狮子相比,其技巧略低一筹。主人把封包和青菜放在板凳上,前面还放上一盆水,狮子在“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后也要漱口,这些极富动物情趣而又拟人的动作,令人忍俊不止。 
昔日桂林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起就有龙灯出游。龙灯走街过巷,连游三个晚上,所到之处,家家燃放鞭炮,焚香点烛,祈求龙灯带来吉祥如意。龙灯出游时还有各种笙萧鼓乐,高跷、牌灯、锣鼓棚等一起涌上街头,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龙灯游行队伍,景况十分壮观。节日的夜晚,万家灯火彻夜长明,它和飞舞的龙灯一道把桂林城点缀成一座不夜城。 
现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着燃灯的习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远望万家灯
火,令人心旷神恰。闪烁的灯光汇成一条灯的河,犹如天上银河落几间。那灯光或宁静、或流动,闪跃在高大的建筑物上,开放在绿叶丛中,使桂林的夜空灿烂辉煌。此时家家的厅堂、房间,所有的灯都闪闪发亮,阖家坐在灯下吃着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丝丝、香喷喷的传统食品,使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灯”,这是桂林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除夕的火盆红红火火,而这十五的灯呢,想必也与“火”紧密相关,同样是对新年寄予一种希望吧。

TOP

这学期快要结束了,我们研究的冥婚结束了,今天又去查了下,结果发现我曾经喜欢的女演员也结了冥婚。。。大家有认识她的么?


韩国女星郑多彬4年前在男友家上吊自杀,得年26岁,她的母亲不舍得女儿未婚辞世,日前为她钦点“鬼新郎”文在成,昨早在韩国京畿道阳川的龙泉寺举行冥婚仪式,下午将文在成的骨灰移至“乌托邦”灵骨塔,与郑多彬的骨灰一起安放。

  据台湾“苹果日报”消息,郑多彬的母亲昨在冥婚礼中捧着女儿牌位痛哭失声,她说:“心情很复杂,虽是办喜事,新人却都离开了。我以前便认识文在成的家人,虽然女儿没见过他,但他个性温顺,很适合她。他们都未婚离世,我们这些长辈决定让他们完婚作伴。”
  曾两度访台的郑多彬,8年前与金来沅合拍韩剧《屋塔房小猫》,4年前当红时,在男友李冈熙家自缢轻生,冥婚对象却不是生前男友。“新郎”文在成比郑多彬大5岁,9年前骤逝,生前曾在韩国大邱某大学攻读经营研究所,成绩优异,高中3年都是班长。
  同为艺人的李冈熙小郑多彬5岁,当年目睹女友自杀惨状,大受打击,3年前入伍,年初复出演艺圈,为歌手简忠旭拍MV。
  根据“韩国家族协会”资料,冥婚通常在庙宇举行,挑选冥婚对象须合八字,经双方家属同意,即可择吉成婚。冥婚仪式顺序为──挑吉时、举行冥婚礼、除煞、焚烧遗物,最后将男女双方的骨灰合葬。现今韩国冥婚状况虽不普遍,仍有类似“冥婚婚友社”网站,只要提供1张往生者的照片及户籍誊本,便可寻找冥婚对象。

TOP

冬至为何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气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饺子。”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当年张仲景辞官回乡时,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品(就是现在的“饺子”)。在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之恩。

TOP

冬至要吃百味馄饨
  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馄饨是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香,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著名的有成都市龙抄手饮食店的抄手,其品种多样,皮薄馅嫩,味美汤鲜;重庆市的过桥抄手,包捏讲究,调料多种,蘸调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庙松运楼三鲜馄饨,馅料讲究,薄皮包馅,味色鲜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曲曲,羊肉为馅,皮薄馅嫩,汤清味鲜。

TOP

冬至缘何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进补有新说
  人们有在冬至进补的习惯。在寒冷的天气里,为了抵御严冬,身体会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热量。因此,以高热量的食品进补,很符合养生之道。一般而言,冬至进补的食品以肉类为主,再加上各种滋补的药材炖煮。补冬的配药多为中药的“十全”。“十全”包括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茯苓、地黄、川芎、芍药、桂枝、甘草。

TOP

冬至缘何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进补有新说
  人们有在冬至进补的习惯。在寒冷的天气里,为了抵御严冬,身体会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热量。因此,以高热量的食品进补,很符合养生之道。一般而言,冬至进补的食品以肉类为主,再加上各种滋补的药材炖煮。补冬的配药多为中药的“十全”。“十全”包括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茯苓、地黄、川芎、芍药、桂枝、甘草。

TOP

淄博节日习俗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日,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多供以秋季丰收之物,意在报告祖先全面收成完毕。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坟祭祖以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日群众多食水饺,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据说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取“饺儿”谐音“胶耳”。

  腊八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日民间多用米、豆、枣、花生煮“腊八粥”食,据说吃了能增福。近年来又兴腌“腊八蒜”,即把蒜浸于食醋中腌制,是春节吃水饺的佐料,此时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

TOP

山东春节一般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供品、纸钱等,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TOP

淄博新年风俗   ■ 周村——踩芯子  “我家是周村的,我们那每到过年,芯子是最出名的。”说这话的是周村的赵女士,“周村芯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和十五都会固定在周村上演三天。踩芯子的大多是孩童,他们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其实是靠底座中的那根叫芯子的坚固铁棍支撑的。  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后传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周村芯子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TOP

临淄——踩寸子  而跟周村的“踩芯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就是临淄的“踩寸子”。“踩寸子其实就是踩高跷,只不过是那种短高跷。”临淄的沈先生告诉记者,“踩寸子”在那里很出名,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是跟扮玩儿在一起表演,看的人很多,很热闹。”踩寸子的动作和唱词都充满了乡土气息,使观众倍感轻松自在。表演以风趣幽默、积极向上为主调,唱词取材于民间故事和民间小调,将勤劳、善良、孝悌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寓教于乐,引导人们弃恶从善。

TOP

临淄——踩寸子  而跟周村的“踩芯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就是临淄的“踩寸子”。“踩寸子其实就是踩高跷,只不过是那种短高跷。”临淄的沈先生告诉记者,“踩寸子”在那里很出名,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是跟扮玩儿在一起表演,看的人很多,很热闹。”踩寸子的动作和唱词都充满了乡土气息,使观众倍感轻松自在。表演以风趣幽默、积极向上为主调,唱词取材于民间故事和民间小调,将勤劳、善良、孝悌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寓教于乐,引导人们弃恶从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