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110课堂 民间文学 田盼 第二组

我认为,我们应当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的“时代评价”方法,站在那个时代、那个故事背景下看待这个问题,而不能凭作“历史评价”,用现在人的眼光来评判。许仙,在我们看来或许生性懦弱、甚至还有点娘娘腔,但我觉得在古时候他那种人就是条件优秀的,人品好,相貌也书生气,古时候人很多时候重文轻武,还是认为书生气是十分英俊的,许仙其突出的是知书达理,并不一味是看似的软弱,这很符合古人的审美评判标准。
而且作为神话传说,白娘子修炼成仙,拥有高超法术,所以又不缺钱,许仙贫穷而不能讨白娘子欢心的说法不成立。白素贞的法力让她并缺什么的,实在需要的只是一颗待人挚诚真心而已。
故而在类似的神话传说当中,男主人公多是穷苦而又内心善良的书生,一则是受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二是故事寄托了古人朴素的精神寄托。

TOP

我的家乡是在湖南省溆浦县。两千余年前,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涉江》当中即有“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一句,可以知道当时便有“溆浦”一名,“溆”和“浦”字均为“水边”之意,个人以为颇有文采,有《诗经》遗韵。
    溆浦是也屈原曾经流放过的地方,屈原第二次被楚王流放,在“沅、湘之间”,即主要在湘中西部的溆浦。因此,溆浦的传统项目龙舟竞渡热闹非凡。和全国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溆浦以阴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即真正意义上的端午,所以溆浦人的端午节指的是“五月半”)。溆浦龙舟竞渡在大河(沅水)和小河(溆水)。大河龙舟结集点在江口镇;小河在溆浦县城。大河龙舟是专供龙舟竞渡的船,船可载六十余人,原始粗犷,有很强的争斗性,而且有专供龙船停放的龙船亭,曾多次参加岳阳龙舟表演赛。小河龙舟、船小灵活,竞渡前需到溆水南岸屈原庙中紫祀,竞渡时两岸人声鼎沸,场面壮观,凯旋者,要杀猪宰牛庆祝。

TOP

溆浦物华天宝,特产资源极其丰富,水果品种多样,,尤以朱红桔、脐橙、鸡蛋枣、脆蜜桃、龙潭李、腰带柿饮誉全国,被誉为“全国水果之乡”,特别是十乡百里十万亩枣果基地享有成名,有着“南方枣乡”的美称。此外,中药材材料丰富,主要产品有金银花、菊花、杜仲、厚朴、天麻等30多个品类,成为南国远近闻名的“药乡”。

TOP

溆浦逢年过节舞龙灯的传统氛围十分浓厚。溆浦龙灯是用竹札纸糊的亮灯,灯内用蜡烛照明,夜间尤如一条玲珑的彩龙,溆浦龙灯相传起源于唐朝,是我国龙灯的原形,至今只有溆浦一带保存这种非常原始的龙灯。溆浦龙灯的表演非常热闹,一伙龙灯有牌灯、故事灯、蚌壳灯、船灯、车马灯等相配合,有非常粗野的艄公艄婆,涎水宝等人相伴,其后是狮子和阳戏班表演,热闹非凡。
    溆浦也是辰河目连戏的发源地之一,其表演原始粗犷,豪放明快,幽然深情,一般是用高台(舞台演唱)、低台(木偶戏)、围鼓堂(坐唱)三种形式演出,唱腔分高、低、唱、弹四大类,并以高腔为代表。它是源与地方巫、傩、道的娱神而逐步演变过来的,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剧种,被国外学术界称为中国戏的“活化石”。

TOP

湖南溆浦景色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湖南溆浦景色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此时,正值仲秋季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TOP

为什么要将九月九叫做重阳节呢?
  在中国一般将奇数像一三五七九称为阳,而偶数称为阴。在阳中九最大,有登峰造极之意,而九月九又是双重九,阳最盛时,可驱邪避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很重视九月九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就是选择在这一天登上王位。
  插茱萸,吃花糕,喝菊花酒,登高是重阳节的习俗,这些习俗背后又有着什么意义呢?
  茱萸是一种中药,可以延年益寿,它气味浓烈,传说可以驱邪避害。到了九月九一家人都拿上一枝茱萸插在地上,而那些在外乡不能回家团聚的就是“遍插茱萸少一人”了。
  吃花糕,糕与“高”同音,取高寿之意。九月又可称为菊月,九、酒又与“久”谐音,取长长久久之意。
  在重阳节登高似乎更加普遍。在人们生活的步伐不断加快,竞争压力超负荷的今天,适当的运动缓解紧张与压力是必须的,而登高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约上三五个朋友一起登高,是一件愉快并且惬意的事情。每一次登高的过程就如同一次小小的人生体验,每个人都在向上攀登,有人急功近利,有人缓缓徐行,有人放弃继续向上攀爬,停在中途享受途中美景……在重阳节为什么会有登高的习俗呢?这里就有一个传说,有史料记载“费长房谓桓景曰,九月九日如家中当有灾,宜登高,桓景如言盛茱萸以系臂,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羊牛一时暴死,今世人九日登高”,讲的就是在两千多年前的九月初九的早上,一个叫桓景的年轻人,遇到一位道士,这个道士就是以能掐会算而闻名的费长房,费长房告诉桓景,在这天带着全家人登高,到晚上再回来,否则将大祸临头。桓景按照道士的话做了,等到他回到家才发现他们家附近发生瘟疫,他们家的鸡鸭都得瘟疫死了,而他们却躲过了这场大灾难。于是以后的人们都效仿桓景登高避疫。

TOP

影片《红河谷》通过一个个离奇而又有浓烈生活气息的救人故事,尖锐而又铺垫的景然有序的矛盾冲突,深入而又贴切的感情描写,把藏族人民那种对人善良,却又不会甘心受辱;可以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救助别人的高尚质朴的人格,进行了真实动人的刻画。

TOP

红河谷以油画的方式来描绘出西藏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河边守候着的美丽传说,高耸的雪山。原始又自然的生活方式,用牲口的粪便来燻烟保暖。那里的人很纯洁的很真本的心灵,汉子大碗大碗豪放的喝酒。
  
  格桑爱上了从河救活的汉族女儿,雪儿达娃。头人女儿丹珠却爱着格桑。但格桑却从不因为丹珠是头人家的女儿而屈服拜倒在丹珠的石榴裙下。单纯人的爱情都是那样的单纯,那样一意孤往,从不改变。
  
  美好爱情故事都没来到结局,战争就先到来了。
  
  落后的装备与纯真又毫无防范的藏民惨遭屠杀,一日下十城。这里有很多中国近现代战争的缩写。但藏民从来没退缩,在英军兵临城下依然如顾。
  
  格桑的看那两个洋人的眼神里,读出了很多那个年代战争里国人的痛苦与困惑。为什么?朋友?告别后的朋友重逢会是这样一种残酷的方式,屠杀同胞,摧毁家园……
  
  格桑家的男孩以战俘的身份被要求带琼斯进战场的后方突袭,男孩把他们带进了沼泽,拉炮的兵和炮一起陷入泥淖里。琼斯拔枪,却始终没法下手。美丽的湖边,染红整个天空的日落。战争使人变得那样的凶残,写在儿童纯真的脸上那样让人心痛。
  
  战争来到最后,是丹珠的一首歌。有如天籁,以藏民清嗓高唱的形式表现得心离尽致。那样的扣人心弦,所有的藏民跟着唱起。或许,那只是一首藏民口中常唱的歌而已。但却是来自心底的共鸣,记住自己的语言就记住了斗争的武器。那怕最老弱的藏民都喃喃的唱着那动人的歌声。他们的表情,触动所有人类的心,每次都让人热泪满盈。
  
  藏老人依然宁静。惊天的战争,改变不了他们的生活。藏民的后生,那西方一直自封高等的文明,自封救世的宗救,在他们的眼里原来是那样的不直一提。

TOP

溆浦县的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人口12000余人,居住在雪峰山东北麓的溆浦和隆回接壤处,海拔1300米的崇山峻岭之中。挑花是花瑶人世代相传的民间工艺。制作时,花瑶妇女以靛青色土布为载体,用挑花针通过数针法,将白色或彩色纱线挑入其中,制作而成。花瑶妇女们从小学习挑花,用以制作终身的服饰。
花瑶挑花的图案,分彩色和黑白两类,多为连续图案和对称图案,题材有山区常见的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有日月星辰、山川河岳,也有瑶族的民族图腾、神话故事。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更有深刻的内涵。新娘出嫁时,要将挑花制作的嫁衣,放在一块竹篾编织的大晒簟上,由母亲、姑嫂为她着装。新娘头戴的橙红色大盘,象征太阳;大盘中间的头带象征月亮;周围是饰物象征星辰。裙子上的6对红色和12对黄色横纹,代表远方的长江和黄河;各种小图案则分别体现河流、山脉、田园和村庄。花瑶人用巧夺天工的挑花,展示出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世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花瑶挑花已成为旅游产品进入市场。

TOP

溆浦辰河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所感,准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并赐其《盂兰盆经》和锡杖。目连在地狱历尽艰险,最终寻得母亲,一家团圆超升。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无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及情景交融、观演互动的演出排场,在民间盛演不衰,一度广泛流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

  辰河目连戏的主要剧目是《目连传》。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将剧目的范围扩大,将《前目连》、《梁传》、《香山》以及称为“花目连”的一系列剧目也纳入到其中,形成了庞大的剧目组合,称“四十八本目连戏”。在明清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中,演唱目连大戏,一直是辰河地区最盛大的全民文娱活动。

  目连戏传说自宋代由开封流传到河南南乐。南乐民间有一部目连戏口述剧本,就其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及主要人物看,与唐代的目连变文一脉相承。濮阳目连戏以民间杂耍为主,集戏曲、武术、焰火、魔术于一体,有锯解、磨研、开肠剖肚等带彩特技,盘叉、滚叉、金钩挂玉瓶、玩水蛇、挖四门等舞蹈动作及金刚拳、武松采花拳、五龙出动拳等诸多拳路,服装、道具、化妆、表演均有独特之处。由于深藏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的面目。其唱腔初为花鼓调,清代改为大平调。

  目连戏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为中国戏剧起源、沿革及发展传承等的研究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材料。

  但是,当前只在部分乡间保留的目连戏,民间艺人日渐老迈,愿意随其学艺的人很少。专业院团里最好的年轻演员几乎流失殆尽,由于缺乏保护和研究资金,大量珍贵的文字及录音录像资料逐渐散佚、损毁,有的还被外国专家学者罗致而去。另外,目连戏在有些地方被列为旅游观赏项目,在利益的驱动下,传统表演遭到割裂扭曲,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保护。

TOP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弹腔和少部分昆腔在内而以高腔为主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省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波及贵州、四川省的部分地区。辰河高腔源于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得到发展,老艺人杜风林组建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戏班“大红班”,到各地巡回演出,辰河高腔开始走向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辰河高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48本“目连戏”及《黄金印》、《红袍记》、《一品忠》、《琵琶记》、《装疯油锅》等剧目,在湘西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辰河高腔曲调丰富,有曲牌五百余支,适合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主要曲牌有【归朝欢】、【降皇龙】、【浪淘沙】、【淘金令】、【扑灯蛾】等。     辰河高腔的声腔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粗放时裂金碎玉,响彻云霄;柔和时则细若游丝,婉转动人。男声用大本嗓演唱,给人以粗犷奔放之感;女声唱腔的高八度花腔委婉清亮,悦耳动听。早期的辰河高腔分生、旦、净、丑、外、副、末、贴八个脚色行当,清末民初之后变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生角又分为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旦角又分为正旦、小旦、摇旦、老旦等。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具有讲究唱功、多唱传奇本高腔、擅演目连戏的特点。演出时的伴奏乐器包括唢呐、笛子、京胡、二胡、三弦、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等,特制的高腔唢呐声音高亢优美,能与唱腔融为一体,在帮腔和伴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辰河高腔完整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较早地在戏剧演出中实现了观众和演员的互动,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辰河高腔在国外演出时曾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戏剧的瑰宝”。     由于经费紧张、人才缺乏及受众局域化、老龄化等问题,现在辰河高腔已到了几乎失传的地步,只有少数剧团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坚持演出。需采取措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TOP

怀化上河阳戏:上河阳戏是怀化地区的地方剧种,内容取村小型多样,随意性强,贴近生活生产,就地取村,非常即兴化,表演形式有一定的程式化,语言有戏腔的口语化,生活化,角色以小丑、小生、小旦“三小”为主,大型剧目里面也有老生、老旦、书生、武旦、花脸;音乐高亢、明亮、朴实、诙谐,传统的曲目《扯笋》、《潘金莲》、《刘海砍樵》等,近年来怀化市阳戏剧团在继承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创作了一批现代阳戏,其中《天木》、《斗笠弯》、《斗酒》等剧目在省汇演获奖。2006年,上河阳戏被列为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