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110课堂 民间文学 田盼 第二组

婚嫁 婚嫁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古人十分重视,礼仪甚繁,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6礼。襄樊旧时婚嫁逐渐演化为订亲、择期、迎亲几个步骤。
      订亲。首先,男方父母请红爷(媒人)到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则由红爷将女方的“八字庚贴”(即写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时的柬贴)交付男方。俗称“拿八字”,也叫“传庚”。男方父母择吉日请信任的算命先生将男女二人的八字进行推算,叫做“合八字”。若二人命里相犯相克,则婚议作罢;若相合相生,则可订亲。整个订亲过程由父母作主,青年男女不得过问。俗谚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择期。订亲之后,男女每年给女方送一次礼物,叫“填庚”。到适当时候,男方请红爷到女方协商迎亲日期,女方则提出聘礼规格要求,红爷往来奔走,双方同意后即下聘礼,确定迎娶日期,一般订在黄道吉日,或阴历双日子。襄樊人喜爱选择初八、十八、二十八几天,叫做“要得发,不离八”。
      迎亲。民间也叫“过期”。迎亲前一日设宴待客,男方称“暖郎酒”,女方叫“梳头酒”。迎娶之日,新郎衣冠齐楚,披红挂彩,坐轿或骑马,领着花轿迎亲。一路上鞭炮锣鼓声不断。至女家,祭拜女方祖先。新娘戴凤冠,顶头盖,红袄罗裙,拜别祖先后上花轿,由兄弟或侄辈男丁相送,叫做“发亲”。然后,新郎轿(马)前导,新娘花轿及嫁妆后随,锣鼓鞭炮迎至男家。落轿后,由牵亲娘子搀扶新娘下轿升堂,和新郎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喝交怀酒。当天“闹房”,客人、表兄弟和伯叔都可参加,谓“三天无大小”。其间大宴宾客,谓“喝喜酒”。凡送礼亲友都在宴请之列。娘家送亲的必坐首席、上席,吃完酒席当即回家。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侄辈来迎新婚夫妇至娘家,谓“回门”。酒饭后即返回男家,谓“三天不空房”。在整个迎亲过程中,还有许多琐碎的象征性研究。如洞房床上撒放花生、板栗、红枣,即“早立子”(枣栗子)和生花胎(交替生儿生女)的吉兆。把新郎新娘的鞋套在一起,象征二人偕同到老,等等。
      建国后,国家颁布《婚姻法》,封建包办婚姻制度被废除,旧的婚礼仪式也随之改变,男女自由恋爱,登记结婚。婚礼多选择在国家法定或民间传统节日举行。50-70年代以简朴为荣。女方不要彩礼,男方不计嫁妆,步行或骑自行车迎亲,礼仪大方朴素。国家公职人员结婚,一般在机关内举行典礼仪式,以喜糖烟茶待客。民间虽宴请亲友,但也较简朴。8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某些人家为婚嫁购置高档家具、家用电器、以小轿车迎亲,并连日大宴宾客,往往使双方家庭多年积蓄为之一空,也有些青年和家长崇尚节俭,不摆阔气,不受礼,不请客,让新婚夫妇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集体婚礼,在热烈而朴素典礼仪式之后,新婚夫妇共植同心树,这既象征爱情天长地久,也为绿化环境作了贡献,受到社会广泛的赞扬而逐渐形成新的风气。
      旧时,男子失偶再娶,礼仪与初婚相同,谓“续弦”。女子一般不再嫁,再嫁曰“再醮”,俗称“再走一家”。再嫁无仪式举行,男方着人迎至家中即可。建国后寡妇再嫁得到社会肯定和法律保护。

TOP

寿诞 庆祝生辰,俗称“过生”或“做生”。儿童生日吃长寿面,穿新衣,长辈赠送玩具、文具或吃食。老人50岁、60岁、70岁生日较为隆重,多由晚辈操持,亲友祝贺,送寿联、寿匾或其他礼物,主人置酒款待。
   丧葬 旧时兴土葬,对棺木(也称寿木)特别讲究,多用杉、柏、楸等上等优质木材制作,内装裱,外雕镂,反复油漆。人死后,洗身、穿寿衣、放入棺内,名曰“入殓”。灵柩放入灵堂“停灵”,夜间由死者亲人陪伴,停灵3天。然后由孝子孝孙送至墓地掩埋。
   建国后,上述丧礼中属封建迷信的活动渐废除。70年代中期提倡火葬。国家公职人员及大部分市民,遇丧事只设灵堂,置花圈、挽联,开追悼会,家属亲友佩黑纱于左臂寄托哀思,礼仪肃穆庄严。近年来,少数地方在民间丧仪中有些旧俗又有所抬头。

TOP

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襄樊人民最重春节,不仅隆重热闹,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实际上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就开始过节的准备工作。街道、乡村组织排练文娱节目,扎制灯具、练习龙灯、旱船、小车等民间歌舞。家家户户购置节令食品、用具,腌制鸡鸭鱼肉等腊味,俗称“办年货”。
   十二月二十三日谓“小年”(南来客籍居民以二十四日为“小年”)。旧俗于这一天晚上祭灶,家家打扫室内外卫生,清洗、粉刷灶台,摆香案于灶王夫妇画像前,供灶糖(糯米糖)、灶饼(糖饼)及时令果品为祭。也有人于灶膛内点灯并撒放灶糖、灶饼等物品。祭毕,焚烧灶王画像,送其上天,而后再购一幅新画像,于除夕夜礼拜张贴,意思是迎请灶王回家。建国后这一旧俗被废除,唯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的传统得到继承,灶糖灶饼也演变为节令食品,不再进行迷信祭祀。
   腊月三十日为除夕。这日,贴门神,贴春联,迎家神,放鞭炮,生火盆,合家团聚,吃“团年饭”。家庭主妇在屋内四角撒放荸荠,于床头和小孩贴身衣兜里放几棵葱和蒜苗(荸荠在襄樊土语读音与“不忌”相同,葱蒜则谐音“冲散”),据说这样可趋吉避凶,冲散灾星。晚上包“元宝”(相当于北方饺子,唯襄樊人以梯形面页包制,形同银元宝,故名),通夜不眠,谓之“守岁”。建国后,门神演变为年画,春联也换了新内容,迎家神习俗已废除,包元宝守岁得到继承。近年来电视普及,于除夕收看春节联欢节目已成惯习。每当夜半。岁尾岁首交替之际,大街小巷鞭炮声不绝,迎接新春。
    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春节正日子。初一清晨祭拜祖先。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少小者打发“压岁钱”(或在除夕时打发)。压岁钱在清明多以红线绳串制百枚,取“百岁”之意。其后通用纸币,钱数即据家庭经济状况多少不一。岁首第一餐吃饺子,谓“得元宝”,象征在新的一年财运享通。接着,家门亲戚、左右邻舍互相拜年,并视亲疏远近而分别以烟茶糕点或酒饭款待。商家、业主对较为疏远的同行、客户,一般不亲自登门拜年,只派店员、学徙分送拜年贴致贺。初二,女婿携带礼品给岳父母拜年。岳家必以酒饭款待。俗语“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谓此礼绝不可少。其次拜姑父母、舅父母。初三、初四,一般亲朋互相拜贺,至亲好友开始接春客。初五叫“破五”。全家吃“元宝”、宴饮,与初一同样隆重,有“破五大似年”的俗语。
   旧时,春节期间禁忌繁多,如破五以前不得做新鲜饭(“元宝”例外),即使宴饮,其主食也只能交年前蒸熟的馍馍、包子熘热进食。席间有鱼,一般不吃。若放置鱼盘时鱼头指向下席方位,表明主人准备的鱼多(有余),此鱼可吃。若鱼头指向上席方位,则表明此鱼绝对不能吃,留下全鱼,象征有余。水不能泼在地上,潲水(泔水)垃圾都不能倒出门外。扫地要从大门向屋里扫,意为财宝不外流。讲究的人家甚至从进入腊月开始就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实在避讳不了的则用近义词或约定俗成词语代替,如说“饭吃完了”不吉利,要说成“饭吃齐了”;“人死了”不吉利,要说成“人老了”,等等。守孝人家门神对联需用黄纸书写,而且不出门向亲朋拜年。
   建国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民间祭祀活动逐渐消失。诸多禁忌不再讲究。不少厂矿企事业单位职工在春节期间坚守工作和生产岗位,各级领导在大年初一上街打扫卫生,清除积雪,分头给烈军属、离退休干部、劳动模范、部队战士、福利院老人和坚守岗位的职工拜年贺喜,有的单位则举行团拜,新的风尚逐渐形成。

TOP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后的第一大节日。襄樊旧俗,灯节先一日,好事者扮县太爷,着丑角衣服,手执3尺长短的大烟袋或者特大号折扇,骑一根碗口粗细丈余长的木杠子,由2“民夫”抬着,前有“差役”高举“肃静”、“回避”牌子开道,后有“骑驴”的“摇婆子夫人”和肩挑“夜壶”(便壶)的“杂役”相随,一路敲着破锣,前呼后拥,沿街“催灯”。每经商民士绅门口,“差役”便高喊:“掌柜的,灯准备好了吗?”主人即凑趣,故作惶恐,打躬作揖回答:“回老爷话,准备好了。”差役转身禀告“县太爷”,“县太爷”随即指手划脚一番,即兴传下些“命令”及“赏罚条文”。“骑驴”的“夫人”歌舞助兴。“杂役”趋前提起“夜壶”为“县太爷”敬酒,插科打诨半真半假,滑稽诙谐,充满节日喜气。民间称之谓“老爷骑杠子”。
   十五日为灯节正日子,家家张灯于门前,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狮子、龙灯、旱船、高跷、蚌壳精、高台故事等歌舞杂耍走街串巷,十分热闹。更有巧手人家,选择本地特产红皮白萝卜,在外皮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镂空内瓤,装置蜡烛、提线,名曰“萝卜灯”,玲珑可爱,供少年儿童沿街玩耍。
   十五日晚饭吃汤元,或煮、或炸、或煎炒,味美可口。
   十六日继续玩灯。
   穿天节 此为襄樊古代特有的节令。宋代左季裕《鸡肋编》称“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穿天节’,云交南解佩之日。郡中移合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三月三 襄阳城西四里有龟山,俗称宫山。因山上建有真武庙,故又有“小武当”、“小顶山”、“真武山”之称,襄樊居民讹音称“周公山”。襄樊旧俗,谓三月三来游,可免灾。
   又,去城西二十余里有诸葛亮耕读之地--隆中。每逢三月,牡丹盛开,襄樊人争相观赏,故又有“阳春三月,隆看牡丹”之俗。
   建国后,真武庙毁,去真武山消灾迷信风俗也废,而春游隆中的风习犹存。与旧时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是去观赏牡丹,而且演变为对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活动。

TOP

民间文学第11周讨论

本周的讨论咱们以《植物大战僵尸》为蓝本,谈一谈手机游戏对民间文化的借鉴和应用,请大家自由发言

TOP

《植物大战僵尸》[4]是一款极富策略性的小游戏,可怕的僵尸即将入侵,唯一的防御方式就是栽种植物。此游戏集成了即时战略、塔防御战和卡片收集等要素、游戏的内容就是:玩家控制植物,抵御僵尸的进攻,保护这片草坪。

  植物大战僵尸对玩家的要求也是大脑的智慧和小脑的反应,有了正确的战略思想之后,要靠战术将战略实现出来。战术范围包括很广,植物的搭配、战斗时的阵型、植物与僵尸相遇时是战是防这都属于战术的范畴。正确的战术是玩家在战斗中胜利关键。选择正确的战术,需要先分析情况,再做出决定。那么提高战术水平也是要提高分析情况的能力。

  作为一款小游戏,它成功地借鉴了一些战略游戏的要素——采集资源并利用资源建造其它单位。甚至有一些玩家在拿星际的战略往这款游戏中套用,以阐述这款游戏需要在何时发展“经济”,何时发展“兵力”。游戏中可以选用的植物有40多种,而每个场景最多只能选用10种植物,这就需要玩家根据自己的游戏策略来作出取舍。

TOP

首先谈一下里面的背景。在背景里面植物大战僵尸2融入了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沙漠、法老等文化。
其次是僵尸的设计上面。在原有民间僵尸的形象基础之上,《植物大战僵尸》沿用了慢动作,手臂伸直,身体僵化等方面,并同时附加了现代社会的游泳圈、投石车、冲浪板、潜水镜、舞蹈等因素 ,使得游戏更富现代活力。
这些设计都是是遵循着民间的文化传统,并在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TOP

游戏创作中运用民间文化元素的作用有:
    1.增添了广泛新颖的题材。
    2.加强了游戏界面的审美感。游戏中角色面貌、衣着的不同,进而揭示出人物所处的不同环境,表现他们独特的气质、个性。
    3.增强文化内涵,提升益智功能。民间文化元素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了人民的智慧结晶,有利于展示出游戏的文化特色。
    中国拥有丰厚的传统历史背景,丰富的民间故事,反观现在,中国的电子游戏中,很多都只拥有简单的娱乐功能,民间文化元素还有待开拓。

TOP

该游戏别具匠心地再创造,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品质,诸如爱心、善良、奉献、友谊、团结、刻苦、谦虚、自信、包容、助人为乐……寓于智慧、新颖、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让玩者在阅读中既享受到游戏性的快乐、幽默和惊险,又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做人处世的行为方式。

TOP

僵尸在国外传统文化中一般是丑恶、阴暗、面目可憎的代表,是绝对负面的形象。它的出现即意味着对人类的伤害和破坏,一直是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植物大战僵尸》的出现似乎颠倒了僵尸代表绝对丑恶的传统意义。
美本来与丑、与现实中的丑相对立,但由于商业社会制造的巨大娱乐产业用动人的美铺天盖地把丑掩盖了,美与丑的界限开始模糊,在美日益商业化、庸俗化的语境下,丑反而受到人们不加选择的追逐和热捧。

TOP

九尾猫故事启示

传说世间的一切生灵皆可修炼成仙,而猫自然在其中.每修炼二十年,猫就会多长出一条尾巴,等到有九条尾巴的时候,就算功德圆满了,连天上的神仙都要敬让三分。
    可是,这第九条尾巴却是极难修到的,当猫修炼到第八条尾巴时,会得到一个提示,帮助它的主人实现一个愿望,心愿完成后,会长出一条新的尾巴,但是从前的尾巴也会脱落一条,仍是八尾.这看起来是个奇怪的死循环,无论怎样都不可能修炼到九条尾巴。
    有一只很虔诚的猫,已经修炼了不知道几百年,也不知道帮多少人实现了愿望,但仍然是八条尾巴,它向佛祖抱怨,这样下去如何才能修炼得道?佛祖只是笑而不答,它只得继续修炼。
    有一天当它在暴风雨中回到它藏身的村庄,遇到一个少年被狼群围攻,以它的造化,当然不费吹灰之力地赶走了狼群,救下了这个少年,之后发现这个少年是它第一位主人的后代.按照规矩,它需要帮少年实现一个愿望,然后脱落一条尾巴再长出一条新的尾巴,继续它的死循环。
    少年当然是欣喜若狂,九尾猫的传说在当地不知流传了多少年,而自己何其有幸,竟然成为了八尾猫的主人,还有一个不论多奢侈都能够实现的愿望!八尾猫问少年的心愿是什么,他一时之间竟回答不出来,于是八尾猫变化成一只普通的猫咪,暂且跟少年回到了他家.在之后的几天里,少年小心翼翼地与八尾相处,发现它的眼神里除了看透世事的淡然以外,竟然还有些许悲哀.当他得知了死循环的秘密之后,竟然对这只神通广大的猫产生了怜悯。

TOP

终于有一天,八尾猫待得不耐烦了,便问少年到底有什么愿望.少年想了想,问,"什么愿望都可以实现吗?"八尾不屑地瞥了他一眼.少年接着一字一顿地说,"那么,我的愿望就是,你能有九条尾巴。"
    八尾猫愣住了,眼睛里充满了疑惑,随后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恩眼神.它俯下身,舔了下少年的手,很温暖。
    于是,八尾猫长出了华丽的第九条尾巴,变成了真正的九尾猫.而少年的一生,也过得十分幸福美满。
    故事到这里结束.原来得道的天机是如此,只有遇到一个肯让它圆满的人,八尾猫才能有九条尾巴.以前的人都自私地为自己考虑,觉得八尾猫为他们实现任何愿望都是应该的,从不会考虑八尾猫的感受,可是每一条尾巴都要付出八尾猫几十年的修炼。
    当我读到少年的愿望时,着实吃了一惊,一直以来,不管是阿拉丁神灯还是雅各布斯的猴爪,人们在得到命运的眷顾时,所许的愿望都是为了自己.对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人们总是享用得如此理所当然。
    而耗费自己难得的运气去成全别人的圆满,这或许是世间最大的慷慨,最真心的回馈了。

TOP

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传说

1、伍子胥传说
伍子胥,名员,春秋名士,出生在湖北谷城县冷集常家营。
伍子胥,秉性刚强,为人正直,少年时代即好文习武,智而多谋。在他的故里至今还留下不少遗迹,像“点将台”、“剑滩”和“葵花井”等等。他的传说故事,大都与石有关,与石有缘。他的一生不仅爱石、雕石、藏石,广泛开发,应用各种石器。他更爱石人石马,石龙石凤,神奇地与石人为友,同石人习武,受到石人指点。他特别擅长修建石桥、石渠、石城、石墙,以石为武器,战胜自然灾害,打击敌人,在这些与石有关的传说故事里,伍子青所到之处广广具多,在他的故里更是数不胜数,他修建的“梯子石”,精雕的“鹰子石”,制作的“鲤鱼跳龙门”、“母猪拱天河”和亲自设计施工的“八卦石头城”,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的考验,至今仍依然健在。
历史上的伍子胥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他是第一个向“三纲五常”挑战的人,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题,突破楚平王的围追堵截,投奔吴同,借力以复父兄之仇,最终把那个杀死他父兄的楚平王的尸体从石棺里拖了出来,痛打了三百鞭,虽然有点违背情理,但成了千古复仇的第一人。以一个匹夫之身,终于完成了对一个暴君的复仇,具是痛快淋漓。千百年以来,依然警戒那些暴君,依然鼓励着平民对暴君的反抗。
伍子胥爱憎分明,爱得出奇,恨得彻底,楚平王跟他有不共载天之仇,可他对平王的儿子太子建和孙子太孙胜的生存,却付出了不少精力,遭受很多艰苦的磨难。伍子胥故里的“过江台”和“鞍子岭”就是历史的见证。这是他坦荡情怀的表露,这是真正人道主义豁达大度地体现。打开五千年中国历史,把先人的罪过放在后辈儿孙身上清算的何止万千。相比之下,伍子营的风度雅量不能不让人钦佩,这正是这个传奇人物的伟大之处。
伍子胥入吴后,得知光公子有大志,就帮助他通过专诸刺王僚,夺得了王位(即吴王阖闾),于是得到吴王的信任,后来成了吴国的相国。辅佐吴王修法制,选练兵士,整军经武,成绩卓著,有口皆碑,在攻楚伐越中打了不少的胜仗,又为吴国设计修筑了八卦石头城,造就了吴国在中原诸侯国的霸主地位。

TOP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吴越战争中死后,伍子胥又辅佐吴王夫差。吴越夫椒之战,越国惨败,几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正想允许越来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出越王勾践有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就力谏吴王乘势灭越,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
伍子胥发现夫差欲率大军攻齐,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纳,加上奸臣又从中挑拨,公元484年,吴王令伍自杀。伍子胥自杀时仍忠心不二,告诉家人转告吴王“我死后请挖掉我的双眼,将它悬挂在东门箭楼,我要亲眼看到越国军队是怎样攻人吴国的。”
伍子胥死后仅几年,越就灭了吴,应了其言。夫差在自杀前就说过“我对不起吴国臣民,对不起子膏。”他自杀时把脸盖着,说无颜见伍子胥。夫差的临终忏悔,也证明了伍子胥是个远见卓识、谋略不凡的军事家。
可“三纲五常”的卫士道们,不论是非曲直、口诛笔伐地大肆攻击,硬把伍子胥定为背叛父母之邦的罪人,用今天的眼光看,伍子膏的所作所谓,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应该赞扬,因为他是敢碰、敢闯、敢为“天下先”的英雄豪杰。
两千多年来,伍子胥敢于对抗封建伦理和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追求精神,陶治了谷城人民的思想情操,伍子胥的“智而好谋,勇而矜功”的性格,一直鼓舞着谷城人民的斗志,去为社会创造财富和精神文明,进而推动历史的前进。(谷城县)

TOP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名将,有关他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故里就在今天的湖北省老河口市。
在老河口民间,两千年来一直流传着不少有关伍子胥的传说,内容大都是伍子胥投吴前的事情。如有关伍子胥出生的传说《石龙显灵》,说的是伍子胥的母亲田姬,三月三踏青来到一深潭,见潭中有一石人兀立水中。田姬向石人祈祷,保佑伍家有个能文善武的后人。踏青回来,田姬果然怀孕,后生下一男孩,她觉得这孩子的降生和神龙有缘,就给孩子取名叫“伍缘”。后来喊着喊着,就成为“伍员”了。关于伍子胥的出生,当地还有一传说:富村乡双龙沟有一座哪吒庙。有一次田姬为求儿子,将哪吒庙里的哪吒像描绘在白绫上,揣进怀里。夜里田姬梦见哪吒从绫上飘下来扑入她怀中。后生下一男孩,似哪吒投胎。因哪吒乃兴周灭封的开国要员,故为男孩取名为员。
民间传说中,还有石人教伍子胥习武、传兵书的故事;并有伍子胥得禹王剑,二救楚王的传说。
伍子胥的传说还和老河口市许多地名风物联系在一起。如老河口仙人渡镇,传说因为伍子胥在此被楚兵追杀,被一仙人搭救过渡而得名。此外还有汉江在老河口附近的支流——剑河,两兄弟山、宋家洲、刘家洲(送留二洲)、蔡花井和炸裂山都与伍子胥的传说有关。其中最为感人的传说要数“娘娘庙”。相传原来富村乡附近有一座“娘娘庙”,修筑它是为了纪念舍身搭救伍子胥的两个村姑。
在老河口民间,上干年来还流传着一种俗规:只准给伍子胥修小庙,不准修大庙。这是因为虽然伍子胥是英雄,但他为了解恨,曾把楚平王的尸身从棺材拖出来抽了一百鞭,心胸过于狭窄。这也说明伍子胥故乡的黎民有着淳朴的古风,丑恶善美在心中自有天平,即使对伍子胥这个家乡的英雄也绝不偏袒。(老河口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