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110课堂 民间文学 田盼 第二组

小谈古神话的浪漫精神

小谈古神话的浪漫精神

  内容提要:神话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而历来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多侧重于文本表现层面,而忽视了文本中更有生命力的意蕴层面的浪漫主义内涵即浪漫精神。古神话中的浪漫精神,不仅是悲剧性的,也是喜剧性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这两则经典神话,来挖掘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浪漫精神,弥补以往理解神话的浪漫主义上的缺失。
  关键词:古神话 浪漫精神 悲剧 喜剧
  
  神话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而历来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多侧重于文本表现层面,比如强调语言风格上的瑰丽飘逸,表现手法上则突出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而忽视了文本中更有生命力的意蕴层面的浪漫主义内涵。这种内涵,则来自于贯穿文本的浪漫精神。神话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这样,不仅体现在文本的形式技巧方面,而且蕴藏和表现在文本的精神境界中。而古神话中的浪漫精神,不仅是悲剧性的,也是喜剧性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这两则经典神话,来挖掘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浪漫精神,弥补以往理解神话的浪漫主义上的缺失。
  李长之先生在论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时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浪漫即是对现实的超越,对理想的追求。所谓浪漫精神即是为信念与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参见李长之《屈原作品之真伪及其时代的一个窥测》)。古神话中众多形象身上都具有这样一种为信念与理想奋不顾身的浪漫精神,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操干戚而舞的刑天无一不是如此。但是,李长之先生的定义未免太过泛化,而就古神话而言,李长之先生所谓的理想,就是自由,建立在对死亡和虚无的超越上的自由。没有比死亡和虚无更大的现实,也没有比自由更具有原初和终极意义的理想。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古神话中的浪漫主义内涵:浪漫,即是对死亡和虚无的超越,对自由和价值的追求。所谓浪漫精神则是为证明自身存在和追寻终极意义而奋不顾身的反抗精神。
  神话,是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产物,作为人类最早最有影响的精神活动,神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接近人类,感悟生命和认识自然的独特方式,具有元典的哲学意义。而作为原始社会人类的精神创造,“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构系统和人的本质实现过程来看,全部神话,无论怎样离奇怪诞、丰富多彩,都有一个基本和统一的主题,即人,表现人的本质。”(刘魁立,《神话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页52)神话虽然说的是“神的故事”,反映的却是人的世界。神话既然是表现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自由。(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中说:“人的本质是自由”。)那么,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对“通过全部的感觉与力量在客观世界中肯定自身”的渴求,便成了古神话应有的题中之义。而这,正是浪漫精神的核心内涵。
  正因为古神话中的浪漫精神建立在对死亡和虚无的超越的基础上,古神话中总是弥漫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鯀禹治水,湘妃竹,莫邪剑,甚至开天辟地的盘古神话,无不有着死亡的底色。从这一点来说,古神话中的浪漫精神是悲剧性的。但这种悲,是悲壮而不是悲哀的,是能够引起我们的恐惧和怜悯的崇高的悲剧。我们来看看夸父和精卫的神话: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此。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次三经》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夸父与女娃的死亡,正是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悲剧。造成毁灭的施动者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是特定情境中的必然。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说过:悲剧感中能打动我们的事物,正如在崇高中一样,其基本特征都是在体积上,超乎寻常或在强力上,超乎寻常……能给我们留下悲剧印象的是非凡人物的超乎寻常的痛苦。
  夸父和精卫的神话都有一个相同的因子:不量力。夸父和精卫虽然是非凡人物,(夸父是巨人,精卫是炎帝之女),但是逐日景,填沧海终归是太过伟大的事业,结局和死一样早已注定,命定的无法实现和完成。但是夸父和精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夫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古神话中已见端倪。在这两则神话中,日景,东海,无疑是束缚自由的超乎寻常的未知的力量。由这不可抗的力量注定的悲剧性结局,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与怜悯。但正是对不可抗的毁灭性力量的反抗,使夸父和精卫成为悲壮而崇高的浪漫主义英雄。而这种力,就是所谓命。
  人的自由是对人所有力量的肯定与展示,是对束缚生命的羁绊的超越与解脱。而束缚自由的最强大对手莫过于命。以追求自由为核心内涵的浪漫精神,只有在与命运的较量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显示其悲壮与崇高。
  与古希腊悲剧相比,中国文学里,虽然不像古希腊悲剧那样有浓厚的“命运意识”,更没有将命运观念化身为三个有形象的女神,但是同样有命运观念。只不过中国人的命运形象不是人格化身,而是空白的时间和空间的意象。正如卡西勒在《人论》中说:“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联系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超越它的尺度——而这些尺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神话思想中,空间和时间从未被看作是纯粹的或空洞的形式,而是被看作统治万物的巨大神秘力量,它们不仅控制和规定了我们凡人的生活,而且还控制和规定了诸神的生活。” 陈世襄先生也说:“我们中国文学里不出现命运之神,但常拿时间不可抗的流动,和空间无穷的运化来暗示命运的力量。”
  夸父追逐的太阳,正是时间的象征。屈原的“望崦嵫而勿迫”,陶渊明的“白日沦西河”表达的都是日落西山的死亡逼迫感。而精卫填补的沧海,正是无空的空间的象征。夸父也好,精卫也好,都是要在无穷运化的时空中确立自身存在的证据与价值。这是异常悲壮的。时间的无情流逝,会让人有限的生命在瞬间走向死亡;空间的无穷变动,则会使我们所追逐的意义显出其渺小和虚无。而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正是这种对死亡与虚无的深刻洞察与尖锐痛苦,激发出人类潜藏的意志与力量,并因此产生反抗命运的决心和追求自由的浪漫精神。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加缪在《反抗者》中指出,在荒诞的世界中,惟一的出路是反抗。“我反抗,因此我们才存在。”反抗是人对某种事物的发展超出限度所做出的反应,是人的本质之一。西方存在主义心理分析学者罗洛·梅也在她的《自由与命运》中说:“我将命运定义为人类的极限与能力模式,这模式将‘命定’的种种组构起来……我们将会看到,与这些极限相遇时,人类的创造力从交界处爆发出来,命运是不可能被抹消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回应,如何活出自己的能力。”夸父和精卫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正是与命定的极限相遇时爆发出的勇气与力量吗?命运越是强大不可抗拒,反抗的主体便越是显得悲壮与崇高。
  很多评论家对古神话的悲剧精神已有详细论述。但是他们忽略了古神话的另一个方面。我们要补充的是,古神话中的浪漫精神不仅是悲剧性的,同时也是喜剧性。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则是把人生无意义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如果说中造成毁灭的力量不是来自被毁灭者自己,而是来自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来自特定的“戏剧”情境。喜剧则是小丑的自我表演,他表演得越起劲,暴露的无意义的东西越多,越是引得观众发笑,而他可能并不明了观众发笑的原因在于他自己的“无知”。悲剧的结局往往是一种意义的被抽空的虚无感,喜剧的结局则恰好相反,喜剧往往以大团圆收场,实际是对人生的一种肯定,是对希望的肯定。喜剧强调的是有意义。悲剧始于崇高的信念和理想却以虚空告终,喜剧立足于虚无,却在虚无的背后传递给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浪漫精神在追逐自由的过程中,会遭到命运的打击和毁灭,主人公因此成为悲剧和崇高的英雄。但是古神话中,有个重要的母题:垂死化生。正是这最终的“复活”,将主体从死亡与虚无中拯救出来,超越命运的束缚,在无穷的时空中获得存在的永恒意义。夸父追逐的不仅是太阳,也不仅是时间,而更多的是光明,是生命,精卫反抗的,不仅是沧海,也不仅是空间,而更多的是命运。夸父死后,其杖化为邓林,而邓林,就是桃花林,是陶渊明构建理想社会的桃花源的原型意象;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衔木石以填沧海;在命运而前,神话主人公或许如小丑一样,并不知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反抗行为的“可笑”,也不知道自己最终不能逃脱死亡或被毁灭的结局,但是垂死化生使得神话主人公超越了死亡和虚无。此生此世会有终结,但灵魂中追求自由的浪漫精神永远不会被毁灭,它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神话的结局给予我们的不是意义的被抽空,而是意义的延绵。从这个方面来说,对意义的肯定,构成了浪漫精神喜剧性的一面。
  无论是悲是喜,古神话力图要证明的是人类存在于世界这一不可更改的事实。尽管这个世界有许多未知的神秘力量,面对宇宙、自然与命运,人的浪漫精神的光芒能穿越命运布下的黑夜,点燃希望的灯塔。人类面对命运,不仅是悲壮的,更应该是崇高的。而在人类所在的时空中,超越死亡和虚无,追逐自由,寻得存在的证据与永恒的价值则是可能的。马克思将神话称作人类艺术中高不可及的范本,我们认为,和古神话中这种儿童式的纯真的浪漫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TOP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经典理解的偏差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经典理解的偏差

关键句:传统文化背景不再的情况下 我们将如何解读那些渐渐逝去的文化

  《礼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为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向我国的传统文化寻求精神上的皈依几乎成了大家的共识。而要理解千年前的文化,我们不得不依赖于浩如烟海的典籍。在对典籍的解度、理解过程中,我们就遇到了一个传播学上的问题。
  
  中国古代,无论是先秦的封建社会,还是秦统一后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社会(其后亦间或有诸侯割据),都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和家族宗法制的基础之上。于是著书者著书时自然受到下列条件的制约:
传播者的社会环境:典籍中必然打上农耕文明和家族宗法制的烙印。
传播者的人格结构和世界观:著书者是在此种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形成了为那个时代所认可的人格结构和世界观,他会以此种人格结构和世界观来取舍评判他所见的事物。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著书者认为他的书是写给与他处在相同或者相似社会背景下的士大夫阶级看的,他决不会想到今天这样的社会。
以上的因素毫无疑问的影响到著书这对内容的取舍,以及对事物的评判。
    传播过程中,文字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法,只是承载字的媒介由竹简变为纸,个别字的写法发生了变化。这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到了今天,在我们再来看这些典籍之时,会发现有许多文字明白但是无法理解。原因有三:
1. 语言环境的变化:虽然我们用的语言仍叫汉语,但从先秦到唐宋再到近现代,汉语的语法语义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文言文的模糊、笼统、感性被白话问的准确、清晰和理性所取代。
受者的社会环境:我们处在相对民主、开放的社会主义社会,农业文明早以被工业文明甚至后工业文明所取代,家族宗法制也以被完善的法律制度、道德舆论所取代。
受者的人格结构和世界观:我们人格结构和世界观的形成受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我们同样以次评判事物。

以上因素可能导致我们对文字涵义的理解出现偏差。
这里举《论语·学而》中的一句为例: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要理解这话,首先碰到的就是上面说的第一个问题,即文义理解上的偏差。在这个问题上,即使大师级人物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就好象中文翻译成英文多少会丢失点什么。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是这样翻译的: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把“犯上”翻译成“触犯上级”把“作乱”翻译为“造反”,这样明显是不遵从原意的。这里的“上”首先指父母、兄长,而由父母、兄长推及一切在“上”之人。——儒家是“亲亲”的,儒家的仁爱是从对自己的血缘亲人的爱开始,推而及于天下人,乃至花草鸟木瓦砾。而上级却只是在组织中自己所隶属的单位。 正是由于现代汉语语境把“上”的范围狭义化了,所以才导致了这个偏差。
   除了文本本身的意义,对于孝梯本身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就是上面说的第二三个问题。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统一后,面对庞大的版图和众多的百姓,在技术条件还很落后的农业文明时代,中国的统治者推行家族宗法制去稳固他们的国家。家族宗法制是基层行政的延伸。在一家之中,家长拥有绝对权威,如一国之中的国君,家长用他的权力和威望解决家族内部的纷争,维护家族利益与稳定,所以要提倡孝,让儿子顺从父亲(家长)。家长死后,家长的嫡长子继承家长的权力,称为大宗,拥有对家族的绝对权力。其他儿子成为小宗,拥有对他们各自家庭的权力,这就要求弟弟必须遵从哥哥(嫡长子),也就是所谓的梯。 在一国之中,同样实行宗法制,天子的大宗为天子,小宗为诸侯;诸侯大宗为诸侯,小宗为大夫;大夫大宗为大夫,小宗为士。一个国家就如同一个大家族,所以在治国时,统治者极力宣扬孝梯,并要求事君如父,以次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而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孝梯变得相对苍白无力,就是因为在技术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相对健全的法律解决一切问题,我们不再需要家长的裁决权,子女不再是上一辈的延伸,不再肩负着家族的担子,所以整个家族宗法制一去不复返了。而我们对于孝梯的理解恐怕也永远只能停留在“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两句话上。
   
   今天,我们说礼崩乐坏,渴望重回汉唐。可这绝对不意味着复古。可是社会环境完全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之后该如何诠释经典成为了首先碰到的难题。我不愿如朱熹一般曲解经典,把他们纳入的思想体系。我想,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历史语境中去,回到经典文本的创作语境中去。至于对深层文义的理解,则需要对当时社会文化的认同。

TOP

一学姐的课堂展示——日本动漫舶来语现象的语用思考

日本动漫舶来语现象的语用思考
                               

  近年来,日本动漫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传播,其在我国动漫市场的比重相对我国本土动漫以及欧美等其他外来动漫占有绝对优势。日本动漫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气势如虹,其附加产品也迅速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在这种外在的市场现象的背后,其语言文化也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青少年的群体中,日本动漫用语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在日常交流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特别是在网络中,已经成为必备语言。这些“潮人”用语,虽然有些“超常搭配”,但未常不是一种饶有趣味的语言现象,并且具有独特的语用意义和语用价值。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浅谈之。
  
一 ,别具一格的日本动漫语语义以及语用效果
 
 “哇,这个女孩好萝莉吖~萌死她了”
  “不是吧,你最近怎么成了萝莉控了?”
  “呵呵,御姐也有转型的时候,萝莉控才是王道啊!~”
  “唉,我还是比较控正太……”
    ……
   看完上面的对话,你是能够理解其中含义,还是感到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所言?事实上,这便是日本动漫用语渗透进日常对话后的效果。要看懂这样的对话,就必须对这些常用的日本动漫语言有所了解。在此略举几例作谈。
 
“萝莉”与“正太”
  ①萝莉(ロリ):是洛丽塔(ロリータ,Lolita)的缩写,洛丽塔原指美国一部小说《Lolita》,后在日本引伸发展成一种次文化。在动漫语用中,萝莉一般认为是实际年龄或外表在15岁以内,生理尚未发育或刚开始、且为可爱型的女生。 而它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条件。
    ②正太:可爱少年。意义类似于“萝莉”,一般被认定的“正太特质”即是年纪小、身高不高,没有胡子、很可爱的小男生。至于有喜欢这类小男生的倾向者,则可说成带有“正太情结”。
     语用举例:
作形容词使用时,表示可爱的形态:
这个人的打扮真萝莉。
我就喜欢这么萝莉的女孩子。
都到这么大岁数了,你不要太正太哦。
作名词使用时,表示可爱的女生和男生:
现在大街上的萝莉越来越多了。
这个正太真是太讨人喜欢了!
   
“ 萌”:
   在日本动漫中,此字代表刚刚从脑海里一闪而过的不夹带其余杂质美好的感情(喜爱,欣赏,使人感到愉快等)。代表喜欢,激动人心,激发荷尔蒙,可爱等等的含义。
   而在汉语中,“萌”是发芽,发生的意思。虽然在日本动漫舶来语中的“萌”,在这里不能以汉语的基本意义去理解,但意会时,却也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仿佛它在这里的意义,是从汉语本意中衍生出来的。这也许正是汉语与日语之间关联的一种微妙体现。
         而“萌”一词的词性也不是单一的,既可作动词,也可做形容词。
做动词时,表示特别喜欢某事物:
     我实在是太萌这本漫画拉!
     你什么时候开始萌这种类型的书的?
做形容词时,起到一种语法上的转换效果,也表示对该事物的喜欢。
     哇,这个玩偶好萌啊!(意义上可转换为:我很萌这个玩偶。)
     你这身打扮很萌。(意义可转换为:你这身打扮我很喜欢。)

“控”:
  出自日语“コン(c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基本的解释和“癖”相似,也可以放在名词前面做动词。表示强烈的嗜好和喜欢,有时候过于极端会给人不好的感觉,所以“控”是有些贬义意味的。但现在,大家把普通的喜欢某一事物的人也称为XX控,有时并不含贬义。
放在名词之前,做动词使用时:
我姐姐最近特别控这部漫画。
这个小女孩好萌啊,我控死她了。

放在名词之后使用时,表示对某种事物的喜爱时,我们可以说面包控,动漫控,萝莉控等等:
         我最近成为了一个面包控。
         小红是一个标准的萝莉控。

  “同人”:
  来自日语的“どうじん”(doujin),原指有着相同志向的人们、同好。而作为一种文化的用词,指“自创、不受商业影响、干扰的自我创作”,或“自主”的创作。 
  有人认为“同人”一词的语源并非来自日本,在五四运动时鲁迅或《现代文学》已曾使用“同人刊物”一词,更有人上追至《易经》的同人卦,指出这是“同人”一词的最早起源。然而,现在这个同人文化的兴起,是由日本动漫文化传入为主的。
  在具体使用时,主要有“同人志”、“同人圈”、“同人漫画”、“同人小说”等几种说法。
  “同人志”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所出版的书籍、刊物,当中以漫画或漫画文化有关的为主,绝大部分都是自资的,有别于商业漫画,有较大的创作自由度。“同人圈”则是指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因为共同爱好而形成的一个活动圈子。“同人小说” 就是指读者从一部作品中衍生出来的其它小说作品。可以是读者从一部作品中衍生出来的其它小说作品,可以是原著原人物在原著设定下所发展出的其它剧情,也可以是原著原人物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所发生的其它故事。比如我们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出家后的故事续编出来,并完全按照原著的人物设定和场景设定进行,便是一种同人小说。
    
“王道”:
  “王道”一词在汉语中最早出自孟子学说,原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圣人统治之道”。而到了日本动漫语言之中,则解为正确的道路、正确的方法,单指一样人或事物时,说的人一般对所说的人或事物充满崇拜或向往之情,并且对所说的人或事物强烈支持。
           我们可以说: 只有好好读书才是王道。
                        永远支持XX动漫才是王道。
      
        

  日本动漫用语舶来的溯源、影响及其未来
 
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条件
 
  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根源和背景。日本动漫用语舶来的语言现象自然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这种语言现象的出现和普及与日本动漫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密不可分。90年代以来,日本动漫以如火如荼的速度发展壮大,并在中国市场占有越来越多的比率。青少年一代尤其是很多“90后”,从小便与日本动漫有很广泛的接触,受到此种文化的影响也颇为深重。
  动漫语言随动漫文化的“舶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电视、新闻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传播作用之下,逐渐由动漫用语领域渗透进日常用语领域之中。我们无法忽略的是网络在动漫语言渗透中所起到的重要催化作用。伴随网络文化在青少年中大面积的普及,网络用语也极大地丰富了。动漫语言虽然并不能划归于网络用语的范围,但其发展是伴随网络用语发展的脉络而进行的。网络信息的巨大涵盖面与超快的更新速度,使得这种“新新用语”成为炙手可热的语言现象。
  再者,日本动漫语言在中国的发展还要得益于年轻人积极的创造和追捧。新一代的年轻人喜欢并且追逐新奇事物,对外国“舶来”文化的知觉十分敏锐,热情十分高涨。这种动漫语言正应景了他们的跳跃性思维和不拘一格标新立异的表达方式,逐步走出网络而渗透进他们的日常交际活动,并逐渐漫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
  
其对汉语语言以及语用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我们应该站在客观的辩证的角度看待这种语言现象对汉语言及其文化的影响。
  日本动漫语言“舶来”,它既是现代汉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对数千年来形成的既定的汉语言规则造成了冲击和威胁。一方面它是革新换代的时代精神在语言语用方面的体现,它的新进词语与不规则用法使我们的言语交流与表情达意更加生动形象;另一方面,这种语言现象打破了传统语言规约,有的甚至就是一种“文字游戏”,它们的发展和普及,使我们既有的语法和语用规约产生了一定的异化,使语用变得过于随意和无所顾虑,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其发展前景以及我们应持有的态度
  
   随及网络文化、动漫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日本动漫在中国的长久进驻,日本动漫语言“舶来”现象在中国必然也是不断地发展更新的。其社会基础也将会越来越广泛,更新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有着重要的认知意义和研究价值。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是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具有稳定性,都必须经过一个时间的考验过程,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阶段。日本动漫舶来语并不具有稳定的语用特征,而是一种流行文化,一种短暂的语言潮流趋势。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将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新的语言的诞生而被覆盖被遗忘,只有极少的部分,会被吸纳入汉语词汇或者语用的大家庭中。
  所以我们这一代,作为潮流文化的领头人,对于这种语言现象,要持有一种理性、清醒的态度。我们既需要它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使交流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和新奇性;同时,我们不能趋之若鹜,过分追新求异,而忽略了基本的汉语语言规约,“得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存在时,加以应用;湮灭后,旋即忘却。对于这种语言现象的未来,只有时间可以给以定论。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几千年宏大的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融入新的成分而浩荡前行。
   
  
  
 

TOP

(原标题:元旦放假一天 除夕恢复上班)

楚天金报讯 根据中国政府网11日消息,明年春节和国庆分别调休放假7天。春节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二恢复为正月初一至初三;元旦放假1天;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全部调休或连休放假3天。

  国务院日前决定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第二项,将春节放假起始日恢复为农历正月初一。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介绍说,经调研发现,很多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原本在农历除夕约定俗成地放一天假而且并不安排工作,从除夕开始放假让很多员工觉得浪费了一天假期。

  由安排可见,2014年只有春节、五一和十一假期通过调休方式放假,其余元旦、清明、端午、中秋都是“赶上哪天放哪天”,不进行调休。与今年的放假安排相比,明年的调休次数由7次降低到了3次,体现了民众的诉求。

  根据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明年节假日安排通知,2014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具体安排如图。(据新华社、人民日报)

  ■解读

  最受欢迎方案被采纳

  减少调休更加人性化

  为使长假安排科学合理,上个月,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在多次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新浪、搜狐、腾讯等6家网站开展问卷调查,就三套调休备选方案公开征求意见。312万余名参与调查的网民中,只有第三套方案获得半数以上支持。这套方案保留春节和国庆两个7天调休长假。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专家组长石培华说,公布的放假安排是目前条件下统筹兼顾的优选方案。这种调整顺应民意、顺应发展新变化和新需求,是对法定节假日制度的不断优化。“我认为方案三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回归了节日休息或纪念活动的本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董克用说。

  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安排与2013年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减少了调休,更加人性化,尽量使原有假期不被打乱,避免出现2013年混乱放假的情况。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全部连休3天,有利于大家更好安排工作和旅游。

  湖北大学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教授熊剑平称,由于放假天数没有变化,该方案对2014年的旅游、交通整体格局不会产生显著影响。“我希望国人能淡化黄金周,逐步向带薪休假方面发展。”熊剑平表示,上世纪30年代,带薪休假从法国兴起,现在已被全球大部分国家所接受。事实证明,带薪休假才是实现全民旅游的根本途径,黄金周只是满足现有阶段国人旅游的一个过渡方案。休假方案调整不应该去炒作、渲染,要正确认识黄金周。(记者雷闯)

  ■影响

  元旦出游量或降一半 春节长线游将供不应求

  与今年相比,2014年休假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元旦节将只有1天假期。对于新的放假安排,武汉本地的旅行社负责人表示,跟2013年同期相比,元旦出游人数至少会减少一半,不过春节长线游将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武汉春秋国旅董事长齐心坦言,旅游法出台,加上新的放假安排迟迟没有出台,一些大的旅行社都持观望态度,并没有事先安排元旦的出游线路。对于游客来说,如果对元旦假期不敏感,比如退休的老人团体,新放假安排对他们没有影响,如果是一些上班族,不一定能请到假,可能面临退票、退团。跟2013年元旦相比,势必呈现收客量下滑的趋势。

  另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旅行社负责人也表示,2014年元旦旅行社的收客量预计会下滑一半左右。

  不过,旅行社纷纷表示,这对春节出游市场却是个利好消息。中国国旅相关人士表示,元旦出游计划被阻断,就会在春节集中释放。一般来说,春节期间10天左右的长线游比较热门。齐心表示,该旅行社1月31日出发的一个欧洲团,只有40个名额,却有80人报名,缺口达一半。(记者彭鹏)

  除夕不放假对年夜饭影响不大

  2014年除夕不放假,是否会影响江城酒楼的团年饭消费?昨日,众多江城酒楼人士表示,不担心这一问题,因为年前三天的团年饭预订本就火爆,不存在因为一天没假期,就会影响生意的可能。

  记者昨晚咨询多家酒楼人士,仅有武昌一家大型酒楼的执总告诉记者,这一消息有点意外,也有点担心影响生意,但他认为总体影响不大。更多的酒楼人士表示,这一消息不足为虑,总体而言,一天的假期取消和春节在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相比微不足道。虽然也会造成少数人年三十中午无法吃年饭的可能,但相对于当天紧俏的订座情况,应该并不构成影响,完全可以即时消化。

  (记者严华)

  ■链接

  除夕放假6年后被废止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于1949年12月23日由原政务院第一次发布,分别经历了1999年9月、2007年12月和2013年12月的3次修改。春节3天假期经历了“初一、初二、初三”到“除夕、初一、初二”又回到“初一、初二、初三”的过程,其中除夕被纳入春节假期为2007年12月那次修改,从2008年至2013年共实行了6年,将于2014年起被废止。(据人民网)

  ■思考

  破解黄金周拥堵

  落实带薪休假是关键

  近年来,法定节假日集中出行导致一些地区交通和景区拥堵,调休则造成节前或节后连续长时间工作,而供求失衡带来旅游质量下降和价格上涨等一系列问题。

  对此,董克用建议通过各种方式,督促用人单位切实落实有关带薪年休假法规。这样既可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又避免全国同时休假出现交通和旅游高峰。

  石培华说:“要真正解决黄金周人满为患的问题,的确需要落实带薪休假制等措施,以更分散均衡地配置旅游资源。但也需要增加旅游景区,特别是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不断完善节假日安排,提高旅游相关行业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

  他建议制订出台相应的扶持带薪休假鼓励政策:“能否考虑在春季、秋季增加学生两个5天假期,减少暑假和寒假各5天时间。这样有利于形成与长假对接的假期,方便家庭组织休假。”

  一些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只有真正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人们根据自己的个人与家庭需求,自由安排出游时间,才能大大缓解节假日期间人流集中出游对景区造成的压力,提升人们休闲旅游生活质量”。 (据新华社)

  ■声音

  “不用再连续上班七八天”

  昨日,2014年放假安排发布后,立刻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不少网友觉得,2014年的总体休假时间没有太大的变化。有网友则呼吁,希望能真正落实带薪休假。

  网友“@_风知雨”将新的放假安排与往年做了比较后表示,“感觉没什么变化。”网友“@南米饭北馒头”调侃称:“还是原来的配方啊!”

  网友“@莎浪黑”则庆幸,过去为拼凑7天假而需要连续加班七八天的情况,在2014年将不再出现。取名为“@iam葉”的网友则表示,将根据假日表,做好明年的出行计划。

  同时,也有一些网民呼吁,与其长假大家集中拥堵过节,不如广泛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见习记者曾予星)

  

TOP

觉得除夕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面的假日,长这么大一直觉得除夕就是要和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所以说 假期调整,有些接受不了

TOP

我觉得也是,春节才是人们的最关心的节日

TOP

俗随时转。国家也须顺俗施化。除夕放假是民心问题。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