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于综合性的云南大学设置“戏剧学”专业的思考(转载的)

关于综合性的云南大学设置“戏剧学”专业的思考(转载的)

  关于综合性的云南大学设置“戏剧学”专业的思考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综合性的云南大学设置“戏剧学”专业的思考》。我是受到那位喜欢流行歌曲的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先生在前年“大学怎么办?”的讨论中说:“综合大学没有设置‘戏剧学’专业是不完全的”而受到的启发。

  他曾经担任北大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戏剧十五讲》,这套丛书的编委会主任。许先生是生物专业出身,我想他的的说法在21世纪的中国戏剧处于低谷是有道理的。

  综合大学的“戏剧学”的含义

  戏剧学,指的是文学、导演、表演,以及有关的学科。而综合大学的“戏剧学”则指的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导演、演员是完成艺术的形象创造,而学者是通过历史考证、文学概括,以及边缘学科的研究对戏剧这一艺术的美学形式沉淀后的量和性的剖析,为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发展的回顾与探索作出科学的叙述,也是艺术形象创造者在实践中的理论依据。中国戏剧分花部(昆曲之外的京腔、秦腔、弋阳、梆子、二黄、西皮等)、雅部(昆曲,如《牡丹亭》、《桃花扇》等)。有关宋南戏、元曲、明传奇到清以皮黄戏为代表的地方戏的理论著作,都来自历代文人之手。如明代昆曲从剧作结构到舞台演出的理论总结《闲情偶寄》就是生于明末,故于清康熙的李渔所著;中国戏曲第一部表演论的《梨园原》,就是清乾嘉时的文人胥园居士为演员总结的表演经验之作;在清末,云南保山人吴涛在北京任职时,常观赏京剧,《梨园旧话》,是云南历史上的云南人的第一本评论京剧表演艺术的作品。中国第一部戏剧史《宋元戏曲考》,也是北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受到西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之后,写出《宋元戏曲考》。这本空前的名作启发了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前往北京请教王国维,著《中国近代戏曲史》(北大戏曲理论家吴梅先生读后,感叹道:“吾读此书,竟不禁有厚望于吾党也。”吴梅先生是第一个把昆曲教学带进北大的中文教授,抗日时期(1939)病故我们云南的大姚县李旗屯,终年55岁)。如此例子不胜枚举。

  自20世纪以来,世界的戏剧分为三大体系:斯坦利斯拉夫体系(体验,舞台有四堵墙,演员之间的互动)、布莱希特体系(体现,舞台只有三堵墙,演员要与观众互动)、中国戏曲体系(写意,虚拟,如《三岔口》)。至今也是当代中国戏剧的学术方向,就是如何融合三个表演体系。(可举例京剧《杨门女将》的实景、话剧《周瑜拜帅》的积木堆积作布景的相互转换)

  云大在历史上对“戏剧学”的贡献至今无人比肩

  据我了解云大有四位先生在“戏剧学”的研究上有所造诣。徐家瑞(梦麟),籍贯大理,解放前从事民主运动的学者,中文系教授,解放后首任教育厅厅长、省文联主席,从事元剧语言研究,先后出版了《金元戏曲方言考》(600条俗语按笔画顺序作解释, 1948,即民国三十七年,初版1956年再版)、《云南农村戏曲史》,(云南大学西南文学研究室印行),还著有《大理文化史稿》。叶德均,江苏淮安人,1948年从湖南大学到云南大学任教,叶德均治学严谨,他认为“与其写概论、大纲之类什么,不如脚踏实地写点专题研究;写一本没有创见的文学史之类,还不如一篇坚实的考证”(《戏曲论丛·题记》)。他以此做学问的态度编著了《戏曲论丛》、《胡笳十八拍考》、《宋元明讲唱文学》。赵景深(复旦大学戏曲史专家,80年代中期病逝)、李平整理出版了叶德均遗著《戏曲小说丛考》编纂为《戏曲小说丛考》。本书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戏曲理论,中卷为小说理论,下卷为其他民间文学论文。为什么叫“遗作”呢?因为叶先生1956年7月6日,在“肃反”运动中在云南大学遭迫害,死于寓所,终年45岁。他们二位的著作,今天已是稀缺图书。他们的学术著作,在云南至今也没有人超越,可称扛鼎之作。

  范启新,昆明人,解放前的民盟盟员,他是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龙云先生创建的云南历史上的第一个艺术师范学校表演科的学生,是云南近代话剧发展的见证人,省教育厅戏剧教育队的队长,与曹禺同台作艺术讲座,也是云南民主运动的参与者,与李公朴等共同登台演讲。他在云南话剧运动史上的讲稿至今无人出其右,惜乎,未见出版,也不知遗落何方?还有一位,大家都知道的刘文典先生是研究庄子的权威,其实他是云南地方戏滇戏的“粉丝”,他与称之为云南“滇戏泰斗”的栗成之是至交,课余的时间或泡在实验剧院(现五一路的电影院),或与滇剧明星探讨滇剧的诸种属性。40年代,他几乎天天泡在滇剧场中。“光华剧场的头排两个座位被他常年包下,届时风雨无阻,偕夫人每晚必到。尤对著名老生栗成之的演唱艺术极为倾倒,称赞:“真正能保持中国之正统者,唯有滇剧。”曾誉为‘云南叫天’,并赠以诗“檀板讴歌意蓄然,伊凉难唱艳阳天。飘零白发同悲慨,省食憔悴李龟年。”(任道远《题诗赠滇伶》);栗成之编著的《滇剧指南》12册,收录经他整理改编的滇剧传统剧目,不仅是栗成之的艺术见解和表演心得,刘文典先生功不可没;1949年,京剧大师马连良到昆明演出,与栗成之会面,刘文典先生赠曰:“北马南栗” 并制作锦旗赠马连良。当代称北京人艺的于是之和上海话剧中心的焦幌为中国话剧舞台的皇帝为“北于南焦”,此提法大概也源于此吧?这是当年云大的学者造就了地方戏曲的辉煌的故事。

  他们是“戏剧学”在云南的经典!

  “戏剧学”在云大是承前启后大有可为的专业

  近代开综合大学开“戏剧学”专业之先河的是清华、北大;解放后卓有成效者为南京大学(以陈白尘先生为中心)、中山大学(以吴梅的弟子王季思先生为中心)、复旦大学(以赵景深先生为中心),至今全国几乎所有综合大学都根据地域特点创立了“戏剧学”专业,如山西大学、苏州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也设“戏剧戏曲专业”,甚至连中国传媒大学也设“戏剧戏曲专业”。这些学校的学术成果,领先于中国的专业戏剧和艺术院校(因为这些院校重点是艺术形象的培养)。

  在云南研究“戏剧学”的优势是:1、云大的领导年富力强,具有开拓之力;云大在历史上对“戏剧学”就有卓越的成绩,云南大学的中文系是“潜伏”在云南“戏剧学”领域的力量;2、从云南的戏剧发展史历史到戏剧文学研究、戏剧表演等的学术成就可谓“凤毛麟角”,基本处于“处女地”。近的关肃霜,冠之“关派艺术”(为什么叫“关派艺术?”,不是文武昆乱不挡,而是结合云南民族特点融入了少数民族元素),对此的研究远远落后,而地方戏曲更是寂寞,至于对影视的学术权威在高校也寥若星辰,都是圈子里的人在“玩”(如电影《梅兰芳》从创作到获奖都是失败的)。

  几十年来,已经没有如刘文典先生的人了。远的如明朝的蓝茂,嵩明人,字廷秀,号止庵,570年前,他的医药学巨著《滇南本草》刻本面世,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142年。他的《声律发蒙》、《韵略易通》等音韵学著,提供剧本唱词的音韵参考,比李渔的《笠翁对韵》等早200多年,并由此开创了云南学习普通话之先河;他的20折剧本《信天风月通玄妙记》被誉为云南第一剧作;清乾隆的严庭中,字秋槎,宜良人,作杂剧《秋声谱》《秦淮话别》、《铅山梦》(已失传)。抗战时期,曲学家吴晓铃在西南联大任教曾对他作了初步考证,来不及对其创作思想作研究,后来到印度、法国任教。在中国戏剧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的云南人,至今也没有学者作研究,仍是一个空白;3、云南少数民族戏剧(傣剧、白剧、僮剧、彝剧)以及以汉族农村为主的关索戏等都处于学术时代期。

  结束语

  我的发言应该是一种寄托。

  我想我们云南大学也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想用许智宏校长喜欢的那支励志的歌曲《隐形的翅膀》的歌词赠送学校领导和各位老师:“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

  2009/11/11

[ 本帖最后由 朱卿 于 2013-9-3 15:34 编辑 ]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师兄,不知作者是谁?能不能给个链接?

TOP

我忘记了,从新浪博客转载的。不好意思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