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陆燕萌]他者的文明伦理

[陆燕萌]他者的文明伦理

陆燕萌   发表于东方早报 2013-05-12 08:54

  当代中国在历史中形成,但这个过程并非单线:有些因素一直延续,有些因素逐渐转化,有些因素渐渐消耗。所以当我们关怀现实的时候,实际上所面对的是这一历史进程的总体结果,而历史思潮的生住异灭,也当然都会对今天的世界发生或隐或现的影响。日前在台湾出版的几种新书,大致上都是在讨论这一类问题:今天的社会文化从何而来?

  如书名所述,黄进兴《从理学到伦理学: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主要讨论的是道德如何从传统的思想资源转入近代伦理学的新鲜框架。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主要的部分,根据作者自己的说法,是使用“理念型态”的研究方法,阐述理学在南宋及元的创立、在明代的延续与发展,以及清末在西方新义理、新道德的冲击下所发生的转化。下编题为《儒教的反思及其他》,收录了作者的其他文章,其中相当的部分延续了黄进兴关于孔庙的研究,着力于以孔庙这个宗教性的神圣空间为切入点,来重新思考儒教到底是不是宗教的问题;另外一些文章则体现了作者个人对历史学研究的思考和对当代史学发展的观察,或与上编相互交融,体现出作者思想史研究的新高度,或者作为补充,来表现这种道德观的考察之于当代的意义。毕竟,唯有对历史有深刻的了解,才能较无偏见地关照现实。

  对历史的考察,固然可以理解现实观念的来源,但是对现实的观察,也能看到人们在历史中如何做出不断的努力以推动社会的进程。黄应贵的《“文明”之路》以人类学家的眼光,记录了从1895年至今台湾东埔社布农族的发展,可视为这种视角的成功之作。这套书建立在作者连续四十余年在东埔社的田野考察的基础上,而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这个族群经历了日据时代“文明化”的改造、国民党时代“现代化”的再创造以及当前所谓“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族群本身经历了种种变化,同时,族群也在应对这些思潮时,通过生活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反抗。作者希望能够通过田野观察找出未来应该怎样的答案,所以他对布农族民生活不厌其繁地记录,巨细靡遗到甚至连宗教仪式中不同族人之间的玩笑也记录在案。这其实已经表明,在这个各种思潮、理论冲击的时代,我们还可以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寻找出理论之外的可能之路。

  观念的冲撞所带来的不仅是观念的转变,还涉及信仰这些观念的人的认同。认同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语词,“我者”与“他者”则是“认同”这枚硬币的两个面相。李有成的《他者》没有从两“者”的关系入手,而是从他者对我者有怎样的重要性来考量。这一本从标题看起来像是非常理论化的书籍,却因为作者长期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以及他对现实社会的敏锐感受,而获得了相当鲜活的论说形式。书中提到的现实个案,像“9·11”以后不同立场的群体间对彼此的认知,电影《异形》里所展现的资本主义帝国对第三世界的恐惧与觊觎,全球化趋势下的跨国企业要如何应对“在地化”的转化,非裔美国饶舌音乐所代表的跨文化转向等等,莫不兼具现实的表现力与理论的穿透力。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对他者充满偏见、无知与仇恨的世界,而怎样面对、了解、承认甚至悦纳他者,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伦理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