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非遗大展现场:彰显民族独特气质

非遗大展现场:彰显民族独特气质

彰显民族独特气质

《中国民族报》2009-2-13



木作

  广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展演人:杨似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杨似玉跟同伴们在现场做着一个“罗汉楼”的模型,这种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栱、立柱连枋不用一根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结构慎密。杨似玉的爷爷、父亲都会这门技艺,他很自豪地说这门手艺在他家已经传了三代了。杨似玉告诉记者,在广西三江县,塔形“罗汉楼”矗立于侗寨间,顶天立地,成为侗家人的精神象征。风雨桥横卧江上,在侗族观念中是沟通阴阳两界的“生命之桥”和护寨纳财的“福桥”,因此会有很多雕琢修饰。楼、桥上的图案寄托了他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杨似玉经营着一个建筑公司,寨里的很多建筑都是由他们完成的。能为乡亲们建造实用美观的房屋、桥梁,他说自己会觉得很满足。

  新疆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

  展演人:阿布都热则克·艾再孜 牙生·木合甫力

  阿布都热则克从17岁就跟爷爷学习维吾尔族传统乐器制作技艺,他现在已经是一位手艺精湛的匠人,经他手制作的乐器,音色、外形都堪称绝美。他对记者说:“我有手艺、有智慧,想把自己民族传统技艺做好做大,但是苦于条件限制。最大的愿望是扩大规模,召集维吾尔族青年学习,不能让维吾尔族这么好的传统工艺流失。”

  牙生·木合甫力热衷于研究维吾尔族传统乐器,他是传统乐器的改良先行者。他既会设计制作乐器,也会演奏。牙生不是普通的匠人,他是新疆师范大学的硕导,在改良乐器方面颇有研究。他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我们不能让维吾尔族的传统乐器制作技艺死去,我们要传承下去。”

  吉林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展演人:金季凤(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身着蓝色朝鲜族服装,坐在陈列着各种乐器的展台之后的,是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金季凤老先生。

  金老师从父亲金瑢璇——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第一代传承人之一,家庭的影响使金老从小就与传统乐器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70年代后,金老在延吉市乐器厂和乐器研究所生产、开发、改良朝鲜族乐器。朝鲜族原本有80多种乐器,由于战乱等因素,如今很多已经失传。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也只是恢复了20多种,对此金老深感遗憾。

  退休后,金老继续从事祖辈传承下来的民族乐器制作,并精心培养接班人。对于收徒,金老说他喜欢那些能够把制作朝鲜族乐器当做毕生追求的弟子。目前,金老正在筹备出版一本关于朝鲜族乐器制作的书,目的是让现存的技艺能够传承下去。他说:“准备这个可能还要三四年的时间。”

  银作

  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展演人:杨光宾(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控拜是一个地处黔东南雷山县的苗族寨子,曾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以银匠数量多、手艺精出名,杨光宾就是从这个村子走出来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人。

  杨光宾13岁跟随父亲学艺,15岁便出师并带徒弟。这门手艺现如今已经不仅仅是家族传承,杨光宾成立了传承基地,带有16个徒弟,他的儿子也是其中之一。他高兴地转述儿子的话:“我什么也不去干了,就跟着你学手艺。”

  但杨光宾还是忧心忡忡:“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来学这门手艺的人并不多,我想多带些学生。我们苗族的传统技艺一定要保留好,一代代传下去,展示给世界。”

  四川布拖彝族银饰锻制技艺

  展演人:勒古伍拉(右)(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乃古子日(左)  乃古沙鬼(中)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享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称,有不少民间银饰工艺的能工巧匠,勒古伍拉就是其中的代表。乃古子日告诉记者,彝族银饰锻制技艺一般采取父子相传的方式,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到勒古伍拉,已经是他们家族的第12代了。彝族人“以银为贵”,几乎每个彝族人都有自己的银饰,爱美的彝族姑娘更是有精美的各种银饰品,一到节日,甚至会把所有饰品都戴上。 

  现在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喜欢彝族银饰,很多人会购买,因此做银饰的手艺人不会有生计问题,可以专心地制作银饰品。对这门手艺的传承和发展,乃古沙鬼显得很有信心。

  湖南凤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展演人:龙米谷(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头戴蓝白相间的头巾,身着浅灰格子的短褂儿,面对记者,苗族老人龙米谷有些拘谨。

  龙米谷是湖南省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人,12岁便跟随父亲学艺,现在龙米谷的儿子也成了他徒弟,延续着父子传承的传统。

  龙米谷现在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苗族银饰,每个月有6天要去赶场(即赶集)。他说每次赶场,东西很快就卖光了。虽然销路很好,但是制作银饰是一项繁杂而辛苦的工作,龙米谷每天平均要工作8个小时,不过他说:“能让大家看到我们苗族也有这么漂亮的饰品,也有流传下来的艺术,我就很自豪。 ”

  龙米谷很遗憾没有带更多的展品来北京,他说如果下次还有机会,一定带多一些,让大家都看到苗族文化的精彩。

  铜作

  西藏拉萨藏族锻铜技艺

  展演人:普布次仁   米玛

  展台边坐着两位藏族匠人,黝黑的皮肤,好看的藏袍,不时用藏语低声交谈着。当记者走近他们时,匠人面微笑起身相迎。展柜里摆放着酥油灯、转经筒等煅铜制品,展台上没有工具。由于机场安检扣下工具,所以他们不能现场展示制作过程,只能坐在那里,他们都说很遗憾。雕刻师叫普布次仁,打铜匠叫米玛。14岁就从师学艺的普布次仁告诉记者,他和米玛大概每人每月有4000元的收入,生意很好,生活无忧。他说定做煅铜制品的人很多,主要是国内外游客、寺院。他们现在带了30多个藏族徒弟,手把手地教,为的是不让藏族传统手艺失传,也期待更多的藏族同胞学会这门手艺。他们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对这门手艺的深厚感情。

  铁作

  甘肃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展演人:冶洒力海(左)

  冶洒力海是家族腰刀锻制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传统的腰刀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工序多者达80多道。

  保安族腰刀以锋利著称,有的甚至可以削铁如泥。遇有喜庆节日,保安族男子穿戴礼帽、翻领大襟长袍,束腰带、挂腰刀,足登高筒厚靴,显得威武潇洒。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但如今,保安族腰刀的传承面临诸多困难:市场变得狭窄,手工的腰刀贵,人们不愿意花高价购买。在保安族地区相继建起多家民族刀具厂,添置了新的设备,组织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技艺由原先的手工操作渐渐向半机械化发展,传统技艺出现了传承危机。“如果儿子不学就收几个徒弟,总得有人继承这门手艺吧。”冶洒力海有些担心地说。

    陶瓷

  贵州布依族牙舟陶器烧制技艺

  展演人:张禄麒(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展台前的布依族青年张禄麒很是忙碌,他是贵州牙舟陶器烧制技艺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发展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平塘县牙舟镇是布依族和苗族的聚居地,制陶艺人们将自己的民族特色如图腾崇拜、风俗信仰等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烧制出来的陶器制品别具一格,深受人们喜爱。这些陶器在牙舟地区广泛使用,如饭碗、酒杯、茶杯、还有储存粮食的容器。现在,牙舟陶器更是作为精美的工艺品在世上流传。对于传统制陶技艺的继承发展,张禄麒没有担忧,牙舟镇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了手工制作课程,学生们很小就开始学习制陶技艺。“我们的力量很强大啊!”张禄麒笑道。   

  云南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展演人:玉勐(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慢轮”是指做陶胚时用脚或者手慢慢地转动轮盘。玉勐说她是看奶奶、妈妈做土陶,自己慢慢学会的。“文革”后,玉勐所在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江北曼斗村很少有人会做这些傣族生活中必需的土陶器,她于是开始动脑筋制作,方便自己和大家。现在,土陶有了些名气,很多外面的人都来订货。尽管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用方便的电器来做饭,但是还是有很多老人愿意用土陶的器皿来做饭。特别是小沙弥化缘时,必须用一种小土陶钵。“在供佛的时候,再好的器皿都不行,就得用这种传统的土陶。还有很多节日,比如关门节时,每个村寨都要用这些陶器,如果没人做了,岂不是有钱也买不到了?” 玉勐说,她的儿子、女儿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土陶制品,但她不会特意教他们,这要看个人的灵性和接受力。通过质朴的家庭传承,玉勐尽力让这一技艺不至失传。

  画绘

  西藏自治区藏族唐卡(勉唐画派)

  展演人:丹巴绕旦(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丹巴绕旦的展台上放着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他画的勉唐画派的唐卡中青、绿两种颜色的运用比较多,背景多为山水风光。丹巴绕旦跟家里的长辈学习唐卡绘制,但现在,家里人却没有跟着他学习制作唐卡的,他的徒弟来自西藏各地。丹巴绕旦说:“唐卡在藏族人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很多人都会请佛像唐卡到家里朝拜或其他唐卡作装饰。他担心如果以后没有人做唐卡了,藏族人生活中很多重要的东西也会跟着消失,因为唐卡不仅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藏族人传承审美文化和手工技艺的载体。

  丹巴绕旦说,这门手艺现在传承上没有太大问题,很多人愿意跟着他学习。丹巴绕旦现在为西藏拉萨古艺建筑美术公司工作,他们先后完成了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著名文物古迹的维修工作。

  青海同仁藏族唐卡

  展演人: 西合道(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西合道温文尔雅,看上去更像一个学者。1953年,西合道7岁时,家里人让他跟着舅舅学习唐卡制作,那时能学门手艺还是很不错的。如今,他的儿子已经考上了民间唐卡工艺制作国家高级工。西合道说,掌握绘制唐卡的一般技巧差不多要6年的时间,如果想把唐卡画好,可能需要十多年的工夫,如果要做到高级工,则需要20多年的时间。绘制唐卡是有讲究的,比如佛教唐卡中佛像身体的各个尺寸比例都有规定。西合道说:“藏族生死都需要一幅唐卡,所以唐卡对我们很重要。现在内地有很多人会购买唐卡,进而关注和保护唐卡。我期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让这门技艺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青海囊谦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展演人:白马群加

  这个展台的师徒二人很特别,他们似乎对外界毫不关心,一门心思地捏制黑陶。白马群加生活在青海玉树囊谦县娘拉乡,12岁便拜师学艺,是黑陶烧制技艺的第三代传人,而今他培养了87个藏族徒弟。

  这一技艺主要流传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一带,分布区域单一,据考证是整个藏区唯一出产制作黑陶的地区。黑陶制品跟当地藏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坛罐、壶、香炉、酥油灯具及宗教用品等生活中的必备品都是黑陶的,其中以宗教用品和贡品最为精致。白马群加告诉记者现在买黑陶的人挺多。他有一个小工厂和一个教授制陶的学校,学校只有他一个老师教徒弟手艺。刚刚开厂建校时,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因为本钱少,只能找乡亲帮忙。后来慢慢积累了资金,规模也扩大了,收入也多了。

  织绣

  四川羌族刺绣

  展演人:李兴秀

  羌绣是流行于羌族聚居区的传统刺绣艺术。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李兴秀5岁就和奶奶学羌绣,而今已是羌寨绣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了。通过她的努力,羌绣走向国内外市场,羌寨妇女创收了,很多人开始学习羌绣。李兴秀对记者说:“原来不知道羌绣是文化,只觉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和美化生活的东西”。她告诉记者,她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建立一个羌绣研究基地,成立一个研究传习所,不仅研究羌族文化,而且召集有技艺的人才来传承羌族文化。

  本版采写: 吴艳  贾兴鹏  马衣努·沙那提别克  付黎明

  摄影:王东晖  贾兴鹏

http://www.mzzjw.cn/zgmzb/html/2009-02/13/content_58866.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