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空中生命线》出版记事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空中生命线》出版记事

《空中生命线》出版记事


老陶/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使唐山军用飞机场的通讯,雷达,导航,气象等设备遭到了严重破坏,空中飞行指挥系统全部瘫痪。当时,李升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唐山飞机场空军某部司令部负责航行指挥调度工作。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李升堂和战友们用一部没有砸坏的超短波活动塔车和跑道一端尚能使用的导航台,打破常规,大胆地指挥来自全国30多个机场,13种机型的3000多架次飞机的起降。其中有军用飞机,也有民航飞机,最多一天起降达356架次,最短间隔时间只有26秒。在15天内先后共运送伤员两万多人,运进救灾物质数万吨,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和飞行事故。为此李升堂和战友们受到中央军委,国务院的嘉奖。中央军委为他们记“集体一等功”,《人民日报》称这是“我国航空史上的奇迹”,2006年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抗震英雄李升堂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李升堂老人离休后,将自己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奋斗一生的经历写成了20余万字的回忆录《航空史上的奇迹》,其手稿有厚厚的五本之多,回忆录详细讲述了老英雄李升堂当年带领战友们在震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高密度安全指挥救灾飞机起降的英雄事迹,其中有大量珍贵的抗震史料和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李升堂老人晚年致力于唐山抗震精神的宣传,在众多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宣传唐山抗震精神的文章,每年不厌其烦的在家中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台及海外的各种媒体记者的采访,老人家在为宣传唐山抗震精神继续贡献着余热。
抗震老英雄李升堂生活简朴,为人低调,居住在同一幢居民楼内的邻居,多年来竟不知他是著名的抗震英雄。2008年7月,黄志强在唐山图书馆举办“纪念唐山抗震32周年抗震图书图片收藏展”,这是唐山大地震32年后,首次抗震图书图片个人收藏展,期间黄志强有幸结识了老英雄。老英雄当年的故事让黄志强震撼。当黄志强得知老英雄撰写了回忆录后,认为老英雄的回忆录是唐山抗震精神的真实写照,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老英雄回忆录不能成为尘封的历史。为了让老英雄的回忆录早日正式出版,2009年3月29日,黄志强以“老陶成局”为网名,在环渤海新闻网唐山论坛以《一位抗震老英雄的心愿》为题目发帖,请大家出出主意,帮助老英雄出版回忆录。帖子发出后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得到了《燕赵都市报•冀东版》的极大关注,4月7日、8日、13日,都市报冀东版接连刊发相关报道,随后被新华网、人民网等上百家知名网站全文转载。网友们关于李升堂回忆录的出版有两种设想,一是希望取得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以政府名义为老英雄正式出版回忆录。二是大家自愿捐款,自愿认购,出版回忆录,完成老英雄的心愿。对于大家捐款为老英雄出版回忆录,黄志强认为正式出版与非正式出版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正式出版会使老英雄回忆录的分量更重,更有意义。所以黄志强一直努力要让老英雄回忆录正式出版。
在网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在环渤海新闻网、燕赵都市报的大力支持下,抗震老英雄李升堂的英雄事迹和撰写回忆录的事情在媒体和网络上广为传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7月16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凤凰天下出版公司资深编辑廉勇先生打电话与黄志强联系,说他在网上了解到老英雄回忆录的事情,认为老英雄的事迹非常感人,回忆录非常有出版价值,想为老英雄正式出版回忆录。受老英雄的信任和委托,黄志强代表老英雄李升堂,与凤凰传媒集团北京凤凰天下出版公司资深编辑廉勇先生经过两个多月的沟通、洽谈,取得共识,并得到凤凰传媒集团高层领导的重视,批示一定要将老英雄的回忆录做成时代精品。2009年11月7日至8日,廉勇先生亲临唐山,代表凤凰传媒集团看望老英雄,并与老英雄李升堂签约正式出版回忆录,暂名《生死空援15天》。为此黄志强一直参与老英雄回忆录书稿审改工作,并为此书提供了部分文字图片资料。同样,编辑廉勇先生也为老英雄回忆录的审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志愿为老英雄回忆录的出版、书稿审改提供帮助的过程中,黄志强和老英雄李升堂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
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老英雄李升堂回忆录定名《空中生命线》并在2010年“7.28”前夕正式出版发行。老英雄回忆录的出版填补了唐山抗震史上空中救援的空白,是珍贵的唐山抗震历史资料,非常值得阅读和收藏。在黄志强和汲古书店经理张有路的精心组织下,7月22日,在唐山书刊市场汲古书店为老英雄回忆录举办了隆重的首发签售仪式,众多媒体现场采访,购书者蜂拥而至,百本首发莶售版《空中生命线》被抢购一空,场面热烈,令人激动。民间力量促成老英雄回忆录的正式出版,对弘扬伟大的唐山抗震精神,激励后人为新唐山的建设与发展而奋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TOP

《空中生命线》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黄志强收藏第一本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航空史上的奇迹》李升堂手稿(老陶收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空中生命线》一审稿(老陶收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空中生命线》二审稿(老陶收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顾2008年抗震展览
从唐山广播电台广播中得知唐山图书馆举办抗震展览,70多岁高龄的抗震英雄李升堂老人第一时间赶到市图书馆参观展览!老英雄李升堂的到来使在场的人们激动不己!大家围着老英雄一起回忆在那大地震发生后!度过的艰难的日日夜夜!一起为唐山人的公而忘私,不屈不挠的抗震精神而自豪和骄傲!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顾2008年抗震展览
李升堂与黄志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顾2008年抗震展览
李升堂为大家讲述当年惊心动魄的故事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顾2008年抗震展览
李升堂为大家讲述当年惊心动魄的故事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顾2008年抗震展览
老英雄李升堂为本次展览题词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燕赵都市报记者张汇采访老英雄李升堂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燕赵都市报》
抗震英雄李升堂写下回忆录《航空史上的奇迹》


2009-04-07
本报记者 张汇


■核心提示
李升堂,唐山人民不能忘记的名字。33年前的7.28大地震后,是他果断拍板,指挥开通了唐山通往外界的唯一生命通道,第一个向党中央报信,并在地面雷达等设施破坏殆尽的危难面前,用眼看、耳听、大脑分析的办法,指挥3000多架次救灾飞机安全起降,最多的一天指挥356架次飞机起降,最短起飞间隔仅26秒,被称为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时光荏苒,年届七旬的李升堂对于33年前的那段经历,仍然历历在目。老人拿起笔,伏案两年,完成了近20万字的回忆录———《航空史上的奇迹》,首次全面详尽整理了唐山大地震后空中大营救的历史全貌。
■人物介绍
李升堂,1936年生于迁安彭店子乡;1963年到唐山空军机场任调度员;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14天内,和战友用肉眼指挥的方式,指挥了3000多架次救援飞机起降,未发生一起事故;1977年5月25日,李升堂团队被中央军委授予"集体一等功";1982年,转业到唐山市司法局;1997年退休;2006年唐山抗震30周年时,受到了胡**总书记接见;2006年底被评为感动唐山十大人物之一。
■空中奇迹:14天指挥3000架次飞机安全起降
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谁第一个向中央发出了求救信号?很多人会想到开车进京的开滦矿工李玉林。33年后,重提往事,年届七旬的李升堂回忆说,事实上,早在李玉林到北京之前,唐山空军就先行通过无线电向中央报信,第一架飞往北京的唐山机场求救飞机,于当天凌晨5时50分飞离唐山,向北京南苑机场进发,并成功着陆,比李玉林早到北京两个多小时。
决定派出飞机的,正是时任空军唐山场站调度室主任的李升堂。随后他和战友们用向空军司令部发电报和向天空喊话的方式,最先向中央汇报了地震灾情。
第一架飞机顺利升空后,唐山机场高速运转起来。铁路和公路都受到了严重破坏,开辟空中通道是救灾的惟一的选择。在最需救援的震后最初14天,一批批救灾物资、救灾人员从天而降,2万多名伤员从这里转运……机场成为唐山的生命绿洲,李升堂和战友们指挥了来自全国30多个机场13种机型3000架次飞行,最多时从清早到傍晚平均2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起降间隔最短的只有26秒,没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密度之高,架次之多世界罕见,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震后第15天,铁路运输打开,陆路救援才接替空中救援。李升堂和战友们被中央军委授予“集体一等功”。
■伏案两年:只为让后人详细知道这段历史
2006年,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70岁的李升堂受到胡**总书记接见。“我说我叫李升堂,原空军调度主任,指挥飞机抗震救灾。没想到,胡**总书记连说‘我知道我知道’。”接下来,胡**总书记握住李升堂的手说,“你为唐山人民立了大功。感谢你们。”合影时,胡**总书记还问:“我挡住你了吗?”回想这些细节,老人欣慰不已。
“很多老同志劝我,别人哪有你这个经历?你不写出来,后人还有谁能更详细知道这个情况?”李升堂萌生了写书的念头。在唐山抗震30周年前后,李老先后接待了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冯小刚剧组为拍唐山大地震,也曾到李老家中寻找素材。对于来访者,老人都尽量详细地讲解。写书的想法再次萦绕脑海:我都这个岁数了,一旦有一天说不动了怎么办?写个东西,给后人永久地留下来。
其实,早在唐山抗震20周年时,唐山文史办就曾约请李升堂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当时出了个洋相,我不会写。我只上过初中,没有写过文学类的东西。”找他的人告诉他,“写史是一种责任。”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李升堂。李升堂开始有意识地看报纸文章、文学作品,学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三易其稿,最终写出了一万多字的回忆性文章《特殊飞行》,收录在《唐山百年纪事》和《唐山大地震百人亲历记》等文史资料中。“那个文章写的比较粗,很多细节并没有展开讲。”李老觉得还是有必要写一部书出来。
从2006年下半年起,老人开始伏案写作。70多岁的人,又患有白内障,用眼时间一长就流泪模糊,家人很心疼,但李老横下心:“书里写的,都是这70年的亲身经历,一下笔,有很多东西从心里汩汩往外冒,不写都不行。”
一年后,5大本、将近20万字的回忆录手稿初稿完成,此后一年,老人对这些文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并搜集大量相关图片,充实到书里。
■详细披露:震后两小时,飞机在风雨中飞向北京
如今,这部定名为《航空史上的奇迹》的传记性书稿就摆放在老人的案头。此书跨越70年,初稿17-18万字,其中有2/3的篇幅都与唐山大地震后的空中救援密切相关。这部书与其说是对李老70年人生历程的回顾,不如说是首次全面详尽整理了唐山大地震后空中大营救的历史全貌。
本书首次详尽披露了震后两小时,唐山机场第一架飞机如何起飞,如何向中央带去了求救信。当时,机场尚有两架能用的飞机,只有一架能飞复杂天气情况,李升堂果断决定派出飞机,由高永发机组领航,由空军干部刘忽然汇报灾情。飞机在暴风骤雨中升空。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地面设备被毁的情况下,李升堂和战友们向北京发电报,因找不到“地震”两字而想尽办法,又通过过往的飞机转达灾情。当高永发机组着陆在南苑机场时,中央军委的专车火速将他们送往中南海。“在以往的回忆材料中,这段历史写得很概括,以至于到底是谁第一个向中央报信,最初的救援通道怎样建起来的,许多人并不清楚。”
书中还详细记录了最惊险的一次着陆:第一架搭载着全国矿山救护专家的专机到唐,恰逢暴风骤雨,气象员紧张到手哆嗦,李升堂指挥若定,飞机连续3次穿越乌云,寻找跑道,最终安全着陆。救护专家下机后,唐山外事办的人恳求这架飞机能将在唐的50名外国友人带回北京。当时的国情下,随便运送外国人,不允许。又是李升堂果断拍板,50名外国人登机起飞,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外交部专机”。
李老评价说,本书具有历史性、奇迹性、知识性和真实性的四大特点,青年人能从中受到教育,老年人能从中找到乐趣,而对于地震,人们更能够找到最真实的历史。
■大家期盼:书稿应尽快完善尽快出版
“咱这不比作家的作品,说它是砖,还没有经过烧制,说它是块玉吧,书中确实有很多好的东西,但还没有经过雕琢。这本书如果能够出版更好,如果不能出版,就当给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提供一些资料吧。”说起自己的书稿,李老的心态非常平和。
写书过程中,来访者通过文稿深刻了解了震后的那段历史。大家都认为,这本书应该成为有关地震文化、有关唐山抗震精神、有关城市品格的宝贵文献。大家提议,老人应该将这本书尽快完善,正式出版。
曾为李升堂拍过专题纪录片的龙裔传媒公司的王子囡等人帮助老人把书稿录入了电脑;唐山市广播电台的冉茜帮助李老修改字词错误;部队转来《南市报》有关“第一架飞机去北京报告唐山大地震灾情”的采访;老战友也纷纷为李升堂写来回忆性的材料……
另一位对此书的出版怀有极大热情的是唐山抗震文化的收藏者黄志强。这位40多岁的唐山汉子,亲历过唐山大地震,对唐山地震文化等情有独钟。2008年,他与李老结为好友。对“出书”,他比老人更加热切。
黄志强在网上发布帖子,将李老晚年写书的种种努力向大家做了介绍,并将老人书中的一些精彩内容进行了披露。
“这部书的精彩与惊险足可以拍成一部电影。”黄志强说,唐山本土作家和地震亲历者写大地震的有影响力的作品几乎没有,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是写唐山地震大营救中陆路救援、赈灾,而对于空中救援通道的记录几乎是一片空白,理应把这段唐山上空的奇迹正式出版,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也为唐山人文建设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TOP

《空中生命线》
首发签售!圆满成功!场面火爆!令人激动!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3-2-12 08:2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空中生命线》
首发签售!圆满成功!场面火爆!令人激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