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蛇年说蛇】2013岁时与生肖专题汇集帖

[王宪昭]蛇年话蛇添福

作者:王宪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4 |



资料图片


  今天,看到张勃博士的《蛇年话蛇》,很受启发和教育。扳着脚趾算了一下日子,发现马上就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据说过了小年再过几天就是大年,今年的大年是个蛇年。虽然平日里对蛇有点毛骨悚然的潜意识,但很多人时不时地冒出一句“金蛇狂舞”,听起来好像是吉利话。于是,也来点“蛇年话蛇”凑凑热闹。

  还是从自认为比较面熟的神话母题方面说说吧。

  美国有个叫汤普森的人,自从与一个叫阿尔奈的人创立民间文学类型学的AT分类法之后,就一发而不可收,开始专门捣鼓民间文学的母题索引,粗略看了一下他的6卷本母题索引大书,查找出汤先生关于蛇的母题与代码如次:

  蛇(B91);蛇的产生(A2145);蛇是邪恶的动物(A2523.2);蛇为什么蜕皮(A2483.1);有腿的蛇(B765.23);蛇为什么没有腿(A2371.3.1);蛇引魔进入天堂被除去双脚(A2236.2.1);蛇为什么脑袋小(A2320.1);蛇原来有角(A2145.0.1);蛇的牙齿的产生(A2345.5);蛇为什么有毒(A2532.1);蛇的颜色的来历(A2411.5.3);蛇的食物   (A2435.6.2);蛇与人交换得以永生(A1335.5);杀不死的蛇(B765.7.1);神奇的蛇(B176.1);双性蛇(B726);巨蛇(蟒)(X1321.1);双头蛇(B15.1.2.1.1);会说话的蛇(B211.6.1);美女蛇(B29);蛇的魔力(B176);蛇是预言者(B145.2);蛇是房屋神(B593.1);有智慧的蛇(B123.1)

  汤氏母题索引中关于蛇的母题主要就是上面这些。看官可能会发现,汤先生的母题类型与逻辑顺序有点乱,其实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不容易了。

  如果对照一下中国各民族神话,我们会发现,关于蛇的神话母题更为丰富多彩,会远远超过汤先生当时的设计。

  一、蛇的产生

  1.蛇源于某个地方或自然存在

  蛇从天上来【满族、汉族】

  2.蛇是造出来的

  恶神造蛇【汉族】

  3.蛇是生育产生的

  天女生蛇【纳西族】

  人生蛇【汉族、珞巴族】

  龙生蛇【哈尼族、土家族】

  葫芦生蛇【基诺族、黎族】

  粪生蛇【高山族】

  卵生蛇【水族】

  女子与蛇婚生蛇【高山族】

  4.蛇是变化产生的

  神的血变蛇【藏族】

  恶魔变蛇【门巴族】

  人变蛇【汉族】

  龙变蛇【汉族】

  雪变蛇【彝族】

  肠子变蛇【苗族】。如彝族神话说,恶人的肠子变蛇

  其他特定的物变蛇。如普米族神话说,魔王吐出的气变毒蛇;苗族神话说,蛇是天上打下来的太阳;藏族神话说,魔鬼的尾巴变蟒蛇;拉祜族神话说,树根变蟒蛇。等等。

  二、蛇的特征

  1.蛇为什么蜕皮

  神规定蛇蜕皮【汉族】

  蛇与人交换后开始蜕皮【汉族】

  神为惩罚蛇让它蜕皮【汉族、苗族】

  蛇蜕皮是因为屎壳郎传错话【壮族】

  2. 蛇为什么没有腿

  蛇遭惩罚只能爬行【汉族】

  蛇原来的腿是被砍掉的

  蛇的脚被晒掉【布朗族】

  蛇引魔进入天堂被除去双脚【汉族】

  3.蛇是邪恶的动物【汉族、维吾尔族、撒拉族】

  4.蛇的其他特征

  蛇为什么脑袋小【汉族】

  蛇原来有角【鄂温克族、满族】

  蛇的牙齿的产生。如锡伯族神话说,天神赏赐给蛇毒牙

  蛇为什么有毒。如汉族神话说,以前人用蛇做绳子,神让它有毒后防身

  蛇的颜色的来历

  三、与蛇有关的其他母题

  如,1. 蛇的居所

  侗族、珞巴族神话介绍了“蛇住洞中的来历”;壮族神话分析了“蛇不能与人同住的原因”。

  2. 蛇的食物

  锡伯族神话说,“天神让蛇吃青蛙”;仡佬族神话探讨了“     蛇为人类捉鼠的来历”。

  3.蛇的婚姻。汉族传说中的法海你、你、你不懂爱,搞得素贞小青很无奈,也算个数吧。

  ……

  中国各民族神话的“蛇”,可谓群蛇乱舞,眼花缭乱。但蛇又的确是人们关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因为它的无腿乱窜,天冷能眠,僵而不死,脱皮善变,不但成为龙的主体,而且成为民俗中的大仙,有的研究者还说蛇这个东西与男女性器有关,反正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窃以为,只要不是农夫遇到的那条蛇,都是可以表扬的蛇。

  因时间已晚,小年的钟声已敲响过一阵子,并且涉及的关于“蛇”的神话及母题实在太多,不再一一详细列举,具体的情节与出处,以后再与读者分享,今天到此,故作神秘状吧。

  许仙去也。

  写于迎春斋

  2013.02.03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TOP

蛇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我省学者杨顺清谈蛇年

[作者:王远白  来源:贵阳新闻网 | 发布日期:2013-02-04 |

  “蛇同人类有着极其悠久的不解之缘。在我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曾经是美好的象征,是受人崇拜的形象。”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杨顺清说:“蛇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传说中的炎黄始祖,女娲这一氏族,正是以蛇为图腾崇拜的。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上古先祖多蛇形。人类的始祖伏羲氏、女娲氏都是人面蛇身,他们两神的交合便产生了人类。”

  “蛇年的来历,与我国古代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法有关。”杨顺清教授介绍说,将十二生肖和年号结合起来,就可以查出准确的年份。“人们习惯把某年出生的人确定属于该年的生肖。如2013年农历的天干地支为癸巳,生肖属蛇,即2013年是农历癸巳属蛇的生肖年。”

  杨顺清教授说,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先贤们智慧的结晶。从古至今,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代代相传,留存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成为民间历史记忆最通俗的代码、符号和象征。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几千年来熔铸在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难以磨灭的徽记———属相,还有那令人魂牵梦绕的“本命年”情结。  

  蛇年的传说故事

  “《七妹与蛇郎》曾是上世纪风靡一时的贵州花灯剧。”杨顺清教授说,与蛇有关的故事十分感人:《七妹与蛇郎》叙述张家庄姊妹七人上莽山采茶,蛇郎赠七妹宝珠定情。婚后,夫妻勤劳持家,生活富裕。大姊贪羡七妹美满婚姻,将七妹推入井中,自己伪装七妹。蛇郎逐渐感到假七妹性格、品德与真七妹不同,十分苦恼。后得蜂翁与其他姊妹相助,用宝珠救活了七妹,大姊羞惭投井,蛇郎、七妹共庆团圆。

  “剧本刻画了七妹、蛇郎的勤劳善良和对爱情的忠贞。”杨顺清说,《七妹与蛇郎》语言富于民间文学色彩,比喻生动,质朴优美。表演艺术上运用了贵州民间花灯舞蹈动作。唱腔在民间花灯曲调基础上进行了选择与适当加工,保持了传统花灯音乐的特色。

  蛇年的风俗禁忌

  “告别龙年,迎来蛇年。”杨顺清教授说,蛇是十二生肖中最神秘的一个,它象征智慧及一种不怒而威的权力。

  杨顺清教授还介绍了蛇和龙的关系:蛇于龙之后,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六。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神物,是华夏民族最终的图腾。但龙是由蛇而来,龙的主体(龙颈、龙身)是蛇的形象。先有蛇,再有龙。然龙大蛇小,故人们常称蛇为“小龙”。崇蛇风俗,源远流长。《韩非子》说:“飞龙乘云,腾蛇乘雾。”龙蛇并称,龙年去,蛇年来。“蛇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在古人的观念里,造物主女娲创造人,也创造万物。传说在夏商周三代,吉祥的龙就是由蛇加以神圣化之后而形成的。”

  有网友说,蛇年不宜结婚。对此,杨顺清教授认为这种说法没有根据。杨顺清教授说,生肖文化在农耕社会中自发自在地世代流传,甚至还载入《皇历》,使其家喻户晓,影响深远。生肖,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元素,已渗透到亿万人的生命时间确定和记忆的习惯中,渗透到人的赖以生存的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到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人生重要历程中,甚至影响到精神层面的信仰与命运观念。“所以,网络上有人说,蛇年不宜结婚。其实,十二属相不等于是人的属性。从文化科学的视角看,蛇年不宜结婚是没有根据的。”

  杨顺清教授还列举了国外的蛇文化。他说,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之外的巴比伦、希腊、埃及、印度等国,也有十二属相的民俗,并且毫无例外都有蛇。

  杨顺清教授说,在《圣经》故事中,伊甸园的蛇,敢冒上帝的禁律,启发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使人类从此知善恶,有七情六欲。蛇的这种壮举,同偷天火到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是一样伟大的。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宠幸物正是一条象征智慧和长寿的蛇。宙斯使臣赫尔墨斯手中也总是握着一根象征特权的双蛇杖。至于印度,更是一个充满灵蛇崇拜的国家。

  “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历尽磨难,不屈不挠,把心中美好愿望寄托于某种动物,又赋予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但愿蛇年祖国金蛇狂舞,万紫千红,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TOP

虚与委蛇的“蛇”为何读作“yí”?学界有三种说法

中新网 2013年02月04日 10:39 来源:扬子晚报

  “蛇”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shé和y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委蛇(wēiyí)中蛇读作yí。近日,有读者向本报提问:为什么虚与委蛇中的“蛇”读作yí而不是shé?记者采访及查找资料后发现,关于“蛇”的读音,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个。

  通讯员 米雁 扬子晚报记者 朱威

  观点一:“委蛇”是联绵词,只记音不表义

  现代汉语中,“委蛇”连用的时候是个联绵词,“蛇”不读shé,也不指爬行动物。联绵词就是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组成词的两个字只表音,不表义,如葡萄、伶俐、骆驼等。因此,一个联绵词往往有多种写法。比如“委蛇”还有“委它”、“逶迤”、“逶迆”、“逶蛇”、“威夷”等词形。都读作wēiyí,含义也是绵延曲折的样子。

  古人用字没有现代规范,加上不同地域的用字习惯、方言以及时代变迁,造成现在一字多音的情况。在不少汉语研究著作中,学者常常举出“委蛇”这个例子,来说明联绵词只表音不表义,要解释这样的词,只能“因声求义”,不能看文字。

  链接:宋代的洪迈在《容斋五笔》中,说“委蛇”这个词有12种变化;明代的方以智在《通雅》中搜罗了“委蛇”的32种书写形式;近人符定一更是在《联绵字典》中,罗列了“委蛇”的84种不同写法。“委蛇”真可以说是联绵词的“变体之王”!

  观点二:“yí”是继承了古音的读法

  因为历史和地域分割的原因,古籍中同一个事物往往有好几个同音词来记载。记者查找了许多文字学书籍发现,经过考证,“委蛇”最初的字形是“委它”。“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当中,就是“蛇”(shé,爬行动物)的初文。同时由于“它”、“也”二字上古时期的形体、读音都很相近,古籍当中二者常常通用,故而以“也”“它”为声符的“蛇”“迤”“迆”等字上古音读音一致或相仿。唐陆德明《释文》中,“‘虵’,本又作‘蛇’,同音‘移’”。而“也”与“移”的上古音是相同的,都为余纽,歌部。在《字汇补》一书中,“委蛇”之“蛇”古音为“以遮切,音耶”。

  而随着历史上语音的演变,上古音中原本读音近似的“它”、“也”、“蛇”、“迤”、“迆”读音发生了改变,发展到当代,有些读音的差距已经很远了。“虚与委蛇”的“蛇”,因为凝结在一个词中,没有像其他词汇里的“蛇”一样发生很大改变,依然保留了古音读法。

  链接:古籍中几个同音词记录同一个事物的类似例子还有伏羲、宓羲、包牺、疱牺、伏戏等,他们在上古读音都一致,都是对“伏羲”名字的记录。另外,书本上记载的“音”只能说是拟音,至于上古时代具体怎么读,现代人已经不能准确地读出来了。

  观点三:表“曲折通过”时,“蛇”读作“移”

  “委蛇”中的“委”,是弯曲的意思。因为造字时取的是禾谷垂穗时弯曲的样子,所以它的意义符号是“禾”,“委”字下面的“女”字也有柔顺的意思。因此,“委蛇”的本义,也就是随弯就弯的蛇。

  随着时代的发展,“委蛇”产生了不少引申义。比如“蛇”是细长形,“委蛇”可以表示“绵延不绝”;蛇性好曲,“委蛇”也可以表示“曲折婉转”等。不管如何引申,都是从虫蛇的特性而来的。记者发现,“委蛇”最早见于《诗经》(“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用的就是引申义。

  宋朝陈彭年等人编著的《广韵》中,有这样的说法:当“蛇”表示“曲折通过”时,其读为“弋支切,音移”。

  链接:在《庄子·达生》中,“委蛇”被形容成“其大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的模样。这里的“委蛇”仍是本义,不少人因为这句话判定“委蛇”是鬼怪,鬼怪是虚幻的,“虚与委蛇”的意思就是懒得跟鬼怪打交道,假意敷衍。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虚与委蛇”这一成语的确是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但用的是“委蛇”的引申义,即随便应顺。

TOP

蛇年《故宫日历》以生肖为主题 西周银蛇饰抢眼

中新网  2013年02月03日 12:03 来源:钱江晚报

  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2011年,生肖开始成为新版《故宫日历》的主题,十二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

  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十二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

  “收入《故宫日历》的只是故宫藏品中的沧海一粟。”《故宫日历》责任编辑王冠良介绍,“这里面有商代夔纹小臣缶方鼎,唐代白釉双龙耳瓶,元青花云龙纹梅瓶,清代平金九龙座屏风,有雍正的朱红玺印、乾隆的剔红飞龙宴盒、御用的三足金杯、帝后们的龙袍,更有故宫九龙壁、雨花阁上的龙雕。”

  为了展现纹饰繁缛的雕漆、玉器,龙年的《故宫日历》升级成了彩色版。“虽然有读者更喜欢黑白的怀旧效果。只是怀旧与清楚地呈现,实在难以两全。”

  到了2013年,生肖蛇成了一个难题。古人不爱拿蛇做文章,相关藏品稀少,于是今年的日历不得不另辟蹊径,树立别的相关主题。

  “但封面上的生肖图标已成定例,不能缺少。”王冠良说。为了寻找适合做成生肖图标的文物纹样,编辑部可谓绞尽脑汁。

  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一件流失芝加哥美术馆的西周青铜盘蛇饰让人眼前一亮。

  “这件文物除了头部双眼、双角等简单刻画之外,身体并无纹饰。封面上的烫金很难表现文物本身的斑驳,因此我们减少了蛇身长度,增加了纹饰,烫金之后略有斑驳,恰好符合表现沧桑感的目的。”

  现在,马年的《故宫日历》已经开始编纂。王冠良透露,有些珍品已列入“必选”行列,“比如宋代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元代赵孟頫《浴马图》卷,金代赵霖《昭陵六骏图》卷等知名画作都会一一呈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