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云大展示周】(第9集)云南的口头传统

蒙古族

《金香炉》:相传在元代,蒙古族在云南省通海县曲陀关一带驻守,们放牧、打渔,聚攒了大量的财宝,秘密贮藏起来。而寻找这财富的线索,就藏在蒙古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民谣中。后来,一些聪明人识破了“金香炉”和“桥倒碑修”这两个民谣的秘密,找到了隐藏的金银财宝,但能买通三座县城的财宝仍大量隐藏在曲陀关,只是机关未被识破而已!
    《阿扎拉》:相传阿扎拉是个勤劳、智慧、善良的蒙古族青年。他在草滩上用牧羊鞭画个大圈子,牛、羊就会乖乖地呆在圈里草。当小朋友们思念故乡,向往大都燕京时,他只须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骑上他的牛鞭子,就能到燕京去,到了首都后,所需要的费用就靠阿扎拉在他们手心里画的圆圈——元币。
     传说中,阿扎拉可伏龙降雨,所以在解放前,每当干旱季节,人们常到阿扎拉神庙祈雨。
    《金香炉》的故事在赞美元代蒙古都元帅镇守曲陀关繁华的同时,又歌颂了蒙古都元帅对后世的遗惠;而《阿扎拉》的故事则在歌颂了蒙古族先人神奇聪明的同时,又反映了人们对元代首都的怀念。这些传说,在维系蒙古族心理状态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TOP

苗族

苗族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苗族古歌古词是苗族神话和口碑历史的主要载体,亦称苗族史诗。它主要包括开天辟地、铸日造月、射日射月、人类起源、洪水滔天、兄妹结婚、战争迁徙等篇章。流传于黔东南的“苗族古歌”长达8000行。湘西的《鸺巴鸺玛》长达5000行。这些苗族古歌古词有曲调、可呤唱,有的地方只兴呤诵了。它们一般由巫师或理老或专门的歌师在节日、婚丧嫁娶、祭祀活动及其他聚会场合诵唱。也有一些地方苗族神话是以散体文学的形式传承的,其所述内容与古歌大体相同。西部苗族中还流传着《蚩尤神话》。古词包括议榔词、理词、巫词,一般没有曲调,以韵文和谐声体念诵,语言的组织十分巧妙,多对偶句,诵来朗朗上口。苗族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叙事诗。如黔东南的《仰阿莎》、《贞芙秀尤》、《张秀眉之歌》、《哈迈》等。这些叙事诗也同时以散体文学形式流传,其性质有传说和民间故事两类。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嘎百福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在民间诗歌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时而叙述时而呤唱,其内容多是反映民事纠纷和社会现象方面的真人真事。
   苗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其题材涉及到英雄人物、机智人物、普通人物、地方风俗由来等等。比如《张秀眉的传说》、《项崇周的故事》、《反江山的故事》、《仰阿莎的故事》、《雷公山的来历》、《拉鼓节的由来》、《苗家“吃牛”的由来》。民间故事中反映青年人爱情生活和揭露社会丑恶现象的作品很多,如《哈迈》、《樵夫和龙女》、《能祥》等。苗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曲、芦笙调、唢呐调等。苗族传统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芦笙和鼓是苗族地区普采用的传统乐器,清代以后,东部地区苗族已逐渐不用芦笙。芦笙在苗族文化中具有民族象征意义。鼓分为牛皮鼓、铜鼓和木鼓三种,东部苗族多使用牛皮鼓,中部苗族用铜鼓和木鼓都有,西部苗族中铜鼓较为普遍,西部有些苗族地区已不用鼓。许多苗族地区还在婚丧场合中使用唢呐,丹寨一带流行古瓢琴,系以桐木凿空制成。苗族青年男女喜欢吹奏木叶、口弦,借以传情达意。

TOP

纳西族

丽江纳西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早在几千年前,纳西族创造出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纳西语称为“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痕迹,即指写或画在木石上的文字符号。又称为“东巴特额”,意为东巴文或东巴书。纳西语称为“哥巴特额”,“哥巴”意为弟子,说明这种文字为后世东巴弟子所创造。用象形文字写下的书,因多在东巴教作道场时念诵,故称东巴经。东巴经可分作八个大类(也有分作十二类的),大类之下还可分为若干小类,不雷同的约有500多卷(册),其藏书国内外约有2万多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纳西族口传神话主要有天文神话、山岭植物神话、动物神话,如始祖神话、射日神话等。  
    天文神话有《太阳月亮的来历》、《七星与昂星》等。其中《太阳月亮的来历》是天文神话的代表作。这个神话说的是:古时天上有9个太阳、7个月亮。9个太阳出来时,大地就起火,人类无法生活,祈求大神念咒语,咒落了8个太阳、6个月亮,天上就只剩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了。这类神话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纳西族先民朴素的太阳崇拜和女性崇拜,以及对天文学现象最原始的想象。   植物神话《矮松的来历》,形象地解释了松、栗地域分布的自然现象。动物神话《人鸡换寿》、《人狗换寿》,反映出狗、鸡在纳西族初民生产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射日神话《顶靴力士》,鲜明地突出了人的力量,表达了纳西族先民战胜干旱这一自然力的强烈信念。    
     东巴文学,是祭司东巴用象形文字书写在经书中的文学作品。它不同于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一个独立的范畴。东巴文学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按题材可分为创世神话、降妖伏魔神话、战争神话、爱情神话。生产劳动歌、习俗长调等。有视语谣谚、史诗、神话、故事、习俗长歌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史诗和神话作品。创世诗史《崇搬图》(通译为《创世纪》或《人类迁徙记》,英雄史诗《东埃术埃》(通译为《黑白之战》)。这两部史诗均有多种反映整理本问世。   
     《创世纪》谱写了一曲纳西祖先的颂歌,表述了古纳西人对于世界万物和人类起源、变化的朴素认识,突出了贬神褒人的思想,展示出纳西先民艰苦卓绝创世立业的历程。沤歌了他们征服自然、抗击暴力的英勇斗争精神,沤歌了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智慧和力量,表达了纳西人憧憬幸福、追求光明,期望民族繁荣昌盛的思想。《黑白之战》集中描写了部落豪酋崛起的英雄时代的战争风貌,揭露和鞭挞了黑暗与邪恶,热情歌颂了光明,伸张了正义,表达了古代纳西人追求、捍卫光明的理想和愿望。   
     这三部诗史是东巴文学的精品,并称为东巴文学三明珠。   
     此外,还有反映纳西族先民驯化动物的《马的来历》和《虎的来历》,反映狩猎时代艰苦劳动和斗争生活的《鹏龙争斗》、《高勒趣》,反映古代纳西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崇仁潘迪找长生药》,反映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拼斗的《丁巴什罗》,鞭挞宗教祭司不劳而获行为,歌颂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幸福的《普迟乌潞》,鞭挞、嘲笑富豪贪心阴毒本性,表现穷人不怕富豪威迫的《富人偷牛》,还有讽刺、鞭挞富豪阶级醉生梦死心态,表现古代纳西人民豁达开郎的《买寿卖寿》和《三女卖马》等。    
     纳西族的民间传说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山川湖泊、胜迹风物、节日习俗、人情世故等方方面面。   
     山川传说中有生动介绍长江第一湾、玉龙山、哈巴山、虎跳峡等奇观形成的《金沙姑娘》;把玉龙雪山拟化为降魔除妖英雄的《玉龙山的传说》;还有《阿老菊》、《阿奶菊》、《拉市海》、《犀牛潭》、《老君山九十九龙潭》、《石门关》、《金垒岭》、《鸡公石》、《龟山》等作品。风物胜迹传说中,最著名的是《龙女树》和《达勒·阿萨命》两篇。前篇通过塑造龙女这一美丽形象和她的爱情悲剧,揭露和控诉了木天王的残暴统治,歌颂了民族间的和睦友爱,赞美了龙女和崩王子的忠贞爱情。后篇着力刻画了阿萨命这个具有鲜明反抗性格的形象,热情歌颂了她敢于向等级制度和门弟观念挑战,向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挑战,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在风物传说中还有《石牌坊的来历》、《木楞房的来历》等作品,把批判矛头直指木天王。节日传说有《北岳庙会》、《火把节》等,脸炙人口。《金兰姑娘》、《麦良和忽必烈》、《阿得姓木》等史事传说,反映了磨些与南诏的姻亲,民族团结、民族友谊和木姓的来历。    西族的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有控诉旧制度的悲剧故事《阿套五勒古》、《杜鹃鸟的来历五《口弦的故事\爱情故事《放猪栽桃X《拉科与莲命五《阿才与米花五《龙女和樵哥》《宝猪入道德伦理故事《挖金子又《石门关入《银洞又《金钟的故事五《金鸭子入《洒丹尼《孤儿与神蛙》、《洗眼塘》、M木盒》、《两兄弟分家》、《宝妹》、《阿喂鸟》、《瘦袋姑娘》、《迫害》;斗妖故事《两姐妹》、《夜不绩麻》;民族交往的故事《瓦匠落户》、《酿酒师傅》;破除迷信故事《山神爷》、《吃鬼》,从一幕幕幽默讽刺的喜剧中,诙谐风趣地再现了阶级对立的真实历史,反映了剥削阶级的腐朽生活和劳动人民作牛作马的情景,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和敢于反抗斗争的无畏精神。  
     纳西族文学中,有很多独具一格的传统大调,即民间口头叙事长诗(歌),产生于明清时期。有“大调十八调”之说。传统大调可分为欢乐调、相会调、苦情调三大类。   欢乐调,纳西语称“花华本”,反映男女青年劳动和爱情生活,结局圆满,属于欢乐类型的古典大调。主要作品有《猎歌》、《赶马》、《烧香》。其它还有《文考》、《武教》、《筑城》、《划船》、《放鹰》、《金筝之歌》等。   相会调包括《雪柏相会》、《鱼水相会》、《蜂花相会》、《星星相会》、《孤鹰孤雁会》、《樟子嫩竹会》、《独叶独花会》、《马鹿水獭会》、怕露仙草会》、《麒麟凤凰会》、《日月相会》、《短笛古筝会》等,计有40余调,其中以前三调最著名。相会调用特定的象征手法描写相会恋情。用以物拟人、隐喻的手法和浪漫想象,歌颂纳西族男女青年向往婚姻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情景。   苦情调,侧重叙述男女主人公生活苦情的大调,主要作品有《游悲》、《牧羊调》、《牧象女》、《逃到好地方》等。其中前两调最著名。《游悲故意为《殉情调》、是纳西族情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歌谣,属于短小民歌。有传统古歌和随编随唱的即兴歌。按内容可分为生产歌、风物歌、习俗歌、情歌、喜歌、苦歌、婚歌、挽歌、猎歌、牧歌、儿歌等。传唱最早的劳动歌有《打稗子歌》、《打猎歌》、《织麻歌》、《取火歌》等,多为采集、狩猎、游牧时期的古歌。进入农耕后产生了《天女洗麻歌》、《搓线歌》、《放牛山歌》、《劝牛歌》、《耙田歌》、《栽秧歌》等。风物歌有《干木之歌》、《玉湖水》、《三思水》等;习俗歌有《祭畜神歌》、《喊丰收神歌》;仪式歌有《量米歌》、《敬酒歌》、《穿裤子歌》、《穿裙子歌》、《洗马歌》;巫歌有《招魂歌》、《送鬼歌》;婚仪歌有《结亲歌》、《求婚歌》、《祝婚歌》、《送亲歌》、《劝女歌》、《喜歌》;丧仪歌有《含殓歌》、《谢恩歌》、《送葬歌》。   纳西族民歌,多用《谷气》、《喂默达》、《阿丽哩》、《哦热热》等曲子演唱,情歌则多用《时本》调吟唱。  
     寓言和童话多为动植物故事。寓言有《聪明的小兔》、《兔子和熊》、《兔子和青蛙》、《斑鸠借粮》、《猎狗和猫》、《狡猾的鳝鱼》、《狐狸和公鸡》、《药王的故事》、《乌鸦笑黑猪》、《以少换多》等,从不同侧面说明弱能胜强、智慧能战胜野蛮、万物各有其能等简单哲理。   童话有《燕子和葫芦》、《道士、白兔和山羊》、《猴子、兔子和狐狸》、《布谷鸟和雉鸡》。《蜈蚣、马鹿和公鸡》、《属相的故事》、《乌鸦和青蛙》、《麦子和养子》等。   
     纳西族民间笑话很多,有讽刺型笑话《公钱母钱》、《学官话》、《傻子当附马》等。其中《公钱母钱》讲述小财主攒了不少钱,舍不得花,天天数钱肥什么事都忘了。家里的母猪下小猪,他很奇怪,人家说母猪配公猪,就会生小猪,他牢记这话,把小猪背去卖。买主给他钱,他说:“这钱跟我家的钱一样,都是公的,我要些母钱回去,好下上几窝小钱儿”。讽刺了财主贪财、迷财的嘴脸。幽默型笑话《在暗中》、《藏牛头》、《有名无实的猎手》、《分钱》、《馋嘴婆》、《大话客》等等。诙谐笑话《买镜子》、《骡蛋》、《近视老倌》、《席子衣裳磨盘礼》、《学规矩》、《取鹿皮》等等。反映出古代地处偏僻的人们孤陋寡闻的情景,善意地鞭挞了无知愚昧行为。这些笑话在诙谐幽默的笑声中给人以联想和启迪。

TOP

怒族

怒族有自己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其民间文学蕴藏丰富,多姿多彩,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歌谣(包括童话)、寓言以及种类繁多的民间舞蹈和音乐。
     神话、传说包括创世神话、族源传说、崖神传说、龙女传说和英雄除妖故事等。在怒族的创世神话中,讲述天地万物和人类起源的有《高山和平地的由来》、《打雷的由来》、《刮风的由来》、《天气阴晴的由来》、《地震的由来》、《雨水变人》、《女人出嫁和生育的由来》、《人为什么会死》等。其主要内容是,讲述天有九层、地有七层,分别为十六个神所造;而人是天神的眼泪(雨水)所变,怒族就是天神眼泪“闷有西”(男)和“闷有娣”(女)所繁衍的后代。讲述洪水泛滥、兄妹婚配与人类早期生活的有《腊普和亚妞》、《阿铁和伊娃》、《勒阐和齿阐》、《鸡氏族的传说》、《麂子氏族的传说》以及著名的《怒玛亚》、《猎人与女猎神》、《雪峰洞》、《大力士阿烘》等。这些集中反映并歌颂了怒族先民同险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抗争,表现了他们的大无畏气概和勇敢坚强的性格。
    往往以孤儿为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和生活故事则描写了诚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其中流传较广的有“望夫崖”、“谷玛楚与吴地布”、“聪明的九妹”、“异母兄妹”、“两弟兄”等。
    动物故事多是寓言、童话,刻划了老虎、熊、獐、麂、兔、猴、乌鸦、蜘蛛等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大多表达以智除暴、弱能胜强的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并根据动物的不同习性、特征,加以想象,使之人格化。较典型的有“兔子和老虎”、“螳螂钓鱼”、“乌鸦和咕益”、“蚂蚁和蜻蜓”、“獐子智斗老虎”等。198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怒族作家叶世富等人搜集整理的《怒族民间故事》,收有各种民间故事73篇。而目前已被发掘整理并部分发表于各种报刊的怒族民间故事已达200多篇。
  怒族民间歌摇包括情歌、婚礼歌、祭祀歌、儿歌、谚语,以及古老的叙事歌“火塘边座唱”(怒语为“牙扒可歌亚”)。“火塘边座唱”多为老年男人合唱,两边对坐,饮酒助兴,可唱几天几夜,内容有唱生产、生活、家史、村史或祖先迁徙生涯等。特点是旋律低沉深厚,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甚至每片树叶、每棵小草、每条泉水、每座山岭都能即兴唱出一调。
    婚礼歌是在婚礼上由一人领唱众人合的边唱边跳的喜调,音乐旋律流畅轻快、甘甜秀美。祭祀歌为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和丧葬活动中的祭词,一般由巫师演唱。较有名的为“祭天辞”、“招魂辞”、“猎神祭歌”、“北莫中”、“汝为”、“夸白”等。
    情歌借天上地上的万事万物为之所用,寄以抒情,含蓄优美,如:天还不亮,雪鸡把人唤醒,天还不黑,弦子把人逗引。为什么声音这样贴心?是因为两座山连得很紧。雄鹰喜欢雪山上的悬岩,香獐喜欢雪山上的草滩。为什么走到你家的门口?是因为喜欢跟你见面。
    儿歌较流行的有“你阿爸去哪里”、“阿甲甲”、“出太阳”等。现已整理和发表的怒族民间歌谣主要见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由怒族学者李隆才和民族语言学家段伶搜集整理的《怒族·怒苏语言资料集》,以及蔡家麒等所编的《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怒族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怒族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龙女故事、孤儿故事、除妖故事、爱情故事、大力士故事、动物故事等等,多为口头流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经过广大怒族文化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辛勤耕耘,使先辈几千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得到了挖掘和整理,出版发行了《怒族民间故事》,使口头文学变成了书面文学。这些故事情节生动,融伦理性、趣味性为一体,再现了古代怒族人民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斗争的英雄足迹,歌颂了他们创世立业,开拓边疆的聪明才智和美好的情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怒族民间文学,都是以口头流传在民间,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发扬和整理了大量的民歌,在此基础上,还创作了很多歌颂党、歌颂怒族新生活的歌曲。其中,用怒族音乐素材创作,深受群众欢迎的歌曲《歌声飞出心窝窝》驰名中外,流传甚广。

TOP

普米族

普米族的文学,以民间文学作品为主,其中包括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民歌等。《捉马鹿》,是一篇表达普米族祖先对世界起源认识的神话,说巨人简箭祖在天神赠给的红狗、白狗、金狗、银狗、铜狗、铁狗的帮助下,射杀了一只马鹿,把马鹿的头割下来造了天,马鹿的两只眼睛分别变成了日和月,牙齿变为星星,马鹿的血撒出来形成了海子,马鹿的皮形成了大地,马鹿毛成了草木,马鹿的心变山、肝和肺变湖、大肠变江河、小肠变道路,世间万物就是这样出现的。另外,在普米族民间,还流传着《兄妹结合》、《洪水滔天》、《什撰何大祖》等神话作品。《月亮上的红花树》、《火把节》和《百褶裙的来历》等,是有关自然风物和民族习俗的传说,其中体现着普米族人民传统的道德和理想。在普米族的民间故事中,把动植物人格化而做为故事主人公的作品很多,《狮子与小兔》、《青蛙与姑娘》、《虎养子》等,都有主题明确、哲理深刻的特点。《黑母牛》是一则著名的普米族童话故事,说的是有个狠毒女人,用魔法把小黑妞的妈妈变成了黑母牛,并且杀了黑母牛,而自己成了小黑妞的后妈;一次,王子在各地选妻子,黑母牛骨头变成了美丽的服饰和骏马,装备上小黑妞,使她中选了;后来小黑妞的后妈被马蜂蜇死,她的亲妈也复活了。普米族具有悠久的民歌传统,"风俗歌"、"仪礼歌"、"情歌"和"时政歌"各成体系。普米族的祖先曾信奉有着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在民间祭祀场合演唱的《祭祀歌》、《祭山神歌》、《祭锅庄》等歌谣,都是民族初民自然观和世界观的真切记录。《熊巴佳佳和他的伙伴》是一篇民间的叙事诗,讲述了一群年轻人被征去当兵而大多数人战死于疆场,而他们的亲人却仍在时时盼望他们归来的故事,风格十分凄切哀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在普米族民间开始出现和流传一些歌唱新生活的民间歌谣。
  民间故事有不少属于动植物故事,如《乌鸦变黑的由来》、《山猴子的来历》、《青蛙与姑娘》等,大都解释动植物的来源和特性,对凶恶和贪婪者进行讽刺,对善良和机智、勇敢者进行歌颂,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反映民族风俗的故事《女人戴耳环手镯的由来》、《狗救主人的故事》,解释了普米族妇女的服饰和普米族崇拜狗的原因。《给羊子的来历》、《避煞》,解释丧葬仪式和习俗的由来。
  民间诗歌,分为时政歌、风俗歌(仪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四大类。《出嫁歌》、《接亲调》、《宴席歌》、《开门调》、《梳妆调》等风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送羊经歌》和《指路经歌》等丧歌,反映了普米族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祖先的怀念。《祭山神》、《祭龙神》、《祭锅庄》、《退口舌》等仪式歌表现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此外,还有一些民歌歌颂了普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表达了他们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不满和反抗。描写青年男女忠贞、纯洁爱情的民歌在普米族民间文学作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TOP

水族

水族民间口头文学,还有流传久远、内容丰富的各种故事传说。有神话、风物民欲、男女爱情、善恶抗争、抗暴反霸、机智人物、花鸟寓意、哲理名言、新编故事等等。流传最广的有:《人龙雷虎争天下》(即房子的故事),《人类起源》(即《兄妹成亲》和《太阳和月亮》),《都柳江的故事》,《嫁儿子改为嫁女儿》,《桔尼仙》(即仙人桥和雪花瀑布的故事)。抗争故事有《简大王智胜官兵》,《石马宝》,《海黑造反》等。爱情故事有《月亮山》,《望朗榕》,《樵夫与龙女》,《登诺与阿柳》等。小动物故事有《鱼姑娘》,《狗找朋友》,《仙婆婆送角》等。机智人物有《帮土司办年货》(即全贵的故事),《宝简》,《巧媳妇斗县太爷》等。还有不少寓言故事,如《种包谷》,《石匠和木匠》,《脚和眼睛》等。
    水族文学按其民族习惯的归类,分为“单歌”、 “双歌”、“诘俄伢”、“调”和民间故事五大类。其中以“单歌”和“双歌”最为丰富。“单歌”,是韵文体诗歌,又分“古单歌”和“单歌”两类。“古单歌” 多是较长和具有神话色彩的古歌,包括开天辟地(《开天立地》)、人类万物起源(《洪水滔天》、《造人歌》、《种树歌》)等内容。“单歌”则是即兴创作的短歌以及叙事歌、人物歌、情歌等。“双歌”是散韵结合的说唱文学,亦分“古双歌”和“双歌”两类。“古双歌” 是韵白交替的问答体古歌;“双歌”则是一则则说唱的寓言故事。水族“单歌”和“双歌”中的韵文,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韵律,大多是前三言、后四言为一句,或三三、四四言等相互交错。押头韵、腰韵和脚韵,读来琅琅上口。歌词长短不一。“诘俄伢”和“调”是一种理歌理词,前者多半在争辩、诉讼时用,后者是说古的言词,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这两种形式逐渐消亡,现在民间基本上不再流传。   水族人民传统的文学活动,向来是重诗歌,轻故事, 因而传说故事较少。但有些传说故事,如风物传说《铜 鼓的传说》、《过端节的传说》;反抗压迫的斗争故事 《宝石马》;爱情故事《金凤凰》、《龙女配柴夫》等, 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水族的神话,大多以韵文体的古歌形式出现,也有少量散文体的作品,这些神话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开天辟地》、《恩公开辟地方》、《拱恩点恒》等作品为代表的表现开天辟地内容的神话;第二类是以《造人歌》、《人类起源》等作品为代表的反映人类起源内容的神话;第三类是以《瓮古下与瓮古裸》、《人龙雷虎争天下》等作品为代表的叙述氏族争战内容的神话。在水族民间广泛流传的各式各样的传说,涉及到民族的古代迁徙、民间的岁时礼仪风俗、民族的物产用具和历史上的社会斗争等多方面。水族的民间故事也很丰富,《樵夫和龙女》和《鸡冠石》等反映了古代社会中贫苦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叽啾怪》和《阿东与阿西》等体现了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望郎榕》和《金凤凰的故事》等歌颂了青年男女为了爱情而不懈追求的精神,《踩脑壳要猪崽》和《骑木马的女婿》等则展示了下层人民的聪慧与幽默。
    水族的民歌,包括"劳动歌"、"情歌"、"苦歌"等类别,同时,水族还有由"双歌"和"蔸歌"组成的民间说唱文学。

TOP

佤族

佤族,先民为云南古代三大族群的“百濮”族群。在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参加创造过辉煌的“滇文化”———青铜文化和“兰干细布”的云南土著先进族群。佤文化学者段世琳认为云南沧源崖画和耿马石佛洞遗址均为佤族先民——“濮人”的文化遗迹。[1-2]由于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重大社会变革等原因,佤族先民——“濮人”族群有许多部落被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到上世纪云南解放初期,佤族分布区域已缩小到滇西澜沧江以西,萨尔温江以东的中缅边境地区,即今保山、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和缅甸的佤邦等地区。中国境内佤族人口约40万。佤族民间文学时间跨度长,文学内涵积淀深厚,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
    虽然这个民族现在是我国人口偏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但其文学内涵则浩如烟海,空间辽阔。具有文学“富矿”之魅力。佤族民间文学的基本内容解放前 ,佤族没有文字 ,佤族民间文学属于民间口头创作和传承文学 ,其作品的表现形式 ,大体可以分为散文体和韵文体两大类。散文体的文学作品如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笑话等等 ;韵文体的文学作品如歌谣、史诗、抒情诗、叙事诗、劳动歌、风俗歌、情歌、儿歌等。其内容大体可分为 创世神话、传说 ,孤儿的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 ,动植物的故事创世神话、传说 :是佤族先民对天地万物的起因和不认识的自然现象所作的天真浪漫的解释 ,是人类最初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造福于人类的艺术再现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司岗里》、《达惹罕》、《射日》、《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由来》、《我们是怎样生存到现在的》以及《佤族为什么没有文字》等。孤儿的故事 :主人公都是孤儿 ,一般都赋予孤儿勤劳、机智的性格和诚实、善良的品德。这些贫苦的孤儿往往历尽艰辛 ,最后跟某个是“神”或是“仙”的美丽姑娘相爱 ,过上幸福的生活。如《孤儿与仙女》、《岩杰可与岩萨特》、《岩惹与龙女》等。
    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作品中,尤以创世神话《司岗里》最为有名,它所表达的史实,已超出文学范畴;成为研究佤族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

TOP

瑶族

瑶族的文学,由传统的民间文学和晚近时期产生的作家文学共同构成。在瑶族不同的支系中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
    《密洛陀》是流传于滇桂等地瑶族聚居区的神话古歌,描述了女神密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壮烈业绩;《伏羲兄妹》是一篇洪水遗民神话,反映了伏羲兄妹在人类遭特大洪水几近绝种的情况下彼此婚配再造人类的情形;有关始祖盘瓠的图腾神话,广泛地流传于广西、湖南、广东、贵州和云南的瑶族地区,讲述了龙犬盘瓠征战有功得以与平王之女结婚并进而繁衍出瑶族的过程。《盘王歌》是在祭祀盘瓠始祖时演唱歌谣的总集,这部有 3种手抄本不同异文的歌集,内容包罗万象,瑶族的神话、传说、古事以及生产、生活、恋情、苦情等等尽收其间,仅歌名就有数十种。
    以歌代信,是瑶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信歌"是该民族民间文学中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着"迁徙信歌"、"查亲信歌"、"求援信歌"、"诉苦信歌"和"爱情信歌"等不同的类型;"信歌"用汉字书写,多以口语入歌,具有浑朴晓畅的风格。"说词"是瑶族民间文学中又一个特有的种类,一般不须入乐,以独诵或对诵的形式来朗诵多属排偶句的成文,其内容或涉及乡规民约,或为订亲娶亲、新房落成时说的吉利话。瑶族的传说,分别涉及历史人物、山川景物和民间习俗等内容,代表作有《金龙出大峒》、《太平军过瑶寨》、《千家峒》、《达努节的来历》等等。"动物故事"和"生活故事",是瑶族民间故事中主要的门类,其中《赛本领》、《人和老虎打猎》、《公鸡为何早早啼》等动物故事,反映了瑶族早期先民对各种动物的认知及对某些动物的驯化过程。    
 《盘王歌》是瑶族古典歌谣的结集。瑶族民间流传有三种不同的汉文手抄本。不但有歌,而且有曲,歌有歌名,曲有曲牌名。它是祭祀盘王(盘瓠)的主要唱本,为研究瑶族文化遗产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民歌形式有七言体、杂言体和自由体,其中以“香哩歌”、“细话歌”、“信歌”和“蝴蝶歌”最具特色。   
    说词,有说亲词、遗嘱词、石牌话、彩话等。它们大都是自由体,不讲究押韵,但很注意排比和对偶。神话有反映开天辟地和人类起源的《创世纪》、《格怀射日月》、《盘古》;反映洪水滔天、人类再生的《伏羲兄妹造人类》;反映图腾崇拜的《盘王的传说》等。民间传说有人物传说,如《金龙出大洞》、《侯大苟的传说》;习俗传说,如《祝著节》、《长鼓的传说》;风物传说,如《千冢垌》、《圣塘山》等。人物传说大都是以历史人物为依据的艺术创作,是文史合一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民间故事以生活故事和动物故事为最多,生活故事有描述劳动群众与财主作斗争的,有反映家庭内部矛盾的,有关于爱情的,如《聪明的阿怒》、《两兄弟》、《五彩带》等等;动物故事,如《蚂告状》、《乌鸦画师》、《喜鹊老师》等。形式活泼,寓意深刻。

TOP

彝族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数以万计。其中,以四大史诗《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梅葛》、《查姆》,四大抒情诗《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我的幺妹》、《逃到甜蜜的地方》,流传千古,闻名中外。
    史诗《勒俄特依》是一部古老的彝族创世史诗,广泛流传于大小凉山彝区。全诗为五言诗格式,叙述“天地演化史”、“开天辟地”、“雪里生人”、“射日射月”、“万物起源”、“洪水泛滥”、“藏、彝、汉三族的来源”、“曲涅、古候谱系”以及英雄支格阿龙和彝族祖先居木武吾的神话传说,洋洋4000余言。至今在彝族婚丧、祭祖、宴客、节庆等聚会场合吟咏。《阿细的先基》,“先基”彝语为“民歌”,“阿细”是彝族的一支。该史诗分:序诗、开天辟地、垦茺、洪水、求爱、成家六部分,以五言诗格律,约1500余句,吟咏着天地宇宙的创始,人类社会的形成,婚姻、家庭等风尚习俗。《梅葛》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中的一部创世史诗,全诗5770句,分“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四大部分。诗歌描述了“雪变人”、“松毛针补天”、“虎眼变太阳和月亮”、“葫芦里生出汉人、傣人、彝人、傈僳人、苗人……”等神话故事。《查姆》是云南楚雄彝族的又一部创世史诗。“查姆”竟为“万物起源”,约3500句,五言体诗。诗中提出了人类发展的“独眼人”“直眼人”、“横眼人”三个时代著名观点。
    抒情诗《阿诗玛》广泛流传于云南路南县圭山的“撒尼”彝族中的一部爱情长诗,全诗共1500余句。现已拍成电影。翻译成10几种外文,深受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妈妈的女儿》广泛流传于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长诗约600余句,是一位将要出嫁的彝族姑娘的自我哀叹,抒发了自己的童年、临嫁、婚后的经历和生活,倾述了买卖婚姻和男女不平等给彝族妇女带来的不幸与痛苦。《我的幺表妹》广泛流传于大凉山一带。诗歌倾吐了一位男青年为失去自己心爱的情侣而悲伤哀叹,描述了奴隶社会人身占有制的羁绊。该诗千余言,优美动听,浑情感人。《逃到甜蜜的地方》流传于云南撒尼彝族中的长篇抒情诗,约1000余句,分《序曲》、《话是条心,死是一堆土》、《不管走到那里,妹妹都跟着去》、《走到了水塘边》、《别人喜欢呵,我们也喜欢》、《生了男孩女孩》和《尾声》等七部分。采用男女对唱形式,是撒尼彝族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

TOP

壮族

壮族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这些口头文学,世代口耳相传。1950年以后,经挖掘搜集、整理,先后出版了一批民间文学作品。壮族民间文学基本的特点是想象奇特,热情奔放,语言朴质,形象生动,具有本民族的心理特征和表现思想感情的独特方式,有着本民族的气派和风格。  
    神话 壮族神话主要有:《盘古开天地》、《布伯》、《特康射太阳》、《谷米和衣服是怎样来的?》、《牛的来历》等。《布洛陀》是最有代表性的神话,流传于红水河和右江流域一带的壮乡。其大意是:古老的时候,天地没有分家,先是宇宙空旋转着一团大气,那大气越转越急,转着转着,转成一个圆蛋,有三个蛋黄,后来大蛋爆炸开来,三个蛋黄分为三片,飞上上边的一片,成了天空,降下下面的一片,成了海洋,落在中间的一片,成了大地。天地分成三界。上界由雷王管理。中界由布洛陀管理,下界由龙王管理。那时,天地之间相距很近。于是布洛陀就叫上界把天升高,叫下界把地加厚。这样布洛陀造好天地,地面上出现了人类,一片生机。布洛陀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他定万物,让世间一切都有了规矩。他规定稻子不能光长叶不抽穗,叶子不能生的太密,免得切切私语,耽误生长。花草树木要生根开花,不得随便走动。各种动物生崽都得照规矩办,狗一窝不能生六七个,猪不能生独崽要生一窝,老虎一次生一只,鸡鸭一回下一蛋,兔子可以四十天生一窝……。他还规定女儿不能在娘家分娩;鸡和鸭不能交配;母牛一年发一回情。人呢?因为人们问的太急了,布洛陀又正忙,不耐烦,便没好气地随口说道:“老问什么?你们爱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所以人类的两性生活便没有时间的限制。布洛陀为人类从雷王那里借来了火种,让人们白天烤肉,晚上驱寒。他还造牛耕地,教人们种植五谷,打鱼捉虾。布洛陀老后,便把他没有办完的事交给徒弟布伯。总之,《布洛陀》神话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讲述了远古壮族先民对天地起源,人间万物由来的看法,朴素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  
    传说和故事 壮族传说和故事有人物传说风物传说。据统计,壮族传说故事到1992年已出版有100多本。其题材广泛,寓意深刻,优美动人。著名的有《红水河的故事》、《鱼峰山的来历》、《岩刚河的来历》、《花山崖画》、《神弓宝剑》、《竹筒打马队》、《美丽的壮锦》、《稔果的来历》、《班氏女》、《侬智高》、《莫一大王的故事》、《竹王》、《刘三姐的传说》,等等。《刘三姐》的传说是家喻户晓。传说刘三姐是歌仙,聪明秀丽,能歌善唱,远近闻名。刘三姐传说内容虽各地稍有不同,但都一致誉她为歌仙,拜她为歌师,是古代壮族山歌的鼻祖。  
    歌谣 壮乡号称歌海,壮族是一个善歌唱的民族。壮族称民歌为欢、比、西、加等。不同地区叫法不一,以称欢的地区最多。壮欢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内容广泛,有生活歌、时代歌、情歌、劳动歌、仪式歌、童谣和长诗。生活歌,主要是苦歌,它反映了旧社会壮族人民所受的苦难。苦歌主要有生活苦、长工苦、媳妇苦、牧牛苦、单身苦、孤儿苦、鳏寡苦、当兵苦、无家苦、拉夫苦等,字字句句都渗透了被压迫者的血泪。时政歌,是壮族人民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态度鲜明,措词尖锐。“种菜的人吃菜脚 ,织布的人无衣着,砍柴的人洗冷水,起房的人睡草窝。”这首时政歌触及了“谁养活谁”这个大问题,一针见血。“不挑担来会沤病,不犁耙来筋骨松。只愿老财屋起火,我变洋油又变风。”
    情歌,是壮族青年男女正大光明的爱的宣言,热情洋溢的青春的颂歌。“昨夜一夜梦得忙,睡在神台讲是床,抱起菩萨亲个嘴,因为风流鬼遭殃。”这种爱的激情是热烈的,袒露的,毫不掩饰。“见你生得白飘飘,好比田中嫩禾苗,哪样变成田边草,风吹禾叶得相交”。爱慕之情何其热烈。“今早赶牛去犁田,犁田犁到田中间。眼见情妹田边过,黄牛挨打几多鞭。”爱的多么急切。“年三十晚换灯火。鸟换绒毛鱼换鳞,皇帝换朝官换印,我俩永世不丢情。”爱的多么坚贞。“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爱的多么执着。“连就连,不讲手镯不讲钱。讲起钱财连不久,不讲钱财久久连。”爱的多么纯洁。从以上这些壮欢里,可以看出情歌实际上是劳动人民婚姻道德的颂歌,是人类纯真热烈爱情的待篇。  
    劳动歌,是壮族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传授生产知识的重要手段。其中有反映劳动美德的劳动歌;有反映劳动内容的看牛歌、采茶歌、烧炭歌、农事歌、造屋歌、十二月农事歌;有咏唱劳动工具的盘歌;有反映水、旱、虫、涝、风、霜等自然现象的歌;有描绘动植物形状、性质、用途的花果歌、十二月花歌、瓜果歌、鸟兽歌,等等,形式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  
    仪式歌,内容最为广泛,它几乎反映了壮族各个方面的习俗,是研究壮人生活、心理、意识演变的极好材料。仪式歌里的诀术歌,表明壮族祖先相信语言的力量,认为咒语可以影响神的意志。节令歌实际上是民间节日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常与舞蹈和游戏相结合,并与农业生产有关。礼俗歌包括祭祀、婚嫁、丧葬、祝寿、乔迁、宴饮、满月等一系列礼仪性的歌谣,是仪式歌当中最丰富的部分。壮族礼俗歌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是一种以歌代言的风俗,与宗教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
  

民间长诗,篇章浩繁,目前收到的民间手抄本,多达500多部。创世诗里的《布洛陀》、《开天辟地歌》、《布伯》等;历史诗里的《自明朝至民国史歌》、《龙胜壮族历史传说歌》、《情趣歌》等;长篇叙事诗里的《达稳之歌》、《达备之歌》、《特华之歌》、《马骨胡之歌》、《幽骚》、《唱离乱》、《文龙与肖尼》等;哲理诗中的《传扬歌》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是研究壮族历史、壮人思想发展史的重要材料。是祖国文学宝库里的瑰宝。如《传扬歌》,全诗2000多行,二十章,全面阐述了劳动人民的伦理道德观。几百年来,这部长诗成了壮族人民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