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卓刀泉传说看关公文化

卓刀泉寺庙的传说,“北有归元寺,南有卓刀泉”。据史料记载,这座历经1800年的古井为三国时期所立。相传当年关羽屯兵于此,遇到大旱,天气炎热士兵无水解渴,一时怨声四起。关羽闻知,甚是着急,拿起他200斤重的青龙刀奋力斫地,并大声叹道:“如此炎热,官兵怎可一日无水呢?”说着,又是连斫几刀。没想到,勇武无比的关羽几刀下去,竟有泉水潺潺流出,关羽大喜,捧一口泉水喝下,甘甜可口,便令三军畅饮,营中官兵欢呼雀跃,士气大振。后来,当地人在泉水涌出之地围了一口井,称着“卓刀泉”。     古卓刀泉寺中有一块《卓刀泉记》碑,碑石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而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原来,卓刀泉是关羽用大刀斫出来的啊!而且斫出的是一口“饮之可以疗疾”的好井。 除了碑石上记载的故事之外,在民间还有一段传说。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时值盛夏,酷暑难熬,士兵极度缺水。于是,关羽派兵四出寻找水源。这里,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部截断了。百姓们为求水用,得给老虎精送去童男童女呢!”关羽闻之,凤眉横竖,怒不可遏。恰在此时,狂风乱起,一只猛虎随风而现。关羽祭起青龙堰月刀,刀在瞬间便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龙虎相搏,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久后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化成了一座石头山。这就是伏虎山。伏虎为山后,大刀重回关羽手中。关羽以刀斫地,仰天大笑。没想到,就在大刀斫地之处,冒出了涓涓清泉。将士们痛饮泉水解渴,军威士气大为振奋。然后,关羽以刀蘸水浇洒石头山,山上即刻便绿树丛生。真个是“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后人感念关羽,便把这眼清泉取名卓刀泉,在泉畔建起了卓刀泉庙,把猛虎化成的小山称伏虎山。这便是伏虎为山、卓刀为泉的传说故事。     
        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逐鹿沙场,可真正能成为神并被立庙祭祀与供奉的可谓凤毛麟角,但关羽就是其中的一个。关羽在武汉活动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只要关羽的足迹到过这里,这里便有了与关羽相关的传说与故事。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看,这些传说与故事都让关羽的英雄之气弥漫在了武汉的城市空气之中。     随着汉蜀的消亡,关羽的“忠义仁勇”被人们世代传诵。宋朝,朝廷为纪念关羽,在这里建了一个寺,名叫“御泉寺”。因“关公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寺内香火鼎盛,游人如织,一时间,御泉寺名扬中原。明朝时,御泉寺更是盛极一时,当时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帧游览至此,仰关公之名,命人打井水畅饮。泉水入口,甘甜无比,令朱帧欣喜不已。于是,他令人为此泉筑井台,修石栏,建造井亭,并亲书“卓刀泉”三字,刻于石栏之上。在古卓刀泉寺看到,经多次兵火战乱后,寺内古时的亭台与护栏早已消失匿迹,唯有这口井保存完好,见证着1800年的沧桑岁月。,斑驳的井壁上,“卓刀泉”三个大字十分醒目。     只可惜,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武昌之胜景的古寺庙大部分建筑在清初毁于战火。咸丰八年(1858)重建,1916年重修。重修后的山门上刻有“卓刀泉”三字。今天,当我们进入古寺的山门,可以看见一四合院落。院落中央,即是古泉井;左侧为桃园阁,供奉桃园三结义之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左右两厢为禅堂。再进为正殿,供关羽塑像。

TOP

卓刀泉总述
  卓刀泉位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地处险要之地。西接桂子山,东倚伏虎山,地处九岭十八凹之间,是武昌城东古驿道隘口,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咸丰初,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军在此激战,御泉寺大部毁于战火。咸丰八年(1858年),中丞胡林翼捐资重建,呈“神字复新,而登高周历,四顾童童”,于是邑人廷梁在光绪二年(1876年),禀请邑侯钟公捐资补种松树13000株,间以梅竹桐柏桃李等树。卓刀泉寺内有碑文:“其泉”四周松柏缭绕,拔地参天,每当烟开日出,天朗气清,则百鸟腾鸣,欢如乐作。及微风披拂,而云飞涛涌,谷应山鸣。其澎湃之声,恍如万马奔驰,杂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顷,百灵变换,莫测其端,词客骚人,靡不以得睹斯泉为快。神驰圣境,心恋佳景,固游其间者,恒累宿不能去。

TOP

古卓刀泉发展历程:
  古刹名曰:“御泉寺”,为纪念关羽所建,始建于北宋。明初,楚昭王朱桢到此一游,饮泉水,赞其甘甜可口,于是为此泉筑井台,修石栏,建造井亭,并亲书“卓刀泉”三字,刻于石栏之上。 使泉景与寺庙前后呼应相得益彰。但古卓刀泉寺历经沧桑,自宋代建寺以来,屡建屡毁。明代毁于兵乱,康熙年间得以重建,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与清军在此鏖战,御泉寺大部分又再度毁于战火。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有名将胡林翼发起重建。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邑侯钟公在此广植草木。后又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重修。20世纪50年代,武汉市人民政府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过维修,并于1959年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在文革中,卓刀泉不幸惨遭毁坏,庙里和尚被驱逐,大殿祖师台被挖,殿堂变成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直到198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才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恢复其寺庙功能。现在卓刀泉井已经修缮和整理,恢复了故貌。井水清澈,四时不减;井栏上“卓刀泉”三字清晰醒目:大殿、禅堂、客堂、桃园阁等修葺一新;山门背面墙上镶嵌着《御泉寺记》、《卓刀泉记》等石碑。 1991年,区人民政府与省林业厅、空军武汉指挥所、卓刀泉村以及市佛教协会等单位共同协商,筹建洪山区的第一个公园一一卓刀泉公园。2011年6月3日上午,武昌古卓刀泉寺隆重举行了山门工程竣工暨七宝如来禅茶馆开馆庆典,各界贤达名流云集。
  卓刀泉寺住持法云法师表示,该寺将贯彻《湖北宗教事务条例》精神,积极引导信教群众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道路,以“品千年古泉,拜忠义关公”为核心理念,将古卓刀泉寺打造成武汉关公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寺院。

TOP

卓刀泉寺的构成
  该寺为三进院落。入山门,步行过关公桥,映入眼帘的便是关圣殿。殿内竖立着集忠、义、仁、勇于一身,儒、道、佛共同信仰的关公青铜神像,高4米,两旁由关平、周仓护卫。关公形象如下:手执青龙偃月刀,勇武神威。行出关圣殿,卓刀泉便呈现在眼前,楚昭王题刻的“卓刀泉”三字,依然清晰可见。游人来此,无不汲泉水而饮。这儿正是:“瞻圣容品甘醴望云卷云舒荣辱不惊,沐佛光闻梵音看花开花落道法自然”。大雄宝殿,供奉佛祖及弟子群像。佛祖背后是救苦救难的男身观音菩萨像。极其罕见
  关圣殿的两侧。一侧为武圣阁,一侧为桃源阁。武圣阁内关公一身戎装,正襟危坐,神威逼真展现,将其武将的英姿展现得活灵活现。桃源阁内供奉着刘、关、张三位结义英雄的坐像,向人再现出但年那段豪气万丈的历史画卷。

TOP

关于卓刀泉研究的几个问题

在我们为期两个多月的研究中,我们在获取了大量的资料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疑惑,其中主要体现在文化的融合上:
1、为什么在院里会供奉男身观音像,其具体寓意是什么?
2、男身观音像何时迁入寺中,为什么会迁入?
3、卓刀泉寺的关公文化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哪里?我们应当怎样解读?
4、关于卓刀泉寺的关公文化的发展,该何去何从?佛与这种忠义精神应怎样融合?
5、卓刀泉寺目前面临着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够等问题,应如何解决?

TOP

大家可以以这几个问题为参考,展开讨论

TOP

关于第一个问题,以下材料可以提供一些信息
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现在的造像是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慈航普度观世音菩萨。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按照《悲华经》的记载,在过去的时劫中,当阿弥陀佛仍然为转轮圣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为“不眴”,所以他是男身。《华严经》中形容观世音为勇猛丈夫,《悲华经》则称善男子。据说佛教是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的,相传观音菩萨在唐以后(也有说宋以后),为因应广大女信眾的愿求转化为女性形象,以女性的母爱和慈悲来感化救度眾生。这样,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慈眉善目,大慈大悲,慈航普度,人见人爱的漂亮女菩萨。

TOP

就第五点问题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关于知名度,具体的规划我想无论是经验还是社会阅历我都无法提出一个较为可行而又具有新意的构思。但是结合社会实际经验我认为卓刀泉在规划发展中应该避免以下问题。那就是商业化程度,以归元禅寺为例,前些年昌明大师还在的时候,归元寺的解签是直接写在佛像上,后来慢慢增加了许多收费项目,但是以我个人实际经历,这些年人流量远不如当初。一个寺庙在规划发展,在现代社会,借鉴商业元素无可厚非,收费也是集资的一种,但是舍本逐末就有些过了。卓刀泉在未来发展中可以适当招商引资,但是不能过分商业化。让人反感,巧立各种收费项目各种,当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内涵。一个寺庙如果没有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必然不能长远,例如卓刀泉可以主打关公文化,宣扬忠义精神。总体说来,规划时木管能够长远一点,能个深刻一点,不流于世俗,并保留其文化内涵

TOP

在我们探访的过程中,我们与附近的居民进行沟通采访,他们都反映原先的寺院里是没有观音像的,只有关公铜像,但是谁也没有说清究竟是什么时候迁进去的,以及为什么迁进去,而在我们获得的资料里,也没有此类的说明,因此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疑惑。
具我浅薄的眼界来看,我个人认为关公信仰相比佛教文化,观音来说还是并不普遍,且观音往往带有平安,求子等, 与百姓生活甚为紧密,我想,基于这样的考虑,卓刀泉寺从单纯的关帝庙逐步延伸成为了一个寺庙。

TOP

我也比较认同小娟的说法, 卓刀泉寺在建设的过程中的确必须拿捏这个度,既不能过分商业性质化,也不能佯装“身居闹市,唯我独清”的孤傲。它应当还是与百姓与生活相紧密,处到进退有度。
另外,从文化的角度看,我想,可能我们最关心的还是它的内在文化的归属问题,它要怎么与这种古老的关公文化与佛道文化,并且与现代文明相融入。
同样,还是我个人来看,关公文化才是它的精髓所在,是它的特色,是它的历史积淀。因此保留关公文化并发扬,是我们首先要做的。

TOP

回复 53# 的帖子

恩恩,商业化的手段只能是一个方式,它的目的一定要指向卓刀泉寺的长远发展,其中包括如何诠释卓刀泉寺的关公文化、佛教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而不是仅仅来逛逛古庙购物消费。在规划这一方面我觉得问题不会特别大,因为毕竟是我们学校文化产业中心的老师在做规划,通过和他们的研究生交流我们也发现,他们的规划思路还是很注重文化内涵这块,而不是完全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TOP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观音本身就是男的,这种说法是普遍被认可的。如:同问 观音菩萨是男是女`?
男的观音,原名观世音,是佛教中阿弥陀佛的左协菩萨,无性。《悲华经》上说,观音原来是转轮王的儿子,名叫不煦。他曾与父亲一起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道,发誓“要排除众生一切苦恼。苦难众生,只要一心念我的名字,我就能即时观其声音,帮他脱离苦海。”释迦牟尼为不煦的决心所感动,亲自为他授记:“善男子,你要拯救三恶道一切众生,断除众生烦恼,使他们往生乐土。善男子!我就给你取名观世音“ 据说观世音最初的艺术原形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所以又叫”双马童神“/佛教产生后,其艺术形象变为一匹小马驹,名称“马头观世音”,为一慈眉善目的菩萨。后来它又被人格化,表现为威猛的男相形象。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一段时间内依然是男相,如河北平泉出土的北魏太和年间的铜铸观世音菩萨立像,形象粗犷威武,衣饰朴素。但是后来他为什么变成了女相呢? 一种说法是唐太宗做了皇帝后,真龙天子独一无二,观世音的形象便由男相改变为女相了。又说因其名字中的“世”字与皇帝名称相同,避讳而删去,就改称为观音。另一种观点认为,观世音像的变相更多地取决于当时人们审美的爱好。按站佛法说法,观世音菩萨有32种应变化身,其中即有一些女身。观世音为说法需要,可以变换性别和身份。因此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把他们所喜爱的女性美赋予了心目中敬仰的观世音菩萨,女相观音变逐渐出现在寺庙之中。到了唐朝,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提高,艺术家便把对女性的爱恋之情移植到观音雕像上,观音像从此固定为体态婀娜`,神态妩媚,服饰华丽,富有风韵的女相形象了。观音通常脚踏仰莲莲坐,左手拿着净瓶,右手持柳枝,面露微笑,似乎正在把瓶中赶路撒向人间,把幸福带给人类。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8988.html?wtp=tt

TOP

男的观音被请入寺中,应该是寺庙发展和人们心里的需求,至于何时请入寺里的就只能根据卓刀泉寺的演变历程去寻找答案了。如果周围的居民什么的也不知道答案的话,那应该就是很久了吧?

TOP

根据规划,古卓刀泉寺将扩容,除了现有的关公文化区和佛教活动区外,还将新增前院休闲区和革命烈士纪念区。其中,关公文化区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公桥及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等附属建筑和雕像。

  据介绍,2013年12月完成关公殿堂综合改造工程、工艺馆、桃园阁、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等工程。全部项目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完工。

  洪山区民宗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卓刀泉综合改造项目除了改造修缮古卓刀泉寺外,还将新建关公文化广场、仿宋一条街等,面积约150亩。目前,仿宋一条街正在建设之中。

  古卓刀泉寺还将与背靠的伏虎山联通,形成一个整体。届时,卓刀泉公园、伏虎山辛亥烈士墓、卓刀泉全部建成后将连成一片,打造成全国关公文化旅游区。

  古卓刀泉寺,也称御泉寺。据考证,公元208年(建安13年),关羽在此卓刀为泉,留下卓刀泉地名,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近年来,武汉市和洪山区政协委员多次呼吁,关羽在汉活动的“活化石”古卓刀泉寺亟待开发扩建,将卓刀泉寺打造成武汉市吸引境内外游客的旅游名片。

根据这些报道的内容,我们大体可以猜知,在卓刀泉的规划中,在文化这一块还不是很惨,规划人员除了照顾关公文化和佛教外,还会相应衔接伏虎山等,因此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卓刀泉寺的声明也会相应的远扬,因此在以后来武汉玩的游客,会更多的知道卓刀泉寺和关公的传说。商业也是有它的利和弊的!

TOP

在根本方面,我们应说观音菩萨是个男子。且在我国唐朝以前,所有观音菩萨的塑像或画像,都属男人的相貌。观音菩萨为男人相,有没有根据?有。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经中称为勇猛丈夫,证明观音本地是属男子。不过,从观音的示现方面说,那就难以决定他是男是女。因大菩萨的示现,不是为了好玩的,而是为了度生的。众生需要菩萨示现怎样的身相,菩萨就为众生示现怎样的身相。如有一类众生需要观音菩萨示现男相来化度的,菩萨就为其示现男相。另有一类众生需要观音菩萨示现女相来化度的,菩萨就为其示现女相,很难决定是怎样的身相。因这不是菩萨本身的问题,而是随诸众生的要求所示现的,自己并不怎样能做得主。至于观音菩萨在此世界多现女身,自亦有其道理在,这等到下面再说。  最近得到一本《观音菩萨全传》的书,书里的观音菩萨完全是女性形象,由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以便和大家一同研究。  观世音菩萨应该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在东汉末年支曜译的《成具光明经》中已提及观世音的名号,但当时社会上尚未产生对观世音的信仰。观世音信仰的形成是佛教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德国学者奥登堡(Hermann Oldenberg)据印度坎达拉佛像研究,认为观音信仰应出现于公元前后;一般则以为应在公元一世纪末,至迟在公元二世纪初。晋法显《佛国记》记载摩头 罗国(今印度北方邦马土腊Mattra西南五里处的马霍里Maholi)的摩诃衍人供养观世音,据考应在公元1—2世纪”。  在古印度佛教雕塑和我国早期观音造像中,其都是男性,并且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 《华严经》称善财童子到普陀山参拜观音时,“见岩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必然是男性。《悲华经》上说:“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王有四子,第一太 子名不眴,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四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王子,自然是男性。  南北朝后期,我国才出现了女性观音像,盛行刚在唐朝以后,《北齐书·徐之才传》中记载道:“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曾病发,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可见,美妇观音的形象在当时已经流传久远了。  至于观世音菩萨在此世界多现女身道理于佛教在中国社会普及后女信徒的增加等,及观音菩萨宣扬的救苦救难的精神与中国儒家所谓的仁义精神有关系。。  女相只是观世音随类应化的示现,而不是真正的性别,所以真正的佛教信徒不必拘泥于性别本身……  我查看来一些典籍,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观音菩萨最初的原型是印度婆罗门教中一对孪生马驹,又称谓印度双马神童,象征着慈悲和善良,能让盲人复明,不孕者甚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它们在古印度受到广泛信奉。佛教产生以后,神马驹渐次成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萨,叫“马头观世音”,形象依旧是一匹小马驹,以后它又被人格化,塑造为男人身,于是观世音菩萨一跃而变为一位威猛伟丈夫。在佛教密宗至今还有一位马头观音,又叫马头明王,造型愤怒威猛,头有四面,分别为菩萨面、大怒黑色面、大笑颜面,顶上是碧马头。  又有一种说法,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原本是男性,根据刘宋昙无谶译《悲华经》卷二《大施品》认为观世音在成菩萨前是一位太子:“时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眴,终竟三月供养如来及比丘僧”。[2](卷三P176)不眴,即观世音。他和弟弟尼摩一起随同父亲转轮圣王皈依佛门修行。他的行动比思想要快。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观音。苦海无边,一切众生因无明要遭受悲苦,产生诸多烦恼。观世音就是细心地、深入地观察,寻找世界上一切苦难的呼救声音,世界上有情众生,遇到灾难,只要诚心诚意地称念观世音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观世音就会应声而至,救呼号者脱离苦难。观世音的名号因此而来。“观音”的由来是因为唐朝时期要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便省去一个“世”字,略称“观音”。不过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佛经所传的观世音,多依据印度的传说。  也有的佛经把观音菩萨说成是莲花化生的,如 刘宋昙无竭译《观世音授记经》:  昔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有女人,王名威德,于园中入三昧,左右二莲花化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观世音,右名宝尚,即是行大势。[2](卷十二P356)  中国净土宗流传开以后,极乐世界的第二大神观音菩萨受到广泛崇敬。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观世音逐渐由男变女,成为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  在传入中国早期阶段,观世音在信众的眼里还是男身。我们从敦煌石窟中的北魏、唐朝的观世音造像中可以看出,特别明显的标志就是唇上的一撇小胡子。他在中国的由男而女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入唐以后观音像的脸庞渐渐地趋向丰腴圆润,而后则脸型更加俏丽,双眉细长,黑发披拂。这一点与唐代女子以肥为美相符。  盛唐时期,观音像的着装似为透明轻薄,呈现出荣华贵重,这与但是的女子美感的特点是一样的。到了宋代观音像才完全变成了女相。宋朝僧人寿涯禅师曾用“金荫西裙”来描述观音的服饰。而明代吴承恩笔下的“眉如小月,服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的“女真人”观世音,乃是唐以后特别是元明之际的一尊中国佛教女菩萨和典型的中国淑女形象。南怀瑾先生认为:观世音菩萨慈悲为怀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存心的教化相融会,已成为家喻户晓,男女老幼无所不知的人生守则;以慈悲的心肠而济世利物,以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怀抱救苦救难,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心思想。  按佛教说法,观世音有33化身,其中即有一些女身,以后观世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为一女性菩萨,这一改变深受俗众欢迎。观世音传入中国以后,逐渐被彻底汉化,她的国籍、民族,以至性别,全都按照中国人的意愿脱胎换骨了。观世音甚至被附会为汉家的公主,把她说成是楚庄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音。  观世音所住的普陀山,据说本在印度的海岛上。距中国太遥远,中国佛教徒想去朝拜很是不易,于是舍远就近,在中国替观音寻觅了一处道场,这就是浙江舟山群岛的梅岑岛。梅岑岛风景旖旎,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山”。  相传唐时有个印度僧人有岛上的潮音石洞焚烧十指,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观音感召现身。于是这里被传为观音显圣地。以后日本僧人从五台山迎奉了一尊观音像回国,途经这里时,突遇风暴,船不能行。他们认定这是观音菩萨不愿东去,遂把像留在岛上,人们便依此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  宋代,神宗皇帝下令在岛上建“宝陀观音寺”(就是今天的普济寺),把观音作为主神供奉,观音道场正式形成。此后,梅岑山便被观音住处“普陀洛伽”所代替,原名倒渐渐湮没了。  中国佛教将阴历二月十九定为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统称“观音香会”。民间又有观音送子的说法,每逢观音香会时,来普陀求福求子的摩肩接踵,纷至沓来,成为规模宏大的盛会。  现在先来说个观音菩萨示现女身化度众生的故事给诸位听听:在中国唐朝的时候,菩萨在陕右金滩,示现一个卖鱼妇的女相。这个卖鱼妇,长得很漂亮,每天早上,提著一只鱼篮,在某村庄卖鱼。村庄上的青年,见其年轻貌美,就不断的向她追求。每个青年男子,都希望获得她,做为自己配偶。由于追求的人多,使得卖鱼妇无法应付,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对村庄上的青年男子说:你们这么多人,我只一个女身,当然不能满足你们每个人的心愿,现在提出一个不十分难的条件,你们谁做到了,我就许配于谁,谁也不要妄追!  青年男子迫不急待的问:什么条件?卖鱼妇回答说:佛教里有本经,叫做普门品,你们有谁在三天内读熟,我就嫁给谁。结果,在三天内读熟普门品的,有四五十人。卖鱼妇又说:我仍只是一身,你们还有这么多人,怎能决定嫁给谁?告诉诸位,佛教还有一部经,叫做金刚经,经文比普门品长些,你们有谁在五天内读熟,我就嫁给谁。大家在爱的热力支持下,到了五天期满,读熟金刚经的,仍有十人之多,结果,问题还是不得解决。于是卖鱼妇再对这些人说:佛教有部大乘妙法莲华经,你们有谁在七天内读熟,我就决定嫁给谁。诸位想想:法华经有七卷二十八品这么多,要在七天内读熟,实在是不容易的,所以结果只有一姓马的青年读熟。  卖鱼妇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当然就嫁给了姓马的。姓马的内心欢喜自不用说,别人亦对他得到这么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为妇而欣慰。可是到了洞房花烛夜,在贺客狂欢散去以后,女的忽然肚痛而死!不用说,这时最悲伤的,无过那位马姓少年,因他用尽心机,才得到这样一位美女,而今竟然成为一场空,怎不悲痛欲绝?可是人死不能复生,悲痛又有什么用?只好依照一般俗礼,将死者送去安葬,除此还有什么其他办法?  说来真正奇怪,灵柩送至半途,忽然遇到一位老僧,老僧对那马姓青年说:听说昨天你才举行结婚大礼,怎么今天又在举行葬仪?马姓青年哭丧著脸回答说:这是我最爱的美女,用了好大的心机,才能得她为妻,不意一个活泼泼的美女,转瞬之间就成了一个无知的死尸,叫我怎不痛心?老僧看他悲伤的样子,于是就开示他说:你们年轻人,就只知谈情说爱,而不知追求真理。当知昨天你所娶的美女,并不是世间一般女子,而是观音菩萨示现来化度你们的。因为悲心深重的观音,知道你们村庄老幼,不晓得信奉三宝,特方便示现女身,来给予你们化度,假定你们不信,可以开棺来看。大家为求获得证明,乃真的将棺材打开,一看始知最初放入的美女,已经不在其中,到此不得不信是菩萨运用神通离开的。可是再回头来看那老僧,老僧又已不知所在!  本此可知:不但卖鱼妇,是观音的示现,就是该老僧,亦为观音的示现,目的在使这村中的人,切切实实有所觉悟,认认真真信奉三宝。从此,不但马姓青年,发心出家修行,就是村庄中人,亦都信佛菩萨,而归依三宝。这在佛教中有两句话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为菩萨度生的最大方便。  观音菩萨所以时时示现女身教化众生,推究起来,约有两个原因,现在略说如下:  一、专以多苦的众生为救济的对象;人类众生痛苦最多的,在过去重男轻女的时代,女人的痛苦确比男众多。因在那时代,女人受到很多的限制:如未嫁前在娘家里,定要听从父母的命令;出嫁以后在丈夫家,定要听从丈夫的命令;到年老时有儿女的,还要听从儿女的话。在世间做人,女子的痛苦,确实是多些。观音菩萨既以救苦众生为目的,当然要先救度苦痛多的女子,所以特多示现女身,期与女子打成一片,然后从女子本身所有的各种痛苦,逐渐引导她们走上修学佛法的大道,以解除所有痛苦,而获得身心解脱。  二、女众痛苦虽说比较多,但内心中的柔和慈爱,却又的确胜过男子。如世间的父母,疼爱自己子女,固然是一样的,但若比较起来,母亲爱护子女,更为深刻亲切。我常常说:有时父母同坐一处,假定小儿女们走来,向父母要钱买花生或糖吃,做父亲的总是说,你们常要钱做什么?今天没有钱给你们,说了也就算了,真的一钱不给;做母亲的不然,一方面呵责儿女不应常常要钱,一方面却从腰包中掏出钱来给他们,并且很慈爱的抚摸著儿女说,乖乖的去吧,以后不要再来讨钱。说虽这样说,等到再度来要时,如法炮制的,仍是那一套。所以母亲对子女的慈爱,是超过父亲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所以示现女身,不过是把世间的母爱,予以净化扩大而成大悲。  世间的母爱,虽说是很真挚的,但范围非常狭小,只知爱护自己的子女,不知爱护别人的子女,而且其中还含有染污的成分。普通虽说父母慈爱子女是无条件的,其实于无条件中有其条件在,如中国人说的“积谷防饥,养儿防老”,这不是条件是什么?所以菩萨所有的慈悲与父母所有的慈爰,有两点的实质不同:一是不广大,二非无条件。观音菩萨的慈悲,能将世间的母爱,加以净化与扩大。慈悲一切众生,不是慈悲一分众生。是以菩萨的慈悲是伟大的,世间的母爱不能与之相比。观音菩萨深知世间母爱的难得,所以处处示现女身,希望以女人的身分,感化世间一般的女人,不要专门陷在狭小的母爱中,而应以母爱的精神,来慈爱一切众生,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离苦得乐,都能了生脱死,都能成等正觉。  如上所说,就是观音菩萨示现女身的两大原因。不过在此我仍请诸位牢牢记住的,即这仅是菩萨的示现,绝对不可认为菩萨原来就是女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