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卓刀泉传说看关公文化

道教与关公崇拜

  中国早有「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这是关乎远古时期中原两大部族战争,决定中华民族最初走向的一项历史大事件。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述,所以长期以口传形式存在于神话之中。先秦载入各种典籍,已出现多重歧义,以致历代分证,代有异说。   「关羽斩蚩尤」就是依附「黄帝战蚩尤」传说而来的。实际上与道教派别惯于「托祖」以自高门楣,自我作古的习俗有关,其间还涉及到北宋政治财政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最早记述这个故事的,是被视为《水浒传》祖本,成书于宋元年间的《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大略为北宋崇宁五年夏天,山西解州盐池有蛟作祟,「布气十余里,人畜在气中者,辄皆嚼啮,伤人甚众。」皇帝请第三十二代天师张继先平息,很快成功。宋徽宗抚劳其功,张天师说是蚩尤作乱,是请来两位神将出力的。「一神绛衣金甲,青刀美须髯;一神乃介胄之士。继先指示金甲者曰:『此即蜀将关羽也。』又指介胄者曰:『此乃信上自鸣山神石氏也。』言迄不见。帝遂褒加封赠,仍赐张继先为视秩大夫,虚靖真人。」这部分解释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宣和五年正月乙卯,礼部奏请侯封。敕封义勇武安王,令从祀武成王庙。」元明清历代续有记述,但年代、人物显有不同。   金人侵宋,强索解州池盐。南宋只有靠海盐继续维持财政。但是解盐「不劳人力,自然生成」的神奇,以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其灵异毕竟是南渡将吏不能忘怀的,因此「关公斩蚩尤」神话应该是南宋失去了这块聚宝盆以后,道教对于解州池盐支撑国家财政的宗教想象。而正一派张天师所以推出并且不断扩展这个神话,一来是正一派宋代以来地位不断提升,二来是张天师一系素来与盐利有关,三来是张天师已然托祖黄帝,所以乐于承袭黄帝神话的余绪。     
金元以后,全真道和其他道教派系也陆续接受了关公神话及其灵迹,如全真道曾以关羽为四元帅(或四天将)之一,至今武当山道观犹与马、赵、温同塑一堂。元代蒙古大汗封敕关公的徽号也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如至顺二年(1331年)封为「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招讨使,兼提调诸宫神刹、无分地处检校官、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驾前都统军、无佞侯、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护国崇宁真君。」并且开始出现托名关公的道经,如《道藏》收辑的《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关王妙经》中,则称关公为:   「大圣馘魔纠察三界鬼神刑宪都提辖使,三界采探捕鬼使者,元始一气七阶降龙伏虎大将军,崇宁真君雷霆行符伐恶招讨大使、三十六雷总管酆都行台御史,提典三界鬼神刑狱公事大典者,提督刑案神霄大力天丁、三界都总兵马招兵大使、统天御地诛神杀鬼大元帅。」   显然大大提高了关公的神权,道教亦借此增加其影响力。也为日后关公被明代封敕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以至近世台湾传出关公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的说法奠定了基础。

TOP

忠义神勇之传播

 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已经是一流美誉。「白马」之战中,关羽「望见(颜)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人之中,斩其首还,(袁)绍将莫能当者。」尤其是都督荆州,相机北伐,杀庞德、擒于禁、「梁、陕、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离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恢复中原」战略总目标只有咫尺之遥。尤其是「威震华夏」一语,为中国历代著史者仅有之颂词,尤其使后人心仪。故魏晋南北朝之武将,莫不以关、张自励。关羽既能够冲锋陷阵摧敌,又能够「守经从权」,委曲求全,随即千里投刘;既能节制一方,忠心卫疆,执行「北伐中原」的战略意图,又能够舍生取义,从容就死。所以被后人奉为「忠义仁勇」的典范。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奏请武成王配祀增加关羽等,共64人。这时关羽已正式列入儒家祀典。宋代开宝、庆历年间,两次将关羽等人列入武成王配祀中。   随着佛道两教争相神话关羽,儒家尤其是理学出于「神道设教」的政治设计,也开创出一整套国家体制下的儒家祠庙祭祀制度,并且开始用儒学系统阐释关羽精神,他们以关羽「兴复汉室」作为「《春秋》大一统」理念的标志,以「尊刘贬曹」为「正统史观」的泾渭,以「宁死不屈」作为「忠节相尚」的象征。随着理学在元明清时代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关羽形象也愈加完美了。

TOP

关公之神话传说

关羽传说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源于佛教中国化,公元六世纪(陈、隋之际)天台宗为在荆楚地区传播佛教,借用关羽显灵,帮助修建玉泉寺,并且愿为佛教护法,成为「伽蓝神」。第二阶段是公元11世纪北宋关羽成为军队护佑之神,传说能够率领阴兵为宋军助阵,帮助他们获得胜利,这也是依托佛教战神毗沙门天王的神话传说转化而成的。第三阶段是公元13世纪宋元道教「关公战蚩尤」的神话,使他成为道教尊神。第四个阶段则是明清以后各地民间不断涌现「关公显灵」传说,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无所不能,以至康熙朝已编辑《关帝圣迹图志》,广泛宣扬关公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护佑传说。从中可反映了关羽崇拜之形成与神话传说增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三国志》本传中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但裴松之注引《蜀记》言:「庞德子会,随钟(会)、邓(艾)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也就是说他家曾被灭族,不可能有后人。   但是至迟在盛唐以前,即有自称关羽后裔者。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洛阳出土的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关楚征墓志》,开首即言:「昔三国时蜀有名将曰羽,即公之族系。曾祖元敏,祖玄信,父思浑,并代推雄望,蔚为领袖。」洛阳《千唐志斋》收藏有五代李克用亲家关夫人碑志中,也言「其先春秋时未详所出,蜀将镇国大将军、荆州都督羽之后也。因徙陇西,乃郡焉。远则龙逢(按:原文本有误,「逄」才是正字)逆鳞,次则云长战勇,其后代生俊哲,世不乏贤。」可知确有一支自认关公后裔之族存在,并把关公远祖推衍到夏桀时代的忠臣关龙逄。明清全国敬祀关公以后,万历、雍正陆续命解州、许昌、荆州、当阳、洛阳等地官员就地寻访关氏后裔,仿照曲阜孔子后人袭封之例,世袭五经博士,奉祀当地关帝庙香火。关氏后裔开始随迁徙扩散至全国、海外。至于关公后裔的传说并非较晚期,而是盛唐期间出现的。《三国志·关羽传》已述明关羽是与其长子关平同时遇难的,但后世传说中,却为他增添了不同的儿子。

TOP

 随着多年「移风易俗」,关公信仰的深刻涵义也逐渐远离。尤其是在国内,商家和民间供奉,多取其「保佑发财」,故其造像也变成一手持刀,一手捧着金元宝了。   《西游记》说,唐太宗时代开始以秦琼和尉迟恭护卫门庭,遂图像以做门神,避邪驱凶,家宅平安。实际上以关公作为门神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后世关公地位已很崇高了。   将天地神灵祖宗供奉一堂,这是中国民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如将「关圣帝君」、文武财神、观音大士与神农、灶王、十二时辰、孔子以及自家王氏先祖杂祀一堂的景象。   善信奉祀关公,除焚香礼拜,致敬输诚之外,抽签问卜亦是重要途径。世传「关帝灵签」即为通神之主要媒体。此风习其实源出北京,由来已久。清代号为「通儒」的纪昀说:   「神祠率有签,而莫灵于关帝;关帝之签,莫灵于正阳门侧之祠。盖一岁中,自元旦至除夕;一日中,自昧爽至黄昏,摇筒者恒琅琅然。一筒不给,置数筒焉。杂沓纷纭,倏忽万状,非惟无暇于检核,亦并不容于思议。虽千手千目,亦不能遍应也。然所得之签,皆验如面语,是何故欤?」可知影响之大。现代学者容肇祖认为:签卜本由《易》占而来。《易》的爻辞固定,利用文字以解释卦兆。到了后来,解兆的重心也逐渐移到文字上,由《周易》而《象》、《彖》,占卜的意义愈向哲学化演进。签卜不只有签诗文句,还有签格、圣意、东坡解、碧仙语、解曰、释义、占验等,或历史典故,或以三言、四言简释吉凶,指导人生行事,含有规劝意义,这与「哲学化」的功能是十分类似的。   现存《关帝灵签》100只,分甲乙两种不同签题,此外史料记述还有若干内容不同的《关帝签》,流行不广。早期签文只有七言签诗及「解曰」(或言「东坡解」),后来版本则添饰了签题及「碧仙注」等。   《关帝灵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宋莆田人傅烨所著《江东灵王签》。有充分证据表明,约在明代嘉靖年间由苏州传播到京师关王庙,随亦改称为《关帝灵签》。此后又随科举士人、赴任官员及商贾行贩,迁徙侨居的行踪所至,渐次播及全国,以至海外。   关公既有护法的角色,同时亦为武财神,在香港及国内不少食肆、商店都会供奉关帝,希望利其财运。关公信仰由于跨越了佛道儒三家,普及到民众底层,深入家居和日常生活,因而也超越了三教原有的禁忌。至于因佛以结缘,奉道以尊神,崇儒以称圣的各种善信,亦能各守自家禁忌,各随其便。

TOP

关公崇拜与传统崇拜

关羽的武勇,被誉为 「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三国志·魏书》中即屡有「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则不可犯也。」《吴书》也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晋代以后,南北朝之武将无不以关羽、张飞自比,以为「关、张之流,万人之敌。」清代史学家赵翼指出:「以上皆见于各史者。可见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唐人诗歌也吟咏 「关、张敌万夫」,「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可知关、张始终以武勇敢敌,为人敬重。   但关羽的地位却较张飞为高,至明清时他被尊为「武圣」或「山西夫子」,已与官方尊孔子为「文圣」、「山东夫子」崇高地位分庭抗礼,而民间信仰则尤过之。他由三国时期的「败军之将」取代姜尚成为「武圣」的漫长过程,反映出中华民族从「尚谋略」到「崇忠义」道德伦理观念的变迁。在中国名目繁多的各种本土神祇中,唯有关公信仰圆融了佛道儒三教,并覆盖了社会全部阶层,成为传统伦理道德最大的价值符号。

TOP

TOP

卓刀泉可望重振关帝雄风

卓刀泉可望重振关帝雄风

傅炯业

    卓刀泉寺虽然也是佛教寺庙,却因缘起于关公卓刀泉的典故,因此除敬奉佛祖外,对关公的尊崇与膜拜成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一大特色。因为庙中除供奉释迦牟尼外,还有关公,以及桃园结义的三位英雄。

  对于关公卓刀的相传始于距今1800年的东汉末年。当时,朝廷衰败,群雄四起,经过无数的征战与组合,遂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关羽是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的把兄弟,又是蜀国一员战将,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关羽在镇守江陵期间,曾率军进入江夏的伏虎山。时逢酷暑,战马与士兵干渴难耐,关公仰天长啸“水也!”将青龙偃月刀向地而卓,顿时所卓之处水涌如泉,解了兵马的干渴之苦。这就是关公卓刀泉的来历。

  卓刀泉寺始建于对关公评价极高的宋代,始建的初衷是关帝庙,因庙中有关公卓刀之古泉,定名为“御泉寺”。 御泉寺历经沧桑,屡毁屡建。明洪武五年,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楚昭王)曾游历此寺,品尝了古泉之水,觉其口感甚佳,下令用条石建四级井台,并用一整块石头凿井口。他还亲笔书写“卓刀泉”三字,令石匠刻于井口之上。这石阶与井口一直保存下来,成了至今尚能触摸的历史见证。

  明末战乱,卓刀泉寺曾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建。后因太平军与清军在此鏖战,卓刀泉寺再度遭毁。清咸丰八年,名将胡林翼发动善男信女捐资重建(有《清咸丰八年功德碑》为证)。庙宇建后,林木稀少。清光绪二年,邑侯钟公领衔种树木1.3万株。到光绪九年,已林木葱茏。民国五年(1916年)卓刀泉再次重修,从而奠定了今日卓刀泉寺的基础。

  1959年,卓刀泉寺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文革”之年的“破四旧”让卓刀泉寺遭到重创,占地面积缩小,关帝像、刘关张三英像等均被毁,周边屋宇也被挪作他用。直到1988年,市政府才下文将卓刀泉交由市佛协管理。此时中国的改革方兴未艾,发展旅游业也提到议事日程,可惜资金短缺,房产分割,享有盛名的卓刀泉一时难以恢复到鼎盛时的旧貌。所谓“三国文化”的载体,只有一尊很小的关公瓷像与观音、财神一起供之于庙堂。

  当今,卓刀泉终于走到了倍受关注的一天。在洪山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下,在有关部门的运作下,曾经占据卓刀泉的单位全部撤走。2004年8月,能静法师晋院,标志着卓刀泉寺正式恢复寺院功能。除对外开放外,还将卓刀泉的文史钩沉与修建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对卓刀泉文脉的发展与延伸方面,洪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领导和能静法师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的策划与运作下,在洪山区文体局、洪山区作家协会的支持下,组成了《卓刀泉》一书的写作班子,参与这一工作的专家、学者、作家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含卓刀泉历史、文物、传说、佛学、关公文化为一体的著作《卓刀泉》。此书出版发行后,对卓刀泉寺的造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随着卓刀泉寺文化建设的进行,卓刀泉寺的实体建设也加快了步伐,2004年,该寺护法檀越(企业家)程剑、徐萍夫妇慷慨解囊,实施了重建关圣殿,重塑关帝圣像及刘关张像的义举。

  如今的卓刀泉寺已旧貌换新颜,三进门楣是一门一景。游人从卓刀泉路步入大门,一座典雅的“关圣桥”便让人赏心悦目;一块“古驿道隘口”的石碑,可让人想起九岭十八凹古道的沧桑;一块“百福壁”体现着和谐社会对幸福的祝愿。过了桥,迎面就是展示卓刀泉主题的“关圣殿”,殿门外两侧有“福慧双修”、“护国利民”八个大字。进入关圣殿,一尊高达4米的关公铜像便映入眼帘,据称这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一尊关公青铜神像。关公像的两侧分别是身躯略小的关平与周仓。这是中国传统的关公造像格局。殿内的两壁是根据关公一生主要经历所绘的四幅壁画。从画中人们可以读到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历史故事。

  从关圣殿向内深入,就是由卓刀泉井、大雄宝殿、桃园阁、武圣阁、客堂、斋房组成的卓刀泉寺景区。笔者在卓刀泉寺采访时,曾见到多位游客与信徒在井边舀水畅饮。我也效仿,正如清光绪九年《卓刀泉记》碑文所载:“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微碧,味甘如醴。”有人不仅自己喝,还用矿泉水瓶灌入泉水,带回去供家人品尝。

  武圣阁内供奉着一尊关公坐像,上有“神威巨镇”四个字,两边是楹联:“度一切众生于梦幻后,存千秋大义在天壤间”。桃园阁内供奉着桃园结义的刘关张坐像。阁前有关于关公文化的简介,以及关公在世界华人中的地位。简介的结尾处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关公文化的主题:“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了民族精神。”

法云法师:

让古寺再放异彩

傅炯业   徐志刚

  公元2007年10月20日,一个与卓刀泉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关公卓刀泉一千八百周年暨法云法师晋院庆典”在卓刀泉寺隆重举行。参加活动的除有关领导外,武汉地区各大寺庙负责人、部分文学艺术家也应邀与会,可谓新中国成立以来卓刀泉寺最大的一次盛会。这次盛会既是弘扬关公文化的盛会,也是揭开卓刀泉寺发展新篇章的盛会。会上,发言者都盛赞关公“忠义仁勇”的美德,阐明了这一美德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同时也对卓刀泉寺的美好远景进行展望。

  由于能静法师年事已高,有关部门特请在宝通寺的文化建设中颇有建树的监院法云法师晋院卓刀泉寺,担当住持一职。法云法师祖籍罗田,18岁时在黄梅五祖寺出家,现年34岁,是武汉地区百余宗教寺庙中最年轻的住持。他是武昌佛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又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攻读两年,其思想紧扣时代脉搏;他喜文爱字,其书法经名家指点,已有相当功力,堪称一位年轻睿智的和尚。接到重振卓刀泉寺雄风的重任后,他立志要将卓刀泉寺打造成与归元寺齐名的名寺。晋院庆典后,笔者拜访了这位新任住持。在交谈中,他引用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表达了对开发卓刀泉寺的信心。他的具体想法有四——

  第一,要对关公文化进行发掘与弘扬,并将关公文化与其他文化相结合,使卓刀泉寺真正成为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丛林。在谈到公关文化时,他说,关公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有着广泛的世界影响,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就有关帝庙四万余座,祭祀活动相当频繁,武汉市的卓刀泉寺有着关公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若能将这一优势彰显出来,必将对海内外华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为此他计划与湖北关公文化研究会合作,打造卓刀泉的特色文化,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

  第二,要在多元文化上做文章,使卓刀泉寺成为佛教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已列入计划的有办国学班(已开办)、办书画院、设佛教音乐坛,不仅做国学与艺术的普及工作,也浓化卓刀泉寺的文化氛围,使卓刀泉寺不仅是烧香拜佛的庙宇,还是一个文化艺术的殿堂。

  第三,充分利用卓刀泉水质好的优势,发展茶文化。这位对中国茶文化颇有研究的法师,不仅以功夫茶自饮和待客,还拟创办茶社,普及茶道,让卓刀泉水真正惠及大众。

  第四,重新规划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让其成为疏密有致、以徽派建筑为特色的平民化的寺院,以区别皇家寺院的建筑模式。他说,现在的卓刀泉寺占地面积太小,政府若能像长春观那样让其拓展,或将伏虎山划入一部分,扩大卓刀泉寺的范围,不仅是佛门幸事,对打造一张武汉精美的文化名片也将大有裨益。

一座禅院,多样表情

    随着武昌卓刀泉地区旧城改造和道路建设的推进,一座曾被世人遗忘久远的禅院古寺——卓刀泉寺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宛若一块沉甸甸的千年璞玉,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挖掘潜力,使走近它、研究它的学者与市民激动不已:打造特色文化,古卓刀泉寺必将大放异彩。

关公文化传承千年

  卓刀泉寺,因关羽在此卓刀得泉而得名。因此,相对于其他寺院而言, 卓刀泉蕴含最深厚的应是世人崇仰的关公文化。

  关于关公卓刀,历史上其实并无明确记载,但民间却有甚广的传闻。传说自然不能用严格的历史科学来证实,但它反映的是人们对关羽的敬仰,对乡土风物的热爱。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卓刀泉的传说”能千古流传,在2006 年武汉市公布的首批6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榜上有名。

  卓刀泉的传说,只能算得上卓刀泉关公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作为武汉目前唯一的一处纪念武圣关羽的场所,卓刀泉寺还有更丰富的关公文化内涵。竖有一尊高达4米,长髯飘拂、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铜像的关圣殿、象征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圣桥、演绎关羽一身戎装豪情万丈的武圣阁、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桃园阁,体现的都是关羽身上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

  回望历史,关羽生前的职位只是个“汉寿亭侯”将军,但他死后却声名鹊起,封号不断升级,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最终定位在“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上,与孔子的“大成至圣先师”不分伯仲。

  关羽能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历史,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人生哲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阐述着人生价值的观念,直到现在仍有积极意义。

  “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圣”。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关公文化及关公信仰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感情和血脉亲情的纽带。当许多海外华人得知全世界只有武汉有一处关公卓刀而成的泉眼时,都专程而来,只为喝上一口圣水。有的甚至还灌上一瓶回去。这不得不说是关公文化的魅力。
  
古井文化独树一帜

  除了悠久的关公文化,卓刀泉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井文化。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一天,年仅9岁的楚昭王朱桢慕名来到了卓刀泉。当他品尝过清冽的井水之后,心中大喜,赶忙为卓刀泉办了四件实事:用条石筑井台,在井口加井栏,建井亭,题“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之上。

  尽管朱桢下令建造的这些井台建筑看似不起眼,但却蕴涵着很丰富的井文化。建筑专家认为,这个用三层较薄的条石组成的方形井台不仅古雅朴素,而且很有特色,它与用整块甃石打磨而成的圆形井口相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思想,在我国的井台建筑中并不多见。

  从实用的角度,这些建筑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年幼的朱桢有着智者的深谋远虑。围之井栏,覆以井亭,是防止雨天地面水的浸入,减少风天地面土的吹入,有助于用水的清洁卫生。同时也是防止夜间落井、盲人落井、童稚落井等危险事故,起着保障安全的作用。

  其实不光是井的建筑独树一帜,还有那暗藏古井深处的哲思文采,同样让人折服。

  被称之为寺中一宝的“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古朴苍劲。井以字为依托,字也增添了井的精彩。

  “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故上自省垣各大宪,下逮村氓咸取给焉。”这段寥寥数语的文字,言简意赅,包含着对井深刻、传神、精到的解释,并于清光绪九年镌刻于金石之上,形成井铭。让井沾了文化的气息,也成为了文化载体。

  有了文化的韵味,卓刀泉古井也被文人雅士纳入了一方景致。在民国时期任桐《沙湖志》中所列举的沙湖十六景中,就有“卓刀饮泉”和“泉亭松韵”两处。不难看出,卓刀泉也是一道古井文化大观。

佛教文化禅意盎然

  卓刀泉是井,也是一座佛寺。宋代,因泉而建关庙,明代,此庙演变为卓刀泉寺。以后历经兵燹战乱,寺庙也屡建屡毁。

  目前的卓刀泉寺,虽然只有一间大雄宝殿,但在武汉佛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湖北省佛教中颇有威望的大鑫和尚都曾驻锡(俗家所说居住)于此。这里还是当代高僧净慧法师的批剃祖庙。

  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与江城寺院迥然不同。卓刀泉大雄宝殿与关圣殿前后错落,互相呼应,成为了西方佛教文化与我国关公文化相适应、相融合的最好佐证,形成了寺庙合二为一的独特景象。

  有普度众生、解脱苦难职责的观音是寺院的主要供奉,卓刀泉也不例外。不过它供奉的是一尊仿唐风格的男性观音像。据说观音从印度传入中国时本为男性,后来入乡随俗,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被中国老百姓变成女菩萨了。

  男也好,女也罢,观音依旧是慈眉善目,丰腴安详。那种胸肌微露,双足裸露,一足立于灵石,一足踏在莲花上的造型,更趋平民化、世俗化的表露,让人自然联想起菩萨原来也具有人的本性。

  菩萨塑像只是卓刀泉寺所藏浩繁、高深的佛教文化中沧海一粟。寺中那与中国传统诗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禅语,那繁琐森严的清规戒律和制度礼仪,同样十分精彩。读读寺院中诸如“谁道鸟语花香不是禅机”之类禅意盎然的楹联,猛然间会有种阅世、修心、悟性的感觉。

历史文化彪炳千秋

  卓刀泉寺的背后,是伏虎山,传说是被关羽打败的猛虎化身而成。伏虎山不高,海拔只有62.3米,但方圆四公顷山林,3000多株成年大树,把卓刀泉、伏虎山都笼罩在苍森稠叠的意境之中。

  有人说这里有南湖、东湖相拥,有伏虎山、桂子山形势之胜,是藏风得水的宝地。

  灵山秀水墓占多。从清代起,这里就已是高等级墓园的所在地。清代封建统治阶层的“赐葬”建在了伏虎山,卓刀泉;民国时期的三十年代,湖北省政府更是把卓刀泉、伏虎山划为埋葬国民政府上层人物的墓地。当时大总统黎元洪,湖北省主席杨永泰等一批赫赫有名的人物都葬在了这里。

  现在的伏虎山上,堪称是群英荟萃。寂静幽深的树林中,十来位在革命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先烈长眠于此。刘公、蓝天蔚、蔡济民、孙武、刘静庵、吴兆麟六位为推翻腐朽封建王朝抛头颅、洒热血的辛亥先贤、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抗战时期牺牲在前线的第一位军长郝梦龄、晋军阎锡山的参谋长朱绶光、国民党第66师师长张森,每一位英灵都给武汉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禅院深深,小小卓刀泉寺也许比不上一些寺庙的高大宏阔,但这片圣土所承载的岁月年轮,为我们呈现的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情,却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正是它的价值魅力和开发潜力所在。■徐志刚

  


--------------------------------------------------------------------------------

TOP

TOP

四大文化打造卓刀泉景区

--------------------------------------------------------------------------------

http://www.sina.net 2008年02月04日 10:14 长江日报


  徐志刚

  随着卓刀泉立交桥的动工,卓刀泉的地理优势已经凸现。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古寺紧邻东湖、南湖水域,周边内有伏虎山、桂子山、元宝山、土公山等小山丘。各山山体不高,但植被保持完好,有树有花,林木葱郁。特别是盛夏季节,温度比市区低,是一个天然的生态调节系统。

  卓刀泉地区人文资源丰富,周边高校林立。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工程大学、交通学院等大中专院校环绕,有着很好的文化氛围及景观背景。

  鉴于卓刀泉具有人文地理的区位优势,结合市政府显山透绿政策,洪山区准备通过打造关公文化区、佛教文化区、烈士陵园区、市民休闲区四个功能区域对卓刀泉地区的文化进行开发,使之成为洪山区最重要、最核心、最著名,具有地标性的旅游景区,成为武汉市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关公文化区:武汉市的关公纪念地不多,目前除武胜路、洗马长街等地名外,只有卓刀泉一处留有遗迹可供人凭吊。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完善寺庙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关公文化特色,深厚关公文化内涵,大力开发关公文化资源,发展关公文化经济,彰显关公文化及其传统伦理价值,发挥关公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开展祭天祭祖等活动,用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祖国统一。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维护祖国统一,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使之成为武汉市最具特色的关公文化中心和关公纪念圣地。同时,结合周边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白马洲等三国遗迹,推进武汉地区三国旅游线的发展。

  佛教文化区: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卓刀泉寺是中国佛教的典型禅宗的道场。卓刀泉的佛教文化开发,除继续承担洪山区佛教信徒活动外,还将与附近高校联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将佛教、儒学、书画、音乐、艺术相结合,开办国学班、办书画院、佛教音乐演出,强化卓刀泉的文化氛围,让卓刀泉寺成为佛教文化和古典艺术相融合的场所。

  烈士陵园区:依托卓刀泉附近的伏虎山十余座革命先烈的墓地,突现卓刀泉地区名人文化资源的强势。以伏虎山自然景观为主,保持山体形成格局,拆除山上建筑,保留山上原有的植被,达到显山透绿的景观效果,也为盛夏居民上山避暑纳凉创造条件。同时,结合三年后举行的辛亥首义百年纪念活动,改造现有山路,方便游客祭扫,使之成为供市民瞻仰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场所。

  市民休闲区:在打造关公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同时,卓刀泉要体现朝拜、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的多种功能。以卓刀泉水为主打,增设品茶、进餐等游客活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强化卓刀泉寺的园林布局,适当添置建筑设施,为游客休闲提供便利。

TOP

河南56个项目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http://www.sina.net 2008年01月30日 10:11 大河网-河南日报


  新华网河南频道1月30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 (记者陈 茁)记者从河南省文化厅获悉,文化部自1月28日起向社会正式公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在众多入选项目中,我省56个项目榜上有名,位居全国前列。

  2005年,我国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此同时,我省启动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选工作。经过层层论证考察,经省政府核定,当年9月,我省申报了包括少林功夫、太极拳在内的57个项目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3月,我国正式公布了该名录,我省22个项目上榜。

  在第一届评选的基础上,我省又开展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省文化厅多次组织专家讨论、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向文化部提交申报项目108项。据悉,此次全国共申报2540项。

  随后,文化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申报的2540个项目进行了审议,最终确定新入选项目564项,扩展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134项。其中,我省新入选41项,拓展项目15项,共计56项,位居全国前列。在我省入选的项目中,涉及民间文学、音乐、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民俗等,基本反映了我省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

  据悉,此次公示期历时30天,公示期结束后,文化部将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最终入选这一名录的项目,国家将给予系列扶持政策,助其发展、传承。

  新入选项目共41项

  民间文学(4项):虞城县木兰传说、桐柏县盘古神话、泌阳县盘古神话、济源市邵原神话群;

  传统音乐(8项):信阳民歌、西峡县西坪民歌、黄河号子、新密市超化吹歌、西平县大铜器、郏县大铜器、开封盘鼓、大相国寺梵乐;

  传统舞蹈(4项):兰考县麒麟舞、博爱县苏家作龙凤灯、汤阴县跑帷子、项城市官会响锣;

  传统戏剧(4项):滑县二夹弦、汝南县罗卷戏、范县罗卷戏、武陟县二股弦;

  曲艺(3项):沁州三弦书、南阳三弦书、南阳市大调曲子;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项):博爱县月山八极拳、漯河市心意六合拳、周口市心意六合拳、荥阳市苌家拳、濮阳市东北庄杂技;

  传统美术(5项):安阳市滑县木版年画、镇平玉雕、洛阳宫灯、汴绣、方城石猴;

  传统技艺(4项):禹州市钧瓷烧制技艺、洛阳市唐三彩烧制技艺、宝丰酒酿造技艺、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民俗(4项):洛阳市关公信俗、新郑黄帝祭典、确山县打铁花、洛阳牡丹花会。

  拓展项目

  共15项

  传统舞蹈(3项):巩义市小相狮舞、沈丘县槐店文狮子、沁阳市高台火轿;

  传统戏剧(3项):许昌市越调、清丰县柳子戏、罗山皮影戏;

  传统美术(4项):灵宝剪纸、卢氏剪纸、辉县剪纸、汴京灯笼张;

  传统医药(4项):焦作市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洛阳市平乐郭氏正骨、辉县市百泉药会、禹州药会;

  民俗(1项):浚县民间社火命名。

TOP

“关公卓刀得泉1800年”依据何在?

--------------------------------------------------------------------------------

http://www.sina.net 2008年02月04日 10:14 长江日报


  徐志刚

  洪山区去年底隆重纪念关公卓刀得泉1800年,并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对此有不少读者询问,位于洪山区伏虎山下的卓刀泉真的是三国时蜀将关羽所卓?而且真的有1800年历史吗?为此笔者采访了有关人士。

  据洪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喻建设介绍,关公卓刀虽只是民间传说,但也并非毫无历史依据。所谓1800年,也只是在分析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推断,为了弘扬关公文化,以此为依据为举行关公纪念活动提供一个时间上的参考。

  关于关公卓泉,喻建设说,这从流传已久且广为人知的民间传说和卓刀泉寺内“清光绪九年卓刀泉记”,以及明景泰年间的《寰宇通志》、清康熙年间《武昌府志》等史料记载中可以得到答案。然而,这些记载,只说明了有关公在此卓刀得泉之事,但都没有阐述具体是哪一年。所以只能根据现有的有关卓刀泉寺的资料和关羽、刘备的年谱再进行1800年的推论。

  先看关羽年谱。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击刘表。八月,刘表病卒,次子刘琮降曹,刘备离开樊城奔往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关羽率水军至江夏刘琦(刘表长子)处求援,后与刘备会合于沔江共同奔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是年十一月,关羽参加了赤壁大战。由此不难看出公元208年,关羽到过今天的武汉。

  公元208年关羽卓刀得泉,从遗迹刘备郊坛上也可以得到佐证。据明景泰六年(1455年)《寰宇通志》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说明关羽卓刀得泉是在刘备郊祀祭天时期。刘备何时祭天?只有在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前夕。据陈寿所撰《三国志》中记载,刘备进驻夏口一共有9处。分别为:卷一《武帝纪》:“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卷六《刘表传》:“太祖军到襄阳,琮举州降。各走奔夏口。”卷三十二《先主传》:“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卷三十六《关羽传》:“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卷三十六《关羽传》注引王隐《蜀记》:“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摇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卷四十七《吴主传》:“备进驻夏口,使诸葛亮诣权。”卷五十四《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驻夏口。”卷五十四《鲁肃传》:“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赤壁大战之后,关羽留守荆州,刘备进入蜀地直到出兵为关羽复仇,此间再没有与关羽驻军一处。分析这些史料,由此推断出公元208年,关羽和刘备会合于武汉,驻兵用井,出兵祭天,为赤壁大战作充分的准备。而至公元2007年,正好1800周年。

  卓刀泉的形成,与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地质工作者曾对卓刀泉进行过考察。他们认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武汉有着丰富的大气降水,降水垂直渗入伏虎山的土壤和岩缝中。卓刀泉水的一部分就是来自这种渗入水,另一部分是在含水层和隔水层相互影响制约下,一部分地下重力水运移到地形低凹的地方,被迫出露地表,这样就成了卓刀泉。

  由于泉水在地下经过岩层多层过滤后,所以特别清澈澄净。

  尤其是炎炎盛夏时,井水水温明显低于气温,所以喝起来确实清冽爽口,有消暑解乏的功能。

  (徐志刚)

TOP

法云法师:让古寺再放异彩

--------------------------------------------------------------------------------

http://www.sina.net 2008年02月04日 10:15 长江日报


  傅炯业 徐志刚

  公元2007年10月20日,一个与卓刀泉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关公卓刀泉一千八百周年暨法云法师晋院庆典”在卓刀泉寺隆重举行。参加活动的除有关领导外,武汉地区各大寺庙负责人、部分文学艺术家也应邀与会,可谓新中国成立以来卓刀泉寺最大的一次盛会。这次盛会既是弘扬关公文化的盛会,也是揭开卓刀泉寺发展新篇章的盛会。会上,发言者都盛赞关公“忠义仁勇”的美德,阐明了这一美德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同时也对卓刀泉寺的美好远景进行展望。

  由于能静法师年事已高,有关部门特请在宝通寺的文化建设中颇有建树的监院法云法师晋院卓刀泉寺,担当住持一职。法云法师祖籍罗田,18岁时在黄梅五祖寺出家,现年34岁,是武汉地区百余宗教寺庙中最年轻的住持。他是武昌佛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又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攻读两年,其思想紧扣时代脉搏;他喜文爱字,其书法经名家指点,已有相当功力,堪称一位年轻睿智的和尚。接到重振卓刀泉寺雄风的重任后,他立志要将卓刀泉寺打造成与归元寺齐名的名寺。晋院庆典后,笔者拜访了这位新任住持。在交谈中,他引用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表达了对开发卓刀泉寺的信心。他的具体想法有四——

  第一,要对关公文化进行发掘与弘扬,并将关公文化与其他文化相结合,使卓刀泉寺真正成为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丛林。在谈到公关文化时,他说,关公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有着广泛的世界影响,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就有关帝庙四万余座,祭祀活动相当频繁,武汉市的卓刀泉寺有着关公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若能将这一优势彰显出来,必将对海内外华人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为此他计划与湖北关公文化研究会合作,打造卓刀泉的特色文化,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

  第二,要在多元文化上做文章,使卓刀泉寺成为佛教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已列入计划的有办国学班(已开办)、办书画院、设佛教音乐坛,不仅做国学与艺术的普及工作,也浓化卓刀泉寺的文化氛围,使卓刀泉寺不仅是烧香拜佛的庙宇,还是一个文化艺术的殿堂。

  第三,充分利用卓刀泉水质好的优势,发展茶文化。这位对中国茶文化颇有研究的法师,不仅以功夫茶自饮和待客,还拟创办茶社,普及茶道,让卓刀泉水真正惠及大众。

  第四,重新规划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让其成为疏密有致、以徽派建筑为特色的平民化的寺院,以区别皇家寺院的建筑模式。他说,现在的卓刀泉寺占地面积太小,政府若能像长春观那样让其拓展,或将伏虎山划入一部分,扩大卓刀泉寺的范围,不仅是佛门幸事,对打造一张武汉精美的文化名片也将大有裨益。

TOP

我发觉关羽真的大部热都把他当做财神。在关羽的各类神职中,财神是一个最让人意外的头衔。在所有的历史和传说中,关羽始终都是一个重义轻财的人物。关羽成为财神主要在于,人们敬重他的诚信和信义,而这正是商业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品质,由此关羽在民间信仰中便成为商业的保护神。做为道教的一个民俗神,关公是武财神,是保护商贾之神,很多店铺、工厂等皆有供奉。身为财神的关羽形象没有一个特别固定的样式,既有单独供奉关羽一人的,也有与文财神放在一起的;既有武将形象的,也有身着帝装或身着戏装的,或站或坐,形态变化较多。不过出门求财的心愿,在民间的审美心理上,财神往往是较为和善的,所以整体而言,作为财神的关羽形象相对较为温和,在服饰上也追求喜庆吉祥。清代杨柳青年画中有一幅彩印的《关帝财神》,画面一派祥和,关羽神态安详,此图又名《上关下财》,因为“关”、“官”同音,寓意官运亨通,财源广进。这种刻画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带有民间美术中普遍追求的吉祥喜庆的特色。

TOP

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的,除了关羽自身形象的多变以外,在描绘关羽的美术作品中,故事内容和人物的组合也较为丰富,关羽较少单独出现,一般有几种类型的常见组合:1、关平周仓随侍据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羽画像——刻于金代的木版画《义勇武安王》来看,至少在两宋时期,关羽居中,关平捧印,周仓握刀随侍两侧的组合就已形成。后世刻画的关平、周仓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样式,周仓是武将装束,络腮虬髯,双目圆睁,威猛慑人。关平有时武将装束,有时着文官袍服,清秀文雅,恰与周仓形成对比。二人一文一武,一动一静,很好地将关羽沉着庄严的大将之气衬托出来,似乎也暗示着关羽既是威武的战神又具有文雅的儒将风范。2、结义三英共祀刘、关、张的情同手足被作为关羽的重要社会关系表现出来,“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过去中国北方有很多“三义庙”,内塑刘备居中,张飞、关羽分坐左右。“重义”是关羽广受崇敬的重要因素之一,刘、关、张结义兄弟的忠诚和情意,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异姓兄弟间情同手足、忠诚仁义的象征,他们也成为民间结社、帮派和一些秘密组织崇拜的对象。在“结义三英”的组合中,关羽主要以常见的武将形象出现,也有部分图像中,一旁的关羽是帝王装束,居中的刘备反而是一般文人的服饰。3、与故事中的其他人物组合与关羽有关的美术作品中,在内容上,主要受小说、话本、演义、戏剧的影响,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身在曹营心在汉”、“漏桥挑袍”、“挂印封金”、“过关斩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都是描绘最多的内容。其中关羽是主要的刻画对象,以武将的装束和气质呈现,其他人物则是配角,以突出关羽的勇猛忠义。还有一些各地流传的民间传说,讲述关公显灵,救危扶难、除暴安良、主持公道、驱鬼避邪,甚至科场助考、治病送子。这些传奇故事中的关羽,主要以神明的形象呈现,造型上往往仅有关羽“丹凤眼”和“五缕长髯”的基本特征,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或威严,或慈祥,或以神龛中的神像形式出现,或腾云驾雾而来,形象变化较多。

TOP

卓刀泉寺,因关羽在此卓刀得泉而得名。因此,相对于其他寺院而言, 卓刀泉蕴含最深厚的应是世人崇仰的关公文化。
  关于关公卓刀,历史上其实并无明确记载,但民间却有甚广的传闻。传说自然不能用严格的历史科学来证实,但它反映的是人们对关羽的敬仰,对乡土风物的热爱。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卓刀泉的传说”能千古流传,在2006 年武汉市公布的首批6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榜上有名。卓刀泉的传说,只能算得上卓刀泉关公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作为武汉目前唯一的一处纪念武圣关羽的场所,卓刀泉寺还有更丰富的关公文化内涵。竖有一尊高达4米,长髯飘拂、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铜像的关圣殿、象征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圣桥、演绎关羽一身戎装豪情万丈的武圣阁、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桃园阁,体现的都是关羽身上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
  回望历史,关羽生前的职位只是个“汉寿亭侯”将军,但他死后却声名鹊起,封号不断升级,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最终定位在“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上,与孔子的“大成至圣先师”不分伯仲。
  关羽能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历史,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人生哲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阐述着人生价值的观念,直到现在仍有积极意义。“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圣”。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关公文化及关公信仰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感情和血脉亲情的纽带。当许多海外华人得知全世界只有武汉有一处关公卓刀而成的泉眼时,都专程而来,只为喝上一口圣水。有的甚至还灌上一瓶回去。这不得不说是关公文化的魅力。古井文化独树一帜
  除了悠久的关公文化,卓刀泉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井文化。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一天,年仅9岁的楚昭王朱桢慕名来到了卓刀泉。当他品尝过清冽的井水之后,心中大喜,赶忙为卓刀泉办了四件实事:用条石筑井台,在井口加井栏,建井亭,题“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之上。
  尽管朱桢下令建造的这些井台建筑看似不起眼,但却蕴涵着很丰富的井文化。建筑专家认为,这个用三层较薄的条石组成的方形井台不仅古雅朴素,而且很有特色,它与用整块甃石打磨而成的圆形井口相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思想,在我国的井台建筑中并不多见。
  从实用的角度,这些建筑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年幼的朱桢有着智者的深谋远虑。围之井栏,覆以井亭,是防止雨天地面水的浸入,减少风天地面土的吹入,有助于用水的清洁卫生。同时也是防止夜间落井、盲人落井、童稚落井等危险事故,起着保障安全的作用。
  其实不光是井的建筑独树一帜,还有那暗藏古井深处的哲思文采,同样让人折服。
  被称之为寺中一宝的“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古朴苍劲。井以字为依托,字也增添了井的精彩。
  “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故上自省垣各大宪,下逮村氓咸取给焉。”这段寥寥数语的文字,言简意赅,包含着对井深刻、传神、精到的解释,并于清光绪九年镌刻于金石之上,形成井铭。让井沾了文化的气息,也成为了文化载体。
  有了文化的韵味,卓刀泉古井也被文人雅士纳入了一方景致。在民国时期任桐《沙湖志》中所列举的沙湖十六景中,就有“卓刀饮泉”和“泉亭松韵”两处。不难看出,卓刀泉也是一道古井文化大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