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讲座之四】赵世瑜教授:《机遇与挑战:当代中国民俗学之反思》

赵老师讲座那天,不巧我自己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做个讲座,可惜错过了。现在看到这个帖子,弥补了我的部分遗憾。本来有几个问题想请教赵老师的,现在只能借这个窗口和老师同学们交换一下看法了。
南池子在总结时提到 "赵老师认为,要明确学科本位,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传承”,民俗是传承之学,作为民俗学学科存在的根本依据,可与其他学科有一条明确的界线。"
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历史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区别显然十分有益。但首先,如果仅把民俗学定义为“传承之学”,我们是否会不自觉地把一些研究对象排除在民俗学的核心领域之外?比如外来民俗(像圣诞节),和新兴的民俗文化现象(像单身节),若从“传承”的角度来研究恐怕会有些牵强。
其次,“传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核心概念和关注焦点,如果把民俗学理解为“传承之学”,似乎不利于把“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区别开来。
第三,传承性只是民俗的特征之一。如果是要从民俗的特征角度来定义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话,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把民俗学同时也定义为“传播之学”和“认同之学”?我对于赵老师提出的民俗学最终应解决“中国何以为中国”的说法十分认同!实际上这里就暗含着“民俗学也是认同之学”的意思。“认同”的范围,可以大到国家,中达区域(区域民俗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小至社群/村落。
最后,说到民俗学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听起来似乎都是因为其他学科的“入侵”引起的,所以民俗学者的反思总有些“抵御”的味道,感觉比较被动。而本人以为,最好的防御莫过于进攻。身处一个学术多元化和交叉性日益增强的时代,我们民俗学者为何不能大胆地越界,以民俗学者的眼光去研究一下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经典对象?或许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能真正明白,民俗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到底有何优越和独到之处。

[ 本帖最后由 王霄冰 于 2012-12-27 13:25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