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学院师生到山亭调研

自新闻本身来说,该文消息简洁要素齐全;作为民俗学生来看,文风确实弄得人不好意思。

TOP

引用:
原帖由 孔军 于 2013-1-16 08:56 发表
师兄批评的极是。我想这种文章本就有着特定受众群体,这种专家调研之事也是多如牛毛,而把这则新闻报道转载到此,或许罗伯特并未做如此多的考虑,更多关注的是这件我们可能感兴趣的事发生了,而且有人报道了,理应共 ...
报纸版面、电视画面看似简单的信号传输,实际背后可能每天都有几万块钱的运行成本。因而,可能我们看到的“真实”就是多种利益网络、多重价值标准、观点的交织和折射。因而再看操守等问题,就不能简单的说队和错,有和没有了。因而,你的问题实在太大,很难说清楚,至少我目前很难回答。
但是,在具体文风、写作方式上还是有改进余地,比如这篇消息,可以去除些代表思维和等级意识,我相信,老师们本就不认为自己是居高临下指导相关部门的领导。起码,写专家不能写成领导。报纸、电视有不同栏目,专家可以做深度访谈,我相信很多读者也是愿意读的。当然,未必有充足的时间,记者也未必有那么多知识储备。每种题材都有每种题材的写法,而如果能有”专家型记者“的出现,不同类型记者去做不同的话题,慢慢形成固定的读者群,那么报纸和电视的深度厚度也慢慢有了。
因而,个人倒是希望更多的民俗学生进入媒体,起码可以较为准确的传递很多社科学术观点。而且,民俗学是往往是能调查能接地气,又有点专业眼光有些人文理想。这对于很多追求”甄别信息,形成判断“的媒体来说,还是大有益处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