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哈萨克族阿肯,吟唱诗意生活

哈萨克族阿肯,吟唱诗意生活

中国民族报 2012年8月28日

□ 本报特派记者 唐荣尧 文/图




  生活在新疆伊犁和阿尔泰等地区的哈萨克族,是我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骨子里流淌着诗意的民族,在从夏牧场到冬牧场循环往复的转场生活中,无时不将诗歌视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从一个牧场到另一个牧场的转移过程,就是哈萨克族一首首诗歌产生的过程。离开一个老牧场时,他们用诗歌表达心中的感恩或流连;光临一个新牧场时,他们也用诗歌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为寂静的草原添加了活力和动感的音符。

  “没有诗歌的民族,生活中就没有欢乐。一个没有诗人的民族,就像没有蕴藏黄金的大山。”哈萨克族诗人合德尔汗·木哈太的这句话是这个民族对诗歌向往、追求、创作的最好诠释。

  阿肯,哈萨克族的诗歌代言者

  哈萨克族为我国的穆斯林文学创作奉献出了一道道精美的“大餐”,而“阿肯”(哈萨克族的民间歌手、诗人)则是这些“诗歌大餐”的主要打造者。

  “你蓬勃的情感就是诗歌不绝的源头,你不放歌,我的情感不会知足。看到额敏河晶莹清澈的水流,谁还会青睐一条浊流?”当笔者第一次在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哈萨克族曲艺,一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形式)上听见一位普通哈萨克族阿肯这样吟唱时,便为之震惊了。

  陪同的哈萨克族诗人迪拜尔告诉笔者,这样的民间诗人在哈萨克族中随处可见。他随口引用19世纪哈萨克族伟大诗人阿拜的诗句来诠释哈萨克族对诗歌的热爱——“出生时,诗歌为你打开世界之门,你的躯体随着诗歌进入大地怀抱。”

  只要有哈萨克族的地方,就会有阿肯,有阿依特斯,有哈萨克族无法割舍的诗歌表现形式——阿肯阿依特斯。在哈萨克族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草原上,一听说有阿肯阿依特斯的表演,从8岁到80岁的哈萨克族男女老少都会立刻赶去。

  “库鲁斯台,我美丽富饶的故乡。这里有丰富的宝藏,迷人的风光,先辈们一代代播下忠诚和梦想,丰收的歌儿伴随着轻风在飘扬,美丽的库鲁斯台,我可爱的故乡。库鲁斯台,我美丽富饶的故乡。清澈的河水滋润着无穷的希望,空气纯净清爽,野花烂漫开放,你是边疆的绿洲,人间的天堂,美丽的库鲁斯台,我可爱的故乡。各民族人民奋发图强,共同建设我们可爱的家乡。”

  这是一首哈萨克族赞美位于塔城附近的库鲁斯台草原的诗歌——《库鲁斯台草原》。当生长在这里的哈萨克女阿肯阿依努尔弹起冬不拉,用美妙的嗓音唱起这首歌时,笔者又一次被震撼了。

  阿肯是哈萨克族诗歌创作的主体。像阿依努尔这样的哈萨克族女阿肯遍布在哈萨克族生活的草原上,她们将琴声与歌声融合,表达着内心的感受和对家乡的热爱。这时的哈萨克族诗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从哈萨克大草原传播到遥远的地方。

  唐努尔,冬不拉弹奏出的克孜尔山麓诗意          

  为了了解哈萨克族的文明轨迹,除了草原,笔者还特意选择了克孜尔山区。对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族而言,草原固然是他们的天堂,但夏季时节,他们会选择走进山区,将那里作为他们的夏牧场。就这样,冬夏流转中,山谷和平原构成了他们的家园和梦想寄托之地。不同季节里,变化的是水草寄养之地,不变的是随身而发的诗意。

  在克孜尔山区,哈萨克族孩子10岁左右就要学会弹奏冬不拉,15岁左右就能上台参加阿肯弹唱。

  知名女阿肯唐努尔·阿布扎培就是代表之一,她10岁时拜塔城地区乃至新疆著名的阿肯贾玛丽汗·喀拉巴特尔为师。每年,在阿肯弹唱会开始的前半个月,唐努尔就会赶到贾玛丽汗的家,和她众多的师姐师妹们一起探讨即将参加的阿肯演唱会的事宜。她们通过对唱的方式来互相提高。通过这样的模拟训练,唐努尔的技艺日增。在冬不拉的伴奏中,她曾经获得过塔城地区阿肯弹唱会特等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肯弹唱会一等奖等奖项。

  和传统的哈萨克族阿肯弹唱不同的是,唐努尔要把阿肯弹唱翻译成汉文,让两个民族相互交流自己的艺术。     

  贾玛丽汗,徜徉于阿依特斯海洋

  和草原上众多的阿肯家庭一样,生于1941年11月的贾玛丽汗也是生于阿肯世家,她的妈妈就是一位阿肯。和其他阿肯家庭不一样的是,她的爸爸学识渊博, 曾经自办了一所经文学校。他不仅教女儿文化知识,还常常在在家里召集阿肯弹唱。有了父母这样的培养,贾玛丽汗从七八岁时就开始学习阿肯弹唱,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和书卷气息的环境中成长。

  在哈萨克族心目中,阿肯的这种能力是上天赐予的。阿肯除了要会唱歌、会弹琴,还要会在与对手的交锋中从容应对变幻莫测的诘问,根据对唱的内容来现场编唱。贾玛丽汗在父母的熏陶下就集合了这些能力,她在一场场演出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即兴创作能力、音乐天赋、雄辩能力、表演能力等各种技艺。1974年,贾玛丽汗在额敏县阿肯弹唱会上获得特等奖,这是她走上大型阿肯弹唱会的一个起点。从此, 她一直辗转各地参加阿肯弹唱会,搜集民间的诗歌元素。

  在贾玛丽汗的眼里,阿依特斯不仅是哈萨克民族独有的对唱表演形式,更是哈萨克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她就像一个挖宝人,一年年行走于哈萨克族的生活地区,徜徉于阿依特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洋中,不停地搜集、整理。

  目前,贾玛丽汗是新疆3个自治区级阿肯弹唱艺术的传承人之一,并且是国家级阿肯弹唱艺术传承人的候选者。她对阿肯弹唱的热爱也影响了家人对阿肯的传承,她的5个儿子、3个女儿都会弹冬不拉、唱歌、作曲,其中有两个儿子是阿肯。

  阿肯弹唱,哈萨克族的“百科全书”

  哈萨克族中不仅有贾玛丽汗、唐努尔这样的女阿肯,而且涌现出了更多的男阿肯。1990年,15岁的热孜别克·毛吾列提别克获得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十届阿肯弹唱会蓓蕾奖,成为一名最年少的阿肯。他和一代代阿肯一样,不仅是多才多艺的歌手、诗人,而且是哈萨克族民众的代言人,是智慧的化身,甚至是言传身教的一所学校。

  一代代阿肯们使阿肯弹唱会在不同地区展开,吸引各族人民穿上漂亮的衣服,从四面八方而来,使碧绿的草原上增加了一朵朵白色的“蘑菇”——毡房,使草原上充满了欢歌笑语,使阿依特斯这一哈萨克族民间口述文学中内容最丰富、影响力最大的文学类型,成为全面反映哈萨克族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百科全书”,成功地跻身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在离开最后一场阿肯弹唱会时,对唱者之间的机智和敏锐,围观者的快乐,延续到月亮升空时的民间狂欢都印在了笔者的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则是一位阿肯的歌唱——“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尚,诗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一对翅膀。诗歌寄托着我们的生活理想,跨上马鞍高兴得想拥抱太阳。我们用诗竖起毡房和栅墙,又和着诗的节拍架起天窗。我们迎着诗走完人生的路程,又随着送葬曲一步步走向灵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