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0级研究生神话学作业之杨浩来

2010级研究生神话学作业之杨浩来

白族神话中的女神原型分析

导言
由各种历史佐证证言:人类历史上却有一个母系社会的存在,女性曾在历史长河中有过特殊的地位,这样的传统至今在很多族群中得到了传承,渐形成了一种尊崇母系、尊重女性的风尚。白族一方面也同其他各民族一样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而传承着尊母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而形成一种“母性”文化。本文试从原型理论出发来分析白族神话中的女神形象。

一、        原型理论概述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是20世纪印象人类思想和文化的一大流派。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源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原型”即“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这是一个保存在整个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
荣格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型”。原型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产生的普遍意象”,是在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原型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的意象和模式。
原型同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荣格认为原型实际上主要是以神话的方式显现其存在的。荣格说:“原始意象或者原型是一种形象(无论这形象是魔鬼,是个人,还是一个过程),它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并且显现于创造性幻想得到的自由表现的任何地方。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神话形象”。
“原型除了在宗教及原始艺术中大量出现之外,最突出表现在神话中,在不同民族地区的神话中出现的某些相似的结构、意象,表明神话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是人类心理历程上一种特殊的情结,人类先天地就带有神话的心理‘胎记’”。

二、        埃利希•诺伊曼的大母神原型
心理学家荣格的弟子埃利希•诺伊曼继承和发扬了其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在《大母神—原型分析》中以心理学为基础,特别是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考察了大母神这一个原始意象。
“当分析心理学谈到大母神原始意象或原型时,它所说的并非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的任何具体形象,而是在人类心理中起作用的一种内在意象,在人类的神话和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大女神形象里,可以发现这种心理现象的象征性表达。这一原型的影响贯穿着全部历史,因为我们能够证明它在原始人的仪式、神话和象征中,以及在我们现代健康人和病患者的梦境、幻想和创造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大母神原型表现为一个圈状的象征性的群体,我们把属于一种原型的各种象征称为象征群,它围绕着许多大母神形象,她们是女神和仙女、女妖和女巫,友善的和不友善的。这也集中体现在女性的两种特征上,首先是女性的基本特征,指的是“女性作为大圆、大容器的形态,它倾向于包容万物,万物产生于她并围绕着她。基本特征几乎永远具有一种母性的决定因素,只有考虑到女性基本功能的整个范围——赋予生命、营养、温暖和保护,我们才能理解女性何以在人类象征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并从一开始便具有‘伟大’的特征” ;另外是女性的变形特征,强调的是心理的动力因素,它与基本特征的保守倾向相反趋向于运动、变化即变形,变为恐怖女性,表现为女巫、女妖、狼外婆等形象。两种特征构成了女性的两种特征,因本文重点论述的是白族神话中的女神原型,而白族神话中较多的女神突出性地表现为“伟大”的基本特征,因此对于女性的变形特征不再赘述。
“‘母性’是作为生育、哺育和教育孩子的女性原本所具有的气质和本性。在母系社会中,女性居主导地位,整个社会对母性价值予以肯定,女性生殖和女神崇拜长盛不衰。古人持此种文化意识,在神话中塑造了许多圣母形象作为本民族始祖的创造者加以赞颂。这些神话为母性的内涵增添了几分神圣与庄严”
三、        白族神话中的女神类型
(一)        创世与生育女神
与大多少数民族一样,白族也是深受汉文化影响较深,首先,在其丰富的神话系统中也有创世女神和始祖女神。据研究可发现,在白族创世神话中,《氏族来源的传说》是比《开天辟地》更早的神话,整个神话都是围绕哥哥阿布帖和妹妹阿约帖生了五个女儿,没有一个儿子,五个女儿与各种氏族图腾结合繁育后代而展开的。其后的各类创世神话如《开天辟地》、《伏羲与娃妹》、《东瓜姥和西瓜姥》、《兄妹成亲和百家姓的由来》等都是表达白族创世母题的不同异文,不论是《开天辟地》的邰三妹还是《伏羲与娃妹》中的娃妹和《东瓜姥和西瓜姥》中的西瓜姥都构成了白族的创世女神。
同时她们也是部族的始祖女神,作为“白国”的缔造者和无父之国主的生母。这个典型在《九隆神话》、《茉莉羌的传说》中都凸显出来。《九隆神话》中沙壹无夫生子、触木而孕是典型的感生神话,沙壹成为了“处女母亲”、“圣洁受孕”的佳话,更是一种圣洁身份的象征,历来都受人们的尊敬和膜拜。同时,沙壹也具有“大母神”原型意味。她虽然不像创世神话中的女神创造了天地和人类,但她于水中感应而孕完成了孤雌繁殖九隆先民的神圣职责,具有“母神崇拜”的象征性表现。 而南诏开国君主细奴逻之母茉莉羌也是同沙壹圣母一样,是备受后人爱戴的氏族始祖女神。
女性的基本特征是指女性作为大圆、大容器的形态,是女性特有的人格和庇护婴儿的,作为“生命的容器本身”,女神在创世过程中也一并肩负了造人的职能,因而上述的创世和氏族始祖女神也同时都是生育女神,她是丰饶与多产的象征。《九隆神话》中“沙壹触木产子十人和哀牢山下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兄弟娶妻,渐相滋长,代代相传,”强调了无夫生子的生育观念。
(二)        忠贞节义女神
白族神话中有很大一部分呈现出来的是忠贞烈女、悲壮节烈的巾帼女神形象。《柏洁夫人》神话又名“慈善夫人”,表现了一位不畏强暴、忠于爱情、为国捐躯的女神形象,这一美丽、聪慧、勇敢、高洁的女神永远活在了白族人民心中,人们被她所表现出来的气节和和品德深深折服,把她比喻为苍山顶上傲霜顶雪的青松,后人亲切地称她为柏洁夫人。而另一则女神神话《望夫云》,南诏公主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勇于同当时的强势力(以罗荃法师为代表)作斗争,最后以化为一朵白云的悲剧诠释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的向往。(文本可参见《大理府志》和《大理县志稿》中的神话“精气化云”),直到现在,每年八、九月间,当这朵云出现玉局峰上时,顿时洱海上空将是狂风大作、海面白浪滔天,直到吹开海水看到石螺才平息,望夫云才消失。神话中南诏公主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和具顽强的反抗精神根植于白族人民的内心深处,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而对残暴势力的憎恶,久而久之,在白族人民的内心中南诏公主这一形象已经是一个女神形象,她成了忠贞与勇敢的象征,因而人们亲切地赋予了那一朵云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名称为“望夫云”。

(三)观音女神
事实上,佛教中的观音最初原型,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叫双马童神的孪生小马驹。在印度佛教中,观世音菩萨一直就是以男性形象出现的。印度佛典中有关观世音菩萨的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一般来说,女性的天性是慈爱柔顺,善良敦厚,极富同情心,也易于亲近。故以慈悲为特德的观世音菩萨,当多应现女身,就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以,众生信仰观世音,亦应如孩子敬仰母亲一样。如是,当人们向观音菩萨祈求救助时,很容易把观音菩萨幻化为女性,而观音女性化更符合其大慈大悲的特征。” 佛教传入白族地区后,“观音老姆”这个称谓在白族人民心中深深地扎了根。事实上,在白族地区,“观音母”受到的崇拜和造成的影响大大地超过佛祖释迦摩尼和其他诸佛菩萨。《观音服罗刹》是一篇典型的展现观音老姆通过神力来救助饱受罗刹残暴统治、处于水深火热的白族先民的一个救世主形象,深得当地白族民众的敬爱。这篇神话在《白国因由》中,观音“处处显灵十八化神通”、法力无边的形象得到了较好的诠释。(关于《白国因由》还有很多争议之说,有些学者认为,记载在里面的神话多数已为佛教徒所歪曲了,《白国因由》这一由康熙时圣元寺住持寂裕“逐段”“译”自《僰古通》的书,实在是有不少伪造和荒谬之处,书中观音十八化,前三分之一为罗刹神话就歪曲了观音与罗刹的形象,失去了原有口头传说的色彩。在此,对这些争议暂且不作评议);另外,《观音老姆负石阻兵》展现的又是观音化身老妪形象用神力背负大石使来兵不战而退,让本要来侵犯的来兵不敢为害于大理人民,制止了一场不义之战。这则神话中观音老姆所呈现的是一个有勇有为的“保护神”形象,既保护了大理这片人们赖以生存的热土,同时也保护了大理人民免受外敌侵害,还原人们一种安定平和的生活。

四.白族神话中的女神特点
(一)集美丽、善良、智慧、勇敢、忠贞于一身
“原始女性首先是以母亲身份为人所承认,这是一个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着无限亲密感的角色。原始的母亲并不那么单纯,她与部落紧密相连,承担整个部落的繁衍与生育,并因而成为部落的尊长。随着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女性从部落公共事务的纠缠中脱身出来,母亲就变得纯粹而单一,逐渐具有了后世亲切、和蔼等特点。” 白族神话中较多体现的是女性的基本特征,即指的是“女性作为大圆、大容器的形态,它倾向于包容万物,万物产生于她并围绕着她。是美和善的象征。“鉴于人类对美貌与爱情的渴望,一个纯为爱与美的司爱女神应运而生,这不仅是神话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认识发展的需求,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必然。” 白族是是较早被汉文化影响的一个民族,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白族人民把对美、善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寄托在了这些女神原型上。
在白族神话中,女神不仅是柔美的,较多地还体现出女神在面对各种压迫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勇敢于同各种势力作斗争,为自由爱情的奋力争取的精神,体现了古代白族人民为把那种集体的愿望转移到了对这些女神的敬仰上。如柏洁夫人的高洁、神圣品质深入人心;南诏公主为个人幸福同残暴势力英勇不屈,为爱情献身的悲剧形象为世人钦佩。
(二)身份的多元性
沙壹圣母形象不仅是汉文史籍记载中唯一可以“正确”证明南诏是源于哀牢夷的依据以外,也表达了女性在洱海地区普遍的价值与角色。沙壹使得南诏王室有了合法来源,使世隆成为了圣王,同样也成了龙的化身。她可以由国王的母亲与妻子转换为国母、神母、圣母形象。
在大理地区的民间神话中,《柏洁夫人》中的“柏洁”既是南诏前期被焚于松明楼的邓赕诏主夫人慈善,同时这位夫人也是段思平的母亲“白姐阿妹”,“今大理喜洲的一座九坛神庙中,便供奉着‘一位’女神名为‘邓赕白姐圣妃神武阿利帝母’,神武皇帝便是段思平,其母即是‘白姐阿妹’,也被称为‘阿帝利’。”
(三)渐从神格到人格的转变
在白族神话里,观音女神较好地完成了其神圣化到世俗化的转变。观音与人民的接近,也使得观音身上笼罩了一层厚厚的人间烟火,观音“神”的光彩被遮蔽了。更多地赋予了其人民性,融入成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说,在佛教传入白族地区之前,古代白族人民已经存在类似观音这种女神的原始意象在意识里呈现,只是刚好佛教的传入契合了人们的心理愿望,观音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美好形象正是迎合了那种原始意象。随着佛教在白族地区的盛行,这种女神形象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走进了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更成了人们心灵的寄托。

五.出现这些女神原型的原因
(一)历史因素
古代白族地区曾发生过多次战争,在烽烟四起、尸骨成仙的时期,在一个多事之秋的年代,人们需要观音这种形象的神祇来救助或说需要观音那样具有女性的优雅、温柔、慈爱的母性形象来抚慰和鼓舞众生伤痕累累的心灵。另外,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各种社会矛盾的时候,人们更需要一种形象来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望夫云》中就已经得到深刻体现,南诏公主和猎人的爱情就是是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表征;还有上述提及的《观音服罗刹》这一神话也有其广阔的历史背景,从西汉到隋唐,中原统治阶级积极经营洱海地区,时常发生战争。屡次战争,总要给人民带来危害,使和平生活受到破坏。这个神话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活现实,而又反映了古代白族人民渴望安定和平、反对战争造成破坏的强烈愿望。
(二)宗教的传入对当地白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佛教一进入云南,便把大理一带作为其主要活动地区;同时,佛教还受到了大理地区统治阶级的欢迎。在南诏国王心目中,“阿磋耶观音”是使南诏得以“建国”的佛菩萨,是一位了不起的神灵。这进一步申明南诏国的君权是由佛授的,具体地来说就是由“阿磋耶观音菩萨”所授。这种思想对白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南诏大理国历史上,白族曾全民信佛,这极大影响了白族人的文化观念、人之心理及行为。
佛教传入大理地区后,观音受到广泛崇拜这已得到认定。“佛教发展到密宗阶段时,形成了一种尊重女人的思想,认为女人为一切智慧之所由生处,是“般若佛母”,修密之人决不可轻视女人;因此,不但智慧由定所生,男人由女人所生,一切“无碍智人”,一切佛,皆由女人所生。密宗不但在理念上尊重妇女,而且把尊重妇女列为戒律之一”。

(三)传统白族“母”性文化的渗透
母性概念的提出总结了母性的体验,突出了人际关系中的关怀、情感和关系的因素,对以往仅强调原则、理性、契约和权利的伦理理论提出了挑战。汉文化代表的以天为父性之代表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标志的“父性文化”占主导地位,而与汉文化不同的是白族文化呈现出的是一种“以母为大”的“母”性文化。白族不仅以“母”称天,在白族天地观念中,天亦是“母性”的形象。而天最大,在白族世俗生活中可以找到以“母”为大的信息。如在白族家庭社会中,“当家嫫”现象非常突出,“嫫”即母亲的白语称谓,嫫的地位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较高,主持和维系整个家庭的各种事物和关系,但并不削弱父亲在家庭的地位,母亲当家的形象更能突出女性在持家方面的才能,恰是维系和睦家庭的重要因素。(因为母亲把各种事物都井井有条地安排好,基本不构成矛盾因素的存在)
这种“母”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白族人民集体无意识地在民间塑造出各种女神原型,用以保存族群记忆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纽带。同时,白族神话中的各种女神原型也促成了白族“母”性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结语
“原型实际上就是一种记忆痕迹或是心理经验的积淀,是人生来就带有某种特定的心理结构模式,这种特定的模式如同人的生理一样,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的心灵携带着祖先精神的遗传,它铭刻、积淀、凝聚着人类的历史,形成各种无意识的原型”。 白族神话所反映的女神原型实际上也是白族先民对历史、文化的一种种族集体无意识记忆,这种记忆将通过各种神话、仪式、象征等载体来得到表现,影响着世代白族人的意识和行为,

参考书目:
[1]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白族神话传说集成.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11
[2](瑞士)荣格.荣格文集.冯川编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4
[3黄泽 黄静华.神话学引论.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8
[4](德)埃利希•诺伊曼. 大母神—原型分析.李以洪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9
[5]张文勋主编.白族文学史(修订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7
[6]连瑞枝.隐藏的祖先:妙香国的传说和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7.5


参考论文:
[1]陆家瑞.“阿央白”———白族“母性文化”符码. 文化研究.2002.
[2]何志魁. 唐冬梅莲池会”与白族母性文化关系探微[J]. 大理学院报.2010年第1期
[3]黎藜.中国上古女神神话流变[J].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5
[4]田红云.西方心理学派神话研究述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月第31卷第2期
[5] 杨薇 李子贤.九隆神话:文献记载与民间口头传承之流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第二十五.
[6] 黄年红.浅析观世音菩萨女性化的依据[J].2007年6月.社科纵横. 总第22卷第6期.新理论版




TOP